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打篾鸡蛋”的田野调查研究

2023-08-02邱宇航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0期
关键词:仡佬族务川体育项目

邱宇航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贵阳 550000)

“打篾鸡蛋”是流传于贵州境内仡佬族居民中的一项古老的民族民间体育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一项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2006 年,“打篾鸡蛋”被认定为遵义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次年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此之后,这项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得到了关注,并开始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亮相。

但这些年间,由于受地域限制、文化势差、民俗秉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打篾鸡蛋”这一承载着特色民俗文化的传统体育项目,仍然主要在贵州道真、平坝、务川等仡佬族村寨集中的地域开展,学术界也很少有针对其开展的系统研究。鉴于此,该文就基于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基本方法,针对贵州仡佬族的“打篾鸡蛋”这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了田野调查,以期能够借此加深对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促进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1-2]。

1 田野点概况

此次调研的田野点为贵州省遵义市下辖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简称务川县)。务川县是仡佬族村寨最为集中的地域之一,居民以仡佬族和苗族为主,根据务川自治县人民政府的官方资料,务川县现有总人口48.627 1万人,其中以仡佬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到了43.614 1 万人。作为仡佬族居民长期繁衍生活的地方,务川县被视为仡佬族的发祥地,有“仡佬之源”的美誉,境内有众多的仡佬族村寨,保留着独特的仡佬族文化传统。由于地处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区,山高谷深、木茏林密,加之交通闭塞,村寨聚集,形成了民族民间文化生长和发展的独特环境,流传下来了包括“打篾鸡蛋”在内的众多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也正是因此,此次调研就将务川县作为田野点,对“打篾鸡蛋”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形制以及传承等问题进行了调查[3-4]。

2 生存场域:贵州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打篾鸡蛋”的起源

“打篾鸡蛋”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流传至今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在本次田野调查中,通过对务川县部分仡佬族老人、“打篾鸡蛋”传承人进行走访,对县志等地方志和相关典籍进行查阅考证,共整理归纳出了“打篾鸡蛋”的3种起源说。

其一,“打篾鸡蛋”起源于民间娱乐活动“鹅抱蛋”。“鹅抱蛋”是“以石块谓之蛋,然后参与者相互抢夺”的一项民间娱乐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用来充当“蛋”的石块,被仡佬族人用竹编的篾蛋代替,变得更轻巧、更安全,后续的演变历程中又被尚武好勇的仡佬族人融入了传统武术和传统棍术中的元素,并形成了拥有多种不同打法的“打篾鸡蛋”。

其二,“打篾鸡蛋”起源于仡佬族人对宝王和山王的纪念。在此次田野调查中,有部分仡佬族人和“打篾鸡蛋”传承人表示认同这一起源说。山王,在仡佬族人心目中是盘古山的化身,山都是有灵性的,山王就是他们信仰崇拜的山神。仡佬族人认为每年的三月初三是山王诞生的日子,向山王祝祷能够保佑生活幸福、平安如意。而宝王则传说是仡佬族人的祖先,他贤能勤劳,经常带领族人在深山里开荒,有一次开荒时发现了一块“朱砂圆宝”,宝王就将其进献给了周武王,周武王得到“朱砂圆宝”心情大悦,就给这位仡佬族人的祖先赐封了“宝王”的称号。后来,仡佬族人为了纪念山王和宝王,向山王和宝王祈求幸福如意,就以生长在山间的竹子做材料,编制了形似“朱砂圆宝”的篾蛋,并在族人中相互抢夺嬉戏以表达纪念之意,从而形成了“打篾鸡蛋”这一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雏形。

其三,“打篾鸡蛋”起源于仡佬族人对竹子的图腾崇拜。传说仡佬族人的先祖是在随水而下的竹节中诞生的,所以仡佬族人将竹子作为精神寄托和崇拜的图腾。再加上,仡佬族人的日常生活和劳作都离不开竹子,所以竹子又被作为吉祥和财富的象征,代表着仡佬族人对幸福殷实生活的期盼。每到丰收时节或重大节庆时,仡佬族人就会举行祭拜祖先的仪式,而“打篾鸡蛋”就是在祖先祭拜活动中演化形成的一项民族民间体育娱乐活动。每到祭祀时,寨老会将竹子编制而成的篾蛋抛向空中,而族人则会在寨老抛出篾蛋后去争相抢夺,谁抢到了篾蛋就代表谁把祖先请到了自己家中,就能够获得祖先的保佑从而拥有吉祥和财富。后来,这项在祭祀祖先时开展的民族民间体育娱乐活动,在仡佬族人中广泛流传,还一度被作为重要的练兵方式加以运用,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打篾鸡蛋”这一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5-6]。

