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博物院藏元代汪克宽小楷书《江嚞传》辨析

2023-06-24董建

书画世界 2023年4期
关键词:小楷书风题跋

董建

安徽博物院藏元代汪克宽楷书《江嚞传》(又称《江先生传》)手卷(图1),纸本,纵24.8厘米,横56.2厘米。《江嚞传》传主江嚞,字明远,为宋代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名医。据《江嚞传》,江嚞活动于宋理宗赵昀(1225—1264)时期。《江嚞传》款署:“延祐五年衢州路儒学教授洪炎祖撰,泰定二年乙丑,祁门桃墅里人汪克宽书。”卷后有清人、同里程鸿诏、陈得荃、吴得英跋。

读到《江嚞传》,笔者的第一感觉此作为明代王宠所书。安徽博物院编、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金题玉躞——安徽博物院藏古代书画》一书中有《江嚞传》的作品简介:“此作乃汪克宽于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中乡试前一年(24岁)为婺源名医江嚞所书的小传。其结构精谨,笔致工稳,气韵朴厚,风韵萧散,卓然有大家风范。作者入世后其书放逸,不复见有工谨若此者。”[1]笔者未能找到汪克宽其他手迹,但按照简介所说,简介作者应该见过汪克宽其他手迹,但认为与此《江嚞传》大异其趣。

汪克宽(1304—1372),字德辅、仲裕,号环谷。祁门县南乡桃墅(今属塔坊乡)人。元末明初理学家。汪克宽6岁能作骈偶,11岁能自断四书句读。问业于吴仲迂,学益笃。元朝泰定三年(1326)中举,次年会试失利,遂弃科举业,专意经学。教授宣、歙间,学者称“环谷先生”。洪武元年(1368),朝廷下诏求贤,推辞不就。次年朝廷聘其协修《元史》,欣然应聘。书成,将授官,以老疾辞归。著有《环谷集》《经礼补逸》等十余种。

汪克宽生年有1301年、1304年两种提法,本文从《黄山市志》(黄山书社2010年版)“1304年”一说,故定汪克宽书《江嚞传》时21岁。尽管汪克宽早慧,但笔者检阅大量资料,均未见到有提及汪克宽学书、擅书之事。前文笔者就说过此书极似明代王宠所书,那么,是不是先有汪克宽此类书风,而王宠受其影响?或者二者书风暗合?但就其书风来看,比如起笔方法和“稚拙”的间架,都与元代书风不符。

曹淦源在《〈王宠款册〉与汪克宽小楷书法》[2]100-103一文中,认为刘九庵《王宠书法作品的辨伪》一文有“卓识”,但是不敢苟同其对《王宠款册》的鉴赏。于是曹淦源对《王宠款册》的书法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论《王宠款册》是“王宠伪迹”。《〈王宠款册〉与汪克宽小楷书法》一文有“《王宠款册》与汪克宽小楷”一节,曹淦源将《王宠款册》与汪克宽《江先生传》卷对照,选出世、远、辄、号、所等“40多个共有的字,无论结体、笔法完全相同,甚至像‘当字都作自左向右两点一撇的笔顺和笔法,‘挑与‘桃的‘兆字特殊写法,‘富少一‘点,都一模一样。非朝夕临摹,长期研习难于达到如此精妙的程度。汪克宽21岁所作《江先生传》墨迹,已早露出成熟的书艺,与明初平正圆熟的‘台阁体相比,显得格高韵胜,料想其人书俱老,必入佳境,惜其墨迹流传绝少,鲜为世人所知。由此推断,《王宠款册》作伪者在继承汪氏书艺后,却又苦于不能创立新意,名声未扬,只能借托名家鬻书牟利。另一方面,王宠小楷也有汪克宽书风特征,于是就有了《王宠款册》的出现”[2]103。从曹淦源此文可以看出,他认为《王宠款册》是伪作,而作伪者曾刻苦学习过汪克宽的小楷《江嚞传》,且已达逼真的程度。曹淦源感叹21岁的汪克宽书艺早已成熟,料想汪克宽“其人书俱老,必入佳境”。但笔者认为,汪克宽的小楷《江嚞传》与《王宠款册》或者王宠小楷存在关联,但不是《王宠款册》书者学习汪克宽小楷,而是“汪克宽”(作伪者)学习王宠书法。因为笔者认为《江嚞传》并非汪克宽的真迹,而是明末或清代人学习王宠小楷者的伪托之作,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书风与时代不合。

一个时代的书风有一个时代的特点,大致不会差到哪里去。元人小楷,大多写得规矩,如赵孟、杨基、俞和等,但倪瓒风格独特,与其气质和画风有关,为独一无二的例子。明代初期,宋濂、沈度及祝允明、文徵明、文震孟、文彭等也都写得循规蹈矩,除明初几位学“馆阁体”,余者皆出入钟繇、“二王”一路。王宠书法受祝允明影响较大,但小楷主要学钟繇、王献之,稍晚追求以拙取巧、拙中见趣,形成笔短意长、神韵超逸的个人风格。汪克宽逝于洪武五年(1372),入明才几年,可以说他应是地道的元代人,而且他是正统的理学家,未闻其善书,并且在其21岁时写出如此干练、老到、韵味十足的小楷,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另外,《江嚞传》署款处所钤“汪克宽字德辅”长方形细朱文印,也和当时印风脱节,与时代风格大异,亦是重要疑点之一。

《江嚞传》有三跋(图2—图4)。其一题跋者吴得英为此卷始得者,后将此卷转赠陈得荃。其二即为陈得荃跋。而另一位题跋者程鸿诏并未见过此卷,而是“竹溪尊兄录跋见示”,令程鸿诏“辄为神往,它日当求观笔迹,更慰望古之思也”。吴得英、陈得荃题跋皆在同治四年(1865),程鸿诏题跋在同治七年(1868)。虽然陈得荃为《江嚞传》重新装池,如真为汪克宽真迹,从汪克宽书写时间到吴得英、陈得荃题跋的540年間,竟无明代和清代早、中期一人题跋,岂非怪事?或者辩解说原有前人题跋,陈得荃重新装裱时割去,那也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前人的题跋,更能说明此卷的重要性和流传有绪。

约稿:秦金根 责编:金前文

猜你喜欢

小楷书风题跋
大同小异
——曾来德小楷展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款、印、题跋对古书画的鉴定作用
姜宸英《选诗类钞》题跋续考
傅以礼《华延年室题跋》校补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马叙伦
齐鲁书风万陈锡山书法展
洪亮主编《历代名家校楷系列》16本出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