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满分”高考作文, 可能要用一生作答

2023-07-13闵莉

妇女·女人观天下 2023年6期
关键词:郭帆科幻世界刘慈欣

闵莉

在决定和影响千万学子前途命运的高考考场上,作为所有考试科目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高考作文题,一直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登上《人民日报》只是起点

1977年12月10日,北京市密云县(现密云区)考生刘学红走进了中断11年后重新开启的高考考场。第二天下午最后一门考语文,满分100分,其中基础知识题占30分,作文占70分,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在大约一个半小时里,她一气呵成写了将近2000字,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写起,到1977年10月结束,记述了自己的插队生活,历经冬春夏秋四个季节,正好是完整的一年。全部科目考完后,刘学红对自己的成绩非常有信心。

比大学录取通知书提前到来的好消息是她的高考作文登上了《人民日报》,那天是1978年2月19日。不久,刘学红收到了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因为高考作文写得好,刘学红的语文成绩为99分,同时,她也是当年北京市文科状元。这篇几乎满分的作文,对刘学红的影响还不止于此。刘学红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青年报》工作,曾为中青在线CEO(首席执行官),现已退休。“毕业时我的第一志愿就是《中国青年报》,同时竞争的同学至少有五六个,而单位只要两个人。我估计因为有那篇作文,毕业分配时也沾了点光。”刘学红曾在采访中说。

1978年4月7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另一篇1977年高考作文,作者是广东潮安县磷溪公社考生陈平原,他的作文题目是《大治之年气象新》。他在文章开头这样写道:“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伟大的祖国,迅速走向大治,条条战线凯歌高奏,捷报频传。”接着,他具体描写了教育战线“变得焕然一新,大有希望”的现状。参加1977年高考前,陈平原在山村学校当民办教师,教初中语文。录取通知书送到时,陈平原正要上课。“一看信封上‘中山大学字样,不用拆,我当即明白是怎么回事。我还是照样上课,不过那节课讲得有点乱。”多年后,陈平原这样描述自己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情形。

高考作文见报时,陈平原已经是中山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生。他“拜读”了好几遍自己的作文,却始终没品出味来,直到有一天,看到好几种《高考作文选评》中把这篇文章说成一枝花,这才恍然大悟。“入学前我在中学教语文,作文自然有章有法,那些才气比我大的小作家们,写的都是文艺性散文,不大合高考作文的体例。”

对于1977年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当年的阅卷老师归纳了这样几条标准:字数较多,结构完整,内容基本符合题目,能记住报刊上的一些时髦词语,而且能把这些词语写得连贯,错别字少。陈平原的这篇作文,从结构、语言到叙述方式,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

陈平原在中山大学读完本科和研究生,考入北京大学读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后,已是知名学者的陈平原一再表示,“这篇作文跟如今的高考作文相比,水平差很多。”但对他高考作文的赞誉之声,却萦绕多年。他暑假回家,还有不少家长领着孩子来请教。谈到这篇高考作文的价值,陈平原自嘲道:“大概无论我如何努力,这辈子很难写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响,更能让父老乡亲激赏的文章来了。”他在文章中强调:“一篇高考作文,竟有如此魔力,诸多戏剧性变化,乃大时代的投影。不是我特别能干,而是当代中国史叙述需要这一笔。”

1977年的高考并不是全国统一出题,而是由各省自行出题,分别组织考试。1978年的《人民日报》分两次共刊登过五篇高考作文,“山西作文题为《心里的话儿献给华主席》,安徽的则是《紧跟华主席,高唱<东方红>》,这些都太紧跟形势了,时过境迁就不能用;还是广东的《大治之年气象新》以及北京的《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比较稳妥。”陈平原回忆说。

用时间去种一棵名为“科幻”的树

2023年春节档,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不断冲击票房新纪录的同时,片中的“智能生命”与“记忆移植”关键剧情也引起了影迷们的热烈讨论。有眼尖的网友发现,作为电影制片人和导演的龚格尔和郭帆(两人也是此部电影的编剧)都是1999年的高考生,而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是中国高考史上颇为罕见的“科幻”类作文题。

