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实绘画对真实的描写

2023-06-29刘先翻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真实

摘 要:写实绘画的描写来自人们对世界的观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一步一步加强了对客观真实的探知。同时,人文、价值、情感等由人的成长而建立的主观意识形态也影响着人对真实的感受。画家们由此出发,利用人感受万物的知觉,在二维平面“欺骗”观者的知觉,以达成写实绘画对真实的描写,而画家不同的观察方式又影响着其绘画方式,因此呈现出写实绘画史上群星璀璨的作品。从客观与主观的视角,揭示写实绘画对真实的描写方式,也在美学方面探讨写实绘画的艺术价值,相信写实绘画对真实的追求,无论是在过去、当今,还是未来,都拥有着巨大的力量。

关键词:写实绘画;真实;感知系统

绘画是人表达对世界的感知的途径之一,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来自多个方面,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直觉、错觉、情绪、记忆、印象等。这种综合形成的感知是人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应,也叫知觉[1]。在绘画中,画家首先要通过这种知觉观察绘制的对象,然后在调色板上调色,最后将观察的信息转译到画布上。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一书中,对此有这样一段描述:“……画布接收到的信息通常从几秒钟前的自然对象开始,这些信息像代码一样传递到画布。直到它和画布上的其他东西之间的关系完全确定为止,这个代码可以被解码,意思可以被弄清楚,反过来,它可以从简单的颜料转换成光。但在这个时候,光不再是自然之光,而是艺术之光。”[2]这个代码被转译的过程,就是在一个二维平面构建一个符合认知的三维客观现实图景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绘画者来说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美学问题。长期以来,在写实绘画领域,如何于平面中构建三维形象,再现客观真实,一直是绘画者的重要任务。要理解写实绘画是如何描写真实的,就要从其根本进行研究。贡布里希的那段描述恰好将其脉络解释清楚,我们可以借此把描写真实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对观察方式的解读,探讨人们对客观真实世界的感知方式及其作用;其二,对转译方式的分析,解读艺术家描绘真实的角度与方式。通过对这两个部分的探讨,揭示出写实绘画对真实的描写方式与其美学价值。

一、观察自然真实的方式及其作用

(一)观察自然真实的方式——人的知觉感知

对自然真实的观察是需要人的知觉感知的,在知觉感知系统中,人观察自然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视觉,除此之外还有听觉、嗅觉、味觉、感觉、直觉等,甚至还包括错觉和幻觉。感知系统将认知信息集中到大脑,在大脑的主观处理下,建立起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这些认识最终成为人们辨析“真实”的经验。在绘画作品中,要达到再现真实的目的,就必须迎合人在知觉感知过程中形成的经验。

通过知觉感知系统,人们一步一步建立对物体形状、体积、距离、方位等的认识;通过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四季变化、生活作息等现象,有了对时间的认识;通过惯性、重心、平衡感等与运动狀态紧密相关的要素,构建对运动现象的认识。除此之外,人们的经历、价值、情感、文化都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因而使人对世界又产生了热情、冷漠、刺激、感动、恐惧、愤怒等情绪感受。当艺术家们把这些现象在画面中再现出来,人就会对画面产生一种“逼真”的感受,艺术家甚至能通过创作表现左右观者的情感。因此,在本质上,绘画就是利用人的知觉经验,在二维平面人为制造一种错觉,以此来“欺骗”观者。爱德华多·纳兰霍就利用人对空间、细节、材质等的真实感受,在画面中全力刻画细节,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又通过画面的象征、色调、情节的安排,使人感受到悲伤、忧郁等情感,使画面有了“真实的温度”,不仅使人在二维平面产生三维空间的错觉,还在一定程度上将观者带入其中,使之仿若身临其境。

人的知觉确实可以被干扰和欺骗,并且干扰程度不同,产生的错觉程度也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就是利用这一点,因此这种对人知觉感受的研究和运用将对写实绘画中视觉真实的描写起到极大的作用。

(二)观察方式对再现真实的作用

观察自然真实的方式是写实绘画中首先要探讨的问题,原因在于观察方式本身既有主观成分又有客观成分。观察自然真实是通过人的知觉感知系统搜集信息,再交由大脑进行处理,而这个过程难免受到人的主观意识影响,使人的最终认知可能出现不确定的偏差或者误解,甚至在个体差异面前,不同人的知觉还会有偏好、缺陷等情况。

