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防教育的校本实践

2023-07-04黄雁英

中小学德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国防育人家长

黄雁英

摘 要国防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具有综合育人功能。开发具有校本和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畅通家校合力育人渠道,发挥国防教育的整体育人功能,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关 鍵 词 国防教育;课程;活动;资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3)06-0030-04

国防教育具有综合育人功能,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家国信念情怀,为国家储备国防后备人才,也能强健学生的体魄与精神,促进他们身心素质的整体提升。[1]初中生认知情感与价值观均具较大可塑性,通过国防教育,能促进他们身心更为强健地成长。为此近年来广州市花都区花东学校通过设立国防实验班,探索国防教育的校本实践之路,收到良好实效。

一、研发国防教育课程

学校邀请德育专家和退役老将军组成国防教育研究团队,开发了一套既有普遍性又具校本特色的国防教育课程,以全面发挥国防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一)国防军政常识课程

国防教育的常识性课程内涵广泛,内容包含军政基础素质、军事军队常识和兵器常识等。

军政素质课程含“国旗下的课堂”“英雄故事讲堂”“共产党建设历史”几个模块。“国旗下的课堂”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中国共产党党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等,知晓其来历和象征意义,建设国防班特有的旗帜文化,厚植爱国情怀。“英雄故事讲堂”邀请革命老兵、革命功臣、退伍军人到校宣讲红色故事,宣扬革命前辈的家国情怀与献身精神,让红色成为孩子们的灵魂底色。“共产党建设历史”通过讲授、阅读、看电影等形式,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优秀共产党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他们艰苦卓绝、坚忍勇毅的品格,培育感恩之心。

军事军队常识课程包括“五大战区”“各大兵种”两大模块。战区常识模块主要介绍战区知识,如当前中国五大战区的分布、地理位置、使命职责等。兵种常识模块包括中国各类军种的来源、历史、变化、服饰标记、职责任务等,既介绍传统陆海空三军、火箭军、武装警察部队,又涵盖当代中国特色军事力量如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等,帮助国防班学生掌握基本的军队知识。

兵种兵器常识课程包括“基础武器装备”“特殊武器装备”“先进科技与装备”三大模块。通过视频影片、仿真教具,使学生了解各大军种部队武器装备及其历史沿革,知晓当代先进的科技武器,感知我国先进的军事科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增强国家自豪感。

(二)军事体育技能课程

军事体育技能课程把军事技能与体育技巧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模拟军人进行训练,体验军队生活,借此强健体魄与精神,是发挥国防教育综合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

军事体育技能课程包括“军事基本动作”“拳操类”“传统军事训练”三门课程。军事基本动作属于基本功,包括原地间队列动作训练、部队三大步伐训练等。训练时高标准与严要求相结合,严肃仪容,挺拔身姿,强调自我学习与纠正,通过竞技为团队争荣誉。拳操类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研发军事体能训练项目,如创编军体拳、擒拿拳、匕首操、刺杀操、劲爆体操等,让学生感受军人的训练方式,提升体能素质。传统军事训练课程主要包括障碍训练和器械辅助训练。障碍训练通过向学生传授克服障碍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克服心理恐惧,勇于面对挑战,增强综合体能,发挥传统军事训练项目特有的育人功能。器械辅助训练通过引入集训练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简易辅助训练器材,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军人各类动作的要领,提升整体训练水平,塑造国防班孩子的军人形象和气质。军事体育技能类课程融军事技术与体育技能于一体,通过模拟军队训练,让学生了解军队的战术技能,提升身心素质。

(三)国防研学实践课程

国防研学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让国防安全、红色英雄、爱国党史、应急救援等抽象概念以活生生的形式融入孩子们的生活。首先,步行到区域内红色场馆、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参观、听讲座、观影、扫墓、祭拜、缅怀等形式开展研学,感受身边革命英雄的事迹,培育感恩之心。其次,到省内专业的专题训练基地进行综合性的特训研学,如学农活动与风纪教育整合,体会军旅生活,学习农业知识和应急救援知识,进行野外生存技能训练和应急情况演习,培养学生综合生存技能。再次,倡导个性化的研学实践。即在寒暑假期间确定研学主题,列出可供学生与家长选择的实践任务,由家庭自行组织完成。其中既有学校与各类场馆合办的专题研学营,如重走长征路,也有家委组织的各类活动,如到外省参观红色场馆,瞻仰著名战役纪念碑,参观国防军事博物馆等。

开发国防研学实践课程原则上要用活用好本土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拓展知识,夯实技能,打开视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国防意识。

二、设计国防教育活动

活动育人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形式,国防教育又具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推动国防教育的实施。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体验感知,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将国防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一)重要节庆日的主题活动

首先,规范开展特定日子的国防教育活动,在开学典礼、毕业庆典、校庆等特殊时刻,通过升旗、庆演、讲话等形式,渗透国防教育内容。如每逢开学举行全校性风纪特训营,通过站军姿、走正步、练队形、打军拳、唱军歌、立纲纪、树新风,培育吃苦自律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把传统军训与形成良好校风校纪融合起来。在每年的9月19日全民国防教育日,安排国防班走进社区,协助相关组织和团体开展国防宣传和科普活动。其次,开展国防教育主题活动。如以爱党、爱军、爱国为核心的“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开展合唱、征文、演讲等活动,将红色基因烙进学生灵魂。通过常态化的主题活动,把具有偶然性的“因时施教,应事育人”行为,转化为以规章和计划作引导的持续性行为,推进国防教育的常态化实施。