3 样貌呈现:贵州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打篾鸡蛋”的形制

3.1 “篾鸡蛋”的形态和制作方法

仡佬族人生活劳作的环境中,繁茂的竹林处处可见,“篾鸡蛋”就是仡佬族人在日常生活劳作环境中就地取材用竹子编制而成的。“篾鸡蛋”,顾名思义,外形似鸡蛋,小的仅若拳头,大的可比足球,而且其不仅有大小之分,还有实心与空心之分。实心“篾鸡蛋”通常会在编制好的“鸡蛋”内塞满棉花、稻草或者是棉絮,空心“篾鸡蛋”则会在编制好的“鸡蛋”内放上碎石、铃铛或铜钱,在抛抢的过程中会发出悦耳的声音。但无论是大的“篾鸡蛋”,还是小的“篾鸡蛋”;无论是实心的“篾鸡蛋”,还是空心的“篾鸡蛋”,重量通常都不会超过250g。除此之外,仡佬族人还喜欢给编制好的“篾鸡蛋”涂上各种鲜艳的色彩或绑上红色的丝带、绸带,以美化“篾鸡蛋”的外观,让其显得更加喜庆(见图1)。

3.2 “打篾鸡蛋”的场地和打法

3.2.1 传统的场地和打法

传统的“打篾鸡蛋”对场地要求不高,田间地头、村寨内外,只要有一块宽敞的平地就可以开展,具体的打法也有很多种,每种都有所不同。此次田野调查中统计整理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打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保窝”打法。“保窝”打法人数不限,开始前需要找一块较为宽敞的平地,场地的大小也无严格限制。确定场地后,在场地中间划出一条中线,参与的人分为两队分别站在中线两侧的场地上,场地两端的边角位置即为己方的“蛋窝”。游戏开始时,会在场地的中线位置抛出“篾鸡蛋”,“篾鸡蛋”被抛出后两队开始争抢,争抢的过程中不能使用打、绊、踢或抓等具有伤害性的动作。除此之外,其他各种动作都可以随意使用。一方在抢到了“篾鸡蛋”后,应尽量迅速地将手中的“篾鸡蛋”放到对方位于场地边角位置的“蛋窝”中。如果“篾鸡蛋”被顺利放入了一方的蛋窝,之后就需要在场地中线位置重新抛“篾鸡蛋”开始新一轮的争抢,最终将“篾鸡蛋”放入对方“蛋窝”次数多的一方为胜。

二是“换窝”打法。“换窝”打法同样人数不限,开始前需要找一块相对较为宽敞的平地,场地的大小也无严格限制。确定场地后,在场地的中心位置挖一个较大的坑,坑的大小至少要大于“篾鸡蛋”的大小,确保“篾鸡蛋”能顺利进入,这个坑就是游戏中的“大窝”。“大窝”挖好后,根据参与的人数,在“大窝”的周围,挖出对应数量的“小窝”,“小窝”与“大窝”之间的距离应控制在2m 左右。随后,采用抽签的方式,抽出一人来赶“篾鸡蛋”,剩余的其他人则作为“小窝”的守护者,站在小窝附近各守一个“小窝”。游戏开始时,赶“篾鸡蛋”的人手持木棍或竹棍,力争将“篾鸡蛋”赶入“大窝”。“大窝”四周守“小窝”的人则手持木棍或竹棍,尽力阻挡其将“篾鸡蛋”赶入“大窝”。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赶“篾鸡蛋”的人,还是阻挡的人,都只能用手中的木棍或竹棍去赶、去阻挡,不能用手抛、脚踢等方式去接触“篾鸡蛋”。在守“小窝”的人离窝阻挡时,赶“篾鸡蛋”的人可以趁机抢占其窝,如果抢占成功,原来的守窝人就“失窝”了,被换罚为赶“篾鸡蛋”的人。如果赶“篾鸡蛋”的人成功冲破阻拦,将蛋赶入了“大窝”,就视为战胜了所有的守窝人,此时应高喊“换窝了”,随后众人都齐声呼喊“换窝了”,并重新迅速抢窝,抢不到窝的人则作为新的赶“篾鸡蛋”的人,开始新一轮的游戏。

三是“过河”打法。“过河”打法要求参与人数必须为双数,确保分组时两组的人数相等,对场地仍然没有严格要求,只需要有一块宽敞的平地就可以开展。确定场地之后,需要在场地中间位置画一条直线作为游戏中的“河”,随后参与者分为人数相等的两队,分别站在“河”两侧的场地上。游戏的开始以锣响为号令,听到锣响后,持“篾鸡蛋”的一方可以用手推、手拍、手扣、手托以及脚踢等方式,尽可能地将“篾鸡蛋”打过“河”,但不能使用手脚之外的其他身体部位去触碰“篾鸡蛋”,否则就视为违规。如果顺利将“篾鸡蛋”打过了“河”,且对方没有接住,“篾鸡蛋”落在了地上,那么就可以“过河”,占领“篾鸡蛋”落点之内的地盘,另划“河”作为新的分界。如果没有将“篾鸡蛋”打过“河”,“篾鸡蛋”落在了己方场地上,那么对方就可以“过河”,占领己方“篾鸡蛋”落点之内的地盘,另划“河”作为新的分界,直到最后将一方赶到场地的边缘,一方占领全部场地时,游戏结束。

除了“保窝”“换窝”“过河”等几种比较典型、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打法之外,在务川县仡佬族人中还流传着“打篾鸡蛋”的其他多种方法,如“打斗”“打呆子”“逛球”等。由于这些打法流传度稍逊于以上3种,文中就不再一一进行赘述。

