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比较之我见

2023-06-24林锐

书画世界 2023年4期
关键词:青绿笔墨

林锐

关键词:水墨山水;青绿山水;青绿;笔墨

明代文徵明在《衡山论画山水》中说:“余闻上古之画,全尚设色,墨法次之,故多青绿;中古始变为浅绛,水墨杂出。”这句话清楚地交代了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的发展状况,即青绿山水相比于水墨山水在山水画发展初期更占上风;而在宋元之后,大量的文人加入绘画队伍促使水墨山水成为绘画的主流。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两种艺术样式的审美特征也有很大的不同:青绿山水受到传统的五色理论的影响突出装饰性,而水墨山水受到道家思想、禅学影响则突出玄与素、简淡空灵的意境之美。

一、青绿山水—丹青先行

(一)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

在汉代,山水画一般是以衬景的形式出现,发挥政教功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不断,使得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发生巨大变化,玄学、佛学兴起,儒学失去往日的统治地位。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隐居山林,潜心问道,绘画的功能也从过去的说教向审美转变,促使山水画走向萌芽阶段。青绿山水之所以在魏晋萌芽,首先是因为其借鉴了人物画技法,如人物画方面“画家四祖”之一的张僧繇就用“朱及青绿”的方式进行创作;其次就是山水画理论的出现,如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详细地讲述了山水画构思过程,记载了山水与人物的布局,谢赫提出的“随类赋彩”也对这时的山水画有很大的影响。

(二)发展与成熟:隋唐时期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此前三百多年的社会动荡,也促进了经济、文化、艺术的繁荣。隋代出现了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即展子虔的《游春图》。这幅作品具有“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虽然没有出现皴法,但是从其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青绿山水画已然走向成熟,直接影响到大小李将军。[1]到唐代,青绿山水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国朝山水第一”的李思训就是这一时期的核心画家。他的作品笔格遒劲,使青绿山水画法成为典范并达到成熟,有《江帆楼阁图》传世。其子李昭道继承家学,被元代汤垕《画鉴》称为“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作品有《明皇幸蜀图》。从展子虔到李昭道,青绿山水画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已经初步完成。

(三)转折与高峰期:五代两宋时期

隋唐以后,五代十国又走向了分裂的局面,这也是中国绘画的过渡时期。五代时期山水画兴盛,水墨画处于探索期,青绿山水处于稳定期,青绿山水也因水墨山水的发展而面临新的转变,即色彩与水墨融合。此时的山水画分为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派。因南方植被更加茂盛,故色彩要比北方丰富,青绿山水大多在南方发展起来。例如,郭若虚评价董源“水墨类王维,著色如李思训”[2],他将王维的水墨与李思训的色彩结合起来了。宋代社会安定,商业、手工业发达,甚至超越唐代。在绘画上,宋代设置了翰林图画院,在极大程度上抬高了画家的地位,并且将绘画科举化。此时,青绿山水也达到了高峰,出现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等青绿山水作品,这几幅作品充分地表现了青绿山水的魅力。随后,青绿山水工整的画风在南宋也得到了复兴,代表画家有李唐、刘松年等人。

(四)转变潜隐期:元明清

元代是蒙古人统治时期,他们采取民族歧视政策。此时的文人士大夫无法参加科举考试,普遍选择归隐山林。他们受道家出世思想的影响,在艺术上通过山水、花鸟以及梅兰竹菊等题材去抒发情感,在艺术的表现上追求的是平淡简远的意境之美,色彩观念被淡化,使得青绿山水走向衰退。在以文人画为主流的元代画坛,青绿山水画是如何发展的呢?与赵孟同为“吴兴八俊”之一的钱选给出了答案。钱选在绘画上追求文人气质,不刻意追求形似,其代表作品有《浮玉山居图》。明代重新恢复了画院设置,主要由太监掌管。青绿山水在明代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首先是以仇英作品为代表的大青绿山水,主要继承了唐代的大小李将军笔法特征,代表作品是《桃源仙境图》;其次是以沈周、文徵明作品为代表的小青绿山水,将传统的水墨与色彩相结合,其特征是清新脱俗;最后是以董其昌作品为代表的没骨青绿山水,其作品有《仿杨昇没骨山水图》。清代的绘画艺术,大方向还是继承元、明,注重文人水墨画,色彩被画家忽视。

