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蜀道『三线』情

2023-07-22韩玉杰

军工文化 2023年6期
关键词:兵工山川减振器

文/韩玉杰

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谱写了一部国防三线建设的壮丽史诗,留下了兵工人“把一切献给党”的动人故事。

↑1965年建厂初期基建场景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唐代诗人李白的这一著名诗句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高峻、崎岖艰险的自然面貌。“危乎高哉”,艰辛却坚定、不易却执着!20世纪60年代由东北地区国营第724厂(现中国兵器辽沈工业集团)近千人组成的一支三线建设大军——川渝地区“564项目”包建队伍,正是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谱写了一部国防三线建设的壮丽史诗,留下了兵工人“把一切献给党”的动人故事。

好人好马上三线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这是在20世纪60年代几乎尽人皆知的口号,而对于724厂扎根大西南的三线人来说,这个时代热词更是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轨迹与人生价值。1965年至1966年,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作为我国大型兵工骨干企业的724厂,陆续调动近千人,远赴我国西南川渝地区投身大三线建设,这也是724厂历史上最大规模跨省包建、最远距离艰难跋涉的一次职工大迁徙。

时光荏苒,两地阔别,远在巴蜀的“564”三线一代及二代、三代们如今怎样了?724“母厂”的三线兵工之子——现在的“宁江山川”你好吗?

2023年3月下旬,辽沈集团派员专程奔赴四川成都,对已经历二次搬迁、现为中国兵器装备集团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四川宁江山川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进行首次回访调研。

“老厂来人了!”沈阳724老厂来人的消息传来,如同在沉寂的历史河流忽然掀起了一股涟漪。58年前,724厂第一批赴重庆三线建设人员、原724厂人事科长、退休前任564厂生活福利副厂长,现年94岁高龄的周凤午老人,在座谈中激动地回顾了当年他同援建队伍一道从大东北沈阳奔赴大西南山沟艰苦创业的一幕幕往事,抒发了对企业巨变、今非昔比的无限感慨。只见他手里还攥着几页纸,那是他用自己手指肚般的大字记下的流逝岁月中的满满回忆!

“从重庆下火车还要走很长的路程,要坐六七个小时的汽车才能到厂区,但当时 724厂最终顺利安全地组织完成了420户职工家属搬迁,真是不容易啊!”“筹建初期,白手起家,自己动手就地取材,用平山头的石头盖干打垒宿舍,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生活条件特别艰苦,但没人叫苦、没人抱怨。”此刻,那首《致敬兵工英雄》的诗歌“四千职工走四方,远离家乡去援建,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筚路蓝缕玉汝成,兵工游子自有别样的乡愁和乡恋……”在这里有了最深刻的诠释和画面感。

↑四川宁江山川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现代化新厂房

安营扎寨水江镇

1964年4月,经原五机部批准,由国营第724厂主包、152厂副包,共同筹建“564项目”,工厂定名“宁江机械厂”(宁江之“宁”寓意辽宁,“江”寓意建厂原址四川南川县水江镇,虽然厂名多次变化,但“宁江”二字沿用60年不变),代号为“国营第564厂”,为兵器工业炮弹配套火工品引信生产厂。1964年10月,724厂首先派出了基建副厂长刘荣泽、基建助理工程师吕钧和基建技术员周柏顺到西南地区选址。根据“远离大城市,靠山近水扎大营,靠山分散隐蔽”的建厂原则,经上级批准,最后选址四川省南川县水江镇北侧群山环抱的小平坝地带,为原水江钢厂和水江铝氧厂旧址。

564厂职工主要由主包厂724厂负责配备。1965年开工建设,724厂迅即调遣一干精兵强将奔赴三线战场,配备了总工程师、副厂长、副指挥长、政治处副主任、工会主席、团委书记及各科室、车间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管理骨干等计960人的全套人马,以及表面处理设备、有色金属压铸成型设备、苏联进口六轴自动机、日式六角车床等和所有专用设备。

听党话,跟党走,工厂党委一声令下,所有列入三线名单的干部职工打起背包就出发,尽管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困难和各种特殊情况,但都没有阻止他们的坚定前行。周凤午老人回忆说,当时工厂费尽周折集体购火车票,然后组织队伍一路乘坐火车硬板,从东北沈阳经北京转重庆,再坐六七个小时汽车,一路行程三四千公里,最后到达四川南川水江镇工厂所在地,厂区西南的“鬼王山”近在眼前。当时,他们看到的所谓工厂,非常荒凉,实际就是一片没有人烟的荒郊野岭。难处可想而知,一切从零开始。但是,有一种精神和力量的支撑,没人抱怨,没人打退堂鼓。

