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传承的古诗词教学

2023-07-06赵胤生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文化传承教学策略

赵胤生

摘 要 以古诗《涉江采芙蓉》为例,研究文化传承视角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溯源文字、挖掘悖论、解读意象。教师应储备丰富的知识,吸收先进的理念,优化古诗词教学策略,积极发挥语文课程文化传承功能。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文化传承  教学策略  溯源文字  挖掘悖论  解读意象

本文以《涉江采芙蓉》教学为例,结合长期实际执教经验,分享了一些基于文化传承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观点。

一、文化传承价值

对于“文化”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所指“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所传承下来的文化。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长,中华传统文化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没有文化传承,无数的中华传统文化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这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来说,显然是一大憾事。所以,要在生活中把握各种契机,积极落实文化传承,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奉献一己之力,使其不断弘扬,永葆兴盛。

二、文化传承与古诗词相关性

古诗词,具体指的是产生于唐代以前及唐代及以后出现的近体诗,有固定的诗行,也有固定的体式。所以,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古诗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可估量。文化继承的道路上,应有古诗词的一抹身影。

三、基于文化传承的古诗词教学

1.溯源汉字,析题渗透文化传承

汉字是古诗词的最小构成单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属于表意文字。基于文化传承的古诗词教学,不仅应使学生理解诗词中每一个汉字的含义,疏通字词含义,还应关心汉字的悠久历史,感受汉字的传统文化魅力。但是在实际解析时,要有所抉择,轻重分明。比如,由标题切入,解析古诗词重点汉字。

《涉江采芙蓉》诗题中,“涉”和“采”就是值得深入解析的两个汉字。

涉,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徒步从水里走过去,因此原意为:渡水。《说文解字》曾将其解释为:徒行过河。那么,何为涉江?江,原指疆域地区所有的水道,泛指大的河流,后来用作长江专称。对于“大的河流”,徒行过河显然是天方夜谭,不过,诗中既然如此写,就一定有自己的道理。进一步解析“涉”字,发现诗中可能是化用屈原《涉江》之作。屈原在《涉江》中写道:“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所谓“涉江”,就是“济乎江湘”,而“济”,有“渡河”之意。由此猜想,《涉江采芙蓉》诗题“涉”字,同为“渡河”之意。但是,从主观感性的角度出发,仍可将其理解为“徒行过河”,徒行过河的客观困难越突出,越能将诗中人物主观情感衬托得真挚恳切,彰显其“为爱付出”的勇气。

解析“采”字,可以引入含义近似的另一个汉字——折,然后以字源为切入点:

采,仿佛一只手轻轻摘取果实,生怕一不小心损坏要摘取的东西,有小心翼翼之感。而折,像是手持一个具有一定重量的物品,具有力量感。细细品味“折”字,可见其右侧像是“斤”字,而在古代,“斤”有“斧钺”之意,这更加证明了“折”字的力量感。字源的不同“观感”形成对比,可以通过力量的轻重判断感情的浓淡:“采”字表现出了对芙蓉的珍惜和爱护,背后隐藏着浓浓的爱意;若用“折”字,突出力量感,难以表达珍惜、爱护的情感,会削弱诗中爱意。

深入解析两个汉字后,学生既能理解古诗如此写的用意,也能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意蕴丰厚。由此滋生的汉字热爱情结,不仅可以增加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可以激活其文化传承责任感,文化传承在教学中得到有效渗透。

2.挖掘悖论,赏情驱动文化传承

文论家布鲁克斯提出了“悖论”的概念,指出:“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并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可见,悖论是诗歌的重要属性。古诗词属于中国古代诗歌,深入鉴赏其悖论,或许可以进一步丰富鉴赏收获,促进文化传承。

《涉江采芙蓉》一诗,除第一句外,每一句都存在悖论。下面将围绕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分别展开。

悖论1: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上半句释义为“采了芙蓉花要送给谁呢?”下半句释义为“想要送给在远方的爱人。”既然爱人在远方,注定不能将采到的芙蓉花送到其手中,为何还要涉江去采?既然知道“所思在远道”,为何还要发出“采之欲遗谁”的疑问,这难道不是相互矛盾吗?细细品来,答案却非如此。首先,“采芳相赠”是古代表达思念爱人和爱意的一种方式。《诗经》《楚辞》中,相关记载不在少数,经常有文人墨客“采芳”,以表对远方亲人、爱人或挚友的思念之情,通过“采”的过程传递情感。所以,诗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之句,并非相互矛盾的自问自答,而是一种自嘲,是惋惜,是思念与忧伤的结合,是诗人内心的苦闷。

悖论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上半句“还顾”已有“回头看”之意,为何还要在后面加一“望”字,岂非重复?下半句也是一样,“长路”已有“漫长、浩远”之感,为何还要在后面写下“漫浩浩”,岂非多此一举?