二、水墨山水—后来居上

(一)水墨山水兴起与发展期:唐五代

国内大多数美术史论家普遍认为水墨山水的发展晚于青绿山水,例如陈传席教授就认为吴道子的“墨踪为之”的白画以及李昭道的渲染赋彩都是水墨山水的基础,此外水墨山水的形成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在水墨山水画初步形成的过程中,关键人物有二人。其一是吴道子。虽然吴道子擅长的是人物画,但在中国画史上早就有“山水之变始吴”之说。其二就是文人画之祖王维。他在理论上极力倡导水墨山水,提出“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在技法上创立了渲淡、点、染等表现技法。其代表作品有《江山雪霁图》《辋川图》等。虽然王维的大多数作品早已失传,但是他的画作对后世的水墨山水影响极大。五代十国时期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的山水主要分为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派与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派。董源是一位集革新与创作于一身的山水画大家,首先他继承了李思训、王维、吴道子的长处,其次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深入观察大自然,捕捉江南山水草木多姿、秀润的特点,创造了“披麻皴”。其代表作品有《潇湘图》(图1)、《夏山图》。米芾在《画史》中称董源的画“平淡天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巨然师法董源,笔法清润,喜作破笔焦墨点苔,风格要比董源雄奇秀逸,代表作品有《秋山问道图》。荆浩在唐代水墨山水画的基础上,完善了传统的水墨山水画的技法形式—皴法。他的《匡庐图》是最早以皴法的形式表现山石形象的山水画作品,与此同时,皴法的出现也标志着山水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理论上,他根据谢赫的《古画品录》以及自己的山水画创作经验写出了《笔法记》,强调“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强调山水画也应当追求传神。关仝师法荆浩,喜画秋山寒林,笔下的山水画大多反映关陕一带山川气势雄伟的特点,其代表作品有《关山行旅图》。

(二)水墨山水成熟期:两宋两宋

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相对于唐代而言仍然得到很大发展。在这一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使得宋代的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北宋时期山水画家队伍庞大,且表现手法多样,其艺术成就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北宋初期的山水画家主要以李成、范宽为代表,他们大多描绘北方山水景色。李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将山水画推向新的高度。他擅用淡墨画寒林枯枝,有“惜墨如金”之说,代表作品有《读碑窠石图》。受李成影响最大的画家是郭熙,他在李成的基础上细致观察大自然,以草书笔法画树木,创立了“卷云皴”,代表作品有《早春图》。他的绘画思想经他儿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里面谈到了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在山水画构图上提出了“三远法”,对后世山水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北宋中期,不仅院体画走向全盛,文人水墨画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3]。这一时期大量文人士大夫参与绘画,以及禅宗和绘画理论的加持,使得绘画逐渐文学化。如苏轼提出了“士夫画”的概念,米氏父子也推崇“墨戏”,他们的倡导与亲身经历促进了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南宋时期主要是院体画占据主体地位。南宋山水画推崇边角式构图,笔触也更加大胆泼辣,水墨的发挥更加充分。

(三)文人水墨山水画的兴盛期:元明清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元代的书画呈现出与两宋全然不同的面貌。元代取消了五代、两宋时期的画院制度,文人士大夫成为主流画家。他们以山水及梅兰竹菊为题材,强调绘画的文学性,以及对笔墨的重视,使得诗书画印进一步结合。元代的山水画家大多隐居山林,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其绘画特点是轻教化重自娱、轻色彩重水墨。元初画坛上流行复古之风,画家竞相学习晋唐画风。赵孟是当时的画坛领袖,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书画同源”之说。其水墨作品有《水村图》等。其后的“元四家”画风都是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山水画基础上演变而来,受赵孟影响,讲究笔墨,崇尚意趣,并把诗歌、书法融入绘画,对明清的绘画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明代画坛出现了一些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如以戴进为首的浙派,山水画受到南宋马远、夏圭的影响,在技法上也是沿袭“南宋四家”的斧劈皴法,行笔顿挫有力。继承“元四家”画风的“吴门画派”崇尚逸格,代表画家有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明代后期,“吴门画派”开始衰落,画坛的中心由吴门转向松江。“松江派”核心成员为董其昌,他在山水艺术创作实践中继承了元人笔墨神韵,学习董源、巨然之法,在笔墨上追求平淡天真,并且提出“南北宗论”。他崇南贬北,大力弘揚南宗画风,提倡文人水墨画,贬低院体的精工细描。清代山水画主要沿袭明代,可以分为两大派别。首先是被皇室认可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他们被称为正统派,以临摹为主,学习董源、巨然和“元四家”,深入总结传统文人画技法精髓,但由于重视师古人、重于师造化,作品内容缺乏生气。其次是与“四王”相对的“四僧”(石涛、八大山人、渐江、石谿)。他们在师古人的同时也重视师自然,通过绘画抒发内心感受,展示独特个性,影响了清代中期非正统派绘画。

结语

我国山水画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不论青绿还是水墨,都是画家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当下山水画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应当给予青绿山水更多关注,以积极的心态去建设中国山水画,使青绿与水墨并肩,在新时代再创山水画辉煌。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猜你喜欢

青绿笔墨
青绿人家
山河间的一抹青绿
笔墨童年
否定了笔墨中国画等于零
凡设青绿 体要严重 气要轻清 青绿山水画法探源
仿古脱古 清代青绿山水画
墨色清趣 明代青绿山水画
从青绿到枯黄,以芳心书墨香
笔墨名家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