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山泥人艺术特点及传承发展研究

2023-06-25吴飞翔

艺术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装饰纹样非遗

摘要:近年来,国家一直强调民族要树立文化自信,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越发重视。惠山泥人是一项极具江南特色的手工艺,制作灵感源于惠山本土文化,制作材料取自惠山本土黑泥,是无锡市惠山区特有的艺术产物,十分具有代表性。文章主要针对无锡惠山泥人这一本土“非遗”进行分析与展望,首先从民俗艺术的角度出发,对惠山泥人的工艺特点及象征意义进行归纳与总结。粗货一般较为简洁粗犷,可批量生产,其代表形象“大阿福”寄予了大众祝福孩童勇敢无畏、吉祥如意的朴实美好愿想;细货较为繁复精致,其代表“手捏戏文”由手工艺人手捏而成,体现了时间记忆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封建制度。其次从“非遗”传承的视角,概述惠山泥人从古至今的艺术文化传承之路,并且指出目前惠山泥人存在传承人缺失、产业链不完整、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不充分这三方面问题。最后从“非遗”现代化转型角度出发,针对惠山泥人的发展困境提出创新发展路径,探讨惠山泥人传承人的培养路径,扩大其受众群体,完善泥人艺术产业链,利用现代数字媒体,融合相关新兴文化产业,增强其艺术影响力,进而展现惠山泥人绚丽多姿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惠山泥人;手捏戏文;装饰纹样;“非遗”

中图分类号:J3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7-000-03

惠山泥人藝术从明代发展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无论是造型色彩还是装饰纹样,都具有独特的江南地域风格。泥人大致可分为粗货与细货两大种类。粗货可批量生产,一般是用模具压制而成,又称“耍货”,造型较为古朴,色块较少且鲜明,用笔粗犷,装饰图案较为简洁凝练。细货与粗货相比,各方面都更为细腻精致,一般是由手艺人手捏而成,因此又称“手捏泥人”,其造型多样、色彩繁多,装饰图样更加复杂精美,对手工艺人制作水平的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1 无锡惠山泥人的工艺特点及象征意义

1.1 由粗货而起

惠山泥人粗货中最受大众喜爱、流传最广的是“大阿福”。传统粗货为批量生产,价格不高,彩绘装饰较为简单。早期的“大阿福”主体通常为小孩形象,头部两边分别有一个发髻并戴有一朵大花装饰,怀中抱有年兽。身体部分纹样多是简单的线条笔触填满,整体类似于火苗形状,部分“大阿福”在发际处会添加类似笔触。其装饰特征主要是依靠鲜明的色彩对比来丰富形象观感。“大阿福”的形象塑造受到当时社会上所流行的佛教思想的影响,将其与佛教童子的形象相比较,便能看出两者的坐姿与面部表情十分相似,皆为盘膝而坐且面带微笑。“大阿福”的耳部也和佛教童子相似,耳垂厚且大,寓意福泽深厚、吉祥如意。

1.2 “大阿福”的象征意义——寄予人愿

关于“大阿福”形象的塑造,有一段典故,民间传说古代惠山有一怪兽为祸人间,到处伤害儿童,因此上天派了“沙孩儿”来降伏怪兽,“沙孩儿”只需微微一笑,怪兽就乖乖收入他的怀中。惠山百姓为了纪念“沙孩儿”,便以他的形象塑造了“大阿福”,将他不畏怪兽的勇敢精神寄予其中,希望用“大阿福”代替“沙孩儿”,继续守护惠山的安定。

虽然有关“大阿福”来源的民间传说不得考证,但“大阿福”这一形象与其背景故事及代表意义都是由人塑造并传播的。可见,“大阿福”充当了当时百姓所希望传播的精神意义的媒介,意在祝福孩童拥有像“沙孩儿”那样勇敢的品质,同时也借用“大阿福”这一守护神形象来守护惠山百姓,它是人们为了寄托情感而创造出来的独特文化。

1.3 凭细货闻名

惠山泥人细货中最为大众所熟知喜爱的是“手捏戏文”。明清年间,昆曲在全国各地发展起来,处于昆山周边的无锡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昆曲的影响。“手捏戏文”就是因其与昆曲的渊源而衍生出来的一项特殊工艺品。人们在看完戏后仍然意犹未尽,因此泥塑匠人们将戏曲与泥塑结合,将其中人物塑造出来,供戏迷们把玩观赏。

