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具体情境的议论文写作任务的确定

2023-07-06吴井清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限定性复杂性

吴井清

摘 要 作文检测“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能考查学生在具体复杂的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不懂得具体情境的复杂性和限定性,不能依据具体情境确定写作任务,进行有效的立论和论证。为此应引导学生厘清材料限定、提升思维品质,有效确定并完成写作任务。

关键词 具体情境  复杂性  限定性  任务确定

情境化试题的命制已成为教育测量与评价关注的焦點。基于具体情境命题的写作任务确定则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写作能力作为综合能力,是对学生包括语言、文化、审美和思维在内的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也是课标“关键能力”的重要体现。高考语文命题要求“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设置,“无情境,不命题”已成为新高考命题的必然要求。对情境任务中所包含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解决正是写作的任务。任务的确定和完成度考验着学生的关键能力。高考写作任务的完成不只是确定立论,更在于论证的展开。一个完整的写作任务包括确立论点和展开论证。写作任务是否合乎具体情境要求,任务完成度高不高,既是课标要求的“关键能力”的体现,也是评价一篇文章成败的重要标准。

学生不能基于具体情境准确确定写作任务,根源在于议论文写作教学过程没有正确的理念引领,缺乏行之有效的策略。通过对具体情境的审读确定写作任务是写作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重要体现。情境是写作任务的依据,情境是具体的,复杂的,具有限定性。因此,基于情境命题的议论文写作应引导学生厘清材料限定、提升思维品质,有效确定并完成写作任务。

一、引导学生厘清材料限定

确定写作任务之前,要充分理解具体情境的复杂性和完整性。试题有开放性,有写作空间,但不意味着没有限定。材料的作用不是引子导入,不是提供结论,而是思维的起点,是立论和论证的依据。对材料所蕴含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提出建设性的问题解决的方案,是考生应该努力达成的任务。下面以两道高考作文题为例,呈现尊重材料限定、确定写作任务的范例。

请看2019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嘛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题目第一段给出的对劳动的重要作用与一些同学的不同看法属于写作材料,第二段要求写倡议劳动的演讲稿是任务指令。考生如果不看材料,很容易只根据任务指令的部分把写作任务确定为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如果不能对劳动的概念内涵进行清晰的厘清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个“劳动”的价值进行思考,那么,这样的文章不能说是完成了题目限定的写作任务。分析材料可以发现,那些不尊重不理解劳动的人,他们并未否定脑力劳动、人工智能的劳动和花钱购买的劳动,他们所不尊重不理解的只是与这些劳动形式相对的“由人(相对人工智能)亲自参与(相对花钱购买)的体力劳动(相对学习这样的脑力劳动)”。所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中的“劳动”并不包括所有的劳动形式,而是专指人参与的体力劳动。“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倡议,乃是基于当下脑力劳动变成重要的劳动形式,劳动形式变得多元(人工智能与花钱购买)的新时代背景之下,重新审视人参与体力劳动的价值。至于这种劳动的价值除了财富和传统价值的维度之外,是否还有文化、精神、审美的维度,是给了考生较大的思维空间。这样的题目充分展示了思辨的空间。劳动的概念内涵及劳动的价值,是这个材料需要考生去思考和讨论的,而思考和讨论乃是以材料的限定为前提的,必须完整地理解材料的限定性与复杂性,才能准确地确定写作任务。

再看2021年高考全国一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这个题目考生如果只基于“体育之效”立论和论证,则是片面地理解了材料的内容,或者只看到强弱转化的结果来立论和论证,也不能算是完整地把握了材料的限定和复杂性。完整而准确的写作任务应该不仅看到强弱转化的结果,还要看到强弱转化的原因及应对方式,而后者也是材料限定了的,即由强变弱乃是“滥用其强”的结果,而弱者若能“勤自锻炼”,“久之”自能由弱变强。所以“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强者要避免自大,保持戒慎恐惧;“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弱者要保持自信的心态。总之,这个题目就是从体育之效导入强弱转化的道理,强调生而弱者要具备勤自锻炼、持之以恒和保持自信等条件,有助于实现由弱变强的转化,而生而强者要保持戒慎恐惧,才能免于由强转弱。这样才算是完整地理解了题目的具体情境,确定了准确而完整的写作任务。

二、基于具体情境确定写作任务

杜威说“合乎逻辑的思维是指思虑周全、透彻和仔细的思考”,“智育的全部和唯一目的就是要养成细心、警觉和透彻的思维习惯”。学生不能在审读情境时准确确定写作任务正是其不良思维习惯的体现。 情境作为写作任务确定的依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保有尊重情境限定性的意识,对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到胸中有丘壑,在纠正学生立论和论证展开存在的问题时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能够基于具体情境快速有效确定写作任务。然而,因无视情境要求导致写作任务出错的作文时常出现。下面以一次习作训练为例,示范如何在纠错中确定具体命题情境的写作任务。

