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疑似间接接触致鼻腔内硬下疳1例并文献复习

2023-08-01任超华吴黎明

中国乡村医药 2023年14期
关键词:查体螺旋体梅毒

任超华 吴黎明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所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也可通过胎盘形成垂直传播,少数通过性接触以外途径传染[1]。义乌市皮肤病医院皮肤科曾收治1例鼻腔内硬下疳患者,系由间接接触梅毒感染患者使用过的外用药膏导致感染。现报道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52岁,因“发现右侧鼻腔内部丘疹1个月”于2022年7月29日在义乌市皮肤病医院皮肤科首诊。就诊前1个月患者自觉右侧鼻腔内糜烂不适,自行涂抹红霉素软膏、阿昔洛韦乳膏,糜烂缓解,而后右侧鼻前庭处出现丘疹,逐渐变大,无疼痛瘙痒等不适。否认高血压、糖尿病、风湿免疫、免疫缺陷相关疾病史,否认冶游史,否认外伤史。查体:各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皮肤专科查体:右侧鼻腔前庭鼻中隔处可见一单发圆形,扁平隆起,约黄豆大小黄红色浸润性结节,表面淡黄色薄痂,不易去除,无明显鳞屑,无溃疡、渗出,触之软骨硬度,无压痛(图1)。外阴、阴道未见明显溃疡、水肿及皮疹,颈部、颌下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未扪及。

图1 浸润性结节外观(治疗前)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真菌涂片镜检阴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阴性。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阳性(滴度1 ∶ 256)。临床诊断:一期梅毒(硬下疳)。治疗方案:予泼尼松片15 mg,每日两次口服,共3天;第3天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次。治疗过程顺利,未出现赫氏反应。第3周复诊时患者鼻腔内皮疹已消退,留有少许色素沉着(图2)。

图2 浸润性结节外观(治疗后)

2 讨论

硬下疳好发于生殖器处,约5%发生于生殖器外[2],可累及肛管内、口腔、女性乳房、手指等[3],多与肛交、口交等性行为有关。通过接触被污染的餐具、咬伤后可引起硬下疳[4-5]。本例患者否认非婚性生活史、情趣用品使用史等,为进一步了解其传染源及传播途径,追问其配偶相关情况。患者提示其配偶近期存在阴茎溃疡,遂携其配偶查TPPA阳性,TRUST阳性(滴度1 ∶ 32),确诊二期梅毒。详细询问患者病程经过及双方用药情况后,得知其与配偶曾共用同一支红霉素软膏。本例患者鼻腔内硬下疳可能是通过被污染的药品间接接触感染,实属少见。

一期梅毒以单发结节于鼻腔内为首发症状的临床相对罕见,且通过间接接触传染途径,极易误诊、漏诊,需引起皮肤科及耳鼻喉科医生的高度重视。医师须仔细查体,注意观察皮疹的质地、形态、持续时间,并结合患者详细病史、性伴侣情况、生活习惯及环境,有助于临床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减轻患者痛苦,同时可尽早阻止梅毒在人群中继续蔓延和传播。

早期诊断一期梅毒的方法有梅毒螺旋体镀银染色法、血清学抗体检测法、免疫学法、荧光定量聚合糖酶链反应(FQ-PCR)等,血清中抗体形成常滞后于硬下疳,镀银染色法、FQ-PCR均能较早诊断,而FQ-PCR在敏感度、特异性、可操作性略胜一筹,对分泌物、溃疡渗出物的梅毒螺旋体DNA检出率在90%以上,在形态各异梅毒疹的研究、梅毒间接传播途径的研究上有绝对优势[6-9]。因基层医院条件有限,笔者未能对本例患者伴侣双发共同使用的那支红霉素软膏进行FQ-PCR测定,确认药物内含有梅毒螺旋体,为此次特殊传播途径提供有效依据。本例患者TPPA、TRUST均阳性,经过长效青霉素治疗后鼻腔结节消退,证明硬下疳诊断成立。提示临床外用药物需告知患者正确使用方法,每次棉签取适量药物涂于患处,需多处涂擦时及时更换棉签,避免污染药物。

猜你喜欢

查体螺旋体梅毒
肉牛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免疫预防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控
健康查体中以人为本服务的应用
健康查体中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论健康查体中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家畜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及预防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梅毒螺旋体TpN17抗原的表达及纯化
IgM捕捉ELISA法对早期梅毒的诊断价值
1125例梅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