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家丁华“速写”

2023-06-24董金义

书画世界 2023年4期
关键词:小人书速写素描

董金义

这些日子一直在读丁华。丁华的画没有苍凉浩荡的历史纵横感,却有自然灵动的生命暗示。一人一物,一花一鸟,一座庭院,一片滩涂,都是她重新过滤过的人间风景,充满温情与呼唤,总能自然而然地抵达人心。她以诗性之笔描摹素美世界,发现生命价值,讲述时间和生灵对大自然的深情演绎,追寻自然的幽美与生命的细枝末节。她是一位值得关注的当代工笔画家,也是安徽乃至中国当代画坛一个有特点的工笔画家。作品多次入全国美展并获奖,还拿过亚洲美术双年展金奖,出版过《清韵无尘》《寻真》等作品集。

无忌童年

丁华有个自由幸福的童年。她的父亲曾担任某文工团舞美设计师,也是个画家。有一年皖北发大水,当地政府向上申请救济 ,其时因无相机拍照,请她的父亲现场画了几幅水灾场景图附在报告后,严重灾情便一目了然,远胜文字。救灾款很快到位。她的母亲,大家闺秀,与父亲一样都喜欢戏剧。儿时,丁华的家中订了多种美术戏曲画报,父亲还给她买各种手绘小人书。她边看边摹,父亲偶尔指点,只为她玩得开心。丁华常常是以临摹的速度去“啃”一本本小人书,反复揣摩人物服饰、造型,以至痴迷,后来竟发展到常常逃学,躲在一隅整天画小人书。这一度影响功课,成绩严重拖了班级后腿。班主任把她叫到黑板前,当着全班同学面痛心疾首地批评她。丁华一脸无辜地望着老师气得变形的脸,嘟囔一句:不就是画了点小人书嘛!她还无法體会一个老师的事业心与爱心。成年后的丁华,感恩当年那位老师对她不抛弃不放弃,否则后来她哪里能考取大学,走上人生新的平台?

儿时的丁华爱上绘画有其家学渊源,而且这颗艺术种子得到她父亲细心呵护。她的父亲活到92岁,90岁时还画画,眼神不好,就凭手感画。他对丁华的影响胜过一切。

除了小人书,丁华至今还保存了当年描绘的厚厚一叠古装仕女图。这些单人或群美图画在各种纸张上,仕女明眸红唇,衣袂飘飘,生动至极。大作家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说:“我为我喜爱的东西大费周章,所以我才能快乐如斯。”在丁华的记忆中,父亲常领她看戏、说戏,当然也点评舞美细节,这可以算是她早年的美术启蒙。丁华说当年看到电影《三笑》的人物设计与舞美,她深深着迷,眉飞色舞地与父亲展开讨论。更难忘的是父亲带她一起看梅兰芳的电影,她觉得当时自己真的被梅的表演惊艳到 ,也在那一刻她颠覆了此前对京剧的认知。那些舞美音效、唱念做打原来各有其妙,没有一样是多余的 。戏剧、舞美、仕女图、小人书,可算是丁华艺术童年的几个关键词。

触摸“山门”

丁华的第一任素描老师赵华仁先生是牵引她触摸美术“山门”的人。赵华仁先生深受俄罗斯学院派素描影响,是知名的水彩画家。在素描艺术的训练过程中,他指导丁华要把素描当作独立的艺术作品,构图要严谨、完整,以铅笔为主要作画工具,对笔触要求严格。除了画人物,他常常随便从家中找一只旧锅之类丢给丁华,让她仔细观看着描画,直到画出他认可的准确度与质感。在学习素描的过程中,丁华明白,虽然各专业的侧重点不同,油画重体积、调子,国画重线条,版画、设计重结构,但素描的共性是差不多的。经过老师点拨,她开始懂得那些大师的即便看似寥寥几笔的素描作品,其背后的功力也非常了得。有时随便一条起伏弯曲的线,体现的却是艺术家对形体、结构、特征、节奏、韵味甚至艺术史的深刻理解与领悟。这样严格的素描训练,让丁华后来的创作受益匪浅,也让她一直保持对素描的喜爱……

