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理解:价值意蕴、内涵阐释及实践策略

2023-07-04盛梦蕾

中小学德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育人价值

盛梦蕾

摘 要教材理解是教师利用自身智慧对教材的育人价值进行深度剖析的过程,是使用教材的重要前提与基础。通过教材理解能够使教师摆脱工具理性的束缚,展开对教材的价值追寻,促进教师不断寻求专业成长,并成为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一步。教材理解渗透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充斥着教师利用自身智慧践行教材意义的教学过程,并融合了学生的个体经验。从不同维度审视教材理解的内涵与价值,形成对教材理解的整体性认识,从而基于创造性与规定性相统一的理解取向、价值性和工具性相协和的理解视域,以及内敛性与开放性互洽的理解过程,实现教师教材理解的现实化进程。

关 键 詞 教材理解;价值理性;课程育人;教材意义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3)06-0060-05

①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2022年度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基于义务教育新课标的中小学教师教材理解研究”(课题编号:202200011702A)阶段性成果之一。

理解作为日常沟通交流中的常用概念,一般被认为是“应用已有知识揭露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其水平随所揭露联系的性质和人的认识能力而异。”[1]但在教育领域的理解一词与日常概念又有所区别。有学者将现实教育中的理解归纳为认知性理解、感情性理解和行为性理解三种基本类型,并提出教育中的理解是以理解理论为基础,实现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并拓宽生命可能的过程。[2]可见,教育系统中的理解更关注对人生命意义的追寻。教材理解作为教育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教师对教材内部学科知识、抽象教育价值及教材所蕴含的教育使命的理解,是教师对于教材的认知、情感、价值的深层解读过程,是实现教师与学生良好沟通与对话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师生获得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通过教材理解,教材的价值意蕴得以回归、教师的认知智慧得以展现。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厘清教材理解的深层价值意蕴与基本内涵,提升教师教材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使师生的生命意义得到完满实现。

一、教材理解的价值意蕴

黑格尔曾指出:“意蕴总是比直接呈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3]同样,教材所蕴含的价值比其所呈现的浅显的客观认知价值要更为深远。而教师教材理解正是通过追问教材的育人价值,不断揭露着教材被遮蔽的各种可能性的过程。其不仅仅是对教材知识性的理解,更是教师的情感、智慧与教材客体交融的过程,承载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自我理解与自我追求。对于教材的深度理解有助于教师从专注于教材认知作用的工具性转向对深层育人作用的价值性追寻,追寻自身的专业成长,并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

(一)教材理解是教师对教材价值理性的意义追寻

雅思贝尔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中早已提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4]教师的教材理解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使教师能够摆脱教材工具理性的禁锢,更加关注教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价值理性。与传统的教师教材解读不同,教师教材理解恰恰是对知识性教材解读的突破。知识性的教材解读是以教材中所包含的学科知识为对象,强调教材对于学生头脑中知识容量的扩充作用,忽视了教材所蕴含的学生生命价值的引导作用。而教师教材理解是在知识性教材理解的基础上展开的对教材背后所蕴藏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内涵的深度理解。

在教材理解过程中,教师将教材视为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逐渐寻找到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更加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情感思想转变。不再追求形式化的高效课堂、外部知识的复制和课堂知识的简单堆砌,透支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全面发展的维度和知识传授的限度。其直接挑明了教材作为教育价值载体的准确定位,构建了以教材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了教材与学生内在需要的价值关联,并努力软化着教材与学生外在成长的知识界限,引领学生在教材理解的教学实践中获得共性发展和个性塑造[5],由此实现对教材价值理性的意义追寻。

(二)教材理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力量

教师教材理解的发生正体现着教师在对教材育人价值的尊重与认可的前提下,对自身教育价值的肯定及教育能力可发展性的承认。可以说,当教师试图进行教材理解时,便自觉走向了个人专业成长的道路。

