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池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及成效

2023-06-07韦向诚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1期
关键词:岩溶地区综合治理石漠化

韦向诚

摘 要 石漠化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岩溶地区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是制约当地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及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加快河池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步伐,促进当地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分析了河池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的现状及成因,阐述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危害,从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坚持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绿色生态经济等方面探讨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技术。

关键词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广西河池市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2.072

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被称为“地球之癌”,是一种以出现大面积基岩裸露劣地为重要标志,具有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主要由岩溶山区脆弱的生态与人类活动干扰相互作用而形成[1]。长期以来,石漠化已成为制约广西河池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河池市必须高度重视石漠化防治工作,不断加强对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以确保石漠化治理效果,进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1 石漠化现状及成因

1.1 石漠化现状

河池市地处桂西北边陲、云贵高原南麓,地理位置106°34′~109°09′E,23°41′~25°37′N,东西长228 km、南北宽260 km,总面积3.35万km2。从石漠化监测结果来看,河池市除宜州区外,巴马瑶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南丹县、金城江区等10个县(区)均属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县(区)。河池市石漠化土地面积高达72.3万hm2,占河池市土地面积的21.60%,占广西石漠化面积的35.00%,位列广西第一;河池市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84.6万hm2,占河池市土地面积

的25.24%。

1.2 石漠化成因

1.2.1 自然因素

造成河池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以下2点。1)河池市山多地少、岩溶广布,是广西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最多的城市,喀斯特地貌面积高达2.18万km2,占河池市总面积的65.74%。2)河池市地处低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长而炎热、雨量充沛、降雨集中;河池市年平均气温16.9~21.5 ℃,

年平均降水量1 200~1 600 mm,部分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超过2 500 mm,年平均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也在1 000 mm以上。喀斯特地貌与气候条件为河池市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尤其是在灾害性气候(连续暴雨、高温、干旱等)和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等的影响下,河池市原本脆弱的岩溶山地更易发生石漠化。

1.2.2 人为因素

河池市为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仍较为传统。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人地矛盾越发突出。例如,大石山区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2 hm2,当地居民为了种植粮食、发展经济,出现了毁林开荒、毁草开垦、开垦陡坡等破坏环境的行为,导致河池市现有耕地中坡耕地的占比在40%左右。同时,生活能源与人口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剧,过度樵采、乱砍滥伐的情况普遍存在,再加上过度放牧、无序扩建等因素影响,石山的森林植被逐渐减少,地表遭到破坏。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岩溶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加快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演变速度。

2 岩溶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危害

2.1 水土流失严重,河道库坝淤堵

水土流失是石漠化地区典型的危害之一,可分为面蚀、沟蚀和崩塌3种水土流失类型,并以面蚀为主,通常能占到整个水土流失面积的95%以上。河池市辖区内河流众多,主要为红水河、龙江及其支流,属珠江水系,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当石漠化地区遭遇暴雨天气时,由于岩溶山地植被稀疏、土壤少,贮水能力低,易发生水土流失,岩溶山地表层的土壤会被雨水冲刷至江河及库坝当中,造成河道、库坝淤堵,加剧洪涝灾害,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安全。

2.2 耕地面积减少,土地生产能力下降

石漠化地区发生水土流失时会冲刷表层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全钾、全磷等物质含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使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劣化土质。而保留下来的土地资源,其土壤多分布在石缝和岩溶缝隙中,存在土层较浅(20~30 cm)、连续性差的问题,无法满足耕种需求[2]。因此,发生石漠化的山区,其可耕地面积会严重缩小,土地生产能力会大幅下降甚至丧失。例如,在石漠化发生较为严重的巴马县燕洞镇交乐村,人均耕地面积已下降至0.026 hm2,土地地力也严重退化,导致粮食作物大量减产,当地农民为发展经济,改变以种粮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种植核桃、油茶等耐旱、耐瘠的经济作物。

2.3 生存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滞后

1)石漠化地区的岩层漏水性强,极易引起缺水干旱。河池市地处石漠化片区,当地居民饱受缺水困扰,人畜饮水困难成为当地常态。截至2010年,河池市共有114.77万人、44.37万头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仅为27%。经过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后,河池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10年的27%提高到2022年的84.5%,但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2)由石漠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造成山穷、林衰、土瘦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河池市的经济发展,导致当地经济发展进程缓慢,农业生产更是广种薄收,居民生活质量改善速度缓慢。

2.4 自然灾害频发,影响生物多样性

水土流失加剧了岩溶地区的石漠化,石漠化又严重影响了岩溶地区的蓄水保土功能,石漠化与水土流失已形成恶性循环。1)在石漠化危害严重的地区,极易发生山洪、干旱、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裂及土洞等灾害。例如,2020年1—4月,河池市共发生6起自然灾害,其中洪涝3起、干旱1起、风雹1起、山体崩塌1起,涉及宜州、环江、南丹、天峨和凤山5个县(区),19 238人受灾,782.03 hm2农作物受灾,20户29间房屋损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7万元。2)石漠化地区植物种群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较不明显,岩溶地区的生态系统简单化,生态极脆弱,易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

3 综合治理技术

3.1 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1.1 实施“坡改梯”工程

所谓“坡改梯”就是将不利于保土、保水、保肥的坡地改造成台阶状梯田,“坡改梯”工程不仅便于农户耕种、丰收,还有利于防止岩溶地区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岩溶地区的所有坡耕地可按“小弯取直、大弯就势、坡面稍宽”的原则沿等高线实施“坡改梯”工程,并选择易成活且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树种(火棘等)种植植物篱埂,从而扩大耕地面积、防止水土流失[3]。

