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逻辑视域的诸子散文教学

2023-07-24方媛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思维方式核心素养

方媛

摘 要 将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置于教学逻辑的视域下,符合新课标要求、教材编选与学习任务安排的逻辑,以及文本本身的逻辑性特征。引导学生借助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相关思维方式,进行概念的界定、判断的分析、推理与证明的审查,能够有效推进诸子散文思想解读、思路梳理、文化浸润、思辨探究等教学环节。建构符合教学逻辑的语文课堂,能够促进学生深度理解、评析诸子思想及其表达,思考诸子思想的当代意义,对于培养语文学科“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教学逻辑 诸子散文 思维方式 核心素养

一、问题提出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收有相当数量的先秦诸子散文,散见于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在诸子散文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往往先结合时代背景介绍作家及其主要思想,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分析文本内容、思路结构,最后设置思考探究环节。传统教法环节清晰、过程完整,注重文与言的结合,但由于往往缺乏“为什么这么教”的理論追问与反思,使课堂架构缺乏内在的理路和纵深的逻辑,削弱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造成经典文本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的浪费。当文本进入教学的视域,选择合适的视角切入教学,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

首先,依据新课标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以落实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强调语文课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也必须把包括逻辑思维在内的思维能力和品质的培养作为时代的要求来看待。当作为经典文本的诸子散文成为教学文本,教师应当关注其育人价值,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提炼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挖掘其当代意义。

其次,关注教材的维度。教材对诸子散文的人文主题关键词和单元学习任务表述如下:

从教材的编选顺序和任务要求看,成为教学文本的诸子散文,一方面是先秦思想文化重要的载体,涉及修身、治学等诸多方面,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另一方面聚焦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并呈现出合乎逻辑的两条思维训练路径:一是从把握作者的观点,到学习他们表达观点、论事说理的方法;二是从把握作者的思想内涵,到思考他们思想学说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由此,确立教学逻辑的视域进行诸子散文课堂教学的逻辑性重建。教学逻辑是指教师根据对共性的教学规律与个性的学科规律的理解,在确定教学内容与方法、分析学生学情的过程中遵循的规则。诸子散文的学科逻辑具体体现为:1.“立德树人”的课程要求;2.基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臻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一体化核心素养目标;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相关的逻辑知识、推理知识;4.以教材为载体的学习内容逻辑性建设;5.诸子散文的内在文化性、思想性和逻辑性特征等。诸子散文的学的逻辑具体体现为:1.学生已有的诸子散文学习经验;2.已习得的议论性文本的阅读策略;3.基于文史哲学习和生活经历形成的民族文化意识;4.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认知习惯;5.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等。

基于学科逻辑和学的逻辑的内在规律性要求,教师进行符合逻辑的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符合诸子散文教学的教的逻辑。

二、价值分析

教学逻辑性的要求基于学科逻辑、学生学的逻辑和教师教的逻辑,符合教学逻辑的诸子散文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

首先,符合语文学科逻辑的诸子散文教学能够有效生成符合文本逻辑的教学内容。横纵关联教材各册诸子选文,可以清晰地看到诸子散文尤其是儒家经典从语录体到专题议论文逐渐发展成熟的文学史线索,不仅可以管窥各家思想的内在逻辑体系,还能就文本论事说理的逻辑技巧进行探究和比较,所以在教学逻辑的视域下展开诸子散文教学,无论是从单篇切入还是进行群文教学,都能够强化文本本身具备的逻辑性特征,明确教学知识与能力,达成针对诸子散文经典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目标,充分实现文本的教学价值。

其次,符合学生学的逻辑的诸子散文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和说理能力的培养。诸子散文语言风格各异、论证方法不一,呈现出论说文的早期面貌,论证过程并非无懈可击,又与学生存在古今之隔,留有丰富的文本思辨空间,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隐含着客观立场、多元视角、理性思考、平等对话等诸多要素,充分尊重学生认知事物由局部到整体、由认知到批判、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内在规律性,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与文本充分作用,与诸子论“理”,进行真实连贯的语言实践,有助于落实“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三,符合教的逻辑的诸子散文教学可以推进课堂思辨性阅读和育人目标的实现。教的逻辑指导教师把握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规律架构课堂、推进流程,以符合逻辑的教学指向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实现教学策略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高度统一,解放学生对于诸子散文的刻板印象,指导他们用发现的视角和理性的精神重新细读文本,在理解先秦诸子对于社会人生洞察的同时,进行符合逻辑的、富有时代精神的深度解读,以促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的实现。