师生可以先对上半句展开鉴赏。“还顾”,意思是回视、回头看,而“望”,多用来表示向远处看。二者一对比,情感内涵高下立见:“望”使空间感与时间感更加突出,更能展现诗人与爱人距离之远,表达其环顾四周、回看身边景象后的哀伤与思乡之情,将那种虽然分外思念爱人但又无可奈何的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并非重复。下半句“长路漫浩浩”,“长路”主要是与上半句“还顾”相呼应。而“漫”与“浩浩”的叠加,可以加深“长路”浩浩漫漫之意,再次表明诗人与远方爱人之间的阻隔之大。也正是因为这种无法轻易突破的阻隔,导致了诗人对远方人的浓浓思念,造就了本诗“爱人在天涯”的痛苦、忧伤的情感基调。所以,“漫浩浩”也不是多此一举,而是巧思妙构,看似平凡的语言为本诗增加了一笔浓墨重彩。

悖论3: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若单看上半句“同心”“离居”四字,难免感到矛盾:既然“同心”,为何“离居”,怎不“天涯海角永相随”。但若了解《涉江采芙蓉》所处时代背景,便能解开此疑惑。其创作时间为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在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形成了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也就产生了“游子”群体。他们背井离乡想要跻身宦途,虽然投奔无门,却不肯灰溜溜地回到家里去,所以只能在遥远的他乡睹物思人,无法与爱人长相厮守,甚至忧伤终老。看似矛盾的对比,将特殊时代背景无数学子文人求取功名的无力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之间的感情更加震憾人心。就如徐斡在《中论·谴交》中所写的:“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这是时代造就的无奈和痛苦,是“不可言说”又“不得不说”的愁绪。

学生再次感受汉字的力量,领悟中华民族传统语言文化的别样魅力,文化传承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加强,教学再一次达成文化传承目的。另外,这样基于时代背景的“悖论分析”,可以使学生对两汉时期或者中华民族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产生一定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由“诗词”到“历史”的学习中,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

3.解读意象,探秘促进文化传承

意象,即寓“意”之“象”,是客觀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具有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中国古代诗歌中,意象十分普遍,现代文章中,也有与古代诗歌存在相同含义的意象。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解读古诗词意象,揭秘其特殊含义,明确在文学创作中沿用意象的基本方法,同样可以实现文化传承。在解读意象时,可从“纵向”“横向”两方面着手。

以本诗主要意象“芙蓉”为例。纵向解读,可知其有高洁之意,突出了诗人眼前景象的幽雅。芙蓉,实为荷花。对此,《说文解字》有以下记载:蕾曰“菡萏”,花曰“芙蓉”,实曰“莲”,叶曰“荷”,根曰“藕”,总称则是“芙蕖”。在古代,荷花通常用来比喻女之颜色,寓意爱情。同时,荷花象征着高洁品行,可营造清幽环境。比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此赞扬荷花之果实“莲”的清白高洁。所以诗中“芙蓉”意象,既代表了诗人与爱人的美好爱情,又表现了“兰泽多芳草”环境的清幽,进而寄寓诗人品行之高洁。

而诗中最后一句“旧乡”意象,可以横向解读。教材将“旧乡”注解为“故乡”,那么,诗人为何不直接运用“故乡”二字?答案就在对比之中。比如: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屈原《离骚》)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横向对比多句含有“旧乡”“故乡”的诗句,意象之差异显而易见:“旧乡”情感更加沉郁,但又在沉郁里透露着一种浓烈之感,就好比翻开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有慨叹时光流逝的沉闷之感;而“故乡”,情感就没有这样细腻了,就像是翻开一本普通的相册,情感多由当下心境决定。

因此,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学生也就形成了深刻的理解,不难使其在意象解读中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还原镜头,表意实现文化传承

镜头,可能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并不常见,但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分镜头脚本创作和演绎,已经是高中语文文学鉴赏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分镜头脚本将文字转化成立体的视听形象,为文学作品文本设计对应的画面,表现其背后的情感意蕴,可以让学生在创意表意之中,再次感悟其文化魅力,推进文化传承。而《涉江采芙蓉》古诗每一句,都可以设计为分镜头脚本。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以下课后任务:

将《涉江采芙蓉》每一句都想象成一个镜头,创编镜头脚本,注意诗意的场景、语言、神态和动作,以及想象的合理性。录制一段视频,可以在“他乡游子”视角下表现古诗情意,也可以在“家乡思妇”角色下表现情意。

脚本示例:江水深不可测,生长着茂盛的荷花和兰草。独在他乡的游子驻足江边,想起了远方的爱人。他涉江而行,采下了一朵荷花,转身环顾四周,他怅然了,这花怎能送到远方爱人手中呢?山高水长,彼此遥远相隔……

一方面,镜头脚本的创编和演绎是对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的考验,可以让学生在古诗词与“诗意的现代汉语”的转化中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语言文字中传承文化。另一方面,用现代化的方法表现古诗词情意,领悟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优势和“魔力”,学生可以借着对古诗词的热爱,攀爬文化传承之梯。

总之,在文化传承视角下,积极优化古诗词教学策略,溯源汉字、挖掘悖论、解读意象均为可行之策。

[作者通联:甘肃天水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文化传承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