首先,教材理解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心理倾向的形成。教材理解实际上是教材与教师共同形成育人合力的过程,包含着教师对教材的价值思考,也体现着对于教育事业的意义追求,是一种具有明显价值倾向的教育活动。教师在此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身之于教育的主体作用,深刻体验自身的育人价值,便会不断追求自身教育事业及生命意义的完满实现。其次,教师教材理解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的扩容与提升。在教材理解过程中,教师针对自身所处教育环境的特点、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创造,不断融合新的课程理念,扩大自身的知识储备,并在教材理解基础上开展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通过教材理解,教师能够树立起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并以研究者的身份不断思索教材之于学生的价值意义,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教材理解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桥梁

教材理解作为链接教材与教学的纽带,是帮助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一步。有学者将有效教学概括为“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6],教师教材理解也从这三方面积极促进有效教学的生成。

首先,教师教材理解使教学更加有效果。从动机来看,教材理解是教师自觉对教材内容、结构、意义、价值所进行的审视与反思的过程,其最终是以育人作为最终旨归的教育行为,是以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材解读方式。在教材理解过程中,教师更加关注教材能够带给学生什么样的启发,会从哪些方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并不是注重怎样完成机械化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对教材深度理解的基础上,会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的目标指向,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学科方法的形成及学习态度的变化,实现有效果的教学。其次,教师教材理解使教学更有效益。如果说有效果的教学是指学生学会了什么,那么有效益的教学则是指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将学会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维逻辑与个性品格。教师教材理解实现了对教材内容全面育人价值的深度探索,规避了狭隘的理解方式,不仅注重教材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也更加注重教材在育德、育体、育美、育劳方面的重要价值意蕴,帮助教学真正实现了对于学生整体生命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后,教师教材理解使教学更有效率。在教材理解过程中,教师能够在自身教学习惯与风格、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所处教育环境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次组编,如利用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等实现知识的重新组合与排列,减少了教材中重复的内容,以最为精简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通过教师教材理解,教师不仅实现了教学时间的最大化利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

二、教材理解的内涵阐释

从不同的维度来看教师教材理解具有独特的内涵。从宏观角度,“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它还承载着社会规范或价值,蕴涵有特定的感知世界的模式,”[7]因而,对教材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教师需要根据国家设定的课程标准进行教材理解活动。从使用者来看,教师与学生是教材意义实现的主要参与者。作为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师基于对教材的社会价值、认知价值等的深刻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教材从机械的文字堆砌到鲜活育人价值的转化。而学生作为具有原发意志的个体和教材价值的主要作用对象,深刻地影响着教师教材理解的意义实现。从多个维度分析教材理解,裨益于厘清教师教材理解的内在逻辑,实现教材价值的最大化。

(一)渗透课程标准的教材理解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基本框架、基本内容等都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8]因而,教材理解渗透着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课程标准为教师教材理解既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力,又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教师教材理解的方向,其主要体现在:

首先,教师教材理解中渗透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纲领性文件,是传递着社会主流价值规范和官方意识形态的文化载体。教师对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课程基本要求的把握是其体会教材编写者意图,以及教材理解的过程不偏离正确的轨道的基本保证。其次,教师教材理解以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为中心。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各科在某一教育阶段应该实现的培养目标。在明确课程预期结果的前提下,教师选用合适的教材理解方式,运用恰当的教材理解方法为课程目标的达成扩充课程资源与材料,实现以目标为始的逆向教材理解。最后,教师教材理解是对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的创造性生成。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部分通常会给出教学建议以及教材编写建议,这是教师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明确教材理解方式与目的指向的重要参考,避免走向盲目的、随意的自我理解的误区中。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理解为教师提供了明确方向,它既为教师教材理解的质量兜底,又为教师教材理解预留了灵活的空间。

(二)充盈教学实践的教材理解

教材作为物化的课程资源,本身不具有育人的主动性,需要在教师、学生两者所创造的教育情境中才能得以鲜活。因此,教师教材理解成为了连接静态化的教材文本与动态化教学实践的桥梁。

