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大字典·月部》难字疑义证解

2023-07-17何茂活

辞书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异体字

何茂活

摘 要 《汉语大字典》中,有些难字、疑义,可以通过同源证解的方法予以解释。文章选取该字典月部形义有疑的难字10例,主要通过同见于该部的读音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以证明原有释义的信实或偏误。对此类字际关系的揭示,或将补益于相关汉字形义源流的探析,对字典修订亦有小助。

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 月部 难字 异体字 同源字

《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收录的许多难字,其实是其相应“正字”的俗写或讹写。限于体例、篇幅及对相关字际关系的认识,《大字典》对相关异体字、古今字等关系的揭示是有限的。我们在使用字典时,如果孤立地看某字某义,很可能会对其形音义关系产生怀疑,但如果将其和其他字形相关、字音字义相同或相近的字相互比证,就有可能廓清迷雾,见其真容。本文选择《大字典》月部形义可疑的10个难字,主要通过见于本部的相关异体字、古今字等予以解证,从而考实或补正原有释义。这10例难字是:、肷、、胒、、腂、腟、()、?、?。以下逐一讨论。

一、

wǎ 《改并四声篇海》引《类篇》音瓦。

断足。《改并四声篇海·肉部》引《类篇》:“,断足也。”(2192)[1]

按:此字当同“兀”。《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李颐云:“刖足曰兀。”又《德充符》:“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成玄英疏:“刖一足曰兀。”刖足即断足。此“”字当为“兀”的加旁区别字“”的形讹。限于文献,我们未能获见“”的实证,但有“”“”二形可为旁证。

,同“跀”。《说文·足部》:“跀,断足也。从足,月声。,或从兀。”从字理来说,“跀”是形声字,“”是会意兼形声字。字又作“”。《龙龛手镜·兀部》:“,音兀,同刖。”[2]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龙龛手镜》中的“”“兀”分别作、。与“瓦”颇相似,因此《四声篇海》谓“”音瓦,“瓦”应为“兀”之误。《字汇》说“此字似讹,宜从瓦”,如此则愈行愈远矣。

“兀”“”“”与“跀”“刖”为同源词。王力(1982)以“刖(跀)”与“兀”为同源字组,其间语音关系为疑母双声,月物对转。

综上,“”是“兀”加旁区别字的讹字,与、、跀、刖同源。“音瓦”当为“音兀”。

二、 肷

肷 (二)qiǎn ②身体两旁肋骨和胯骨之间的部分(多指兽类的)。如:肷窝。(2199)

按:此义之“肷”同“膁”。二者音同。《大字典·月部》释“膁”为:“牲畜腰两旁肋与胯之间的软凹处。《玉篇·肉部》:‘膁,腰左右虚肉处。”可见“膁”是正字,“肷”是改换声旁而成的俗字。《大字典》“肷”字头下可予指明。另外,《玉篇·肉部》许律切:“肷,牛肉也。”此为另一义,与“膁”无涉。

三、

hè 《字汇》呼合切。

肥。《字汇·肉部》:“,肥也。”(2200)

按:此字字形不确,不当立目。查《字汇·肉部》,字实作,一本作,实即“?”字。《集韵·合韵》呼合切:“?,肥也。”述古堂本作,明州本作。《字汇》所见字形与此相近,不必另立“”字之目。

四、 胒

胒 nì 《篇海类编》女至切。

②肥;脂肪多。《篇海类编·身体类·肉部》:“胒,肥也。”《本草纲目·菜部·姜皮》:“刮老生姜皮一大升,于久用油胒锅内,不须洗刷。”(2213)

按:此义之“胒”同“腻”。《龙龛手镜·肉部》:“、胒,二俗;腻,正。女至反。肥也。”

五、

(一)zhuǎn 《集韵》竖兖切,上狝禅。

②胫肠。《字汇补·肉部》:“,胫肠。”(2236)

按:此字同“膞”。“胫肠”意为小腿肚。《类篇·肉部》:“膞,竖兖切,腓肠也。”字又作“腨”“”。《说文·肉部》:“腨,腓肠也。”《集韵·狝韵》竖兖切:“腨,《说文》:‘腓肠也。或作。”《正字通·肉部》:“腨,俗曰脚肚。”《大字典·月部》:“腨,胫肉。小腿肚。”