训练使用的是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作文题材料的核心在于围绕个人定位与家庭、社会定位可能出现落差和错位时该如何选择的问题。是坦然接受落差,以自我定位为主,还是以家庭、社会的角色预期为主?或者是三者的平衡?写作任务应是对此有所明确并阐明理由。命题材料中提供了具体的情境,情境应该是立论和论证展开的依据。无论哪一个角度,都要基于完整地理解自我定位与外界预期二者之间存在冲突的问题这个“具体情境”。梳理学生的习作,可以将存在的问题归类整理并有针对性地纠正。

1.针对学生无视情境要求,自说自话,要其明确情境是依据,是确定写作任务的起点。

学生题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文,开篇指出“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我们应该找好自己的人生坐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继而明确“不忘初心”指的是确定一个目标为之奋斗,那么应如何做到不忘初心呢?答案是坚持不懈,以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为例展开分析论述。最后以“唯有坚持不懈,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不忘初心,朝目标奋进”收束全文。此文消弭了材料情境的具体要求,提炼出“不忘初心”的观点后,论证不能紧扣情境,对情境中包含的问题未能有效回应,自说自话。这是学生离题作文中比较典型的一类。为此,要引导学生把握情境要求。要对“初心”明确界定,“初心”指在个人定位与外界的期待冲突中作了怎样的选择。论证展开部分,以“坚持不懈”来解决问题明显是无视情境要求,坚持哪一种选择更多的是要直面落差带来的问题,需要做好怎样的准备,而不仅仅是“坚持不懈”,袁隆平的例子强调的是他研究杂交水稻的初心,而不是他的理想与外界冲突的问题,所以问题的分析和例子的选择都要紧扣材料情境才行。

2.针对学生孤立片面地理解材料,要教会学生完整理解材料,把握具体情境的复杂性。

题为《平衡》的学生作文中,先提出“我们不可能离群索居,要学会平衡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总论点,然后设置了“个人的品德修养与个人息息相关”“家庭的支持是个人梦想的一大助力”“社会的责任对于个人应成为行为准则”三个分论点展开论证。很明显,学生回避了材料中强调的个人定位与家庭、社会期待三者之间矛盾冲突的关系,而把它们机械地看成了和谐共存的关系。这明显是未能完整准确把握情境内容的结果,只抓住题中某些关键词或者单一要素立论或论证导致,设置分论点进行论证的时候,三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割裂的,完全没有体现出审辨式思维。认识到合理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正视个人、家庭、社会三者之间可能的冲突,在这种可能冲突的关系下如何选择和安排的分析探讨,才是切合具体情境的论证。

3.针对学生笼统泛化地理解材料,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情境包含的任务要素。

题为《瀑布源自山的落差》的学生作文,引论部分提出“没有山的落差,就没有动人心魄的瀑布,落差,其实也是奇迹的缔造者。那么何不去接受落差呢?”的观点后,分别提出了“落差无处不在,上至名人下至普通人无人幸免”,“落差并不一定产生深渊,它所造就的瀑布依然壮观又有力”,“接受落差并不意味着停止奋斗,否则将一生碌碌无为”三个分论点,最后以“没有现实中的落差,生命也就失去了不少美感。当落差再次敲开生命的房门,请不要自怨自艾,你记得迎他进来。也许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收束全文。学生没有把握情境中“落差”是限定于自我定位与外界期待之间的差距,而是把它泛化为人生中所有的落差,所以论证上就不能有的放矢,不能对问题展开有效的思考。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任务要素,意识到基于情境的“落差”是有限定指向的,即个人的自我定位与外界期待之间的不平衡,这种“落差”可能也会造成自我与外界的冲突,给自己的成长带来压力,要去正视落差带来的问题并探讨切实解决的方法。

总之,引导学生把握写作情境时要多向思维,辩证思考,形成综合全面的理解,立论要能基于对情境要素的完整归纳,展开论证要能基于情境合理演绎。基于具体情境命题语境下高考议论文写作任务的恰当确定与有效完成,既考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也检验着学生的思维水平与审题能力,对师生来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然“路虽远,行则至”,需要师生积极探索实践,寻求破解之道。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学业质量标准下的议论文写作核心能力培育策略》(立项号FJJKXB20-1064)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福建漳州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限定性复杂性
复杂性肛瘘治疗的临床思路探讨
限定性范围副词“不过”的来源及其句法语义表现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关于对限定性净资产及相关的资产、费用会计核算的几点建议
限定性定语从句与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区别——走出习以为常的关于定语从句理
应充分考虑医院管理的复杂性
直肠腔内超声和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维吾尔族大学生英语限定性关系从句习得研究
关于现代汉语关系分句限定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