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辩证思维阅读教育类“畅销”书籍

2023-05-31江海

广东教育·综合 2023年1期
关键词:和善尼尔森管教

江海

当今国内外教育类书籍繁多,不少教育类书籍由于得到读者广泛的认同,又或者是得益于合适的宣传手段,获得畅销。然而在种类繁多、百花齐放的出版书籍中,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书籍?书籍是寄托作者思想的载体,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认知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收获。我认为,阅读书籍不仅在于内容,还在于阅读的角度与视野,尝试用辩证的思维进行阅读,真正地理解教育类“畅销”书籍的独特之处,或者你会得到比“畅销”更有价值的收获。本文将以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为例,尝试用辩证思维阅读“畅销”书籍,以期真正有所收获。

读懂暗喻,跳出框架

从传播学受众的角度而言,这本书的名字叫作“正面管教”,其中充满智慧。“正面”是每一个家长和老师都渴望得到的人设,而“管教”让人产生“负面的感情”,通过正反强烈的对比,书名已经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这本书之所以畅销,是因为它实际的受众,就是一群像我一样,认为自己是“负面”的读者,都希望通过这本书而获得蜕变。我相信,这种读者占了绝大多数。书名中这样的一个“暗喻”,强化了读者心中“我是负面”的意识,增强了关注“镜中我”的欲望,我们都希望成为孩子眼中、别人眼中的“正面人物”。当然,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它确实是一本非常优秀而有独特思维的佳作,能真正指导我们“管教”孩子。因此,阅读这本书,我更渴望辩证而理性地去思考我们的关键词“管教”,这样或许能拨开迷雾,更好地找到适合我们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从辩证的角度出发,却又不愿意承认自己“负面”,我认为用“严厉”的人设来阅读这本书,或者会稍微折中一些,让我好接受一些。生活中,我的家人、学生、家长都把我称为“严父”“严师”,渐渐地,我从不愿意承认到逐渐被“涵化”,甚至慢慢地演绎起这样的“人设”。《正面管教》中,把大人和孩子之间主动互动的方式分为“严厉”“娇纵”“正面管教”,并从不同的维度解释了这三个词语的具体概念。“严厉”被赋予“过度控制”的意义,是最为接近我内心对自己的理解而又不能完全说明我自己的一个词语,那么我姑且使用这样的“人设”,继续辩证地探索这本书中的道理。

回归根本,善于质疑

尼尔森对大人与孩子之间的三种主要互动方式进行了非常到位的归纳,而在分析这三种互动分析的例子中,我们能深刻地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做法的优劣所在,从而能够体味正面教育的实际效果。过多的说教与制止,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操控”学生和孩子的行为,但却容易陷入反反复复的深渊。要改变这种现象,我认为要从观念、情商、情绪三个方面进行改变与管理。当然,不得不自嘲,对于我这种情商低、情绪波动反复的人来说,确实有点困难。

为了让读者对“正面管教”有更清晰的理解和印象,书中给我们提出了“有效管教”的四个标准,分别为: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是否长期有效?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这样的标准,正好给我们这些“负面人设”和“严厉人设”作对照,让我们再次坚信自己确实是挺“负面”、挺“严厉”的,关键是“管教”挺没效的。

这四个标准有不少值得借鉴和可取之处,也给我带来了改变的方向与目标。既然单纯的严厉得不到好的教育效果,何不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想想?“和善与坚定并行,这是正面管教的基石!”这句话是我最为认同的,回顾自己作为爸爸或老师的日子里,似乎和善真的不常见,就连面对一岁多的女儿,家里人也常常会说:“你这么凶有什么用,她都听不懂。”追溯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也许我自己就是从一个严厉家庭成长的,潜移默化之中,“规则”“规矩”在我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样的烙印不是来自于严厉对我有多少帮助,而是来自于我对严厉的反面认识,我会自卑、逃避、反叛、愤怒……这些都是我所经历的,那么现在还要让孩子和学生经历吗?和善,是我要努力做到的,也是我所追求的!