在艺术家看来,个体之间的知觉差异并不是某种缺陷,而是艺术表达的一种工具。知觉系统中的偏好设置往往是艺术家主动而为之,选择偏好设置几乎可以看作选择表现手段,观察方式对构建现实图景的作用就体现在此。

以冷军的作品为例,他擅长运用极致写实的手法描绘对象,人物的发丝、毛衣的线头、首饰上冷冽的高光、眼球中清晰的血丝、毛衣空隙之下如凝脂般的皮肤等,一一展现,在极致写实上走到了一个巅峰,目前几乎无人能出其右。从这一点来看,冷军对客观对象的细节描写是极其敏锐的,他不仅察觉到自己的这种敏锐,还将其完全地发挥了出来,使绘画对象以假乱真,观者站在他的画前犹如能触摸到画中人物一般身临其境。

作为冷军的好友,郭润文却与冷军完全不同,他更偏向于对客观对象的轮廓线进行处理。郭润文作画时总是先将对象概括成整片的色彩,可以忽略许多细节,将形体之间的轮廓用优美的曲线进行表达。他总是能发现线条的美,这些线条哪怕经过一个关节,也绝不用方角进行转折,能用一条曲线概括的,尽量不用啰嗦的两条线。忻东旺也常常运用这种方法。线条的起承转合之中,忽明忽暗,虚虚实实,犹如穿梭在云雾之中,又增添了不少神秘感,这使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端庄优美的气质。郭润文的作品在视觉上并不算逼真,形体细节也没有特别深入刻画,质感也并未如冷军作品一样精细刻画,很多部分甚至还有十分明显的笔触与肌理,但在画面的意识表达上,却十分符合人对世界认知过程中的某些象征理解,使人能瞬间读懂画面表达的涵义。由此可以看出,两人的观察方式截然不同,但也因此构建出截然不同的趣味。

二、写实绘画中转译真实的描写方式

(一)宏观图像的表现

从宏观视角出发,对形象特征的描绘是再现视觉真实最为直接的表现方式之一,从拉斯科洞窟壁画到油画,从西方绘画到中国水墨,形象感的力量贯穿其中,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表达真实所需要的最低标准,也是构建真实的最高要义,其中体现了对客观世界的表面“模仿”,同时又埋藏着真实自然的精神气韵。完成对形象感的经验收集,是构建真实的第一步。

西方绘画史在完成“再现真实”的任务中,较为突出的一个贡献是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其中首推解剖学,其使人们对人体、动物的构造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也使人们学会了运用解剖式的眼光解析万物;透视学则是另一个在绘画史上极其重要的理论力量,透视法几乎可以化身数字,使绘画中空间的逻辑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了光线对万物的影响,从达·芬奇的薄雾法、卡拉瓦乔的酒窖光线技法,到印象派走出画室研究色彩,都是对光线的研究,光线的散射、反射、折射和其所产生的光影、色彩等一切与视觉感知有关的现象,都是人们获取图像的重要依据。解剖学、透视学与光学现象,使绘画这门学科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近似于理工科学,它们将绘画者化身自然科学家,使其以理性且宏观的眼光观察万物,仿若站在了上帝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摒除了作为“人”的知觉偏差,从而对再现真实有了最大的把握。当艺术家回归艺术时,知觉偏差便转化为了偏好设置,从而掌握了最大的创作主动权。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大众的审美也开始与过去不同,当所有人都对解剖或者透视的某些规律产生关注之后,人们对艺术品的观赏也就有了新的需求,这既是时代发展的特点,也是人们受到已知知识影响的表现。贡布里希认为,人们往往会受已知的概念性知识影响,对视觉感知过程起支配作用。这种概念性知识简单来说是指人对已知的事实性知识经过整理与分类,形成的概括性、组织性的结构化知识,解剖学、透视学、光学和其他各学科中的概念、原理、理论都属于这类知识,例如猫狗有四条腿、小鸟有翅膀等,这类特征对于同类事物来说是共同具备的,因此人们对小猫小狗和小鸟的认知就超越了单体而有了概念性。在绘画中,画家便利用了这一点,使用概念性的形象支配观者的视觉,从而达到“逼真”的视觉效果。在许多现实主义的写实作品中,事物的形象、人物的精神面貌、情景的描绘,都大量运用了这类知识来创作概念性的典型形象与情节。人们在欣赏这类作品时,往往惊叹作品的表现与自己的想象完全相符,即便画家采用了夸张、戏剧化的手法,也毫不妨碍人们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二)微观材质肌理的表现