关于“胫肠”“腓肠”,《汉语大词典》未收前者,但收有后者,释为“小腿肚”,并引《说文》及段注为证。《说文·肉部》:“腓,胫腨也。”段玉裁注:“诸书或言膞肠,或言腓肠,谓胫骨后之肉也。腓之言肥,似中有肠者然,故曰腓肠。”

胫肠,亦即“胫骨后之肉”,故与“腓肠”义同。《大字典》释“”字,不应照录故训“胫肠”,而应改为今语。

另需讨论的是《大字典》为“”所标的第一音项zhuǎn,古音依据是《集韵·狝韵》竖兖切;而“”亦音竖兖切,所标今音却是shuàn。二者音切相同,今音亦应一致,当以后者为是。“腨”亦音shuàn,依据为《广韵·狝韵》市兖切。

此外,“膞”的腓肠义,见于《类篇·肉部》:“膞,竖兖切,腓肠也。”但《大字典》未据此设立相应音项、义项,而是将此书证放在“(三)chún 古代祭祀所用牲后体的一部分”下。其实《类篇》之证与此音义及其他书证未合,当予分设。

六、 腂

腂 (一)lěi 《玉篇》力水切。

皮起。《玉篇·肉部》:“腂,皮起也。”(2238)

按:此义之“腂”,亦作“?”“”。《玉篇·肉部》:“腂,又作?,皮起也。”《重订直音篇》:“腂,音垒,皮起。,同上。?,同上。”《大字典》“”下注:“同‘腂。《直音篇·肉部》:‘,同‘腂。”如此则“”与“腂”做了关联,而“?”未与“腂”关联。今后修订时,应据《玉篇》指明“?”与“腂”同。

关于“皮起”,《大字典》“?”字头下释义为“皮肤隆起”,近是。故训为“皮起”者如“?”“?”“”“”“”“趼”等,其义大体相同,不过有的指因打击而皮肤肿胀;有的则指因劳作而磨起老茧。

七、 腟

腟 chì 《玉篇》丑一切。

肉生。《玉篇·肉部》:“腟,肉生。”(2251)

按:此字又作“膣”。《改并四声篇海》引《川篇》:“膣,音窒,肉生也。”与此同训的还有“?”。《改并四声篇海》引《川篇》:“?,音视,肉生也。”

上三字均从“月(肉)”,读音相近,释义相同,当为一词之音转。“肉生”何意?因无文献证明,难获确证,从形旁推拟,当指肌肉滋生,如伤口愈合之类。又疑与“胝”同。胝,指生出老茧。

八、 ()

《大字典·月部》有“”“”二字:

同“”。《玉篇·肉部》:“,尻也。亦作。”(2264)

jué 《玉篇》渠月切。尻。《玉篇·肉部》:“,尻也。”(2264)

按:此二字当同“?”。《说文·肉部》:“?,孔也。”段玉裁注:“蒙脽言则谓孔也。俗谓之。”徐灏注笺:“俗谓臀孔为窟,即?之声转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泰部》谓“?”为“尻空也,苏俗语曰孔,亦曰”。可见所谓“臀孔”即今所谓肛门。

从字音上看,“?”属《广韵·屑韵》古穴切,与“”的音注“渠月切”相近,折合今音相同。二者實同一词。

反观“”之释义“尻”,“尻”有臀部义,亦有肛门义。参照“?”的释义,“()”之释义“尻”或当指肛门。

与上述诸字相关的还有“()”字。《说文·骨部》:“,臀骨也。”《玉篇·骨部》作“”。“()”与“()”当同源,所指臀、臀孔、臀骨,意义相近。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肉部》“脽,也”下辨析说:“浑言则尻为一……析言则统之,尻乃近秽处,今北方俗云沟子是也。”根据这样的分析,“()”的释义“尻”也就不必深究其具体是指臀部还是肛门了。

九、 ?

? (一)huò 《广韵》呼麦切,入麦晓。

曲脚中。《广韵·麦韵》:“?,曲脚中。”

(二)ɡuó同“腘”。《正字通·肉部》:“?,俗腘字。”(2268)

按:正如音项(二)下所言,“?”同“腘”。而“腘”又作“”“”,其义为“曲脚中”。所谓“曲脚中”,指膝盖后面的腿弯。“脚”指小腿,与今所谓“脚”不同。《大字典·月部》“”下释义为:“膝盖后面的脚弯。《改并四声篇海·肉部》引《川篇》:‘,脚曲也。” “脚曲”与“曲脚中”同义。《大字典》释“”为“膝盖后面的脚弯”,大体不误,但是应把“脚弯”改为今语“腿弯”,否则令人费解。

《大字典》“?”下所列两个音项下的释义,其实是同一意义,应予合并,同时应将书证前的“曲脚中”转换为今语“膝盖后面的腿弯”。

顺带要说的是,《大字典·月部》“朏”(二)③据《广雅·释亲》“朏,曲脚也”及《集韵·没韵》“朏,一曰腘朏,曲脚也”等,释义为“脚弯曲”。这一释义未妥,“朏”不是指脚弯曲,而是指小腿弯曲。

十、 ?