素描的训练让喜欢人物画的丁华更自信了。丁华说:先生授课时讲专注、痴情、虚静, 这是审美心境与体验的三层境界,于她而言,是三座高峰。她从临摹连环画入手,一直被“兴趣”牵引,懵懵懂懂地勾画着梦想。所幸的是,每当她踌躇不前的时候,总会有偶然的机缘,一些人给予她重要的知识和关键的教诲,于山重水复之间,将她引向柳暗花明。

登堂入室

丁华有很好的色彩感,这是天赋;又有好的师承,这是路径。如果说赵华仁先生引导丁华触摸到艺术山门,那么著名画家王仁华女士与桑建国先生则帮助她登堂入室。

丁华说,王仁华老师更像是自己的精神导师。那个时期,她每月都要从芜湖乘火车去合肥王仁华的家,带上工笔习作让王老师指点。王仁华亲切而善于表达。作业点评完,她们谈得更多的是古代工笔作品的鉴赏、现代工笔画的态势,以及工笔画意境与风格的创新。王老师还拿出她自己的作品,让丁华了解如何在工笔色彩中引进黑与白的对比、墨与色彩的冲撞,增加工笔画色彩元素,这无疑给丁华新的启迪。而桑建国老师则是以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手把手地教她构图、勾线、用色等,一丝不苟,力求严谨。

说到桑老师,丁华说完全是机缘巧合。2005年她第一次参加芜湖市美展,作品叫《细雨梦回》,画面中紫藤盛开,廊下落英点点。一绿裙淑女,右手佩戴玉镯,左手握一册线装书,目光此时已离开书本,依廊凝望远处。她眉目含情,气若幽兰,有一种无言的赏心悦目感。尽管人物衣褶处理草率,画面洇染也欠妥当,不过这正像一篇深情的文字,虽有病句,却也动人。桑建国先生恰好去看了画展,也恰好注意到丁华的作品。他在《细雨梦回》前驻足良久,觉得孺子可教,主动联系了她,成就一段师生缘。

丁华第一次去桑老师家,兴冲冲拿出自己的习作递给他。可能是习作也未尽心创作,桑一看就扔到一边,说了句:你就画这样的东西呀!响鼓不用重敲,丁华脸一红,开始重画,一次不行再来。不久,她的习作终于被桑老师认可。接下来,桑老师经年累月地对她授业解惑,毫无保留,并且分文不取。如今二人已亦师亦友,探讨艺术没有禁区。习练已久,丁华深知大树之下难有壮苗。她开始主动求变,她不能一成不变地像老师那样去画,要用桑老师教会的技能开辟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她决定在自己的当代人物画中植入一些传统的古典元素,她觉得古典美是可以与时尚美相得益彰的,只要处理自然。

坚持有了收获。她的作品《嬉》《不倒翁》陆续斩获全国画展大奖,特别是获徐悲鸿奖(铜奖)的《嬉》,备受那届评委关注、喜爱。

除国展获奖之外,丁华还有一次重要的获奖经历:2018年2月,在香港第二届亚洲美术双年展的金奖获奖作者名单中,在一些外国人的名字中间有一个中国人名字,她就是丁华,参展的作品是《红妆》。这张作品是她有感而发而创作的,就是画她自己想画的东西。画的是一张充满喜气的雕花床,这是古代女子的嫁妆,叫红妆。红妆有很多,有床,还有一些别的家具,但红床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丁华用一个最传统的东西,加上一个非常时尚的现代小女孩,她想要表达的是一个现代女孩对古代女子那种生活的一种遥想、思考。没想到,这幅作品在众多作品里脱颖而出。丁华此类作品的获奖,让桑老师也重新审视她的这一创新,并开始给予她由衷的鼓励。

