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重阳树下的教育追寻

2023-07-04士心

中小学德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学校孩子课程

士心

作家王开岭在《古典之殇》一书中写到:“每个人都应该有一棵关系亲密的树。至少一棵。我们要在大自然里,找到自己的亲属,找到自己的根和床……”

读到这些令人怦然心动的句子时,项建达立即想到自己的校园。在美丽的瑞安市实验小学,就屹立着一棵参天大树,一棵历经一百四十多年依然青翠挺拔的重阳树。这棵树,是饱经沧桑的历史见证者;某种意义上,它也是学校办学精神的荷载。

2020年底,项建达调任瑞安市实验小学校长。从那一天起,和悬挂于大厅的学校创始人孙诒让先生像对视一眼,向伫立于窗外的重阳树凝望片刻,成为他每天无法回避的“功课”。他时常漫步在这棵大树下,不断地思考瑞安实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百年实小又该如何走向未来?

文化:厚植玉海基因的坚实根基

瑞安市实验小学由清末大儒、朴学大师孙诒让先生创办,是当地的一所名校。学校坐落于瑞安玉海历史文化街区,與全国文保单位玉海楼等仅一墙之隔。学生上学放学的每一声足音里,都回荡着玉海文化的声响。时常有人问,与瑞安实小同时代创办的学校不乏其数,为何有些学校能薪火相传,绵延至今,有些却渐成昨日黄花,甚至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项建达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文化育人,文化就是学校的魂、学校的根。学校就如那棵高大的重阳树,文化就是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根系。百年重阳树之所以不被风雨击倒,靠的就是强大有力量的根系。

来到瑞安实小后,项建达发现校园美丽清幽,还有几处带着历史印记的景观,可师生们对这些校园景观和文化历史并不十分了解,许多优良的办学传统在慢慢流失,这不得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

2022年恰逢学校建校120周年,项建达决定借此机会对学校文化根脉进行一番梳理和统整,厘清学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他带着行政班子去拜访学校几位老前辈,向他们请教学校的文化赓续和发展之道。从前辈们饱含深情的话语中,项建达强烈感受到办好这所百年老校的责任与担当,也逐渐清晰了老校振兴的行动自觉——打造一所有灵魂、强基础、向未来的文化名校。

文化之根要有灵魂。项建达认识到,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没有高尚的价值引领,教育就会陷入平庸、低劣和粗鄙。“储才兴学”“家国情怀”是民族危亡时刻一代大儒的振臂疾呼,是孙先生教育救国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是融入瑞安实小人血脉里的“玉海基因”。为此,项建达积极挖掘孙公教育思想,开展以文化通合、团队通合、课程通合、平台通合为支撑的四大办学行动,努力培育“懂传承、强基础、有精神”的新时代学子,让“通合诸科,陶铸人格”成为全体瑞安实小人共同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追求。

文化之根要强基础。“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项建达积极创造条件,为学校文化构建多样态、强基础的传承载体。在他的主张下,校内各景点经过精心设计,整合成了文化传承的“六阵地”,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他还链接校外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玉海楼、利济医学堂、心兰书社、国旗馆等,连成大玉海文化圈,打造成独具地域特征的文化“一带一路”,还专门选拔学生讲解员,定期开展路演解说,成为传承百年玉海基因的重要场域。

为兴建新校史馆,从图纸设计到空间布局,从资料甄选到文物展陈,历时一年半,上千张史料照片,两百余平方空间,对每一个细节项建达都不轻易放过。在开馆仪式上,项建达动情地说:“校史馆承载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精神,这是百年实小最完整的历史缩影,这也是玉海基因最生动鲜活的文化课堂……”

文化之根要向未来。一棵有生命力的大树一定是向下扎根,向阳生长的。项建达认为,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取向,必须通过人人参与和人人建设来实施推进,让文化引领师生走向未来。

为此,在每年的纪念孙诒让诞辰礼活动中,项建达都会带领老师和学生分列于大厅孙诒让铜像前、操场上和玉海楼下,同一时刻,齐声朗诵,倡议先生心血,永世不忘,家国情怀,代代相传。在今年隆重举行的百廿校庆庆典上,五百余位校友代表欢聚一堂,共同缅怀先生伟业。“庆典活动已圆满落下帷幕,可由此生发出的广大师生校友爱校荣校的赤子情怀必将不断激励实小人去书写未来的新篇章!”

