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碑学书法理论对民国美术字设计的影响

2023-06-25张峰源

艺术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价值认同字体设计

摘要:民国时期的美术字是中国现代设计尤其是字体设计的开端。民国时期,美术字随着西方艺术文化的冲击在中国出现,大批创作者为了响应新的思想纷纷投入美术字的创作中。美术字的创作受到东西方的诸多影响,除了西方的设计理论与装饰手法以外,清代魏碑发掘和金石考据学兴盛在书法界引起的碑学运动、崇颜现象等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时期,也在民国的美术字设计中得到体现。碑学书法理论影响下的美术字,是从书法作品、碑刻作品中选取笔画加工与装饰,参考书法的结字结构,以传统书法中的结字思想改造美术字的字形,这样的美术字具备鲜明的民族性。文章基于碑学书法理论的视角讨论其对民国美术字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民国美术字;碑学书法理论;字体设计;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7-00-03

1 研究背景

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始于民国时期,而字体设计作为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乘上了现代主义设计发展的东风,更由于中国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悠久的文字历史,使其在平面设计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多种风貌。

民国社会环境复杂,当时的人民一方面迫切希望摆脱压迫,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艺术文化,走向现代,走向独立与自由;另一方面又希望在工业化与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下保留自身的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因此,民国的美术字设计表现出鲜明的视觉特征,同时,这些造型丰富、風格多样的美术字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与追求。

传统书法艺术作为汉字艺术形态发展过程中的艺术结晶,本身蕴含巨大的艺术价值等待设计工作者深挖。书法艺术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更是未来人类美化生活的重要参考。因此,探讨民国时期这一新旧交替大背景下的美术字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 美术字的起源与现代化

2.1 古典美术字的演变

关于美术字的起源,有学者认为其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骨片及青铜器上的图形文字,而这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随着历史发展,历朝历代基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均推动了汉字形态的演变。

古人最初通过图画来记录,因此汉字起初就带有极强的图案属性,甲骨文、钟鼎文等在这基础之上作进一步概括处理,字体的象形特点仍然得到了保留,并为了适应不同的书写工具与载体展现出不同的字体表现形式与装饰特色,由此具备极强的装饰特征。

篆体是甲骨文等多种书体的统称,其中小篆成为官方字体,同时存在出于不同场景的装饰需要演变出的虫书、殳书等看似“背离”统一化、标准化实用要求的装饰性文字。隶书、楷书出现后,篆书仍然作为一种“神话字体”在特殊场合使用,以满足统治阶层体现自身身份特征与塑造信仰的需要。

隶书对篆体的处理出现了很明显的“设计感”;楷书由隶书进一步发展而来,它将隶书的波磔进一步简化为笔画本身的形态,不同形态的点、撇、捺等笔画展现出高度的几何感与符号性。在汉朝至魏晋的碑刻中,隶书与楷书则呈现出更别致的“刀锋感”,寻求字形统一的整体感。除了载体与技术的不同外,这种创作思想与当今的字体设计已别无二致。

书体发展到后期,行书和草书的出现强化了对艺术家个人风格的追求和书写动作的动态表达,其中蕴含的“章法”“布白”等与当今设计师所学习的“正负空间”“构成”等又暗中耦合。因此,回望中国的书体演变史,不论何种书体均有其美术化运用。换句话说,从研究字体设计与装饰的角度来看,将各类书体的美术化使用过程看作古典美术字的演变过程,并无不妥。

隋唐时期,楷书发展趋于鼎盛,楷书的法度也趋于成熟,至欧、褚、颜、柳等楷书大家时,楷书已经达到近乎完美的状态,成了有法度可依的成熟字体,几乎再无完善的余地。以至于五代至南宋的300多年间楷书名家寥寥可数。隋唐“馆阁体”的情况也与之类似。这种趋同的书体发展方向似乎限制了书法家个人的发展,但是确实为汉字标准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2 现代字体的分流

随着雕版与活字印刷技术的出现,书籍刊物数量大大增加。处于社会底层的雕版技工为了提升雕刻效率与增加收入,将楷体的笔画特征与字形结构进一步规范化,此时的字体与书法追求的艺术化已经截然不同,字体形态的变化更多是为了功能性服务,而非追求个人的艺术表达。楷体被进一步概括,笔画特征简化,演化出了宋体这一横细竖粗,完全服务于印刷的字体。

