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幼小双向衔接,促进教育提质增效

2023-05-31韦英哲王思静延星

广东教育·综合 2023年1期
关键词:幼小教研幼儿园

韦英哲?王思静?延星

在生活环境、师生关系、教学方法、作息制度等方面,幼儿园与小学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孩子的身心发展容易发生变化。在幼升小过程中,部分孩子可能会出现身体疲劳、食欲减退、睡眠不足、体质下降等问题,在心理上可能会呈现出情绪低落、缺乏自信等状态,有的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通过切实有效的幼小衔接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或解决上述问题。

为此,广东省将幼小科学衔接作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提上议事日程,组建省级幼小衔接专家组,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幼小衔接工程,深化幼小双向衔接,助力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多方协同,构建共育机制

各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统筹规划,在试点园(校)等的共同努力下,积极探索有效的幼小科学衔接实践路径,改变过去幼儿园向小学单向衔接的状况,逐渐走向双向衔接、多方协同。

在韶关电视台的录播室里,韶关市和平路小学的学生与浈江区建国幼儿园的幼儿结对联动,共同讲述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稳健的台风与生动的讲述,赢得阵阵掌声。

在韶关市浈江区的指引下,结合两个办学单位的师资、办学特色,聚焦“科学”学科,韶关市和平路小学和浈江区建国幼儿园联合推出“科学故事点亮智慧·幼小衔接共同成长——‘金话筒活动”,努力推动家、园、校通力合作,实现两个学段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双向奔赴”,帮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

“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不仅让孩子与小学生搭建起了沟通交流桥梁,而且很好地锻炼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更幸运的是,我们通过这次活动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在这个幼小衔接的重要时间节点,我们有足够的提升时间和改进机会,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引导、陪伴孩子,并努力配合幼儿园,共同为孩子顺利过渡幼小衔接做好准备。”建国幼儿园大三班蔡卓恒的家长在活动后有感而发。

为完善幼小科学衔接工作机制,浈江区整合各方资源,组建“U(高校)-A(教育行政部门)-T(教研机构)-S(小学、幼儿园)”共同体,形成分工合作、齐头并进的良性工作机制。

首先,韶关学院与浈江区教师发展中心联合开展基线调研,累计向幼儿园家长发放问卷2183份,找准本区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焦虑与困惑,明确了研究方向。

接着,浈江区教育局充分发挥教研员作用,部署项目研究内容,建立了数学思维、早期阅读、前书写、项目式学习、创客教育、足球运动等6个教研组,成员包括8名专职教研员、16名兼职教研员和30多名试点园校骨干教师,要求每个教研组每2周开展1次教研会,每月推出2节幼小科学衔接课。

最后,浈江区教育局以教研员为龙头,开展项目研究活动,每位教研员与试点园(校)建立联合教研机制,组织教师开展跨段教研活动,如小学一年级探索建立“30+10”课堂教学模式,即“30分钟课堂教学+10分钟游戏特色活动”;幼儿园大班围绕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关键素质,开展一日活动安排。

广州市越秀区积极推动广东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项目“幼儿园与小学的科学衔接”,将突破点放在“深化幼小双向衔接”上。2021年10月,越秀区教育局印发《越秀区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据了解,该实施方案在省、市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提出了更加細化和有针对性的要求和举措。如在幼儿园做好入学准备教育方面,要求加强现状分析、教研培训和实践探索;在小学做好入学适应教育方面,要求各校明确改革重难点,行政、一年级班主任及各科教师在全面参与入学适应教育的基础上,明确各自工作重点,确保通力合作;在建立幼小联合教研机制方面,要求学区、联盟层面支持幼小联合教研开展;在完善家园校共育机制方面,要求强化共育意识、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家园校沟通。

此外,各试点园(校)在落实区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也根据自身实际和结对园(校)共同完善了园(校)层面的实施方案。

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联合广州市越秀区思媛幼儿园通过联合教研,加强双向交流互动,彼此都增进了对幼儿园、小学教育的认识,以“游戏化教学”为抓手,共同设计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其中,早操的内容有热身操、体能类活动、武术操以及韵律放松操等。

为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帮助儿童顺利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广州市海珠区以科研课题为引领,通过“基于家园校共融的幼小衔接实践研究”课题,引导结对幼儿园与小学签订协同衔接协议,构建双向教研制度,建立家园校“教学研”共同体,形成园校合作机制、教研联动机制、家园校对话机制,推动实现区域内幼小科学衔接。

深圳市南山区为了更好地落实联合教研机制,出台《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小衔接联合教研管理办法》,6组幼儿园与小学结对共研,共同推进。每学期针对大班幼儿、家长、社区和幼儿园的课程等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实施途径,使研究方向更明确,研究措施更到位。项目组还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园校协同”“家园互动”的协同机制,定期举行研究活动,互相交流分享研究中的经验,反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确保研究工作能够踏实有效地开展。其中,南山区学府二小、城市印象幼儿园建立幼小衔接互动工作室,精心策划联合教研活动,注重通过网络、电话、互访等方式进行经常性的业务交流,加强常规研究行动。