文化立起来,学校的根也就立起来了。优秀的校园文化就是在守正与创新中不断沉淀与升华的,这也正是百年名校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课程:汇聚生命成长的强大支撑

如果说学校文化是根,那么课程体系就是学校这棵大树的枝干。

项建达深知,学校课程最普遍的问题是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两张皮”。很多学校在设计课程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达成办学目标的路径,而是为课程而课程地盲目设计。这样看起来“内容博多,涵盖万千”,但与底部“根系”缺乏关联性和逻辑性,呈零散势态。“课程体系的倾向性与办学理念的价值倾向性相一致,我们的探索才能方向明晰,脚步坚毅。”项建达说。

首先,课程要有正确的方向,保证顶层设计的价值追求。项建达说,一棵树的生长一定是先长主干,再长枝丫,整体上是一直向上长的。课程也一样,坚守育人的初心,是其育人的核心方向。

在他的倡导下,老师们在课程理念上,坚持五育融合,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协调发展;在课程内容上,通过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学科关联,带动综合学习,走向社会实践,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其次,课程要有必要的分支,构成丰富多彩的课程群。课程丰富多彩,富有层次,才能构成生命成长的多样性。项建达意识到,要办一所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学校,建设“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是关键。于是,他带领老师们从横向和纵向两大维度出发,构建学校多维立体的课程体系。

在横向上,对接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懂传承、强基础、有精神”的学校课程体系,形成了包括文化传承、科技创新、艺术修养、生活技艺、公民素养、身心健康等六大类五十余门拓展性课程,其中的无人机、3D打印、C++编程、甲骨书法等深受学生喜欢。

在纵向上,为传承百年玉海文化,学校组织教师积极梳理玉海基因具体内容,开发了玉海先贤、玉海名胜、玉海民艺、玉海风物、玉海红旗飘等“七彩玉海基因”课程群,编辑了《小玉海养习志》学习实践手册。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课程,源源不断地为孩子们输送各种生命养分,在他们的心中播下玉海基因的种子。

课程体系的确立和课程内容的厘定,让教师们教有方向,行有目标。然而,如何将设计转化为实践,落实到日常教学行动中,体现于每堂课里,却非易事。

“课程要有坚定的执行力,推动育人方式的深刻变革。”项建达说,“素养立意的未来课堂要让学生超越学科,发现生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于是,项建达要求老师们转变学与教的方式,打破学习与生活之间原有的壁垒,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街区,走到大自然中去,打造无边界课堂,让学习真实发生。

在项建达的倡领下,师生通过重構学习方式、重构学习场域、重构价值引领三个维度,积极开展“核心知识”加“提问题——找答案——乐分享”的“1+3”项目化学习实践探索。

于是,忠义街上,孩子们带着任务,走进非遗馆,走进温州鼓词、木活字印刷术、藤牌舞、蓝夹缬等国家非遗,从身边的“非遗”入手,共同守护地方特色和精神家园。

利济医学堂里,市中草药协会的杨秘书长、周老师热心讲解中医中的望闻问切,细心指导孩子们如何把脉。学生们围坐一起,积极参与互动,用手搭着脉搏,认真地体验着。

在没有空调的甲骨文教室里,台湾甲骨文理事会副理事长鹿鹤松先生正挥汗如雨,和孩子们一起研究甲骨文。鹿老师惊叹于玉海楼旁的学校能真正传承孙诒让先生的绝学,惊叹于教师的执着,也惊叹于学生的甲骨文素养……

课程改变,学习就会改变;学习改变,学生就会改变。在充满个性化的学习历程中,课程充分彰显了对每一个孩子精神发展、生命成长的育人价值,也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识。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瑞安实小课程群这一遒劲的树干,正长成通天模样,在一方天地里指引师生成长。

教师:甘当润物无声的谦谦绿叶

泰戈尔说:“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如果学校是一棵树,那绿叶无疑是教师最真实的写照。

学校里,近几年每年都会有一批新教师加入,成为学校这棵大树上的“新叶子”。如何培养这批新生力量?项建达采取的是“道术兼修、长幼谐进、工研一体”的策略,将学校教师按年龄分成三组:四十五岁以上为名优教师,三十至四十五岁为骨干教师,三十以下的为新锐教师,分批召开教师发展恳谈会,倾听老师们真实的声音,并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设计不同的成长路径。

他给名优教师赋予被尊重的需要,积极发挥他们传帮带的作用,在教学常规检查、班级管理、教师职称评聘等工作中担任评委;给骨干教师设立工作室,积极创造条件定制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名师名班主任培育计划,与年轻教师结对子,定期给徒弟做讲座、上公开课,倒逼自身成长,形成“以老带新、以优促新、互学共进”的工作机制。

对于新锐教师,项建达则借助省级立项课题,指导他们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建立“1+x”名优教师结对机制。他还亲自担任评委,定期开展新锐教师“三笔字”、说课、试课、制作微视频、演讲等专项技能比赛,举办青年发展论坛等,以此赋能教师快速成长。

项建达深知,不管是新锐教师还是名优教师,其专业成长都离不开三条路径——专业阅读、专业研修和专业交往。项建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发教师们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使他们在团队协作中感受职业的幸福感。