继续往下阅读,我又仿佛对这样的标准有自己的其他理解。书中说的“有效管教”其中一个标准为“是否长期有效”,还特意提及“惩罚在短期有效,但有长期的负面影响” 。这样的标准乍听起来似乎很让人深信不疑,但是“有效”就是有效,为什么非得在“有效”的概念上生硬地加上“长期”?“惩罚”短期有效,那就不能否认它在管教中的作用,为什么“惩罚”就非得有负面影响,还是长期的?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在其发展的轨迹中充满了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绝对地了解“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是负面的影响还是正面的帮助,因为这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惩罚”虽然不能长期起到作用,但是“短期”的效果,书中作者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就好比人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有些时候你不得不对自己说:“小伙子,停下来,我们重新开始。”及时的制止也许是为了更好地从头再来,“适当的惩罚”能否及时制止,我想不言而喻。

因此,我认为书中对“惩罚”的理解过于片面,我们需要“和善而坚定”的管教态度,但是我们同样需要及时有效的“惩罚”。“惩罚”在这本书的暗喻影响下,并不受我们“负面者”所待见,然而如果我在“惩罚”前面加上“注重方法”“适度”“巧妙”等词语,是否就让我们更能接受和理解?“惩罚”本身没有对错,“惩罚”的初衷在纠正,谁能保证“惩罚”就一定不会带来长期、正面的效果?就正如没有人敢保证“正面管教”一定长期有效。因此,不要让我们再次走进“性本善”与“性本恶”的讨论之中,掌握方法和尺度才是管教的本质。

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前面两个部分,我们一直纠结于这本书的核心概念和一些观念之上。当然,有了问题,就要寻找解决的路径和方法,一步一步地促使我们改变。因此书中提出了“改变”的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努力倾听,赢得“合作”。

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作者思维清晰是一个重要因素。《正面管教》首先把我们该理解的东西通通让我们理解清楚,从而使书所陈述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产生矛盾,衍生出每个读者的不同问题,再通过总结归纳,提出解决的办法,让读者有例可循,真正为它所着迷。尼尔森在这个部分非常清晰地阐释了她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合作”是自变量,“改变”是因变量,由于合作而产生观念和方式上的改变。

行文至此,不得不再次思考,惯于严厉的我怎样才能和善起来,怎样才能获得孩子们的合作,怎样才能“赢得孩子”?从书中的陈述中,我认为它所描述的内容是以“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为依据的。我们要“赢得孩子”,首先就是要赢得他们的心,而方法无非就是我们常说的倾听、共情与引导。当然书中还有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论述了自变量与因变量变化的过程,的确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优质作品。

回忆我的班主任工作,不得不说工作的烦嚣已经渐渐让我失去了“倾听”的知觉。每天面对周而复始的问题,老师们疲于应对,处理相对简单,往往会着眼于我们所见的“事实”,而忽略了事情背后的本质。其实,很多时候,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稍微用心了解,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有许多无法想象的原因和理由,有的會让你哭笑不得,有的会让你愤怒不已,有的会让你无可奈何……因此,学会倾听,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我觉得是相当必要的,尝试用“合作”来“改变”我们的相处模式,用“合作”来“改变”我们的固定思维。

书中提出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也就是当我们遇到犯错误的孩子时,不能一味地批评,也不能好像上帝一般去“宽恕”,而是应该倾听孩子的诉求,表达出我们的同情,再来尝试引导他们去理解遇到的问题。“同情不表示认同”,我们可以不认同他的做法,但是我们不能剥夺他们表达的机会,更不能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也许你理解他心里的感受,他就愿意和你合作,愿意听你的引导,改正自己的错误。

《正面管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用“严厉”的人设去阅读,带着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别有一番味道。阅读《正面管教》,不仅让我吸取了营养,尝试做出改变,更让我体会到阅读的别样乐趣,感受到与尼尔森思维的碰撞和摩擦的火花。其实,书籍是人类文化与精神的传播载体,它包含作者的思考和认知。你之所以能读得下去,是因为在潜移默化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了共鸣,不经意间进入作者的“议程设置”之中,从而相信你认为是“真”的东西。因此,阅读一本书籍,我们不仅要反思自身所经历的一切,更要站在“中立”的角度,用辩证的目光看待书中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读书不需要百分百地照做,而需要借鉴和参考,可迷恋而不盲从,可投入而能抽身,切忌成为一只单细胞的草履虫。

责任编辑 王思静

猜你喜欢

和善尼尔森管教
坚持“五结合”,创新学校安全管教模式
做人的真谛:厚道坦诚和善
本科课堂中的正面管教策略研究
和善
管教权,让教育更有力
黄希川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
家庭
WHERE ARE WE GOING, D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