3.1.2 建设完善小型的水利水保工程

在开展“坡改梯”工程的同时,还应建设配套完善的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如引水渠、排涝渠、拦山沟、小水池、小水库等,以解决岩溶地区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的难题,同时为有效治理石漠化问题发挥重要作用。在整个“十三五”期间,河池市实施完成6个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38万处,开工建设14个中小型水库,建成河堤及护岸146 km等。

3.1.3 大力发展农村绿色新能源工程

过度樵采是造成岩溶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河池市要大力发展农村绿色新能源工程,减少农村薪材消耗对森林资源造成的破坏,进而对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发展进程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4]。例如,可通过在农村地区建设沼气池、节能灶等设施,以及大力推广光伏发电、水电、风力发电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能源结构,逐步实现“以气代柴、以电代柴”的目标,减少农村薪材的消耗量。目前,河池市已累计建成沼气池29.94万座、省柴节煤灶61万座,让4万hm2的森林免受砍伐。

3.1.4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落实生态移民工程

石漠化会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而滞后的经济发展会进一步加大人为因素对石漠化造成的不利影响。2015年,在河池市精准识别出的贫困人口中,大部分贫困人口均居住在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地区。因此,为减少人为因素对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影响,就必须贯彻落实好扶贫开发和生态移民工程,切实解决当地居民所面临的生存问题。当前,河池市已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实现817个贫困村、76.5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5万户,建成121个集中安置点、4.13万套住房,帮助17.62万贫困人口实现异地搬迁扶贫。

3.2 坚持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

3.2.1 封山育林

恢复森林植被是岩溶地区生态重建和治理石漠化的根本措施。因此,对石漠化地区和潜在石漠化地区中的林草地,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封禁区域内禁止樵采、放牧、垦荒、割草等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有条件的地區还可聘请护林员,设立管护机构,制订封育措施和管护措施,以尽快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修复脆弱生态区的生态系统。自2016年以来,河池市已先后选聘、续聘4.5万

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成为生态护林员,落实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3.22亿元,森林管护面积高达120万hm2。

3.2.2 人工造林

对于石漠化地区和潜在石漠化地区内的耕地、宜林荒地、无立木林地、25°以上的坡地,要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生态优先、因害设防、效益兼顾”的原则进行人工造林,通过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建设防护林等人工造林方式治理石漠化。可选用生命力强且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乡土树种(杉木、红锥、米老排等)营造混交林,形成乔、灌、草复层森林结构,以提升石漠化的整体治理效果。2021年,河池市植树造林面积高达2.22万hm2,完成广西壮族自治区下达全年造林任务的127.23%;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7.22%,位居广西第一。

3.3 坚持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绿色生态经济

3.3.1 发展特色经果林

石漠化地区立地条件差,不适宜耕种,需改变以种粮为主的传统观念,选择适宜在石漠化土地上生长,且具有经济价值、生态效益的果树或经济作物等,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产品。例如,核桃生命力强、适应性广、耐旱耐瘠、见缝生根,适宜在石灰岩山区生长,是治理石漠化的先锋生态树种,也是可持续增收的长效经济树种。目前,河池市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7.33万hm2,产量超6 300 t,产业覆盖11个县(区)、122个乡镇、1 052个行政村,参与种植农户36万户、120万人,核桃造林绿化“癌山”的贡献率曾高达65%。

3.3.2 发展特色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的优点,发展林下经济不仅能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还能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巩固生态建设成果[5]。近年来,河池市加大了林下经济建设力度,重点发展林药、林菌、林禽等复合经营模式,不断推进林下经济的转型升级。例如,金城江区林下种植铁皮石斛、天峨林下种植金花茶、环江林下种植石崖茶、东兰林下养殖黑山猪和乌鸡、都安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的竹藤编等均是河池市培育的著名的林下产品,河池市林下经济总产值达94.1亿元,

惠及林农143.33万人。

3.3.3 发展特色生态种养

特色生态种养模式不仅能起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牧发展、增加居民收入的作用,还能综合治理岩溶地区的石漠化。近年来,河池市按照“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理念,在岩溶石漠化地区大力发展“种植-养殖-沼气-种植”循环经济,极大地促进了圈养猪、牛、羊和家禽产业的发展。同时,畜禽粪便可再利用成为生态能源(主要为沼气)供居民生产、生活使用,沼气渣可作为经济作物的无公害肥料,提高种植业的发展效益。据统计,2022年一季度,河池市猪、牛、羊及家禽肉类的产量达7.23万t,同比增长33.32%,高于广西增速12.32个百分点。

4 结语

河池市岩溶地区石漠化形势仍十分严峻,石漠化也已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须加强河池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的综合治理。为此,河池市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措施应重视恢复地表植被,兼顾改善当地的民生和发展问题,以实现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文鹏,闫慧敏,甄霖,等.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J].生态学报,2019,39(16):5798-5808.

[2] 欧阳昶,邓德明.湖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J].湖南林业科技,2007,34(1):65-67.

[3] 李磊,肖飞鹏.坡改梯生态工程在广西岩溶地区的调查与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7(11):36-38.

[4] 薛晓玲,邴冬雪.农村新能源的建设及节能减排的意义[J].新农业,2022(17):72-73.

[5] 王福森.林下种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8):119.

(责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岩溶地区综合治理石漠化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浅谈沿海地区复杂地质条件下桩基础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
浅述岩溶地区桩基施工处理方法
废弃菌糠在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
涉毒案件场所变化趋势的分析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探讨
石漠化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