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为何总爱对着干

2023-07-13侯玉珍

妇女·女人观天下 2023年6期
关键词:白熊信任孩子

侯玉珍

一个朋友向我抱怨,她儿子早上上学,从起床到穿衣,从洗漱到吃早餐,都需要她不停地催促。另一位妈妈也向我倒苦水:孩子写作业时拖拖拉拉,容易走神,到了睡觉时间,作业还有一大半没完成。

想必这也是很多父母苦恼的问题:孩子为什么总爱拖延、磨磨蹭蹭的呢?

这看似孩子的问题,其实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出现了信任问题。或许很多父母都难以接受这个回答。然而,事实的确如此。接下来,我们来详细说说。

还记得你的孩子是怎么学会走路的吗?当孩子刚学走路时,我们会站在远处伸出双手,在他快要摔倒时扶住他;当孩子会走路后,我们会鼓励孩子自己走,不再随时扶他;当孩子摔倒时,我们会关心鼓励他,安抚他。过程中充满了信任性的支持。虽然我们知道孩子会一次次摔倒,但还是相信孩子可以学会走路。孩子从翻身、爬行和站立,从蹒跚学步到自己吃饭穿衣……在与父母的互动中,持续获得信任性支持,这就让孩子拥有了自主性。

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需要探索更大的世界时,这个过程会触发不少父母的焦虑。“这孩子怎么这么慢?”“为什么怎么教都不会?”“这个都不懂,以后怎么办?”打消这些焦虑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不停地督促,甚至帮孩子做他们本该自己学习探索的事。觉得他们吃饭太慢,就会一直催;觉得出门穿鞋太慢,就干脆帮他们穿。

因此,焦虑的父母往往就是这样无意识地剥夺了孩子自己尝试、做决定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体验成功和失败的机会。也就是: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功能就被父母取代了。孩子对自己要做的事逐渐失去兴趣。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那些都是父母的事。没有兴趣的表现是拖延,深层原因是在对抗。孩子的自我功能无法充分发展,自主性受损,他们会感到失去自我。

你想想,如果你的领导把任何事情都事无巨细安排好,你只需要按照他的指令行动就可以了,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会对这样的工作没有任何兴趣和动力,感觉没有意义,因为事情做好、做坏都是领导的事情。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也是如此。所以,为了确保自我的独立性,孩子必须要对抗。所以你越叫他快点洗漱,快点写作业,他就越慢;你越急,他就一定越拖。

为什么我们会对孩子有那么多的焦虑?说到底,是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信任感——没有信任,就会失去耐心;没有耐心,父母就会迫切地代替孩子完成属于他的成长。说到底,是父母不相信自己。他们对自己有太多不认可,把自我不能接受的部分,投射给了孩子,认为孩子笨、做不好事情。这也导致孩子在接受了投射之后,自我感觉很糟糕。比如,我4岁多的儿子在近一年的时间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自己来”。他想自己吃饭、穿鞋、洗手。在这个过程中,我丈夫就比较焦虑,总是觉得孩子太慢,做不好。虽然他没有用语言表达,但他用行动表达了——自己动手帮孩子做。他忘记了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和成长速度,还不能做到像他期待的一样,又快又好。

再比如,一个爸爸因为正在读初中的儿子玩手机的事,非常焦虑和崩溃。他发现儿子不按照约定,只在周末玩1小时的手机。于是,他不仅没收了孩子的手机,还打算在孩子的房间装监控,因为他担心孩子借同学的手机玩。在父子之间发生了剧烈的争吵之后,孩子离家出走了。

事实上,这位爸爸把自己没有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看法,投射给了孩子,觉得孩子也是如此,脑子里时刻上演一出“孩子沉迷手机,学习下降”的大戏,焦虑值“噌噌噌”地往上涨。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更容易抓住孩子没有自控力的证据。他很焦虑,为了控制焦虑,于是限制孩子玩手机。但这位爸爸却看不到,孩子其实有自己的节奏,问题并没有他想的那么严重;也看不到孩子昨天多玩了10分钟,今天只多玩了5分钟的进步——孩子的何种表现,通通都是爸爸投射的印证:孩子没有自控力。如果爸爸收回投射,他的焦虑也会缓解一些。所以事实上,孩子的拖延或对抗,都是在自我保护,有时只是为了拒绝父母糟糕的投射。

即使你发现自己出现了以上情况,也不用太忧虑以前的养育方式,可以把焦点放在现在和未来。我们不能信任孩子的重要原因是,我们把自我无法接纳的部分投射给了孩子。因此,我们要把这种投射收回来。

