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赢是大赢 战略输是大输

2023-07-22宋志平

军工文化 2023年6期
关键词:战略目标资源

文/宋志平

战略就好比人的头脑,管理就好比人的腿脚。头脑要出点子,眼光要长远,思路要清晰;腿脚要听指挥,行动要灵活,执行要到位。

战略解决的是企业去哪儿、做什么的问题,研究如何对现有资源进行配置和发现新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属于经营范畴。

管理解决的是怎么做、如何让已有资源充分发挥效益的问题,企业中大量的管理工作和普遍的管理原则不构成战略。

战略和管理不同,说得形象点,战略就好比人的头脑,管理就好比人的腿脚。头脑要出点子,眼光要长远,思路要清晰;腿脚要听指挥,行动要灵活,执行要到位。

管理再优秀也替代不了战略

战略是研究方向性、全局性的问题,很多企业没有战略或者说战略并不清晰,所做的事情大都是在管理层面就事论事。事实上,战略与管理是两码事,管理再优秀也代替不了战略。

有人说,做企业是个务实的工作,而研究战略不是要务虚吗?事实上,务虚很重要。做企业首先要务虚,研究战略,判断方向,权衡机遇与风险、当期的利润和长远的发展。搞不清楚大方向就出发,最终可能南辕北辙。当然,务虚的背后还要务实,所以说,企业里有虚有实,最重要的是虚实结合。

战略是旗帜,是目标,是方向;管理是手段,是途径,是过程。做企业,正确的战略永远是第一位的。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明确的战略思路,不从全局和根本上考虑问题,就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整日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兜圈子,使工作陷入盲目和被动。

中国建材是一家战略为先导的企业,连续多年进入世界500强,但20年前,这家企业当时销售收入只有20多亿元,银行逾期负债却有30多亿元。2002年3月,我被任命为中新集团总经理时,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盘“残棋”。怎么办呢?在艰难走出债务危机之后,战略研究成为重中之重。2002年7月,我们召开战略研讨会,邀请建材行业的专家一起研究中新集团下一步要做什么。大家一致认为中新集团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进入占建材工业总产值70%的水泥业务。2003年春天,中新集团正式更名为“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由规模较小的装饰建材行业回归水泥、玻璃等建材行业主流。

实践证明,这次战略调整不仅把中国建材从破产的悬崖边拉了回来,也为中国建材日后成为世界级建材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建材行业的格局。

领导者是眺望远方的人

战略与管理不同,同样地,领导者与管理者也有很大区别。现在不少企业有管理者却不见得有领导者,深究起来,把很多“领导者”称为“管理者”可能更为精准,因为他们不把制定战略作为首要任务,总是事无巨细地去做执行层面的事情,相当于一个管理者或负责人。

从一家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初创阶段,往往创业者既是领导者也是管理者,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领导者就应该从管理者的身份中抽离出来,企业里总得有人抬头看路,有人低头拉车,应该做好分工,不然就容易出问题。

领导者和管理者不能说谁比谁更好,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思维习惯和兴趣偏好,而无论担任哪个职务,都要互相尊重,互相补台,形成良好的配合。

(图片来自网络)

做企业要先制定好战略

做企业要先制定好战略,想清楚了再做,而不是边想边做。没有正确的战略,没有长远的目标、认真的规划,仅靠一次次偶然得手,是做不成企业的。对企业来说,战略赢是大赢,战略输是大输。战略选对了,我们所做的每项努力都有加和作用;战略选错了,就会背离目标越来越远,甚至全军覆没。

战略是取舍,打仗要靠“精兵”。也就是企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优势兵力毕其功于一役。所谓舍得之道,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兵贵在精干,而不在多少。做企业总要腾笼换鸟,有加有减,平衡调整,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把不构成战略的东西舍掉并不容易,因为个人也好,企业也罢,都有恋旧情结或有选择上的偏好,但是战略却要求我们不能凭兴趣和经验做选择。

战略是特色,制胜要靠“奇兵”。战略主要是讲特色,千篇一律、人云亦云,肯定算不上成功的战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样的口号谁都会喊,但这不是战略,战略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符合自身实际。企业战略要打特色牌、企业内外环境、战略的判断能力和执行能力、所在行业特点等因素的差异,都会带来战略的不同,不可能通过简单的战略复制取得成功。其他企业的战略模式可供借鉴,但不能盲目照搬。

战略是坚持,执行要靠“铁军”。战略具有双重性,既要不断变化,又要相对稳定。战略要根据客观实际,因时而变、因势而动、因企而异,与时俱进应是我们思考问题的一条主线。同时,战略一旦确定就要坚决执行,绝不能朝令夕改、人云亦云、半途而废。

战略是方向,决策要靠“将帅”。在企业里,这个“将帅”就是董事会。董事会作为股东会的信托组织,是企业的领导层和决策层,是企业决胜市场的战略性力量。董事会就像军队里的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制订的计划关系到成千上万士兵的生命。