按照毛泽东同志关于“三线建设要抓紧,同帝国主义争时间”的指示,724厂先期入川参建队伍发扬延安精神,从“三通一平”开始,削山头、铺平地,就地取材,采取大庆“干打垒”经验建职工宿舍,同时在厂房建筑上采用“干打垒”墙体,快速和低成本推进各项施工建设,为三线队伍顺利安营扎寨和工厂投产打下基础。后由于“文革”干扰,至1971年工厂正式建成投产。自此,724厂调集的三线职工,发扬老兵工的优良传统,扎根三线献青春、献子孙、献终身,为国防工业与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卓越历史贡献。

调研人员关注到当年724老厂三线一代职工状况,根据宁江山川公司党委工作部范燕部长的近期调查统计,目前在成都新厂的724厂三线一代职工仅余83人,当年跟随父辈来三线的子女现在还有很多人仍在厂里工作。调研人员所到之处仍明显感受到如今的宁江山川还始终在赓续着老兵工红色血脉,融合着724老厂文化,不仅仅是乡音……

转型开辟新天地

勇毅前行,足迹深深。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厂至今,564厂始终坚持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坚持科学持续发展,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干部职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历了一次次挑战成功实现了产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并先后经历了两次大搬迁,交出了一份份军品生产与转型发展的优秀成绩单。

军品生产敢亮剑。1972—1979年间,工厂交付多型号军用常规武器装备零件,并按时完成了五机部下达的紧急战备任务,有力支援了珍宝岛保卫战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同期,工厂先后接受并完成了援助部分友好国家的技术资料、零件成套工装和产品生产成套工程项目的任务。

军民结合显身手。1980—1989年间,工厂先后承担6种军品的仿制、研制和转产工作,部分产品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累计为国家生产上缴引信700余万发。为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根据自身优势和专业化协作的原则,从1980年下半年开始开发民品,曾开发生产峨眉牌SF-1型120照相机等。1984年嘉陵HONDA70型摩托车减振器试制成功,正式跨入摩托车零部件行业。1989年该型减振器通过部级生产定型,达到日本同类产品质量。同年,ST90V微型汽车减振器在国内率先试制成功,开始进军汽车零部件领域。

开疆拓土新天地。“九五”以来,宁江山川公司不断向微车、轿车、重车减振器及结构件发展。并于1999年从重庆搬迁至成都市十陵镇。2005年宁江与美国德尔福进行减振器技术合作,为上海通用汽车君越、GL8 配套,进入合资市场。2017 年公司又整体搬迁至成都市经开区,拥有了成都、隆昌两个生产基地。目前公司减振器国内市场份额已达 12%,其中国内自主品牌市场销售份额居全国第一。

调研期间,宁江山川公司徐晓光副总经理陪同调研人员参观了该企业成都乘用车减振器工厂和投资亿元的国家级“试验检测中心”。这个减振器工厂厂房建筑总面积达3.7万平方米,全线一体化布局,颇具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企业阵势,厂房里“传承军工精神,创新宁江未来”的标语十分耀眼。徐晓光副总经理如数家珍地向调研人员介绍了该公司目前所拥有的庞大减震器客户群,自主品牌如长安集团、吉利汽车、一汽集团、东风乘用车、广汽集团、北汽集团、长城汽车、上汽大通、上汽通用五菱、江铃汽车、比亚迪、江淮汽车、东风柳汽、中国重汽、中国陕汽;合资品牌如东风日产、广汽本田、华晨雷诺、长安福特、广汽三菱;纯电新能源如长安深蓝、阿维塔、广汽埃安、蔚来汽车、理想汽车、滴滴汽车。结构件客户群如上海汇众、纳铁福、萨克斯、东机工、天纳克、昭和、江森、麦格纳、耐斯特、佛吉亚……此刻,作为老厂家人,调研人员从心底油然而生一种欣慰与自豪。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激烈而残酷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从昨日的老兵工564厂,到今天的宁江山川,在党的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下,企业一路打拼,智慧博弈,华丽转身,已然成功蜕变为我国汽车制造配套产业的佼佼者,向减振器行业国内引领者与结构件行业隐形冠军目标迈进。历经沧桑与磨砺,人民兵工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中国兵器辽沈工业集团衷心祝福远在巴蜀大地、天府之国的兵工之子——宁江山川明天会更好!

猜你喜欢

兵工山川减振器
老兵工精神永放光彩
箭载电子产品减振器结构失效机理及可靠性分析
山川依旧 风味不改
退耕还林还草 再造秀美山川
退耕还林还草 绿了山川 富了百姓
山川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汽车减振器与磁流变材料分析与运算
馈能式磁流变减振器自供电特性研究
装多级扭转减振器的发动机曲轴系统扭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