首先,在开始教学前,教师以自我为主体开展对教材的个性化理解,从对教材表层知识性的理解到教材深层育人目的的理解,教师通过不断与教材进行对话,消除自身的偏见,实现了教材意义的创生。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材理解实现了实践化的转变。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环境共同构成了以传承知识、个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情境,此过程正是教师激活知识储备、展现自我教育智慧的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理解成果的运用过程。通过学生的反馈与教学效果的呈现,教师对教材又会产生新的感悟,形成新的视野。最后,在教学之后,教师开始了对教材理解的复盘与反思,在融合学生需要的整体性视域中再次重新理解教材,優化理解方式、充实理解内容以达成更好的教材育人效果。在教学实践场域,教师教材理解锚定和推动着教学过程的适切性与深入性的发展,软化着教材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与界限,实现了教师教材理解的内容优化循环,试图冲破“人”与“物”的疆域束缚,使教材的意义得以澄明。

(三)交融学生经验的教材理解

“无论教材编制如何尽善尽美,其千篇一律的内容和样式蕴含着整齐划一的教育需求,无法满足教育教学情景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9]教材的特殊性使其需要借助教师当作知识的生命载体,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精神交流,从而完成知识的创造性传递。因此,学生的知识掌握效果与思维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的深度与厚度。作为以育人为最终旨归的教师教材理解,最终依旧是回归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上。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的双边互动主体,进行着以知识为中介的思维互动和以经验为中介的情感互动。因此,教师教材理解的完美呈现需以理解学生作为基石,反之则会大大削减教材理解的应然作用效力。

教材包含了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教材、学生形成了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文化共同体。忽视学生,仅仅依赖教材理解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就淡化了主体的参与;忽视教材,只关注学生的经验,就会失去教材最重要的指导力量。因此,教材与学生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不分轩轾的“抗衡之力”。“倘若进一步深究学生在教材使用中的状态,可以发现与每一转化过程相伴随的是教师通过教材与不同存在状态的学生所产生的互动。”[10]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也是立足于学生视角寻找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契合点以实现教材和学生心智的互动的过程。

三、教师教材理解的实践策略

教师教材理解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探索,由理解生成意义的过程。它不仅是对于教材的理解,更是教师与教材的价值融合的过程。由此成就了教师的自我理解,以强大的推力促进着教学实践的优化,从而成为现实化的必然诉求。只有在现实化的过程中,教师教材理解才能够稳固根基,才能够从主观臆断走向理性客观。基于对教师教材理解内部关系的梳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实现教材理解的现实化进程。

(一)平衡创造性与守成性的教材理解取向

从教材本身来看,教材不仅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展现,更是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所选取的某一学科领域基本的、主要的、科学的知识素材的典范文本。因而,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和关键,承载着特定的学科体系。教师在进行教材理解时应尊重学科事实,承认既定性的教材内容与体系的合理性,把握教材编写者的真实意图,以形成共通的育人合力。

但用意识形态的视角来看,“教科书永远都会有异质性,使得主流文化合理化合法化的过程也就成为永远的需要,成为一个无尽的完善过程。”[11]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始终面临着人类接受知识的有限性与知识增长发展的无限性这一矛盾。面对知识经济化、知识爆炸式增长的发展时局,仅仅以教材为中心,势必会窄化学生的知识面,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理解教材显性表征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深度挖掘教材的内涵,充分吸收教材和内化教材智慧,将教材中的知识面最大程度上向外延伸,为学生智慧成长提供新的空间和机遇。“当教材知识成为研究与思考的材料,它所激活的智慧便可能不限于同质化的规定性去拓宽视野、采择文化营养,而存疑与求异思维乃至创新也就不必蛰伏于教材的或教学的霸权了。”[12]教师需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教材,应该将教材视为原材料,而不是现成的、直接拿来就可用的东西, 而是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教材进行意义解读,并创造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13]要避免教材中心化和教材边缘化两种极端教材理解的观点,以教材不变的价值立场,探寻教材可变的限度。

