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开始

2023-08-03高小芳

幼儿美术 2023年1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美术

高小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地提出了艺术领域的目标及教育建议,阐述了审美教育的价值,需要教师创设更多发现美、感受美的机会,并在宽松自主的氛围、生动有趣的环境和丰富的材料支持下,促进幼儿对于美的表现与创造。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在设计与组织上最大的不同是美术课程需要以“美”为起点,挖掘并整合利用审美资源,将审美作为线索来设计和开展美术活动。

那么审美资源都有哪些呢?学前幼儿适合欣赏什么呢?我尝试对审美资源进行了归类,并结合学前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对各类审美资源做了一些具体的例举,希望能够为一线的教师们提供美术课程教学框架的参照,由此更全面地理解审美资源,并启发教师们对审美资源挖掘与应用的意识。

一、审美资源都有哪些?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审美资源可以是幼儿所接触到的自然与生活中美的事物;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审美资源也可以是不同的艺术作品。结合这两个方面,我将幼儿园美术课程设置中的审美资源分成了“四季之美”“建筑之美”“经典赏析”和“传统艺术”四个板块。

1.四季之美:以季节特点为主线,把每个季节当中典型的植物、动物、自然景观的美以及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进行梳理。

春季,以迎春花、桃花、玉兰花等为代表的“报春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三月里候鸟北归,又是极佳的观鸟时节。此外,温润的春风拂面,春天还是幼儿们外出进行放风筝等户外活动的最好时节。

夏季,最美的、最迷人的就是天空了。雨后窗外的彩虹、散步时常见的绚丽的晚霞,还有夜晚一抬头就能看到的繁星点点。公园郊野中蒲公英、月季、牵牛花、荷花等夏花的绽放,池水里的鱼、花草中的虫……盛夏还是幼儿们与小动物亲密接触的好时节。

秋季,幼儿们生活和游乐的环境摇身一变成了“彩色的世界”。多彩的落叶、滋味各异的山楂、柿子、石榴等果实的成熟,还有赏菊、赏月等充满趣意的活动。

冬季,暖阳落在身上的感受最为舒适,松树、棕榈树、山茶、梅花等一些植物为冬天留下一抹绿色;节日里灯笼的喜庆、冰雪世界的嘻闹让冬天生机勃勃……

2.建筑之美:了解和感受所生活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发现一个城市的气质和灵魂、领略城市风光的最佳方式。因此,我们在设置美术课程时应充分利用好建筑这一审美资源。例如,对于从小生长在北京的幼儿可以通过实地参观北京标志性建筑,身临其境地感受北京这所城市的魅力。其中,长城、天安门、天坛、故宫、陶然亭、颐和园等名胜古迹以及鸟巢、国家大剧院、新落成的大兴国际机场等当代建筑都是非常典型的北京标志性建筑。

3.经典赏析:经典赏析是指优秀的、适合幼儿欣赏的、不同艺术形式的审美资源。以经典赏析为主的审美资源一方面需要具备艺术审美价值,另一方面还要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例如,丰子恺、齐白石、米罗、莫奈等中外经典名家的绘画作品;《小蝌蚪找妈妈》《九色鹿》《雪孩子》等经典的动画作品;《彩虹色的花》《花格子大象艾玛》等优秀绘本都是值得幼儿反复观看、赏析的审美资源。

4.传统艺术:传统艺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文化和艺术的瑰宝。让幼儿从小欣赏、体验、感受传统艺术,发挥其美育功能,是幼儿园美育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可以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剪纸、泥塑、水墨、扎染、陶瓷、年画、皮影、变脸、京剧等传统艺术形式,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开展适合幼儿的体验性美术活动,让幼儿在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温润心灵,培根铸魂。

二、如何利用审美资源开展美术课程教学活动?

幼儿美育是一个熏染和浸润的过程,充分利用好审美资源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机会。我们可以结合学前阶段课程的具體特点以及幼儿艺术学习的发展规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课程设计与组织的策略。

1.环境育美

幼儿所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包括大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园所环境,小到教室环境,甚至是美术欣赏区和展示区的一朵花、一片叶子、一幅作品等。我们在统筹和设计美术课程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环境资源,让幼儿发现身边的美,在一个个有意义的活动中让幼儿成为美的体验者和收集者。例如,我们可以带领幼儿在大自然、博物馆、美术馆或在小区的花园里、路边去收集和发现美的事物。通过绘画、拍照、收集等方式把“美”带回来,把“美”留住,并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和分享,鼓励幼儿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美的感受和体验。环境育美更多是指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是寻找“美”的出处,是一个动态的集合过程。收集后,环境陈设的过程与结果展示,也是审美教育的一部分。