3.2.2 整理加工后的场地和打法

“打篾鸡蛋”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之后,为了更好地推广这一独具特色的仡佬族传统体育活动,展示其所蕴含的厚重而独特的仡佬族文化,务川县也将“打篾鸡蛋”纳入了务川县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并对比赛的场地和打法规则进行了整理与加工,“打篾鸡蛋”的比赛场地如图2所示。

图2 民运会上“打篾鸡蛋”的比赛场地

在务川县民运会上,“打篾鸡蛋”比赛在32m×18m的长方形场地上开展。其中,与长方形比赛场地长边垂直相交的中线,将场地划分为大小相等的2个区域,2个区域内分别设置有供斗线、接斗区和头顶球区。场地中心的黑色圆点位置为中圈,中圈的半径为0.4m;中线两侧场地上分别设置的供斗线与中线之间的距离均为8.2m。接斗区是一个半径为1.9m的圆,接斗区的圆心与供斗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3.8m。圆形接斗区外环绕的圆形边界线为头顶球区的边界线,头顶球区边界线与接斗区为同心圆,半径比接斗区的半径长1m,比赛中队员要头顶球,必须在头顶球边界线以外的区域才有效。

比赛中,使用的“篾鸡蛋”用竹篾编制,内径在11~15cm 之间,是内部放置了铃铛的空心球,重量控制在150g左右,考虑到比赛中有可能会破损,所以赛前需要预备5 个以上的备用“篾鸡蛋”。每场比赛的时间为40min,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下半场的时间各20min,上半场和下半场之间会有10min 的休息时间。而上半场和下半场又分别分为2 个小节,每个小节的时间为10min,2个小节之间同样设置有休息时间,休息时间为3min,以方便比赛队员进行休息调整或者是改换战术、换人。比赛时,每队各派出6 名队员上场比赛,其中1 名为女性,身穿盛装作为本队的指挥,并完成抛“篾鸡蛋”的任务。比赛中队员以打斗进球(“篾鸡蛋”进入接斗区)的方式来获得分数,如果是用手将“篾鸡蛋”打进的记1分,如果是用脚将“篾鸡蛋”踢进的记2 分,如果是用头将“篾鸡蛋”顶进的记3 分,得分高的一方为胜。

4 时代思考:贵州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打篾鸡蛋”的传承

“打篾鸡蛋”作为一项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形成、演变、发展都需要基于特定的区域环境和社会文化土壤才能够得以实现[7]。通过对“打篾鸡蛋”起源的追溯可以看出,这项仡佬族传统体育活动能够生成和流传,与仡佬族人民的生活劳作环境、文化信仰、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然而,在本次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却发现,如今“打篾鸡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区域环境、社会文化土壤都已经出现了明显变化。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务川县居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很多新的、多元化的娱乐方式开始进入村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出村寨,两相叠加之下“打篾鸡蛋”这项古老的仡佬族体育活动,开始逐渐被边缘化,虽然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了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舞台,但这种情况却并没有因此得到明显转变。调查中发现,村寨中会编“篾鸡蛋”的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位花甲老人,很多打法也已经被遗忘,被散落湮灭在了时间的长河之中,传承困境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将“打篾鸡蛋”这项承载着仡佬族独特民俗文化的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下去,转变发展理念,探求新的传承路径,就成为了必要之举。而此次田野调查中也发现,当地政府和部分关心民族传统文化的有志之士已经开始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实践。例如:务川县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方式,将包括“打篾鸡蛋”在内的10 余项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了学校体育之中,既丰富了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同时也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了解和学习更多的民族传统文化,有效促进“打篾鸡蛋”等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青少年群体之中的传承。

但实际上,除了要深扎本土,重视“打篾鸡蛋”在当地、在仡佬族聚居地区的传承之外,要真正打破“打篾鸡蛋”的传承困境,还应该打破地域的局限,主动走出去,主动面向务川县之外、贵州省之外的受众积极推广“打篾鸡蛋”这项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向更多的受众展示其所蕴含的仡佬族民俗文化、贵州省特色体育文化,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同向同行。

5 结语

综上可知,“打篾鸡蛋”这种流传于贵州境内仡佬族居民中的古老民族民间体育娱乐活动,有起源于民间娱乐活动的“鹅抱蛋”、起源于仡佬族人对宝王和山王的纪念、起源于仡佬族人对竹子的图腾崇拜等多种不同的起源说,且在传统多样化的打法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较为规范和完善的运动规则。然而,由于受现代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冲击和贵州仡佬族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其传承困境仍然是无法回避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为了确保这一独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不但要深扎本土,探求新的传承路径,同时也要注意“走出去”,打破地域局限,面向更多受众展示“打篾鸡蛋”的民俗特色和文化魅力。

猜你喜欢

仡佬族务川体育项目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不同杂交组合对务川黑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少数民族音乐
盛世仡佬 乐活务川
“骑在羊背上的务川”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桂东南民族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
仡佬族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