? luó 《篇海类编》力戈切。

谷积。《篇海类编·食货类·米部》:“?,谷积。”(2275)

按:“谷积”之释,承袭故训,语意不甚明了。《中华字海·月部》该字头下释为“谷物堆积”,意义大体正确,但词性不合。“谷积”实即“谷堆”。“积”为名词,指堆积起来的粮垛。《抱朴子·登涉》:“通天犀角有一赤理如綖……以此犀角著谷积上,百鸟不敢集。”《明史·地理志二·山西》:“东有谷积山,下有石窟村,东川河出焉。”谷积山,犹谷堆山。今甘肃天水之麦积山,亦因形似麦垛而得名。因此“谷积”应解释为“谷堆”。

?,同“”,也作“”。《广韵·戈韵》落戈切:“,谷积也。或作。”《大字典·禾部》“”下释为“谷堆”,是。?,又作“”。《改并四声篇海·米部》引《川篇》:“,或作。”

通过以上系联,可知“?”“”“”三者为同字之异体。建议在“?”字条下指明同“”,并将释义改为“谷堆”。

十一、 结语

以上试对“、肷、、胒、、腂、腟、()、?、?”等10例难字疑义,从系联字际关系的角度做了考辨论析。其中大部分利用同见于月部的相关字目及其释义予以解证,只有“”字,用见于他部的同源字予以解释。通过上述字际关系的揭示,可进一步考实难字的形音义联系,认清字形变异(如“”“”)、语音讹舛(如“”“”)以及释义的确切含义(如“”的“胫肠”义和“?”的“曲脚中”义)。

本文之所以主要采取同部字互证的方法,是因为《大字典》分部编写,对字间关系的揭示多限于同部之内。如果各部相互关联,势必交叉往复,密如蛛网,此非字典容量所堪承受。因此本文所做字际关系的系联也主要着眼于月部之内,当然也有个别超出该部者。以上考辨,愿对相关研究和字典修订略有助益。

附 注

[1]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1990年第一版;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2010年第二版),原书古代书证使用繁体字,本文改为简化字。括号内数字为第二版(九卷本)中的页次。下仿此。

[2] 四部丛刊续编所见宋刊本《龙龛手镜·兀部》作“,音兀,同则”。“则”为“刖”之误。

参考文献

1. 丁度(宋). 集韵.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 丁福保. 说文解字诂林. 北京:中华书局,1988.

3. 段玉裁(清). 说文解字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 葛洪(晋)著. 王明校释. 抱朴子内篇校释. 北京:中华书局,1985.

5. 顾野王(梁). 大广益会玉篇. 北京:中华书局,1987.

6. 郭庆藩(清)撰. 王孝鱼点校. 庄子集释. 北京:中华书局,2012.

7. 韩孝彦(金),韩道昭(金). 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海. //《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229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8.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4.

9.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第一版).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1990.

10.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2010.

11. 冷玉龙. 中华字海.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

12. 陆德明(唐). 经典释文. 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 梅膺祚(明). 字汇.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14. 释行均(辽). 龙龛手镜. 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 司马光(宋). 类篇. 北京:中华书局,1984.

16. 王力. 同源字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7. 许慎(汉). 说文解字. 北京:中华书局,1963.

18. 余迺永. 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定稿本).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9. 张廷玉(清)等撰. 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 明史. 北京:中华书局,1974.

20. 张自烈(明),廖文英(清). 正字通.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

21. 章黼(明)撰. 吴道长(明)重订. 重订直音篇. //《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231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 马 沙)

猜你喜欢

异体字
东巴文字典异体字的整理与编纂规范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未收的古文隶定字分析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特殊异体字研究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日本《金光明最胜王经音义》与异体字研究
常用隶书异体字表(二)
异体字研究综述
《音同》中的异体字与讹体字
《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所收籀文隶定字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