(二)协合价值性和工具性的教材理解视域

价值性与工具性在教育中指向两个不同的育人方向,前者是对学生个体的生命关怀,强调教育应帮助学生实现生命意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后者是指向教育所能够带来的实际效益,指向科学性与专业性,强调客观的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虽然工具性与价值性有着不同的逻辑取向,但在应然状态上,工具性与价值性是互相媾和,和谐统一的关系。工具性为价值性提供支撑,而价值性则是工具性的动力来源,工具性和价值性共同促进着学习者的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任何一部分的缺失都会导致教育的失调。

教材是价值性与工具性的共同体,因此,教师教材理解的取向会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生命发展的质量及偏向。对认知价值的理解是教材理解最浅层次的水平,体现着教师教材理解的工具性取向。而教材所蕴含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创生价值、学科逻辑是需要通过不断挖掘与追问才有可能被所感知,教师对于教材隐形育人价值的理解体现着教材理解的价值性取向。在追寻教材知识性价值的同时,教师应该更关注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教材编写的逻辑性以及教材使用的适切性,始终将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与师生情感交流的目的带入教材理解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在教学中避免追求高效、分数的工具性而忽视价值性的偏向,坚持以人为本,五育融合育人,实现教材理解价值性与工具性的视域融合。

(三)统一开放性与内敛性的教材理解过程

“一本具有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双重功能的教材,其完整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两部分,知识系统结构,其功能侧重知识传授;知识应用结构,其功能侧重知识应用和对学生智能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14]因此,教师的教材理解也包括对教材基本知识结构和知识应用结构的理解。教师应深刻了解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吸收,通过对教材知识点的应用将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但不应将传授知识奉为圭臬,而导致教材知识应用结构意义的失落。

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结构是以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组成的科学、客观、系统的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通过对知识结构的分析,不难发现教材的知识结构仅仅关注的是知识的内在结构,无论是从纵向延伸还是横向关联都是对知识自身的发展进行阐述,目的是在使用中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因此具有內敛性。作为教学主要组成部分的知识讲授环节,教师教材理解也应当具有内敛性的特征,在掌握教材所负载的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软化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界限。知识的应用结构是知识实践化的通道,是人通过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联系的途径,是以知识为纽带的丰富扩展。不同于知识的呈现形式,知识应用更加体现出一种思维过程与逻辑推理的开放性特征。同样,学生对教材的吸收需要借教材使用方法得以实现,情境化地使用普适性的教材,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实际上也是“匹配”的过程,透过教材的原生价值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是实现开放性教材理解的需要。教材理解既具有以知识发展为中心的内敛式延伸,也具有以知识应用为中心的开放式延伸,内敛性与开放性的融洽共生是助力教师教材理解现实化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447.

[2]熊川武,江铃.理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3.

[3]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5.

[4]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5]李广,孙玉红.教师教材理解范式的深度变革[J].教育研究,2019,40(02):32-36.

[ 6 ]余文森.有效教学三大内涵及其意义[ J ] .中国教育学刊,2012(05):42-46.

[7]徐斌艳.教材内涵及其研究的国际视野[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03):117-125.

[8]申大魁.教师教材理解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102.

[9]陆国栋,张力跃,孙健.终结一本教科书统治下的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17-24.

[10]安桂清.教材使用的研究视角与基本逻辑[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6):69-74.

[11]石鸥,石玉.论教科书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33(04):92-97.

[12]杨启亮.教材的功能:一种超越知识观的解释[J].课程·教材·教法,2002(12):10-13.

[13]申大魁,田建荣.教师教材理解:概念、类型及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22):55-58.

[14]任丹凤.论教材的知识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3(02):5-8.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育人价值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