清末,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丁氏兄弟在原有的印刷体基础上仿古于宋朝书体,出现了“聚珍仿宋”这一颇具古风又区别于书法艺术的印刷字体,其既具有使用功能,又能满足审美需求。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新设计的楷书、隶书和无笔画装饰的方头字(后来的黑体字)等再一次丰富了印刷字体的种类。印刷体的出现证明了书法艺术与现代字体设计的彻底分流。

3 碑学书法的审美特征

3.1 民国碑学书法理论

“碑学”,在书法史意义上指的是重视魏晋南北朝雕版与石刻的书法史观、审美主张以及主要以碑刻为取法对象的创作风气。相较于帖学书法的优美洒脱,碑学书法因其使用场景,其艺术性更多体现为雄浑的风格。民国时期的书法在晚清的基础上又有所修正,碑学书法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曹建的《民国时期书法的观念与后碑学特征》[1]一文表明民国的书法理论更多是清朝尊碑抑帖书法思想的余韵。书法艺术凭借其深厚的底蕴在民国新文化运动中受到的冲击并不是很大,而是在清朝书法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走碑帖融合的路子。但总的来说,民国时期书法的审美仍在于文人情怀的凸显,并且洋溢着书卷气。

3.2 碑学书法的平面特征:以《爨宝子碑》为例

《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此碑刻于东晋太亨四年(公元405年)。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该碑字体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书体。全碑400余字,布局自然,宏大内敛。要分析《爨宝子碑》的平面特征,可以借由书法艺术中笔法、结体与章法的审美体系为参考。

笔法即用笔的方法,指通过合理操控毛笔以书写出符合要求的笔画。笔法是控制笔画线条形状和质感的关键。《爨宝子碑》的笔法舒展,有“长枪大戟”之态,从其笔画特征中还能看出隶书意蕴:笔画保留了隶书方笔意味,点画多为三角造型,刀刻感强;纵笔垂直,横画、捺画保留了“雁尾”之意,同时强调笔画转折,爽快利落。碑中笔画还强调收敛,笔画收笔简洁利落,笔画的延伸并不强调舒张动态,取而代之的是适时停顿,简明爽快。同时笔画倾向于弱化纵笔的延伸,给人以坚定、稚拙之感。

在结体上,注重单个字的字体表现,字形以方形为主,根据文字复杂程度调整,上下结构的字呈长方,左右结构的字等则多呈正方,字内笔画清晰,字内组合灵动,但整个字形始终保留方正之感,单字呈现出沉稳内敛的风格,却并不死板。同时碑上许多字的笔画已被删减,这种删减或出于雕工的无心之失,或出于对笔画的主观处理。碑中还出现了许多独有的字形,如“宝”之构字,“一点成一字之规”等成字准则,展现出其独特的结字思想。

《爨宝子碑》章法上削弱了传统的注重纵向关系的一笔书而强调体势,在保持纵向排列的基础上,通过横向的字体错落与不同大小字体的排列,展现出一种稚趣与跳跃感,营造了一种矛盾统一的氛围。

本文以《爨宝子碑》为例,可以明显发现书法审美上的改变,原本“求意”的、自由洒脱的书法在清末康有为等人的带领下向“取形”发展,更多的是一种造型上的创新,这种对书法风格的新的追求导致了对书法形式感的关注[2],也暗示着碑韵书法在美术字设计中具备的潜力。

4 碑学书法理论影响下的民国美术字设计——以鲁迅为例

由于设计者的文化素养、审美偏好及对新思想的追求等的不同,因此民国时期出现了诸多饱含传统书法韵味的优秀美术字。同时,民国时期的书风多以碑学为主流。因此,民国时期的美术字又或多或少带有些许碑学书风与装饰美感。以鲁迅为例,其美术字设计就呈现了碑学书法的朴素雅致,以及基于新时代的大胆创新。

鲁迅(1881—1936)是新文化运动的举旗手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除了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外,鲁迅还是一个书法家。虽然书法史上对鲁迅的研究并不多,但是他留下的书法作品、手稿信件仍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以及民国时期特有的时代精神。