先找到自己无法接纳的部分,来确定自己投射了什么给孩子

通常,你可以从两部分去觉察自己对孩子的投射:1.自己对孩子最担心的部分;2.你最迫切希望改变孩子的部分。比如,一位妈妈,给女儿报了非常多的课程。她在意识层面觉得,女儿成绩达到中等水平就可以;而在潜意识层面却觉得,只有拿第一才算合格。因为她小时候几乎都是年级第一,而成绩是她获得父母认可的唯一方式。所以她无意识也沿袭了她父母的做法,用同样的标准和方式去對待孩子。

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尤其是自己不能接受的那部分

比如上面的妈妈,觉得考不了第一就不好,还把这个观念投射给了自己的孩子。其实,这位妈妈需要接纳自己,即使不是第一或不够完美,也没什么大不了,她还是很棒的。只有这样,她才能放下焦虑,放下投射,重新信任孩子。

给孩子多一些支持和信任

不再投射之后,我们还需要不断支持和鼓励孩子自我探索、自我规划和自我实现的行为。当我们试图信任孩子时,孩子也许会让我们失望。即使这样,也不必过于焦虑,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孩子食言和突破设定的边界,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需要接纳这一点。

家长要接受孩子的不足和错误。这对父母来讲,是一个过程;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更是如此。等一朵花开,等一棵树生长,不都是这样吗?

把多次实施的“禁止令”换成不断地正面激励

邻居的孩子早上常常迟到,每天都是慌慌张张的,但还是免不了迟到。他奶奶总是唠叨着“能不能不要再迟到了?”“能不能不要磨叽了?”但是孩子就是快不起来,还是迟到,整个人看起来很沮丧。

有这么个心理学的实验,叫“白熊实验”。

这个实验起源于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的哥哥让他待在房间角落里,一直到他不再想到“白熊”。可是当哥哥出门一圈回来之后,却发现小托尔斯泰还坐在那里,为了满脑子的白熊而苦恼。

多年之后,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韦格纳重做了这个实验,他让一些本科生们“别想起白熊”。

可就跟小托尔斯泰一样,这些学生们明知道不能想起白熊,却仍然难以抗拒,尽管他们努力地转移注意力,思维却总是不由自主的回到白熊身上。

斯坦福大学的神经学教授菲利浦戈尔丁,通过核磁共振观察到了大脑类似的现象。当受试者被要求压抑自己的恐慌感受时,他们大脑中代表“恐慌”的应激中心反而变得异常活跃。

所以呢,人的心理就是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越纠结什么,越是无法克制:比如越是害怕失眠,就越睡不着;越想要节食,却反而吃得更多;越是想着忘记初恋男友,越是无法忘记;越觉得看手机浪费时间,就越沉溺于手机无法自拔。

所以与其多次对孩子发出“禁止令”,不如教会孩子如何去正视自己。

举个我自己的切身例子吧:去年上半年,我女儿因上网课,开始更多地接触手机,每次上完课之后,她还抱着手机不撒手,不是玩游戏,就是聊天或者网购。

一开始她也不会玩很长的时间,但慢慢地我发现不对劲了,尤其是到了暑假,网课也不上了,她还是抱着手机不撒手,我就开始担心了。

我跟她促膝谈心了好几次,向她指出看手机如何如何不好,不光会伤眼睛,而且还浪费时间,聊完之后还把她的手机给没收了。

但是她控制不住自己,常常把手机拿走,“偷着看”。每次被发现的时候,她自责但又生气。

后来,我告诉他,看手机也没什么,但是我跟她商量:“你觉得一天需要用多长时间的手机?”她说:“加上英语作业的时间,总共需要一个小时。”我说:“好”。

从此,我跟女儿的手机争夺战停战了,到时间她就会把手机主动给我,即便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也是在周末或者极少数的情况下。我们再也没有因为她看手机这件事而生过气。

所以,你与其禁止孩子做什么,不如告诉孩子可以自己管理自己,只要不是危险的事都可以做。但关键是要学会把握好度,先让孩子自己决定这个“度”,然后再慢慢地帮他/她调整这个“度”。并且要多次给予鼓励,建立起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管理自己!

这样,“禁止令”改成正面的激勵,是对孩子自制力的良好训练,慢慢地孩子就会越来越能够自控,有利于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

猜你喜欢

白熊信任孩子
白熊特工
“白熊”≈“自然”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天上的小白熊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