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说》的艺术特色赏析

2023-07-12张金兰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3年4期
关键词:古之从师师说

张金兰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言之无物”的空谈。《师说》是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在这篇文章当中,他批判了当时“不从师”“不尊师”“不屑为师”的社会风气,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并在此基础上对“从师的重要性”“为师的标准”进行了阐释。下面,笔者就赏析一下《师说》的艺术特色。

一、论点鲜明

论点是作者针对所要论述的问题提出的主张或者见解,也是文章的中心。《师说》这篇文章论点鲜明。在文章的开篇,韩愈便提出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虽只有七个字,却言简意赅,重若千钧,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立场与态度。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作者提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是作者对世事的感慨。如今,师道已经失传,而世人又很难做到无惑。因此,他才想要强调“从师的重要性”。在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中心论点之后,作者又对“师道”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在文章的第三段提出了“圣人无常师”的分论点,围绕“师”与“师道”展开论述,进而提出为师的标准。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之内,作者不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中心论点,而且围绕中心论点又延伸出两个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和“圣人无常师”,论点鲜明,条理清晰。

二、结构严谨

《师说》的结构非常严谨。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作者借古人之事引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教师的职能与作用着手,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及择师的标准。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作者发出感慨,对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及耻于从师的风气进行了批判,吐尽胸中不平之气,同时道出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我们又可以将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承接上文的同时引出后文;第二层将“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进行对比;第三层将今人“择师教其子”与自己“耻学于师”进行对比;第四层将“巫师百工”与“士大夫”进行对比,批判当时轻视师道的风气。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以孔子为例,陈述古人重师道的事实,重申从师的重要性,说明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这一自然段的内容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也是相互照应的。“圣人无常师”照应“古之学者必有师”,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照应“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则赞扬了学生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精神,在勉励学生的同时号召世人尊师重道。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总结了全文,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三、说理透彻

在论证观点时,韩愈主要采用了“摆事实”“作比较”“打比方”这三种方法。比如,在第二自然段中,韩愈先将“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进行对比,指出“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然后陈述了今世之人“耻学于师”的现状,再以“巫医百工之人”作比,指出“君子”的不足,重申“从师”并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反而值得大力倡导。在文章中,作者并没有枯燥地说理,而是在列举了古代圣人從师事实的同时结合“今之众人耻于从师”的现状,来说明“从师”与“不从师”的差别,从而让读者明白“从师”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作者在说明从师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圣人无常师”的新观点,然后将孔子从师的事迹作为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说明“圣人无常师”的缘由——“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圣人之所以并没有固定的老师,是因为每个人闻道的时间有先有后,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所不同。只要是比自己强的人,我们都可以尊其为师,向其学习。这样,我们才有不断进步的可能。

综上所述,《师说》是一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文章,堪称论说文中的典范之作。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古之从师师说
也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心诚
名家笔下的恩师
鲍贤伦
浅析《论语》中的治学之道
老来学艺
从韩愈的《师说》分析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胡贤华
《师说》“受”字探析
听《师说》公开课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