“手捏戏文”在制作技法与彩绘艺术上有诸多规则。例如,在彩绘配色选用上,要让人看了之后心情愉悦;在上色技法工序上,要求手艺人由浅入深,由主到次,由上到下;在人物服饰塑造的纹样运用上,要“满而不塞,繁中有简,繁简得当”。此外,手捏泥人服饰上的纹样种类繁多,各类纹样又分别运用于不同对象。例如,长脚寿、团寿纹等专门用于年长者的服饰之上,团球花等纹样元素多用于小孩的衣物上,草花、芙蓉花等花卉元素一般是富贵人家、名门闺秀等服饰上的常用纹样[1]。因此,在手捏泥人的塑造上,要求匠人们观察入微,刻画到位,这也十分考验泥人手工艺者的手上功夫及熟练度。

1.4 “手捏戏文”的象征意义——时间记忆

从表象来看,“手捏戏文”中的装饰图样是美观与写实艺术的结合。戏曲中的人物服饰都是根据当时朝代所规定的服饰等级要求而设计的,部分服饰根据“手捏戏文”的装饰原理会有所变化,但大多还是对人物服饰的真实复刻。从深层来看,这反映了封建王朝森严的等级制度,在当时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例如,只有皇帝可以画龙纹、穿明黄色,官员则身着蟒袍,不同等级官员的蟒袍颜色又各有不同。由此可见,古时的封建制度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封建王朝将君如何、官如何、民如何的观念在穿衣规制中进行了深化,在思想上进一步加强了封建统治。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手捏戏文”塑造的过程同时也是历史记忆构建的一部分。古希腊西蒙尼·戴斯提出的“使用场所和形象的记忆方法”在“手捏戏文”中就有所体现[2]。戏曲是在一段时间内的演绎,时间转瞬即逝,下一场不能等同于这一场,看过的表演会留在观戏人的记忆中。但时间久了,记忆会逐渐模糊,而“手捏戏文”将这一场表演中的人物形象用泥塑的方式展现出来,将脑中的记忆具象成了一个实物,将动态的人物表演塑造成一个静止却生动的人物雕塑,借此使“记忆”得以永存。“手捏戏文”或许会由于塑造者、使用者的审美情趣有所变化,但其本意都是尽可能将自身想留存的人或物真实地记录下来。古时的文人墨客会用书画记录,而“手捏戏文”则是百姓们结合自身所处环境与生活所形成的一种记录方式。

2 无锡惠山泥人的传承之路

惠山泥人的艺术传承之路跌宕起伏。自古以来,擅长制作惠山泥人的能人巧匠非常多。目前留有记载的有清末的周阿生、丁阿金及其女儿丁爱珠、丁五妹等,近现代则有喻湘涟、王南仙、吕君、王瑞华等。

2.1 古代单一的“闭关锁门”传承形式

在古代,传统工艺的传承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官营,由内务府造办处或工部制造库管理;另一种则是私营,主要通过家庭作坊或民间行会的方式来传承。这两种传承方式在形式上都较为单一,特别是关于技艺传承,古时还有一句流传已久的话——“传男不传女”,以现今的社会观念来看这句话,可以感受到古代社会对女性传承人的苛刻要求与传统技艺传承的封闭性。到了近代,由于观念的逐渐开放,家庭作坊的传承中开始采用“父传子,母教女”的方式,其中,女性更多参与的是泥人塑造中处理上色这一环,并不参与泥人最主要的泥塑阶段[3]。

2.2 现代国家扶持的“多开花”传承形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渐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开始大力扶持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的传承。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成立了泥人合作社筹备小组与无锡市泥人石膏工艺供销合作社。同年,还成立了一个名为“江苏省惠山泥塑创作研究所”的组织[4],主要工作是收集整理惠山泥人相关的历史记录与作品。此外,还与无锡市泥人工艺合作社创办了惠山泥塑的彩绘培训班。这个班级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惠山泥人技艺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培训班将现代化、正规化的学院派教育方式引进传统技艺传承,将其与传统的师徒传授模式相结合,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

2.3 现阶段惠山泥人艺术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

2.3.1 惠山泥人艺术传承人的缺失

惠山泥人艺术传承的后续发展并不尽如人意。首先,现代社会的浮躁风气让人很难静下心来专心打磨技艺,而有关惠山泥人的塑造学习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掌握的。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制造逐渐取代手工艺作坊,市场上泥人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前景不乐观。最后,由于民国年间惠山泥人走上了再创作的一段错误之路,部分大众对惠山泥人这一传统艺术失去了好感与欣赏,丧失了购买欲,一般的泥人作品并不能为创作者带来可观收益。以上几点加剧了年轻一代鲜有人愿意传承惠山泥人技艺的窘境。

