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碳”目标视域下的高中地理主题教学设计

2023-07-22陈星任幸鑫

地理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双碳绿色目标

陈星任 幸鑫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地理学科的跨学科特性决定其与“双碳”目标实施具有很强的知识关联性,同时,在地理教学中渗透“雙碳”目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湘教版教材为例,梳理教材与“双碳”目标契合的知识点,围绕“双碳”目标确立系列教学主题,并以“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主题为例开展主题教学,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设计“低碳出行”“低碳能源”“低碳种植”三个探究项目,引导学生在解决目标项目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进行深度探索,在真实案例中理解低碳原理并提出降碳举措,培养学生树立低碳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关键词:“双碳”目标;地理核心素养;主题教学;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3)06-0012-05

当前,因过度碳排放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频现已严重威胁人们的生产生活。在此背景下,中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等方面,地理教学体现出紧跟时代、服务社会的特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立德树人是地理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1],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正是这一任务的重点内容。课标同时强调,地理教学要培养学生关注全球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在高中课堂推动“双碳”目标教育则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有效途径。当前背景下,地理作为实施环境教育的骨干学科,在推进“双碳”目标教育上有着不容推卸的责任。探究“双碳”目标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途径,值得每位地理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

一、加强“双碳”目标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对立与统一,建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2]。“双碳”目标的提出则是对构建和谐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明确响应。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各国共同积极参与。因此,“双碳”目标的提出也体现了中国积极引领并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态度,体现出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伴随“双碳”目标教育的推进,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资源与发展问题,正确看待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以及发展观念,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观。在学习“双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深刻体会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大国担当,增强自身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可见,推进“双碳”目标教育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基础上,学生在探究“双碳”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案例调查、信息处理、行动落实等过程,可有效增强自身的行动能力并真实感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而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在探究“双碳”目标的实践中,结合具体案例,根据区域自身情况,在不同的时间及空间尺度上,因地制宜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则能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综上所述,推进“双碳”目标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与“双碳”目标教育的契合点及其教学主题厘定

高中地理同时具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特点。内容涵盖宇宙、气候、环境、资源、人口及发展等内容,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在开展“双碳”目标教育中有着明显优势。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地理教学也更加关注气候变化这类全球性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对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2019版)进行研读归纳,总结高中地理教材与“双碳”目标契合的知识点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教材的较多内容与“双碳”目标教育有着很强的关联,但其分布相对分散。课堂是高中生获取“双碳”知识的主要途径,当前高中生虽然对“双碳”目标概念有较好的认知,但对“双碳”知识缺乏更深的把握[3]。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内容具有一定滞后性。“双碳”知识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在教材中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分散性,这就要求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以课标为依据,采用主题教学等形式,有效整合“双碳”知识,拓展教学内容,从而符合教学实际需求[4]。本文在教材与“双碳”契合知识点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系列“双碳”知识教学主题(表1),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一线教师可据此进行深入挖掘并开展“双碳”主题教学。

三、“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主题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1.主题选择与教学流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的调整优化。结合地理必修二中对应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树立绿色发展、人地协调发展观念,本文选择表1中“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主题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为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采用项目化探究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2.确定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基于地方地理环境特点,掌握我国清洁能源的空间分布;结合地区优势区位条件,提出低碳发展路径。

综合思维:根据产业特点,通过分析农业种植、交通出行、能源利用的碳排放路径,探究降碳原理,提出降碳举措。

人地协调观:通过探究不同产业的低碳发展路径,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研究,合作讨论,增强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通过探究展示,增强实践能力。能够将“双碳”知识与当前产业发展相结合,为相关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建言献策。

3.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任务:收集交通出行、能源利用、农业种植的低碳案例,分析降碳原理,准备展示课件。

(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材料:工业革命以来,碳排放不断增加。展示交通出行、作物种植、火电厂碳排放图片(图2)。因过度碳排放造成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人类社会的共同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前CO2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导入主题:①图片展示了哪些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过度的“碳排放”对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②这些经济部门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实现低碳化发展,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引出主题)?

(2)确定探究项目

通过图片展示,引入“碳排放”“低碳发展”等关键词,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过度“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通过材料中对“双碳”目标和二十大报告的相关论述,使学生深刻感悟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进而认识到本节课的重要意义。通过认识交通、能源以及农业活动的碳排放图片,本节课设置低碳出行、低碳能源、低碳种植三个项目开展探究。学生分组进行项目化探究并展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项目探究过程

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三组(低碳出行、低碳能源、低碳种植),三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如表2~表4所示。

教师总结:当前,中国已向世界承诺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节点,积极引领并参与气候变化的治理。而走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生活中,我们也应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低碳发展,从我做起,“双碳”目标一定能顺利实现。

4.项目评价

在项目展示过程中,教师给予正面的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之间互评和自我评价,最后得出综合性的评价结果。教师通过肯定与赞赏来鼓励学生,肯定其通过项目化学习获得的成果。

四、教学启示

地理教师应紧密联系国家和全球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开展教学,发挥地理综合性和实践应用性强的学科优势,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

高中地理学科是推动“双碳”目标教育的重要学科。①地理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深刻理解“双碳”知识,体会“双碳”目标的重要性。②加强课外实践教学,通过考察、调查与分析训练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双碳”目标与行动,并树立环境友好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③深入探究地理教学中“双碳”知识的渗透方式,课堂中加强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并践行“双碳”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牛禹杉,程煜,祁新华.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双碳”目标教育的影响因素——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分析[J].地理教学,2022(15):24-28,35.

[3] 赵丽霞,杨青华,张伟利.融入区域资源的高中地理育人创新实践[J].地理教育,2022(2):49-52.

[4] 罗双权,郭娇.高三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策略——以“青山保卫战”为例[J].地理教育,2022(4):40-44.

猜你喜欢

双碳绿色目标
浅析“双碳”目标下城市轨道交通节能减排的措施
绿色低碳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再造绿色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