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国土安全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3-07-22何亭亭朱建花余晶

地理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何亭亭 朱建花 余晶

摘 要: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开展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刻不容缓,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涉及国土安全的内容较多,是对高中生进行国土安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探索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土安全教育一般路径的基础上,并以湘教版“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为例,进行高中生国土安全意识提升的课堂教学实践。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国土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06-0025-04

国土安全是指国家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海洋权益及边疆边境不受侵犯或免受威胁的状态。2018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融入各个学科、各个学段中,因为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是维护国土安全,建设强国的后备军。高中地理学科在培养国土安全意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激发青年一代的爱国热情。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国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我国国土安全教育的现实需求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我国的国土安全面临着巨大挑战。例如,“台独”分裂活动、岛屿领土争端、海洋划界争端等一直是我国持续关注的问题。美国和日本等国试图干涉中国内政、阻碍中国的统一。日本试图将钓鱼岛划入自己的领土范围,甚至引进美国的无人机,监视在钓鱼岛附近活动的中国海警船,不断地对中国的主权进行挑衅。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也面临巨大的威胁,由于南海重要的地位和丰富的资源,不少国家开始觊觎南海的领土权。除上述热点问题外,中国国土安全还面临着许多威胁和挑战,如何应对,不仅需要国家的努力,青少年一代也应肩负起相应的责任。

大部分学校没有开设与国土安全相关的课程,国土安全意识的培养只能渗透到各学科之中。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土安全意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提升青少年的国土安全意识。尤其是在开设海航班的学校设置国土安全教育的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版图意识,激发青年一代“飞天巡海,卫我中华”的激情与决心[1]。

2.地理学科育人目标的价值要求

地理学科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巨大载体[2]。在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和国家问题的意识[3]。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添加了较多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旨在通过地理课程帮助青少年树立维护国家安全的观念。高中地理是学生认识我国国土,进行国土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

从课程内容来看,高中地理教材共有四本书涉及国家安全教育相关内容(表1),其中,海洋地理知识在四本书中均有涉及,海洋地理的知识内容在高中地理的国土安全教育中所占份额较大。对青少年进行领海安全教育,提升海洋权益意识,这也与国际间领海纠纷事件和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目标紧密联系。必修課程中加入海洋权益的内容,将必修地理安排在高中一年级,无论学生后续是否选择地理学科,都会在高中阶段学习国家领海安全教育的相关知识,能对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到奠基作用,激发青少年“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的努力建设海洋强国的雄心壮志。

二、国土安全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1.利用班级环境,营造相关知识氛围

国土安全教育是一种对学生的意识培养教育,以“课堂教学+课外氛围渲染”双路径渗透国土安全教育,可根据学生兴趣设置一些课前或课外的特色活动,如课前三分钟、特色地理知识文化角等。教师在班级文化角放入国土安全的相关素材,如历史上的系列国际争端、现今国际政治、军事热点、英雄事迹等,拓展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素材后在课前进行简短分享,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国土安全教育(图1)。

2.研思教学设计,案例渗透国土安全教育

国土安全教育的渗透不在“一节课”,而在“一门课”,要重视地理内容的教学设计工作。地理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前准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为促进国土安全教育的充分渗透,除表1所列地理教材中明确涉及的国土安全相关内容外,更要重视在教授其他地理课程内容时渗透国土安全教育。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课标要求融入教学的内容、情境和情感的设计,以情境为纽带进行知识与情感的双向渗透,挖掘相关素材,有意识搭建教学内容、情境素材与国土安全的联系。如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时,提及“耕地红线”、袁隆平院士的“水稻故事”并向学生阐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讲解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时引入边防地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改变对国土安全的影响;学习“区域发展战略”时,通过讲述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网络在相关军事利用中的作用,让学生体会交通条件对我国国土安全及领土完整的重要影响等。对可挖掘的教学内容,积极建立教学内容与国土安全教育的合理联系,充分利用地理课堂,促进学生国土安全意识的提升(图2)。

3.以“接”到“索”,推行“主持人型”教学模式

地理教学模式是教师向学生传达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与该学科教师授课方式有很大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讲解,学习效率低下。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不断应用于地理课堂,如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开放式地理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国土安全教育是一个意识化的培养过程,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应更加注重开放、灵活,采用探究式教学。“主持人型”教学模式是指课前问题预设、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并通过课堂辩论解决问题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该模式整合了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借助互联网资源、多媒体技术,融入了案例教学法、谈论教学法等,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在该模式下进行国土安全教育,化言为行,加深学生在资料收集、谈论交流过程中国土安全意识的培养,“主持人型”教学模式的整合如图3所示。

三、渗透国土安全教育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与实施

从高中地理教材新增的国土安全相关知识来看,海洋权益、领海安全与海洋开发内容较多。《国家海洋意识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16)》显示,我国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偏低,青少年在海洋安全、海洋国土、海洋科技、海洋环保等方面意识较薄弱。但这些既是国土安全教育的重要方面,又是高中地理教材的必修部分,下以“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为例,结合“主持人型教学模式”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国土安全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實施构思示范。

1.教材与学情分析

“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是湘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的课程内容,面向所有高一年级学生,主要包括海洋权益、我国新时期海洋发展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布局等。课标对该部分的教学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在教学中运用实例让学生体会海洋权益与国家安全的关系,落实综合思维的培养,同时在教学中渗透海洋安全意识教育。

本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对近年来国内外海洋权益争端事件有所了解,学习兴趣浓厚,因此,本节课可让学生根据教材案例自行搜集整合资料,探究问题,准备PPT,通过小主持人的方式,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材料搜集、角色扮演中去体会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使领海安全教育通过特色课堂深入人心。

2.教学目标

了解各类海域如内水、领海基线、领海、毗连区等的分布;通过一些争端事件掌握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意义和我国海洋发展战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在资料收集、问题探究过程中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建设海洋强国的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与教学方法

重点:各类海域的分布范围;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布局。

难点:分析海域争端,树立领土主权意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案例法;角色扮演法。

4.教学过程

①课前任务分配:教师应围绕课程内容预设问题。该节课内容考点较少,但对于学生国土安全教育有重要意义,在不干扰学科教学的情况下,提前一周将该节课的教学任务进行分配,提供相关资料并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搜集整合资料(表2)。

②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的课堂导入、理论知识讲解、主持人与各小组的课堂组织、教师总结等,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践构思如表3所示。

国土安全教育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营造相关校园文化、开设相关课程或以各学科为媒介进行国土安全教育的多角度渗透,强化青少年国土安全意识。以地理学科为载体强化中学生国土安全意识时,要注意运用新颖的教学模式、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接受和探索国土安全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 陶忠林.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海洋安全意识教育[J].天津教育,2020(2):137-138.

[2] 王郡玉.地理课应加强国家领土教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1997(6):8-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通信作者:余晶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