2.3.2 惠山泥人艺术产业链不完整

惠山泥人从创意、策划、设计、制作、营销到售卖等环节的产业链并不完整,没有一个完整的流程,导致泥人的生产从开始就存在很大的滞销风险。一是创意性不足,市场上现有泥人的种类与款式较为普通常见,不能有效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二是营销与售卖环节的滞后,惠山泥人在各大线上平台的销量惨淡,大多是依靠旅游地区的线下销售模式。这说明惠山泥人艺术的文化宣传没有到位[5],在传播上没有一个核心点可以让人记住,难以吸引大众主动了解惠山泥人这一传统工艺。

2.3.3 惠山泥人艺术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不充分

惠山泥人艺术与工艺美术生产、广播电视、文化信息传输、休闲娱乐等各类相关文化艺术产业的融合程度还有待提高。目前,惠山泥人多为“孤军奋战”,没有进行更多有效的跨界融合,只有积极与其他产业联合发展,才能突破发展瓶颈,走出发展困境。

3 惠山泥人艺术传承的创新发展路径

3.1 完善惠山泥人艺术产业链

首先,从源头上保证惠山泥人的艺术价值。要保证其原创性与艺术内涵,这是惠山泥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艺术内涵层面,可以与其他文化艺术领域进行协同创作,不限于艺术作品、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等方面,提升惠山泥人的创意性与新颖性。

其次,在制作中提升惠山泥人的质量。在制作与技术层面,可以适当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对泥人进行更加精细的塑造,创作出更加精美且具有神韵的惠山泥人。

最后,在后期宣传与销售上扩大惠山泥人的艺术影响力与名气。要加强惠山泥人的文化宣传工作,现代网络技术的发达为文化宣传提供了一条高效的捷径。应科学合理地宣扬惠山泥人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提炼其核心点,给大众留下深刻印象,以提高惠山泥人工藝品的艺术价值与商品价值。

3.2 融合相关新兴文化产业

现代数字媒体的发展为惠山泥人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2022年兴起了一个新的概念——“元宇宙”,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创造一个可以与现实世界进行交互的虚拟世界。这一数字虚拟世界是惠山泥人艺术可以利用并搭建其中的创新发展舞台。具体而言,可以在元宇宙中建立一个与中国泥人馆相对应的线上虚拟泥人馆数据库。只有提高惠山泥人整体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才能使惠山泥人“活起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深入了解惠山泥人艺术之美,并刺激其购买产品。诸如此类的相关产业还有很多,要与这些文化产业积极联合,提高惠山泥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使惠山泥人产业最终实现活化。

3.3 培养惠山泥人艺术传承人

在完善惠山泥人艺术产业链与融合相关文化产业的同时,还要同步进行对惠山泥人艺术传承人的培养。目前,惠山泥人艺术传承人中的新鲜面孔较少,特别是年轻传承人较难培养,这就需要民间与官方共同协作努力。首先,可以由官方联合各行各业开办相关课程培训班,接着在民间进行宣传,可以与各中小学、高校或机构合作,发掘对惠山泥人艺术感兴趣的年轻人,尽力将其培养为“非遗”传承人。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首先要让惠山泥人产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主动了解与学习惠山泥人艺术,从而走上传承传统手工艺的道路,使惠山泥人艺术更加长远地传承下去。

4 结语

惠山泥人艺术是乡土技术与传统民俗的完美结合。不同的泥塑匠人之间会有时代的不同、审美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文化的差异等,但是这些因素都不会影响其最终结果——培养出伟大的泥塑匠人们,而他们又塑造出了众多形象不同但十分精彩的惠山泥人。正是因为历代传承人的努力与坚持,才得以将惠山泥人艺术的历史演变近乎完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让现在的人们可以追溯这一传统文化。因此,人们必须行动起来,使惠山泥人能够在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长久地走下去,留存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感受惠山泥人的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 张文珺.惠山泥人与昆曲:论手捏戏文的艺术特征[D].南京:东南大学,2006.

[2] 汪瑞霞.空间记忆与情境重构[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0.

[3] 周佳.惠山泥塑女艺人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7.

[4] 陈依婷.非遗视野下惠山泥人色彩的成因探析及传承创新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20.

[5] 章立,朱蓉,牛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维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以惠山泥人为例[J].装饰,2016(8):126-127.

作者简介:吴飞翔(2000—),女,江苏无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数字媒体设计。

猜你喜欢

装饰纹样非遗
以纹样观西南民间蜡染艺术之审美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彝族“耶玛”的形式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