(二)艺武结合的创新活动

武术与体育都强调通过肢体动作来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之目的,育人功能相通。为此学校结合场地、师资、办学历史,在传统优势项目如体育艺术中,渗透国防教育内容,或把特色活动项目融入国防教育体系,通过优化落实,拓展国防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作为广州第一个体育类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北胜蔡李佛拳,其众多弟子曾参与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改革开放后,他们坚持饮水思源、海纳创新,投身新的时代潮流,为国家建设助力。学校通过申请“非遗少年学”课程,活化这一极具岭南特色的非遗项目,组建北胜蔡李佛拳训练队,开展夏令营,确立“尚武立德”价值导向,将国防教育和非遗项目相融合,引导学生习武强身,实现“两个传承”。

学校跳绳竞技项目是办学传统与优势领域。近年来,学校把国防教育和跳绳项目相结合,在跳绳队的日常训练中增加军事体能训练,渗透军政思想教育,在大幅提升跳绳队成员体质体能的同时,强化队员敢打敢拼、追求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和为国争光的意志信念,使军人品质、军人作风、军人意志在跳绳队员身上得到良好体现。近年来跳绳队获得多项世界冠军, 并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事迹见诸央视等众多媒体。

三、推进国防教育共育

国防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其必须走出校园。因此,同为教育的主体,家庭和社会皆责无旁贷。学校为此充分挖掘社会和家长资源,拓宽国防教育渠道。

(一)为国育才:实现校-社资源共享

学校牢记“为国育才”时代使命,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协作,搭建国防教育资源共享工作平台,形成“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持续推进国防教育。

首先,与社会组织机构合作,探索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策略或共育项目,一起营造国防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社会大环境。如开展村校协作,聘任各村委书记为联防共治荣誉校长,引导他们关注孩子的成长,积极配合学校各项工作,携手共筑教育基石。与热心教育或公益事业的组织单位建立良好互动,在他们进校参与扶困助学、结对帮扶活动时,举行体现校本国防教育特色的相关活动,如升旗仪式、“歌唱祖国”大合唱展演等,引导观摩国防班孩子叠被子、操练军体拳等,全面展示国防班学生的小军人硬朗作风,展现国防教育办学特色成果。国防教育资源信息共享和联动工作机制,在促进学校国防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助推全民国防教育的同时,也吸纳了更多的社会资源进校园,反推国防教育的持续推进。

其次,以“请进来”的方式提升国防教育质量。聘请社会组织或团体的国防教育人员进校,举行各种教育教學活动,如授课、讲演、训练等,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国防力量。驻地军政教育人员、人民武装部人员、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等,是国防教育的潜在资源,邀请他们进校,使师生认识到国防教育并不“遥远”,而就在我们身边。建立国防教育信息共享工作平台,一方面优化了本校国防教育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发挥了学校资源的社会功能。如邀请外校师生、社会各级国防教育人员等来校参观,观摩指导国防班学生上课或训练,听取他们的建议。利用公众号或本地媒体,宣传学校国防教育资源与实践,申请成为各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推动校内国防教育向纵深发展。

再次,以“走出去”的方式拓展国防教育途径。基于信息共享平台,学校参与策划社区或区域内各类场馆举行的全民国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以志愿者身份,与社区专职国防教育工作人员在真实场景中参与国防教育活动,强化他们作为国防班学子的主人翁身份,激发参与并推进社会国防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助家育儿:畅通校-家合力渠道

围绕“助家育儿”国防教育价值理念,学校畅通家校合作渠道,拓展互动交流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国防教育的实施。

首先,建立常规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学校每学期举行三次全体家长会,按计划开展主题学习。其中有以座谈研讨的形式,为家长解读如“双减”等教育政策及趋势;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强调沟通陪伴、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指导家长营造良好家庭成长环境。此外,学校还不定期举行全体师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的时政专题讲座学习,邀请部队领导、时政分析专家或学者作报告,结合时事热点,分析国防战略或趋势等,引导家长与学校、孩子一起关心国事,关注国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其次,探索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提升家校共育实效。第一,落实定期全员家访与特定家访相结合的制度。新班级实行全员家访。访前学校对教师进行动员与培训,强调通过与家长真诚坦率的交流,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家长需求,探讨教育方法;访后整理学生信息,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家访制度保证了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的沟通,能凝聚共识,形成和谐家校共育局面。第二,注重发挥家委会成员的智慧。学期初召开会议,向家委会公布学校工作计划,让家长全面了解各方面的工作与要求;学期末作工作总结,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改善相关工作,提升家长持续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第三,邀请家长以义工形式参与学校活动,让他们了解感受独特的国防教育文化,使国防教育向家庭渗透。如给家长义工配备体现学校国防教育特色的志愿者服饰,引导他们参与交通护畅、扶困助学、慈善义卖等校园活动,把服务文化、感恩情怀、团队精神等慢慢培植于家长群体,推动国防教育元素进家庭。

再次,开展多样化的家校合作项目,促进国防教育广泛持续深入推进。如举办家校共同筹划和参与的“慈善美食节”,所筹善款用于敬老和扶困助学活动。共同绘制感恩卡,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倡导常做好人,多做好事,发扬无私奉献精神,铭记责任与使命。又如倡导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结对扶助贵州薄弱学校项目,融合家庭与学校之力,结对帮扶贵州普定县猫洞民族中学。在母亲节、世界读书日等特殊日子里,开展不同形式的家校合作活动项目,吸引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感受学校特有的国防教育文化,推动国防教育进家庭。

实践表明,在初中学校加强国防教育,通过课程、活动和资源挖潜,构建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带动家庭与社区开展国防教育,不但有助于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延伸学校德育效能,还能为乡村教育改革振兴助力。

参考文献:

[1]龚立新.加强学校国防教育的一体化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01):53-54.

(作者单位:广州市花都区花东学校广东广州 51089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国防育人家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