2.协同育美

幼儿的审美教育与生活和成长的融合越来越紧密,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累积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对美育的认识也至关重要。我们要把审美教育的观念传递给家长,让家长理解幼儿的美育发生在幼儿每天的生活中、所处的环境中,而不仅仅在美术培训班和绘画课堂中。幼儿园可以开展家园协同的美育课程,在体验性的活动中激发家长的审美教育意识,共同经历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例如“亲子博物馆之旅”、郊野写生、观鸟、采集落叶等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体验性美术活动。此外,我们还需要引导家长尊重并理解幼儿的艺术表达,在家庭环境当中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自由表达艺术的空间,在陪伴的过程中给予积极的鼓励,不以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幼儿作品。

3.儿童本位

对于“儿童本位”的观念,我更多地想表达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幼儿的理解和尊重。教师与幼儿早已不再是“教师教学、幼儿被动学习”的关系,而是教师与幼儿共同经历,并引导其发现、促进其成长的关系。因此,在审美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上我们应更多地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選择具有审美价值,符合幼儿经验和审美情趣的审美资源

对于审美资源的选择,我们首先要考虑其是否具有艺术审美的价值,同时也要思考所选择的审美资源是否适合幼儿欣赏。

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我们要选择符合幼儿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尽可能是幼儿常见和熟知的,并且利于幼儿体验尝试的,这样才会更好地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甚至还可以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课程设置中,我们要创造机会引导幼儿体会和感受不同风格的美的形态。例如,虽然都是阳光,但是冬日里的暖阳和夏日里的烈日、晨光和晚霞所带给幼儿的感受是不同的,同一个事物也会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美。

在艺术作品的选择上,首先要选择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其次要选择能够更多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此外,我们还可以选择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等具有不同审美属性、不同风格和情感基调的作品,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

(2)发现幼儿眼中的美,倾听每一个幼儿对美的表达

在幼儿的眼中什么是美的?我们要尝试着从幼儿的角度倾听幼儿们对美的感受和表达。在一次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中,我看到几个小朋友蹲在鹅卵石铺的小路上聊着什么,便凑上去听。我看见幼儿们用手指着自己发现的“宝石”,对一块带着花纹的石头发出“它好美”的赞叹。还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女孩画的自己,嘴被画得又红又大,眼睫毛好长好长,还穿着带跟的鞋子。但仔细一想你就能明白她是想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对妈妈抹着口红、穿着高跟鞋和裙子的那种美的向往。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着自己的喜好和思想。我们需要做的是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审美资源,创设自由感受和表达的空间,不断地丰富他们自身的审美体验,促进他们自我表达和交流技能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不断地建立自身的审美观念,而不是由我们来告诉幼儿什么是美的,“教”幼儿如何审美。

4.整合利用

美是整合的、相通的,美与心灵相通,美与生活相通。因此在挖掘审美资源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加灵活地整合利用审美资源,帮助幼儿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审美体验,建立相互比较、关联、概括、推理和联想、想象等审美思维。

以美术欣赏课程为例,我们带幼儿欣赏凡·高的名画《向日葵》的时候,可以带来真实的向日葵插在花瓶里,让幼儿观察向日葵从开花到枯萎的过程,由此更好地理解凡·高是如何在画作中表现向日葵的形态和色彩的。为了让课程更加立体、有深度,我们还可以设置相应的延伸环节,带着幼儿欣赏更多来自不同画家、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向日葵画作。比如,莫奈、齐白石、吴冠中等大师都有关于向日葵的画作。

以设计创作课程为例,幼儿们在观看了春晚的舞蹈《只此青绿》之后,被舞蹈的视觉画面深深地吸引着,不由得激发了创作的欲望。他们喜欢舞者穿着的衣服,喜欢舞台的背景……我们可以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从舞蹈的欣赏入手,带领幼儿们欣赏名画《千里江山图》,一同探索“青绿色的秘密”。在此过程中,幼儿们逐渐产生了对矿石颜料的探究兴趣,并且想要为自己制作漂亮的表演服装。我们可以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进一步与幼儿探究扎染的艺术形式,研究服装的款式设计,在逐渐丰富的体验中,帮助幼儿获得多元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挖掘审美资源的价值,并深入地研究其审美特征,找到审美资源的关联性,是我们进行美育课程设计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以审美为主线,不断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开展主题化、系列化的体验性活动,能够让美育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这将是我们实施美育课程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让我们与幼儿一同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在发现美的过程中不断充盈对美的认识,将有价值、有意义的审美资源充分利用到美术课程中,带给幼儿们更加美好的审美体验!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美术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创意美术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