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倡文化力 清气在人间—怀念贾春峰老师

2023-07-22王成荣

军工文化 2023年6期
关键词:贾老师名牌研究会

文/ 王成荣

没有文化力的综合国力论是一种片面的国力观,就是说讲综合国力,不能只讲军事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还有文化力。

获悉贾春峰老师不幸去世的消息,颇感震惊。贾老师是一位学人,一生著作等身,有“文化力之父”的美誉,也是中国企业文化学界的第一代大师。

改革开放初期,贾老师曾任职于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担任理论组副组长,是高层决策的智囊团成员。1982年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陆续兼任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

贾老师从1983年兼任中国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时,开始接触并关注企业文化;进而,1993年在《党校科研信息》上发表了那篇奠定他一生学术地位的文章——《加强市场经济中“文化力”的研究》。

这篇文章,以及以后陆续出版的《文化力》《文化力观》《文化力启动经济力》《文化力制胜》《贾春峰说文化力》等一系列著作、论文,创造性地阐明了“文化力”的内涵,以及“文化力”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作出了“文化力”是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判断,概括了现代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特征,预言21世纪的经济赛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因此,贾老师被学界公认为“文化力研究第一人”。

贾老师把“文化力”学说落地于企业文化研究,出版了《企业力》《贾春峰说企业文化》等著作和大量文章,在企业文化战略、企业形象工程,以及企业文化落地实施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成为企业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轰轰烈烈,但也出现了一些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带来的道德迷失问题。贾老师以他哲学专业的眼光,跨越经济、文化两个领域的任职、研究与观察视野,敏锐地发现当时存在“经济是经济、文化是文化,两者不说话”的奇怪现象,提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纯经济的行为,不能就经济论经济”,“市场经济中蕴含着一种内在的文化、道德和伦理的力量,而且市场经济发展中非经济的因素作用,文化力的作用越来越重大、越来越显著。”进而,明确提出了“文化力”的概念,呼吁各界加强市场经济中“文化力”的研究。

他特别提出:“没有文化力的综合国力论是一种片面的国力观,就是说讲综合国力,不能只讲军事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还有文化力。”

“文化力”学说的创立,从宏观上对于为市场经济注入先进文化,抑制市场经济中的消极因素,促进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微观上也唤醒了企业对“文化”因素的高度重视,为企业文化在中国的实践推广铺平了道路。在学术上,“把文化力和市场经济连为一体,为市场经济的研究、为企业的研究、为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我与贾老师的接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1987年,韩天石、张大中、张同舟等老领导创办了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 那时,研究会的学术研讨活动比较多,贾老师基本上每会必到。而且,他发言时总是从兜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手写发言稿,一二三讲出自己的学术观点,不在会上迎合别人的观点,更不会现场发挥、信口开河“侃大山”,表现出一个学人的独立与严谨。

后来,我有幸成为研究会最年轻的副理事长,并且进入令我“仰视”的“学术委员会”,成为一名学术委员,与贾老师有了更近的接触。而且,在这个学术平台上,我的《企业经营文化论》《儒家伦理与企业家精神的冲突与融合》等论文,都得到贾老师等学者们的充分肯定,获得过优秀论文的奖励。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1996年,研究会号召大家领衔课题研究,我牵头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名牌战略研究》,贾老师不仅亲自给予悉心的指导,而且还向相关学者大力推荐,从而顺利通过了立项。经过三年的潜心研究,1999年课题圆满结项。当我有意出版一本专著时,贾老师又给予我很多帮助,亲自为我确定了《中国名牌论》这一简洁大气的书名,并为这本书作了序。他在序言中充分肯定了这本书在名牌研究上的“开创性和创新意义”,并认为其为创建名牌学“做出了必要的重要的理论准备”。《中国名牌论》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成为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名牌理论与国家名牌战略的著作,引起了较大反响;贾老师在《人民日报·市场报》专门发表了对本书的书评,使本书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当年金秋十月,新华书店特邀请我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做了签名售书,这在学术著作的推广上是较为罕见的。《中国名牌论》奠定了我在名牌、品牌研究上的基础;以后,我出版的《品牌价值论》《品牌价值的评价与管理》《老字号品牌价值》《老字号非遗研究》等相关著作,都是本书内容的深化与延伸。

2000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计划编写《企业文化》教材,在全国遴选教材主编,我有幸被选中。中央电大对“上星课程”教材的编写,要求之高、标准之严,近乎苛刻。本书的大纲,以及书稿,经过了双重专家组的审定。在两次审定中,贾老师都是专家组的组长。他不仅对教材大纲的结构、书稿的内容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而且对最终书稿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这本书是他“最近几年来看到的有关企业文化的一本最好的教材”,并希望“把本书作为一个企业文化范本,除在电大系统使用外,也推荐给全国经济类大专院校使用”。贾老师等专家的指导、鼓励与加持,确保了本书的研究质量,使本书成为电大的优秀教材,应用20余年,发行近30万册。

在企业文化学术活动上,我与贾老师交集较多,经常与大师为伍、同台演讲和参加研讨交流。2006年8月,我与贾老师同被邀请参加“中国职业经理人发展高峰会”和“中国名企之旅”,一起参观蒙牛集团现代化牧场,在峰会上,我和贾老师及蒙牛创始人牛根生等先后上台发言,各抒己见,其情其景,犹在眼前。

2008年11月,在中外企业文化2008南宁峰会上,我与贾老师又不期而遇。我们畅谈学术,交流心得,不亦说乎。特别是与贾老师相处,经常听到他讲一些只有他的经历才会知道的“名人轶事”,更感新鲜和有趣。

那次峰会,恰逢改革开放30年和研究会创立20年,峰会颁发了改革开放30年全国企业文化“杰出贡献人物”“杰出品牌组织”和“优秀企业文化单位”奖。在论坛上,贾老师作了题为《文化力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主题演讲,我除作了题为《“五门事件”的文化思考》的演讲,还主持了企业文化管理对话论坛。现在回想当时的开会情景,以及与老朋友交流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我与贾老师的合影,想不到成为我所找到的与贾老师的最后一张合影——一份永远的纪念。

与贾老师接触,感觉到他在生活上没有更多奢求,吃穿朴实无华,重儿女亲情。贾老师曾经为官,但没有一点官气,正直、独立,善于思考,不同流俗,与人交往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满身清气,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 在他晚年,“文化力”这三个字,已经深深地镶嵌在他的“心灵帷幕”,正像他在《贾春峰说“文化力”》一书中所说:

每当深夜,读书与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市声渐远,万籁俱寂,长夜漫漫,小屋静静,通过“文化力”,似乎在与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对话,与异彩纷呈的现实对话,与人类的明天对话。此时,展现在眼前的,有烟云滚滚的历史,有一曲曲千古绝唱,有回味无穷的世间哲理,更有那跃然纸上的不同心灵。

如今,这位喜欢在深夜读书写作、通过“文化力”与历史、现实和明天对话的著名学者离开了我们,我深深地怀念他。贾老师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精神、思想不灭,清气永存。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倡导的“文化力”学说,他研究了40年的企业文化,一定会后继有人,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贾老师名牌研究会
撕名牌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企业名牌
波兰睡眠研究会
神秘的礼物
你猜我猜大家猜
第九届亚洲睡眠研究会大会
师恩难忘
冰岛睡眠研究会
大师很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