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路径探究

2023-08-04陈新明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村民农民传统

陈新明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 300387)

在党的十九大上,为推动乡村全方面转型、迈向现代化,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把乡村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保障。文明的乡村风貌,离不开蓬勃发展的乡村文化。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乡村强。进入新时代,如何做好乡村文化建设、发挥出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和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引领,是一个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

1 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建设好乡村文化对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增强民众文化自信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具有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增进民众的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进入新时代,中国正面临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和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化中,对内“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外国家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软实力也已成为大国之间竞争的关键因素,且随着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逐渐侵蚀了民众的精神意志,从而抑制国家的发展。因此,在国外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下显示出坚定文化自信和树立文化自觉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其重要。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文化圈子里的人们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意识到其优势和劣势,同时解决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中国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之上,传承和发展好农耕文明,就要使传统村落、特色古城、民族村落、古建筑遗迹等具有浓郁地方文化气息的载体“活”起来,增强民众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文化自觉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氛围,从而逐步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

1.2 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所决定,而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建设。做好乡村建设要做到文化与建设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是村民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和物质的总和,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深远。乡村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规范农民行为的作用,对其思想观念造成一定影响。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树立和增强农民的信心和力量。加强乡村文化振兴,一方面,能增强农民发展的信心,激发他们的精神和激情,将强大的精神力量转变成向前发展的动力,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农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转变落后思想观念,带头破除陈规陋习,不断为乡村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农村的全面进步贡献力量。将乡村文化振兴纳入乡村振兴全过程,对保障乡村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振兴不仅能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水平和幸福感,也是推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强大精神力量。

1.3 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乡村优秀和先进文化,给予包括全体乡村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价值的引领和精神的激励。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蕴含着道德、处世、孝亲、民本、爱国等思想在内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包含着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在实践中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形成了如今繁荣的局面。根深而枝叶茂,传统的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又在中华文化中得到传承和发展,二者实现融合发展。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乡村文化可以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使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充分展现出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家风民俗等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不但能对村民产生良好的持久的影响,而且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强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根脉,在新时代发挥出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展现出蓬勃生命力。

2 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国家的资源要素逐步向乡村流动,乡村振兴的法律法规逐渐完善,乡村文化建设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乡村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直接阻滞了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的进程。

2.1 农民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升。做好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在农村有效宣传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高低对乡村文化振兴起着重要影响,因此,及时准确的分析村民的思想误区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一些地区封建迷信现象较为盛行。当村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时,不去努力找办法解决,不寻求党组织的帮助,转而求助于一些算命先生来“指点迷津”,去土地庙或者别的地方烧香祭拜,并遵循一些所谓“神灵”的意旨。这些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严重阻碍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其次,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文化建设覆盖面不足,造成群众的文化活动少之又少,导致村民文化生活匮乏,于是黄赌毒现象泛滥;网络技术的发达和不良思想的传播导致有些村民以色情暴力为乐。这使得村民发生了道德迷失,不利于乡村和谐稳定发展。最后,村民的文化建设思想淡薄,不积极主动参与文化建设活动,甚至有时参加活动必须政府强制要求,思想不够重视,导致参加文化建设活动行为欠缺,乡村文化建设进程也受到阻碍。

2.2 文化建设主体日渐减少。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近年来,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就业岗位有限,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部分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妇女和老年人则留在农村,造成人口大量流失,乡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留守妇女承担着上孝父母,下教子女的责任,对于乡村文化的建设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老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缺乏创新精神,也无法承担起文化建设的重任。乡村文化建设不仅要依靠农民的主体力量,专业人才的智力支持也是很有必要,但受到乡村环境、发展前景和福利待遇的影响,相关专业人才来乡村工作的意愿较低。尽管近年来许多大学生和专业人才通过国家选拔考试到乡村工作,但大多数都只是当成过渡性的工作,长期留在乡村工作的人员少之又少,导致乡村文化建设缺乏骨干力量,乡村文化建设没有取得较大进展。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乡村建设,人是关键的因素。正因如此,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更加困难,给乡村文化建设带来巨大挑战。