早在中世纪末期的一些细密画中,就可以发现一些艺术家在画中精选了大量的细节,并以此结合成一个几乎像真实生活的场面,以至于观者需要费番心力,才能看出其实这些作品并不能准确表达人物活动的空间,这种真实感主要还是来自画家所观察的细节。在此之前,人们的注意力还是在宗教绘画的程式化方法中,而对细节的观察和描绘将艺术家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自然真实中去,也将绘画历史的进程推向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尼德兰画家凡·艾克兄弟创作的《根特祭坛画》,则又在画面的细节上达到了新的高峰,无论是人物服装珍奇锦缎的光泽、闪闪发亮的宝石、金属制品的高光,还是皮毛饰品上的毛发数量,凡·艾克兄弟不厌其烦地耐心描绘,在细节上添加细节,在当时的西方绘画界掀起一股追求真实感的热潮,不仅使画家们彻底摆脱了中世纪程式化的作画观念,也使大家看到,艺术不仅可以用来叙述宗教故事,还可以用来反映真实世界的一个侧面[3]。

从视觉上来说,细节中的材质肌理给人一种真实的触感,即使并未真的触碰,仅仅只是双眼看到,也不影响这种“触感”。现代社会有一种仿木纹贴纸,用电脑技术复制木纹的图像,应用在非实木家具或地板的表面,以替代昂贵的木制品,使其与真实木制品达到高度相似的质感,这种感受运用在写实绘画中,就是制造真实感的有力工具。画家可以用高超的技术手段模拟客观对象的材质肌理,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为现实图景的转化提供视觉真实的基础。写实技法发展到今天,可运用的手段更加丰富,日本画家小尾修,利用油画颜料的可塑性,刮蹭出许多凹槽,再通过罩染、打磨、叠压等技巧,利用笔、刀等各种工具,将木质地板纹理的形、色、纹路,甚至触感都做到了极致还原,真实木质地板的感觉呼之欲出,从微观上将客观对象再现出来,使其作品的可信度达到顶峰。

三、描写真实的价值

写实绘画运用各种理论工具影响人的视觉感知,通过作品,为观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世界,也通过艺术家的视角,展示了观者日常难以看到或忽视的世界。写实绘画发展至今,在当代的面貌已经不仅仅是单纯表现客观世界,其吸收了现代艺术的理论营养,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许多角度指引着写实绘画的发展。当不再是所有人都对“逼真”保持新鲜感时,最令人动容的作品往往成为新的“真实”,但这仍然离不开观察与转译,这一点,其实自文艺复兴开始,就已初现端倪。如历史上那些著名的作品,其在所属时代无不令人震撼。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把宗教故事无比逼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教堂的大厅中仿佛又增加了一个大厅,光线明亮,所有的细节都真实可信,桌布、盘子、衣褶,还有来自达·芬奇对人的行为和反应的敏锐洞察,不同于过去的同类主题,作品中的人物或愤怒,或怀疑,或惊讶,或平静,将真实世界的人性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如荷兰画家伦勃朗,无论在他富有时还是落魄之际,都绝对忠实地观察对象,他留下的大量自画像中,丝毫没有故作姿态的痕迹,没有虚夸的痕迹,他对照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面容,不加修饰地描绘一些结构和细节、情绪与眼神,这才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肖像作品。

从过去到現在,无数的艺术大师倾尽一生,用无数作品展现了从自然科学到人性的描绘,不仅在客观上再现了所谓真实,也在人性的表现上呈现了真实。这些视角与理念不仅揭示了对真实的描写方式,也在美学上显示出写实绘画的艺术价值。从古希腊古罗马到当代,无论是理想的真实、客观的真实,还是人性的真实,又或内心的真实,不同时代对真实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人对真实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相信在未来,写实绘画对真实的描绘仍然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吕胜中.造型原本·讲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3.

[2]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42.

[3]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247.

作者简介:

刘先翻,四川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艺术。

猜你喜欢

真实
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探究
论现代的“看客”问题
论现代的“看客”问题
新形势下新闻舆论监督相关问题浅析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如何提高中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