三、方法探讨

进入教学逻辑视域的语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自觉运用教学规律与学科知识尤为重要。教师遵循学科逻辑和学的逻辑进行诸子散文教学,可以借助概念的界定、判断的分析、推理与证明等思维方式和逻辑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诸子观点、梳理论证思路、解读思想文化、深入思辨探究以达成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统一。现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例,对于符合诸子散文教的逻辑的教学方法、环节和内容等进行探讨。

1.从核心概念的界定入手明确论题

确立界定核心概念进而明确论题的教学环节,符合诸子散文教学的学科逻辑:概念、定义、判断等逻辑思维知识,理解孟子思想主张逻辑性特征的教学目标等;符合学生学的逻辑:学生已习得的通过关注关键概念阅读议论性文本的策略,由局部到整体的认知习惯等。

引导学生对核心概念“不忍人之心”和“四端”进行界定。给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特征。“四端”的内涵是:人与生俱来的善的开端;外延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是“仁”的开端。此外,充分理解“四端”还要梳理语段中“不忍”“非人”“四端”和“扩而充之”等次要概念,可以关联《孟子》中的相关说法。

“不忍”:“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齐桓晋文之事》)

“扩而充之”:“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鱼我所欲也》)

“不忍人之政”:“保民而王”“推恩足以保四海”《《齐桓晋文之事》》

可见,界定“四端”应有两个层次:一是从“不忍人之心”的内涵看,否有仁爱之心成为是否具有“人”的本质的前提,“四端”与生俱来,但如果不加以养护也會丧失,即君子的品德修养是持续的、长久的、不容懈怠的。二是从“不忍人之心”与“不忍人之政”的关系看,孟子主张将仁爱之心推及到其他社会成员身上,施行有爱心的仁义之政。

只有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明确论题,即孟子认为人需要把“四端”慢慢培养成长为仁、义、礼、智四大道德素养,才能充分理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性善论具有从善的开端,到扩充善良仁爱,到施行仁政、主动作为的丰富内涵,是孟子施行仁政的政治论的基础和理论前提。可见,引导学生整体观照文本、关注概念及其关系,是后续教学进行深度解读、展开辩证思考的基础。

2.关注虚词提示思路与限定论述的作用

确立分析虚词在论述中作用的教学环节,符合诸子散文教学的学科逻辑:命题、分类、关系等逻辑思维,“语言积累与运用”的学科素养目标、虚词用法相关文言知识,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等;符合学生学的逻辑:学生已习得的通过梳理论证思路阅读议论性文本的策略,从关注文意内容到结构思路的阅读顺序等。借助连词、副词等重要的虚词能够帮助把握诸子论证过程中体现的逻辑和意图。

第一,通过对连词的关注建立起理解孟子观点的外显性线索,即思路结构。抓住“所以”“由是”等连词能够帮助进行论证思路的分析:第一层(开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第二层(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第三层(凡有四端于我者——不足以事父母),阐述人有“四端”,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论证过程基本按照提出论点——分析原因——揭示意义的常规论说文论证思路展开。

第二,通过对副词的关注建立起理解孟子观点的内隐性线索,即思想基础。副词“皆”表示范围的限定,意为“全”“都”,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总起句中是一个全称判断命题。孟子开篇强调“不忍人之心”人人都有,不是针对个别人或部分人;接着孟子从“不忍人之政”谈起,进一步明确论述中对于人的分类标准,不是道德或其他,而是身份。基于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人性论基础,普通人“心生怵惕恻隐”,统治者行“不忍人之政”;然后再次强调人“皆”有“四端”且与生俱来;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四端”对于国君和普通人的意义。由此,人“皆”有之的说法从人性的角度打破了等级尊卑的界线,具有平民精神和进步性。

可见,连词尤其是因果连词、转折连词等能够直观体现论证层次变化,是诸子写作逻辑自然推进的外显性标志,也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本身的逻辑性特征的重要抓手。具有思辨性特征的副词如程度副词、范围副词等起到限制论述,严谨表达的作用,其他诸如语气副词、否定副词等,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需要特别留意。

3.用关联比较的方法学习论说技巧和文化内涵

通过比较教学的方法,进行诸子散文论说技巧或其他相关内容的教学,符合诸子散文教学的学科逻辑:“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目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要求、教材诸子散文收录情况的逻辑性和单元导语的要求、诸子散文的内在文化性、思想性和逻辑性特征、诸子散文的论说风格和论说技巧等;符合学生学的逻辑:学生已习得的对比阅读的阅读策略、以旧知新的认知习惯、迁移联想的思维方式等,具体有以下几种实现路径:

第一,诸子散文论说策略的关联比较。教材编选者将《大学之道》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入一课,意在提醒教师借助作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一组教学资源的两篇散文,落实引导学生“感受先秦诸子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的单元学习任务。故通过横向联系教材本课中《大学之道》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进行论说内容、论说方法、论证效果等方面的比较,能够直观呈现比喻论证增强论述生动性与道理论证增强论述逻辑性的论证效果的差异。