悄然转身

丁华喜欢画人物,觉得人物与时代贴得最近,能够传递时代气息,反映当下风貌。她特别爱画儿童。她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阳光下,生命会成长,人之初的天性会渐渐隐去,人生的影像开始延续,可以分解为无数帧画面,而画中的人往往以偏离自身的状态呈现为某个社会化的角色,难以捉摸。

丁华觉得所有生命的个体从诞生的那一刻起都是值得尊重的。所以,她带着尊重和理解去和人交流,选择他们熟悉的环境进入人物的状态和情绪,在真实放松的情绪中,体会画面背后蕴藏的人生滋味。不同的人给她不同的体验,而这种无法言传的快乐支撑着她的创作。这也是她喜爱肖像创作的原因。她也正是以出色的人物画,按照主流价值体系的审美标准,数次获得中国美协画展的奖项,如愿以偿地成为中国美协会员。

丁华作画总爱往极致奔。在她工作室挂着一张尺幅超大的《李佳人会琴图》,画面内容繁复,场面宏大,有山石樹木、花鸟人物诸门类。这本来是她对自己临摹古画作的一个阶段性小结,结果却成为一种开始。接下来,她又画了一系列园林、人物、花鸟作品,一样受到市场青睐。

加入中美协后,丁华开始了悄然转身。她不再考虑参展,甚至也不太关心市场,她听从内心呼唤,转向花鸟、园林,从画猫到画鸡雏、水族……有评论家说:“我忽然从她所画的水草发现她画风的改变。不起眼的水草,蕴含着生命的鲜活与悠闲,只有悲天悯人者才会感觉到,而将之诉于笔端。水草画出了天然的肌理和质感,哪怕是浮萍这样的小碎点,都形态完整、错落有致地飘浮在画上。这种灵动,来自最大限度地发挥色彩与笔触的表现力,摒弃了概念化的轮廓线。”

这是技巧层面的悄然转变,其实还有思想层面的因素。丁华认为并不见得一定要有宏大叙事或针锋相对的批判才具有所谓的“当代性”。实际上艺术就是艺术本身。花鸟画题材基本都是花草、动物,容易让人形成很“传统”、缺乏“当代性”的看法,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因为题材不过是一种诉说的凭证,并不是绘画本身,绘画属于人文表现。观念有新旧,但没有对错,合适就好。丁华一直追求的是自然而然的艺术之境。

享受绘画

丁华是专职画家,也是芜湖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除了画画,她还要组织、策划一些服务社会的美术活动。在这方面,她做得同样出色。2020年她被评为第三批芜湖市宣传文化领域优秀人才,申报的项目是描绘美丽乡村——陶辛镇水韵村。她背起画夹去陶辛写生,入夏,荷花盛开,一望无边。

丁华第一次去百鸟滩写生已是初秋,水正渐渐退去,滩涂是鸟儿的天堂,尤其是白鹭,流连于此。滩边住着一些人家,家里的鸭鹅可以悠闲地在滩上觅食。夕阳西下,滩涂上的树留下剪影,被夕阳勾出金色的轮廓。家禽自行排队,各自归家。

一切生灵都得幸福圆满!一个喜爱自然的画家在此打开画夹,纵横笔墨,于是我们看到一组一组云蒸霞蔚、百鸟翩跹、水曲村远的风情画从丁华笔端汩汩而出。画面呈现的意境之美、肌理之妙,难以言喻。

丁华曾坦言:艺术的创作,超越形象本身。艺术形象只是符号,只是有限的个体。当创作者将个体的生命融于这些符号,符号就是生命,浑然天成,艺术因此让人感动、赞叹。但是这种浑然天成绝非“天成”,而是艺术家磨砺之后的去伪存真。这是观点,也是心得。

艺术的高峰是神圣的。丁华说她能做的是以感恩的心虔诚地画,并享受绘画的快乐。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猜你喜欢

小人书速写素描
小人书里的大干世界
《青年速写·归》
初夏素描
钢笔速写
武汉素描
素描
小人书里的大世界
“蹲连”速写
凡·高的早期素描
有小人书相伴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