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3-06-19吴政俊何明方王运锋

系统医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阿替普丁苯溶栓

吴政俊,何明方,王运锋

1.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脑血管病科,四川广元 628000;2.南充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四川南充 637000

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为急性脑梗死,具有病变快、发病急的特征,发病后会诱发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形成缺血半暗带、神经元坏死,降低其神经功能,进而发生偏瘫、失语症,患者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危害[1-3]。静脉溶栓是临床早期治疗中最有效的方法,阿替普酶为临床溶栓常用的血栓溶解剂,可使血管再通,且对缺血损伤脑组织半暗带功能有较强修复作用[4-5]。研究显示,阿替普酶对扩张血管方面作用有限,治疗有时间窗限制,且溶栓后仍有3/4患者神经功能会受到影响[6-7]。丁苯酞是一种治疗脑梗死药物,相较阿替普酶其血管扩张的效果更佳,对提升神经功能恢复有较理想效果,同时没有溶栓时间窗限制。相关学者提出两药联用可更好发挥互补作用[8]。本文共纳入2020年2月—2021年12月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5~68岁,平均(55.41±5.32)岁;梗死位置:23例基底部、14例小脑、3例脑干;病程0.83~4.05 h,平均(2.18±0.41)h。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46~69岁,平均(55.68±5.11)岁;梗死位置:24例基底部、13例小脑、3例脑干;病程0.85~4.01 h,平均(2.16±0.45)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各患者均满足《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9]中急性脑梗死判定标准;②病历完整者;③发病时间<4.5 h者。

排除标准:①颅内动脉瘤史者;②动静脉畸形、颅内出血者;③癫痫发作而诱发的神经功能缺损者;④神经功能障碍快速恢复或轻微障碍者;⑤颅内出血者;⑥纳入研究前3个月进行过颅内手术者。

1.3 方法

对照组接受营养支持,保持电解质稳定、血压稳定,甘露醇控颅内压、控感染,小剂量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给予阿替普酶注射液(注册证号S20020034,规格:50 mg/支)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0.9 mg/kg静脉注射10%(10 s完成),余下药量60 min内静脉泵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丁苯酞25 mg与氯化钠0.9 g),静脉滴注,25 mg/次,2次/d。

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显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降低>46%;有效:NIHSS评分降低为18%~45%;无效:NIHSS评分增高幅度<18%或降低幅度未达到有效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②凝血指标。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得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ited partial thom⁃boplastin time, 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③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B型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 BNP)。酶联法测得,标本需经离心(5 mL,3 000 r/min)处理的静脉血液。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T分别为(13.95±2.53)、(28.15±4.58)s,均高于对照组的(11.87±2.16)、(25.18±4.21)s,FIB为(2.65±0.52)g/L低于对照组的(3.72±0.3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治疗前治疗后PT(s)10.31±2.92 10.26±3.01 0.075 0.940 APTT(s)22.75±3.16 22.38±3.53 0.494 0.623 FIB(g/L)4.31±0.41 4.28±0.52 0.286 0.775 PT(s)13.95±2.53 11.87±2.16 3.954<0.001 APTT(s)28.15±4.58 25.18±4.21 3.019<0.001 FIB(g/L)2.65±0.52 3.72±0.31 11.178<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SE、BNP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NSE、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SE、BNP分别为(16.21±1.02)、(159.91±18.82)µg/L,低于对照组的(19.62±0.69)、(200.91±25.13)µ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SE、BNP水平比较[(),μg/L]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SE、BNP水平比较[(),μg/L]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治疗前NSE 24.29±3.12 24.35±3.08 0.087 0.931 BNP 389.83±92.16 391.15±91.37 0.064 0.949治疗后NSE 16.21±1.02 19.62±0.69 17.513<0.001 BNP 159.91±18.82 200.91±25.13 8.259<0.001

3 讨论

脑梗死近年来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人群也呈年轻化[10-11]。病变后会诱发脑组织血液循环异常,出现脑细胞坏死,形成缺血半暗带,累及神经功能,且病变会在数小时达顶峰状态,直接威胁患者生命。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措施之一则为溶栓治疗。阿替普酶属于血管内皮细胞生成的糖蛋白之一,此药物和纤维蛋白之间的亲和力较强,对血栓内纤溶酶原有特异性激活效果,进而降解纤维蛋白[12-13]。药物安全性高,为溶栓药物中非常理想的一种,但治疗时间窗仅为180~270 min[14]。丁苯酞作为一种新型药物,其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具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使用上不受溶栓时间窗限制[15]。

本研究在阿替普酶溶栓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达92.50%,高于单一溶栓治疗的75.00%(P<0.05)。同时治疗后,观察组PT、APTT升至(13.95±2.53)、(28.15±4.58)s,高于单一溶栓治疗(P<0.05);观察组FIB降至(2.65±0.52)g/L,低于单一溶栓治疗(P<0.05)。谢涛波等[16]学者在对60名急性脑梗死患者研究中也发现,加用丁苯酞后总有效率达96.67%,高于单一溶栓治疗的75.00%,PT、APTT升至(14.01±2.27)、(23.11±0.37)s,FIB降至(2.74±0.36)g/L,均优于单一溶栓治疗,与本文结果一致。提示阿替普酶溶栓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对提升疗效和恢复凝血水平有积极作用。

NSE可评估脑组织损伤状况,患者发病后,脑组织附近神经元出现坏死状况,大量释放NSE,并穿透血脑屏障后达到人体血液,进而增高血液中NSE水平[17-18]。急性脑梗死患者的BNP水平呈升高表现,其与脑损伤程度和预后之间保持同步。朱彤[19]对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阿替普酶溶栓基础上加用丁苯酞,结果发现,NSE、BNP降至(17.65±4.28)、(135.45±34.85)µg/L,明显低于单一溶栓治疗。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加用丁苯酞治疗的观察组NSE、BNP水平降至(16.21±1.02)、(159.91±18.82)µg/L,低于单一溶栓治疗(P<0.05),和相关学者研究结果类似,均提示加用丁苯酞治疗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法基础上,再给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能更好改善凝血和神经功能,疗效更为理想。

猜你喜欢

阿替普丁苯溶栓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