第二,诸子散文思想逻辑的关联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对两篇散文的观点、结论进行梳理比较可知,《大学》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体两面,《孟子》强调人性本善对为人处事、治理天下的重要性,都符合由个体到国家,由道德修养到政治理想,由人性论到政治观的“内圣外王”的思想逻辑。同为儒家“四书”的《孟子》与《大学》思想基础和论说逻辑的高度一致性。

第三,诸子散文思想体系的关联比较。从教材编选的纵向逻辑看,统编教材必修下册收有《齐桓晋文之事》,也可以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关联比较,围绕学习过的孟子的相关篇目(包括初中篇目)梳理其思想,如:《鱼我所欲也》“舍生取义”(道德论);《齐桓晋文之事》“仁政、王道”(政治论);《孟子·尽心下》“民贵君轻”(民本思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性本善”(人性论)等。

第四,诸子散文的论证形式与逻辑知识的关联比较。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收有六篇诸子散文呢,“逻辑的力量”学习专题则位于该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导语部分“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并运用逻辑方法来建构并完善论证”可以“清晰地认识语言和逻辑的关系,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维品质”的表述明确指出了“逻辑”和“论证”的关联。诸子散文教学和逻辑教学与共同指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素养目标,涉及推理的前提、方式、结论等逻辑知识。

4.借助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审查议论的要素

通过思维方式知识的渗透,引导学生审查诸子议论的要素推进教学,符合诸子散文教学的学科逻辑:“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要求,“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目标,诸子散文作为早期议论文的朴素风貌,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相关知识及论证的相关知识等;符合学生的学的逻辑:学生基于文史哲学习形成的民族文化意识,学生与文本间客观存在时空距离,由理解运用到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由阅读到表达、写作的能力训练路径,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等。

第一,运用辩证思维对论点进行评析。辩证思维是指能以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运用辩证法分析问题,既分析优势,也分析劣势:孟子的“性善论”具有平民性、进步性,但在礼崩乐坏、崇尚法家的战国时代屡屡受挫,不具有现实可行性和时代局限性;既看到现象,也追问本质:表面上是朴素的人性论,实质上作为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构建理论前提寄寓深厚,具有自洽性;既看普遍性,也分析特殊性:各国为富国强兵、争夺土地而纷纷施行霸道,而孟子仍积极奔走游说君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既分析必然,也兼顾偶然:受历史条件的社会形势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孟子在當时历史背景下的失败是必然,但其基于对社会人生的洞察论证了施行仁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影响深远,成为当今中国治国理念重要的思想源泉,又可以其当年游说“失败”为偶然。

第二,运用逻辑思维对论证进行审查。逻辑思维能力包括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等。如可以利用逻辑知识去审视核心概念的边界是否清晰,是否存在模棱两可值得争议的部分,还可以可以追问,连词连接的两者有很强的关联性吗?存在因果关系吗?副词将论题限定为全程判断合适吗?有特例吗?可以进行分类讨论吗?还可以借助论证的相关知识探究论证是否充分有说服力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观点明确、注重推理,论证过程体现出一定的逻辑性,但也存有可以商榷的空间。如孟子举出“孺子将入井”之例,用排除法由果溯因,推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进一步得到人无四心“非人也”的结论。从论据本身看,例子具有生活化的特点易于理解;但从推论过程看,属于不完全列举的归纳推理,论证力是不充分的;从推论结果看,从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仅可推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的结论,其他“本心”的提出缺少论证过程。

需要强调的是,批判性阅读和逻辑审查并不是对经典求全责备,而是要透过诸子散文内部的“矛盾”挖掘更深的育人价值。如教师在观点评析和论证审查后引入《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和《孟子》其他相关章节应该更加科学,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充分理解“孟子们”的深厚寄寓和使命担当并积极思考: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作为思想家的孟子对“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回应,当代青年又应当如何回应当今时代的需要?

借助理论研究教学的方法,对于一线语文教师而言,主要目的在于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教学逻辑视域下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方法,针对常规教法中存在的深度不够、逻辑不明等问题,或可提供一条可供借鉴的解决路径,对于诸子散文阅读教学的逻辑展开具有方法论价值。在诸子散文教学之中,处理好学科逻辑、学的逻辑和教的逻辑的关系,进行教学环节的逻辑性建构,尤其是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突出思维训练等,能够充分发掘其教学价值,促成教学要素的统一,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进诸子散文教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和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

[作者通联: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紫竹校区)]

猜你喜欢

思维方式核心素养
多维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法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的思想变革分析
法学研究及其思维方式的思想变革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探微
天趣自然 质朴归真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