战略是目标导向还是资源导向

提到做企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现有的资源、技术和人员,有什么条件做什么事、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也就是中国人常讲的“看菜下饭,量体裁衣”。这种思路以资源为导向,虽然比较务实,但在变革时代和企业转型时期却不能这样想。如果总停留于过去的思维,按部就班地发展,企业恐怕很难做大。

制定战略不一定非要有什么做什么,而是先确定目标,缺什么找什么。从有什么做什么到缺什么找什么,是先定目标再找资源的战略思维。今天,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资源不再是企业发展的首要矛盾。资源并不一定都是自己的,也不能凡事都从零开始,那样做既没有必要,也过于迂腐,还会错失良机。

其实,在一个资源社会、协作社会里,相对于找资源而言,更难的是定目标。所以,做事情不要总盯着眼前的既有资源,做企业不怕没有资源,就怕没有目标。企业的发展目标和资源配置其实都是战略问题。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可选择性,企业往往要根据环境、机遇、自身条件和目标,将资源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数量上进行合理分配,追求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并降低成本。因此,资源配置要从企业的发展目标来考量。

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一个为之振奋而又有一定追求的目标、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一个符合逻辑的目标。围绕着这个目标,想清楚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再想清楚到达目标的途径、缺少何种资源,然后想方设法找资源来实现目标。

从战略的角度看,企业如何取得成功?简单来说就是先制定清晰正确的目标,然后努力去寻找所需资源。当我们把缺失的东西一样一样找全并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功效时,事情就慢慢地做成了。很多企业的崛起恰恰是因为最初没有资源,在确定目标后主动去寻找相关资源,从而实现了快速发展。

做企业要有资源整合的能力

从有什么做什么到缺什么找什么,是先定目标再找资源的战略思维,如何找到资源,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考验的就是企业资源整合的能力。

整合,即以联合重组、资源整合的方式,解决行业集中度和布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减少增量、优化存量,重塑竞争有序、健康运行的行业生态。优化,即以技术、管理、商业模式、机制的创新,持续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和竞争实力。

做大企业不能单靠自我的原始创造和积累,还要立足于资源整合,就是“没有枪,没有炮,别人帮我们造”。在今天的资源社会,企业无限多,智慧无限多,资源无限多,做企业最好的方式就是资源整合,发挥资源集聚效应。

这其中蕴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环境变了,企业的成长方式也必须改变。按照经典的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的成长往往是内生式成长,关注的是如何让企业内部资源得到最大的发挥,如何依靠现有资产和业务,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而在经济全球化、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今天,企业除了关注内部,也要关注系统资源的集成能力与优化能力,关注存量整合而形成的资源集聚效应和综合价值的提升。今天的社会竞争,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你整合资源的能力。

资源整合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从实践来看,资本运营也好,联合重组也好,管理整合也好,集成创新也好,其核心都是先找到资源,把资源聚集起来,然后找到资源整合的办法,把各种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这是企业成长过程中一个最根本的东西。

做企业要有三分天下的思想

先定目标再找资源,进而完成目标,这是企业战略创造性的地方。资源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有资源是好事,但资源并不是占有得越多越好,在寻找资源和发挥资源优势的过程中,要坚持一个原则:三分天下。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在通晓全局的基础上,为准备达到的目标设定边界,获取一定的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市场空间。

中国建材发展水泥业务就遵循了“三分天下”的原则,即明确水泥的区域化发展战略,形成大企业主导各自战略市场区域的格局。按照三分天下的原则,中国建材构建起淮海、东南、北方、西南四大核心战略区域,形成了中国联合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西南水泥四大水泥产业集团。在核心战略区域里,中国建材精耕细作,围绕地级市建立核心利润区。水泥企业要有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议价能力。因此,只有靠更加精准的市场细分,将战略区域从省一级划分到市县级,才能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高的利润回报。建立核心战略区和核心利润区,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拥有自己的目标市场。这就是战略。

战略就像为企业制图,任何地图都是有边界的,我们既要系统全面思考问题,知己知彼,又要勾画好自己的领地,并在领地里努力做到最好。市场那么大,不见得都是自己的,我们要根据行业特性和自身优势,理智地选择市场,这样既能减少正面压力,又能集中优势兵力去做好该做的事情,成功的把握会更大些。

做企业有两个问题很重要:第一,要有分利的思想。不能钱都自己挣了,也得让别人挣。做企业往往觉得赚钱越多越好,但也得让上下游和竞争者都赚钱,这一点必须想通。第二,必须各有地盘。自己有地盘也得给人家地盘,要让竞争者有生存空间,不能统统自己占了,没这个必要,我们也没这个精力。《道德经》有句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讲的是和谐。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都能够有自己的核心利润区,能够自律,市场就会健康化。

猜你喜欢

战略目标资源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战略
战略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