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指导学生阅读现代诗歌

2023-07-12陈旭姣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3年4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康桥现代诗歌

陈旭姣

高中语文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选录的都是我国现当代非常优秀的作品,各种文学体裁和创作题材均有涉及。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也在其中。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不少与“离别“相关的诗歌,但大都是古诗词,对现代诗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讲解《再别康桥》的过程中,笔者需要带领他们欣赏诗作的语言,体会其中的情感,感受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

真实的情境和合适的任务通常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使他们更积极主動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根据本文的特点和教学的目标,笔者创设了如下情境:

校园文化节系列活动——“朗读者”正在火热进行中,下一期轮到我们班的同学担任策划,朗读的作品为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今天,老师邀请同学们一起完成这期“朗读者”的策划。大家需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任务一:拍摄片头

请你阅读诗歌,为“朗读者”活动拍摄一个片头。作为策划人,我们深知走近作者和理解作品的重要性。关于徐志摩的生平经历,学生掌握的资料还是相当丰富的。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进入情境、理解文本,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梳理、整合信息:徐志摩与康桥的渊源颇深。他曾三次赴英国访问,前往剑桥大学学习,受到了英国优秀文化与先进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也是诗人的才华与灵感集中迸发的阶段。他曾经多次通过创作诗歌和散文来记录自己对康桥的情感。对于徐志摩来说,康桥就像是他的精神家园。1928年,他最后一次来到英国,在回国途中情难自已,写下了这首《再别康桥》。

为了提高学生初读诗歌的效率,教师以“朗读者”活动为切入点,要求他们为节目拍摄一个片头。学生需使用批注法、圈画法等方法自读诗歌,记录下自己在初读诗歌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之后与其他同学为伴,以小组为单位选取合适的画面,用诗化的语言描述需要拍摄的片头。

“片头”是放在影视作品正片前的一场戏。在这个任务中,“片头”只是一个“学习支架”。教师布置这样的任务意在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并通过一系列的镜头来呈现诗歌的内容,完成画面的剪辑工作,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圈划出了诗歌中的韵脚,从中感受到了音韵的和谐与优美。当然,教师也要提醒他们注意现代诗歌与古体诗在“押韵”上的区别。现代诗歌不讲究“一韵到底”,还会出现“转韵”“变韵”的情况。学生在吟咏的过程中也会逐渐感受到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他们还发现诗歌中有许多独特的意象,如彩云、夕阳、金柳、新娘、青荇、水草等,直言这首诗给人以轻柔、缠绵之感。诗人将各种鲜亮、生动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明快、亮丽的图画,即使是在写离别,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温暖与美好。有的学生发现,诗人笔下的“梦”很特别。在诗歌中,“梦”被彩虹、星辉等围绕。小组成员一致认为应该用“浪漫”来形容这组景物。另外,有的学生表示无法理解“青草更青处”的意思。教师没__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求他们在课后阅读许渊冲先生翻译的《再别康桥》,从中寻找答案,也让他们体会到什么是“音美”“意美”“形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理论),借此打开眼界,为拍摄片头提供灵感。

任务二:预演

进行朗诵预演活动,让其他同学提出相应的建议。

作为策划人,学生深知预演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设计的第二个任务就是预演。诗歌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艺术品。《再别康桥》看似是一首普通的记录离别的诗歌,其实具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中英对照、知人论世、品味语言、探究意蕴、分析情感变化的原因,学生可以探索到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教师要求他们在笔记本上写下1-2个朗读关键词。他们写下的关键词有爱、离别、梦、悄悄、自由、热切、感伤等。朗读时也需注意传达出迷醉、依依不舍、失落、惆怅等情绪。在配乐上,教师要求他们注意乐曲的曲名、曲风、乐器、时长等,选择出合适的乐曲。在讨论阶段,学生不断地尝试。有的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诵诗歌,有的不用配乐也能深情地演绎作品;有的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合作诵读,也有的独自对“轻轻的”“悄悄的”等进行渲染,以歌唱的形式直抒胸臆。

在关键词的指引下,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性地展示了这首诗。之后,教师再提供一个朗读评价表,要求学生对朗诵者的音量、音准,连贯、停顿、动作、神态,语气、情味,创意、设计等进行评价,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比如,有的学生在评价时指出朗诵者可以读得轻柔一些,但是不能将尾音略去不读,否则就会显得气不足,影响之后的发挥;当然,也不能全都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地朗读,那样会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还有的学生指出,朗诵者为了呈现诗歌的内容,做出挥手作别、撑篙行船的动作,太过夸张,没有半点美感,也不符合诗歌含蓄、婉约的风格。教师也可以及时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热议,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朗诵——诗歌的“二次创作”活动。朗诵的核心是挖掘文本的内涵,表达作者的情感。肢体语言必须为“挖掘文本的内涵,表达作者的情感”而服务,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则可弃用。在分析、判断、抉择、取舍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任务三:对话

请你选择一个对象,与其进行对话,并将你的感受、心得等用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

作为策划人,学生还需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其中。因此,教师设计的第三个任务就是对话。这个任务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有的学生大胆地改写原诗,与康桥对话:

轻轻的你莫走,

一如你轻轻的来;你轻轻的招手,

西天的云彩为我停留。

身畔的金柳,

是你曾经的新娘;

眼波里的艳影,

是否还在你心头荡漾

……

溯梦?还是那支长篙,

青草更青处是你,

满船星辉如此耀眼,

我却不能放歌

……

从整体上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不舍之情,内容也符合原诗。教师评价此诗展现了“主客一体”的特色,写出了诗人的心声。

为了更有效地开展这项活动,教师还给出了相应的提示:

作为“多元对话”的主体,大家也可以展示自己和文本对话的成果,还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同伴的启发,表达对相关文学评论的看法或者意见……

总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布置任务,将“教——学——评”三个环节合理地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学习了诗歌《再别康桥》,让他们了解了诗人的人生经历,理解了作品的内涵,体会到了其中的情感,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切实提高了诗歌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刘国钧中学)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康桥现代诗歌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基于UMU平台的语文互动教学探究——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不”与“无”的奥秘——评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
体验的真挚与表达的超越——王学东《现代诗歌机器》观察
“雨巷诗人”与“康桥诗人”
郑州康桥悦蓉园新中式院墅
《雨巷》与《再别康桥》比较阅读
现代诗歌教学新探
康桥,我心中的圣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