1999年7月,郭帆和龚格尔在不同的地点参加了高考,前者被海南大学法学院录取(2009年,郭帆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攻读研究生),后者则被北京电影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录取。20多年后,他们曾经一起面对的那道语文作文题到底对《流浪地球2》的剧本创作有多大的启发意义,我们无法臆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科幻迷,都是《流浪地球》小说原著刘慈欣的粉丝。上初中时,郭帆因为看了卡梅隆的《终结者2》,梦想以后当一名科幻片导演。多年后,他成功了。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的考试一结束,就有人说高考作文题被一本杂志“押”中,这本杂志就是《科幻世界》。1999年《科幻世界》的7月號,发表了一篇名为《心歌魅影》的科幻小说,其核心内容讲的就是记忆移植有关的科学幻想。《科幻世界》的惯例是每月下半月即发行下月的新期刊,即杂志的7月号实际上在6月下半月就发行了。因此7月上旬参加考试的考生在考前完全有可能看到这篇高度契合高考作文命题要求的小说,说它押中高考作文题绝非虚言。“押中”高考作文题,为《科幻世界》在其后一两年内赢得了巨大的征订量。自此,《科幻世界》《奥秘》《飞碟探索》等一批曾被校方和家长定义为“闲书”的杂志,开始“堂而皇之”地被中国高三学生们塞进了书包。

1999年的《科幻世界》不仅“押中”了高考题,还推出了一位新人和他的几篇小说。这位36岁的“新人”来自山西阳泉,是娘子关电厂的一位工程师,后来成为中国科幻文学的代表人物及领军人,他就是刘慈欣。2000年,刘慈欣在《科幻世界》杂志发表小说《流浪地球》。在此要说明一下,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和电影《流浪地球》系列的关系并不密切。郭帆在2015年接到《流浪地球》拍摄计划后,只从原著中选取了几百字的故事进行改编。刘慈欣本人也认为,《流浪地球2》并非小说的改编,而是一部原创科幻作品。

刘慈欣是1981年参加高考的,他要作答的高考作文题是写一篇关于“毁树容易种树难”材料的读后感。刘慈欣是如何构思、完成这篇高考作文的,我们现在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他考入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工程系。1985年,大学毕业的阳泉人刘慈欣被分配到娘子关电厂。

刘慈欣开始在娘子关种一棵名为“科幻”的树。他在电厂工作了近30年,从同事眼中的“刘工”成长为科幻迷口中的“大刘”。在成名后的采访中,刘慈欣承认娘子关是他最理想的写作环境:“这个地方太适合科幻创作,每年忙碌3-4个月,剩下的时间都是自己的,没人打扰,安安静静。这20多年我也有几次跳槽甚至升迁的机会,但我都拒绝了,因为对我来说这个工作提供给我最好的写作环境。”

要想成为作家并写出好作品,仅有好的写作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刘慈欣在采访中曾提到,自己中学就开始写科幻小说,向杂志社投稿,但接到的都是退稿信;大学期间他继续写,仍然被退稿。大学毕业后,刘慈欣继续种自己那棵名为“科幻”的树。直到1999年处女作小说发表,他经历了多年的蛰伏与努力。一位阳泉网友曾写过一篇公众号文章叫《跟着刘慈欣跑步》,作者称自己跑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每次在阳泉体育馆跑步时都能遇到刘慈欣。这说明刘慈欣的跑步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习惯,就像他坚持创作一样。对一位科幻作家来说,既要有仰望宇宙的精神,在浩瀚星空中充分放飞想象力,也需要有脚踏大地的勇气,用时间和汗水灌溉出成功的花朵。

进入本世纪后,高考命题从全国统一命题到分省市命题,再到多个省市采用同一套试题的多轮改革(例如2022年高考,全国至少有8套不同的试卷),作文题目各有不同,考生的作答更是五花八门。据说现在有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会反复帮学生修改作文,最终让每个学生掌握几篇比较成型的作文框架,以便在中考或高考的考场上直接使用,当然也有课外补习班专门来做这项辅导。

说到底,高考作文只是一道分数相对高的考试题,高考也只是人生中的一次经历而已。套用“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这句话,所有“满分”高考作文,可能都要考生用一生去作答。

猜你喜欢

郭帆科幻世界刘慈欣
刘慈欣宇宙
来自科幻世界的高科技
科幻世界(1)
Investigation on current loss of high-power vacuum transmission lines with coaxial-disk transitions by particle-in-cell simulations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吴京的雪中送炭
吴京的雪中送炭
吴京的雪中送炭
奇妙的科幻世界
刘慈欣:如果有可能,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