鲁迅藏有大量的金石碑拓,其书法观念与艺术藏品对钱君匋等平面设计大师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鲁迅是新文化运动与文字改革的先锋人物,但其仍保留了书法的书写习惯。也正因为这样的书写习惯,鲁迅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供世人欣赏,其书法之美大致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简约、朴厚、冲淡、古雅。

简约之美是一切艺术的美学原理之一[3]。鲁迅书法的简约和朴厚体现为没有繁复的提按与连贯,笔画简约平实;同时借用了草书的省略与合并,字体简洁,笔画短促有力,字形宽博萧疏,浓郁的书卷之气扑面而来,展现出其高深的书法艺术修养。

鲁迅的书法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书籍装帧,他经常以其自书作品参与字体设计中。《热风》《且介亭杂文二集》《三闲集》等皆以行书提名,《准风月谈》则以隶书作为书写参考,而《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的美术字设计同样具有碑学书法韵味。以《热风》的题字为例,在新文化运动和文字改革影响下,鲁迅将繁体字简化以证自己的思想,在行书的基础上,通过中锋运笔,使笔画线条中实坚定,笔画排布趋于规律。“热”字的提手旁进一步简化为“丰”,四点底被概括为一笔短横,其笔画中实、排布规整,有隶书气韵,而纵向延伸的字体态势又有仿宋之感,整体韵味十足。

《野草》的字体设计有行草之感,中锋运笔使线条坚定匀称,“草”字外形圆润灵动,甚至潜藏一丝篆意,无不体现其深厚的碑学底蕴。《奔流》为鲁迅现代风格字体设计的代表作品之一,他在无装饰的等线字体基础上横向拉长字形并加以双线装饰,横平竖直的现代字体在这种延伸中竟透出一丝隶书意味,而衬以重色底则让字体整体呈现碑拓的观感。

5 碑韵美术字的内涵与价值

5.1 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好的字体设计不但能讲好中国故事,还能推动消费者理解传统文化和认同民族精神。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愈发希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独属于中国的民族文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品买单,这些商品也是他國人民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弘扬传统造物的影视作品的热播及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创作者们受到的高度关注,为民族文化自强意识的觉醒作出了强有力的印证。人们需要能够代表民族的艺术作品,也希望从这些作品中寻找到精神与文化的故乡。文化本身需要得到传承,人们又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代表中国的美术字设计自然拥有了更多的机会,但也对中文字体的设计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设计出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又能满足人们文化认同需求的字体,是设计师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汉字设计的根本要求。

5.2 为现代美术字设计提供的启示

文字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其本身承担的责任和具备的影响力不容忽视。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字体设计的飞速发展,如何高效、准确地抓住用户的注意力成为新媒体时代字体设计师亟须解决的问题。

字体不但要准确凝练,以帮助读者迅速识别出想要获取的内容,视觉形式上也需要能够满足审美需求,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人们期望通过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来结交更多的“同类”,与理想或爱好接近的人接触,建立更多的社会联系。个人认知的觉醒同样改变了人们对字体设计的认知。

同时,对手写字体而言,由于智能手机等便携设备的出现,因此人们似乎很难再提笔记录自己需要的信息。正是这种逐渐告别书写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人们逐渐淡忘书写汉字时笔法、组合等书写意识,而这又是汉字文化中不能忽视的存在。这种技术带来的文化传承中的矛盾是设计师需要关注与克服的问题之一。

6 结语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字体设计不应只关注其实用功能,其固有的文化和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民国美术字设计因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成为现代字体设计的宝贵财富和灵感来源,能为当代的字体设计提供更多思路。

当下是急需中国设计的时代。消费者需要中国设计,中国传统文化贯穿其中的设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文化认同需求,给消费者带来归属感与幸福感;市场需要中国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东方设计哲学从现代主义萌芽阶段就对世界设计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民族需要中国设计,鲜明的中华文化能够带来显著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国家需要中国设计,文化兴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与使命,而中国设计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定基石。

参考文献:

[1] 曹建.民国时期书法的观念与后碑学特征[J].中国书法,2008(12):28-33.

[2] 狄德全.论沈曾植的书法艺术[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3] 刘静.鲁迅书籍封面设计的视觉特征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7.

作者简介:张峰源(1996—),男,贵州毕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信息设计。

猜你喜欢

价值认同字体设计
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探析
价值认同视阈下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研究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辩驳与实践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