专业阅读是汲取和积蓄知识的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而书籍则是他们成长的阳光和雨露。在教师会上,项建达经常告诫老师们要加强专业阅读,尤其要认真研究课标,读透各种版本的学科教材,还要多读些经典教育著作。

在项建达的引领下,教师们坚持做到“四个一”:包里随身带一本教育书籍,每一天坚持阅读半小时,每学期至少读透一本教育专著,每学期至少写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为了提升阅读效果,他还亲自担任读书节“阅读大使”,不遗余力地给师生推荐书目,鼓励开展“心兰阅读”读书会交流活动。

专业研修是教师成长的关键路径。“研修活动就如树叶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的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从量变到质变的‘化学反应过程。”项建达说。项建达一直推行卷入式校本研修,要求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真问题出发,以现场交流的互动形式,将教研组成员自下而上地全员卷入、全程卷入其中。民主和谐的教研氛围,为教师创造了多角度、立体式研讨的平台,不断提升教师教学基本功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专业阅读和专业研修决定教师发展的宽度和基础,专业交往则决定教师发展的高度和品位。专业交往,是年轻教师“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也是新老教师实现相互成就的“双向奔赴”。项建达鼓励年轻教师,要善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学科“圈子”,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向特级教师学。

项建达经常以身边的老师为例——为学校发展奉献全部青春与智慧的特级教师王宗津老校长;退休后仍留校继续工作十余年,培养指导无数青年教师的特级教师徐桂芬老师;手臂严重受伤,用左手坚持上课的钱少珍老师;晚上哄睡孩子再赶回办公室继续指导年轻教师磨课的“三胎爸爸”……在项建达的心中,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师就是学校这棵大树上的一片片绿叶,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为培育满园新绿甘愿付出一切。

学生:绽放色彩斑斓的生命之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与树人虽对象不同,但道理何其相似。“顺天致性”“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这些是“植树之法”,又何尝不是“育人之道”?

在项建达看来,一个孩子的成长,就如同一棵树的成长。这棵树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不是它自己能决定的,影响它生长的还有树根、土壤、水分和阳光等。

要使每一个孩子的生命之花都能绚丽绽放,就要尊重儿童,顺应其自然生长规律,并施以恰如其分的养护,即所谓“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其必“硕茂且早以蕃”。

项建达认为,尊重儿童,就要给予孩子成长的时间。“没有一棵大树是树苗种下去,马上就变成了大树,一定是岁月刻画着年轮,一圈圈往外长。”项建达指出,“教育是慢的艺术,无论是学习,还是成长,都是逐渐拔节的过程。”一味把过重的压力放到孩子肩膀上,要求孩子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长跑,就是揠苗助长,必将适得其反。

尊重儿童,就要给予孩子充足的“阳光”。树木生长需要阳光的普照,孩子的成长亦是如此。项建达认识到,我们的教育要少一些“不准、不能、不可以”的约束和规定,多一些引导、启发和商量;少一些批评和训斥,多一些倾听和鼓励。我们要学会用儿童的视角看世界,用儿童的耳朵听世界,从寻常的教育现象中读懂其内含的成长问题,并给予最大程度的“阳光”普照。

瑞安实小有一项特殊的作业叫“校长作业”。它缘起于一个学生到办公室向他“诉苦”。

“校长,我现在读六年级了,您能不能让我们的老师少布置些作业?有时候作业多得做都做不完。”在聊天中,项建达和孩子达成了一个共识——推行“免作业制度”。学习优秀的同学可以主动提出免做作业申请,学习有进步的同学也可申请奖励其不做或减少某些作业,孩子们很喜欢。

于是,他提醒老師们少布置甚至不布置书面作业,让孩子们把多出来的时间用来做实践性的“校长作业”。

目前,项建达已给全校同学布置了三次“校长作业”,分别是“水仙花开迎新年”“我的实小印象”“我的新年心愿”。每次活动有策划、有过程、有评比、有结果,还有展示,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

尊重儿童,还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没有完美的成人,更没有完美的孩子。项建达建议,大人要正视孩子的“不完美”,对孩子进行科学智慧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完善和提升。如孩子做事拖拉,可帮助孩子做计划,树立时间观念,学会科学管理时间;孩子脾气暴躁,可以延迟满足等。当我们使用巧妙的教育策略去成就孩子的时候,不仅能感受到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更能使孩子收获自信与勇气。

顺天致性而树木,方可茂之;顺天致性而树人,方可才之。项建达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每个孩子的未来一定可以绽放出色彩斑斓的生命之花。

追梦实小,观照未来。站在根深叶茂的重阳树下,未来学校已然在目:其根坚守着脚下一方厚土,其干撑起了头顶一片蓝天,其叶芳菲满枝葱郁,其果化育满园馨香……而这,正是项建达心中最期待的未来教育的美丽图景。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学校孩子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学校推介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