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绍兴市2012—2020年流失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召回策略探讨

2023-08-01杜东芬王锦英

中国乡村医药 2023年14期
关键词:采供血初筛血站

杜东芬 林 菊 王锦英 李 诺

单采血小板因其纯度高、疗效好,是临床重要的血液输注成分之一。本文分析流失成分献血志愿者的人群特征、发生献血流失的原因,以及流失献血者再次召回后捐献情况,探讨流失成分献血志愿者再召回策略在成分献血志愿者保留工作中的价值,为今后改进招募和保留策略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绍兴市中心血站2012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成功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3 446人,剔除血液检测不合格永久淘汰及已超过60岁者,筛选出连续两年及以上未参与血小板捐献的流失单采血小板献血者1 860人(54.0%)。

1.2 调查方法 采用浙江省血液信息管理系统BIS 3.0软件,收集流失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基本资料,统计分析其在户籍、年龄、学历、职业等方面与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间的差异;2021年1—12月以电话回访的方式,对流失单采献血者的流失原因进行调查及血小板捐献再动员,分析流失后成功召回情况(召回成功率 = 召回再捐献人数÷单采血小板流失人数×100%)。流失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定义:既往参与过单采血小板捐献,但已连续两年及以上未再次参与血小板捐献的献血者;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定义:捐献单采血小板3次及以上,且近12个月内捐献血小板至少1次的血小板献血者。

2 结果

2.1 流失与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群特征比较 流失单采血小板献血者1 860人,固定单采献血者750人。相较于固定单采献血者,流失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非本地籍、女性、18~4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学生占比较高,详见表1。

表1 流失单采与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特征比较 [人(%)]

2.2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原因及召回后再捐献情况 流失单采血小板献血1 860人中召回后再捐献145人,召回率7.8%。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原因以“工作人员联系不上或已离开本地区”占比最高,召回率仅0.5%(3/654);“没时间或交通不便”召回后再捐献占比最高,召回率14.3%(70/491);“主观意愿不愿意再献”召回率2.3%(5/213),“初筛检测频繁不合格”召回率17.1%(35/205),“献血不愉快经历“召回率8.3%(7/84);“工作人员联系少或没联系”召回率最高62.5%(25/40),详见表2。

表2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原因及召回后再捐献情况 [人(%)]

2.3 流失后成功召回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分析 流失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召回后再捐献145人,其中本地籍、捐献次数>5次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召回成功率明显较高,详见表3。

表3 流失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召回成功情况

3 讨论

近年来,各地采供血机构均面临着血小板志愿者流失率高、首次血小板志愿者招募困难问题[1]。流失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对血小板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切身体验过血小板捐献过程。笔者认为,对流失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针对性再招募召回,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时期诸多招募途径受限的背景下,是保障临床血小板安全充足供应的有效途径之一。

2012—2020年本站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总流失率达54.0%,与王莉娟等[2]调查结果相近。本次调查显示,非本地籍、女性、年龄18~4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及学生是血小板献血志愿者队伍中相对不稳定人群,此结果与石家庄地区[3]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情况接近。非本地籍志愿者因区域流动性较大,流失比例相对较高。血小板献血者男性较多,流失献血者中女性占比较高,女性因体重、血管条件、生理特点、家庭因素等原因致使流失率较高[4]。流失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18~40岁占比较高,而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55~60岁占比较高(26.0%),而流失人群中占比仅为6.4%。研究表明,高龄人群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安全的[5]。固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学生占比较低,与本市高校献血宣传发动以全血为主,献血车直接进高校进行全血采集等因素有关;而流失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学生的占比更高,与国内其他血站的调查结果一致[6],这与高校学生毕业后离校、就职去向有关。

单采血小板因捐献过程耗时长,采集场所设置限制,对捐献者健康要求更高等原因,制约着血小板志愿者队伍的壮大。对流失献血者进行重新回访和召回,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血小板采供矛盾,提升血液质量、降低输血风险[7]。本次调查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的诸多原因中,因“没时间或交通不便”所致的流失占比达26.4%,此类献血者对血小板捐献愿意明确,但需要克服客观存在的不便利条件。在回访过程中,经过重新再动员宣传,表明血小板临床需求状况,再次激发献血者的奉献热情后,再捐献成功率达到14.3%。对于流失后再招募的献血者研究中发现,自我实现的动机是其回归的第一因素[8],更多地考虑献血者的时间及交通安排等因素,为献血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并激发献血者自我价值实现的动机,是实现再招募成功的重要保障;因“工作人员联系少或没联系”而流失献血者占比少,主要原因为采供血机构未再次联系或因自身工作较忙忘记再参与捐献,此类献血者再召回成功率最高,提示需要加强血小板献血者精细化分层管理,优化招募采集结构,减少对高应答效率献血者的过多依赖,对一定时间内未再次参与血小板捐献者加强回访沟通,进行适当的间隔期提醒;“初筛检测频繁不合格”献血者再捐献成功率为17.1%。初筛暂缓淘汰各地原因不尽相同,但绝大部分是因为谷丙转氨酶偏高、血红蛋白或血小板计数不达标导致。频繁的初筛淘汰会消磨献血者的捐献热情,故有必要认真研究评估本地暂缓献血的主要原因,加强献血宣传招募过程中的健康教育,进行合理化健康指导,并在恰当的时机予以积极召回;针对既往献血不适、服务不满意、采集失败等献血不愉快经历者,需要血站工作人员着眼于服务细节,给予献血者更多人性化服务和关爱的同时,持续改进服务技能,提升全过程献血服务质量[9]。

在本次调查中,认为捐献血小板不安全、浪费时间、血液保护传统观念等主观意愿不愿意再捐献者仍占较高比例,针对该类献血者需给予足够的耐心,了解其主观感受,给予恰当的解释,增加献血者对血液安全知识的认知,增强其对采供血机构的信任。可利用线上和线下多种手段,增加血小板捐献、血液利用等相关知识科普及特色宣传活动,组织献血志愿者参与各类互动活动,搭建血站与血小板捐献志愿者、志愿者与志愿者之间交流沟通平台。利用问卷调查和动机性访谈,增加献血者“救治病人”“拯救生命”的内在动机,促进流失献血者回归[10]。

总之,采供血机构需要充分了解单采血小板流失献血者未持续捐献血小板的原因,针对献血者不同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增加回访沟通消除顾虑,激发献血者自我实现动机、为献血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捐献时间和地点等保留措施,实现定向再招募召回的目的。建议在献血者流失后召回过程中,重点关注本地籍及捐献次数大于5次的既往单采血小板捐献者。

猜你喜欢

采供血初筛血站
体检人群使用NOSAS评分作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初筛工具的可行性分析
血站采供血设备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考
采供血机构实施财务绩效管理的成效探讨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采供血机构人力资源配置面临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Multiple gastric angiolipomas:A case report
浅谈信息技术在血站工作中的应用
优化无偿献血初筛岗位检测流程探讨
血站院感知识系统化培训模式探讨
南通市中心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