2.3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目前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首先,农民保护文化资源的意识淡薄。传统乡村部落种类繁多,星罗棋布,蕴含着许多文化碎片,它们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经常出现拆毁古老建筑和贩卖文物的现象,导致文化资源被破坏。其次,保护传统文化资源的物质保障力度不足。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离不开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但是乡村经济水平有限,专业人才力量不足,许多文化资源濒临消失。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扶持乡村,但由于乡村资金缺口大,在文化方面的投入还不足以来完全保护好文化资源。最后,传统文化资源未能与时俱进。时代在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一些传统文化资源未能跟紧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和转化,所以逐渐淡出视野,被人们遗忘。

2.4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缺。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与城市相较,仍有不完善问题。一方面,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随着农民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场所、文化活动、乡村治理等有了更高要求,这些需求都要求完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当今处于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新媒体凭借传播速度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检索便捷等优势,使传统的、陈旧的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被人们淘汰。但当前大部分地区的乡村仍以传统的方式为主,未能实现信息化和和数字化,使农民无法及时了解最新信息,未能充分满足农民的要求。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提供内容未能与农民需求精准对应。在举办文化活动或者建立基础设施时应该调研清楚农民“想要什么”,再思考“给什么”“怎么给”,避免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举办的文化活动趋于同质化。

3 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的对策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愿望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农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但乡村文化发展相对缓慢,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脱节。因此,只有补齐乡村文化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短板,才能更好地促进乡村发展。

3.1 加大文化教育力度,提升农民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是农民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教育要发挥出应有的功能为乡村文化建设助力。首先,要加大教育普及范围,让更多乡村人民享受到教育。在青少年义务教育得到保障的同时,也应对村民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如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覆盖面,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其次,开展唯物主义的教育活动和移风易俗文明宣传活动,增强村民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有神论”思想;加强文化习俗教育,用“乡贤文化”来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最后,定期开展法制教育,增强村民法制观念。法制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深入普法,增强人们法治意识、法制观念十分迫切。村里可以定期组织法律宣传活动、讲座等,潜移默化地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和增强法制观念,使村民自觉做到遵纪守法,维护好乡村社会的稳定,确保乡村文化建设顺利开展。

3.2 发展乡村经济,留住和吸引建设主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是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既能吸引人才回流,又能激发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意识,坚实的经济基础是文化建设中的原动力。首先,在农业方面,通过利用短视频平台及电视等网络媒体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进行宣传,构建便捷、畅通、长期稳定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吸引村民积极投身文化建设。其次,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打造出属于各自乡村产业品牌。不同乡村具有不同的特产,可利用其优势结合时代发展打造出既展现自己乡村文化又具时代性的产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另外,进行包装的过程也给很多乡村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改善了乡村就业状况,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流失的问题。最后,乡村与政府二者合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政府要综合考虑农村资源、环境、文化等因素,打造农村发展新模式,把农村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旅游业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实现二者共赢。

3.3 加强乡村文化资源保护管理,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积累起来的智慧结晶,也是村民重要的精神寄托。文化是根基,对乡村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既能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又能为乡村振兴筑牢文化认同根基。一方面,制定保护管理规划。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如财政局、文物局、旅游局、宣传局等,形成各部门协调参与的保护管理方案,合理分工很有必要,并且,各部门还要“结合自身职能定位,明确工作思路,细化政策举措,主动对标、积极作为”,确保保护方案的顺利实施。同时,还应激起村民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通过发放文化宣传册或者举行文化活动,让村民意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保护文化资源。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和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是农民的精神支柱,深挖并保护农耕文化,能够起到凝聚人心和教化群众、规范群众的作用。另外,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发展”。对乡村传统优秀文化既要加强保护,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因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断赋予时代内涵,吸收城市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合理部分,把传统文化转变成促进乡村和谐发展的精神力量。

3.4 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民众精神生活。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是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的关键一步,要立足于村民的真实需要,为村民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首先,健全村民文化需求表达机制,主动了解群众需求。通过设立公共文化服务专用电话或者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获取有关村民对文化需求的全面信息,使提供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与村民需求精准对接。其次,健全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通过加大文化设施的财政投入,推进博物馆、艺术馆和文化广场的建设及使用,加强文化宣传,潜移默化影响村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构数字化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增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性。最后,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乡村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文化建设,而乡村的文化建设更离不开乡村的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健康、文明、大众的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在千家万户播下新思想、新时尚的种子,提升村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乐趣。

猜你喜欢

村民农民传统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饸饹面“贷”富农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