深圳市盐田区建立“行政-教研-家校园社-督导”四位一体的立体协同推进机制,形成了结对子园校幼小双向衔接的样板模型。

着眼日常,做好入学准备

学前教育是幼儿终身发展的奠基工程,幼儿园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培养,将教育融于幼儿的生活,在游戏中为幼儿将来的学习做好准备。各幼儿园在大班下学期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身心、生活、学习、社会准备,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已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模式。

“如果你是小学生,你会在课间十分钟做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试着安排‘课间十分钟,听到了上课的音乐,就要马上回到自己的座位。谁愿意来介绍自己在课间十分钟做了些什么?”广州市越秀区真光幼儿园教师叶小微带领幼儿开展“有趣的课间十分钟”主题活动。

“活动中,幼儿对课间十分钟运用了调查、讨论、计划、总结的方法,多方位了解到课间十分钟的意义,家里的哥哥姐姐的经验分享,也扩大了幼儿对于课间十分钟的理解。”叶小微介绍,“幼儿在第一次体验课间十分钟的时候,表现得十分兴奋,但是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先做什么好,有些孩子是跟着别人的,别人干什么也跟着干什么,有些孩子离课室比较远,连上课的音乐也没听到。”

短短十分钟,孩子们有了一次新奇的体验。他们懂得了做事情要按照急、缓进行排序,分好主次关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学会了制订课间十分钟计划,掌握了时间管理的方法,也学会了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小学生活。

凸显儿童是幼小衔接的主体,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将“成人的儿童视角”积极转换为“儿童的儿童视角”,倾听儿童声音,关注儿童对衔接的体验与看法。越秀区各试点园(校)积极开展“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幼儿园大班家长、小学家长多方会谈”“和哥哥聊聊小学那些事”等活动。

广州市海珠区蓝色康园幼儿园在大班下学期开展“我要上小学”主题探究活动。为了能更细致地了解幼儿对小学的疑问和兴趣点,学校派发《第一次参观小学,我想知道……》问卷,发动家长一同参与探秘小学的旅程,帮助孩子完成问卷。

“小学是几点钟上学的?”“小学有没有滑滑梯?”“小学是不是有很多作业?”……带着这些问题,幼儿园组织幼儿们线上观看了小学升国旗仪式、学做小学眼保健操、观看小学生吃午餐流程、学习小学生吃午餐的要求等,还参观了小学环境。

通过云参观,幼儿的疑问得到了初步解答,脑海也产生了许多想法。教师及时举办分享会,引导幼儿展开探讨,还分组进行小小辩论会,引导幼儿找出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之处。最后,教师让幼儿绘画记录下自己参观小学的所看、所思、所感。

分享会后,幼儿对于小学的兴趣愈发浓厚,有了进一步的探究欲望。“我看到小学里有一个很大的操场,里面可以踢足球,我们可以在玩自主游戏的时候开一个足球场。”“小学生的书包里有很多东西,我们可以开一家文具店。”“我想用积木搭一个小学。”……在兴趣的带动下,幼儿们开始主动推进游戏,乐乐小学、齐齐文具店、趣味课堂、“足”够精彩,他们在这些游戏中发现问题、调整并解决问题,不断积累游戏经验,提升了自我管理、收拾整理、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

“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幼儿园与小学加强联动,老师和家长双向联合,与幼儿一起探索成为‘准小学生的好方法,帮助幼儿从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四大维度做好幼小衔接,让他们能够顺利地过渡,开启快乐的小学之旅。”蓝色康园幼儿园教师陈艺君说。

关注儿童,助力入学适应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儿童对初入学能否适应,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今后对学校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并影响将来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成就。

各小学通过联合教研形式,不断向幼儿园靠近,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和教育形式,逐渐改变知识逻辑、学科逻辑的教育组织方式,尝试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幼小衔接方式,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通过特色活动引领幼儿爱上新学校。广州市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在“人人像宝石般闪光”的育人理念引领下,组建幼小衔接项目教研组,打造主题为“爱满宝实——我爱我的新学校”幼小衔接教育活动,以“爱”为主题,分别从爱校、爱师、爱同学、爱自己等方面对“爱”的内涵进行阐释和教育。

“探秘新校园,植爱宝实”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校园里一草一木的美好,表达对校园的喜爱;“我是宝实小主人翁”活动,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的小助手,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从帮助同学、帮助老师的过程中,感受到集体的爱,从而爱老师、爱同学、爱宝实新校园;“我爱我自己”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班会课、学习整理仪容仪表、卫生习惯养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学会爱自己;“感恩有您,一路成长”活动,借助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对师长的感恩之情,学会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表达感恩之情。

“我喜欢我的班级,也感谢老师常常表扬我,我会继续努力的。”看到学生峻峻的报告册,宝玉直实验小学的教师石程不禁感慨,在“爱满宝实——我爱我的新学校”幼小衔接系列活动中,教师从孩子初入宝实校园的那一刻,就用爱来灌溉“小宝石”,让他们在爱的滋养中慢慢成长,孩子们又怎么会不爱上新集体、新学校呢?

以課程变革为杠杆撬动幼小衔接创新。深圳市南山区香山里小学、香山里幼儿园联合成立“幼小衔接”项目团队,共研“幼小双向衔接”特色课程。以儿童真实的生活和驱动性问题为导向,通过PBL项目式探究等联动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全方位为幼小科学衔接提供支持。

创设童趣环境让“小豆丁”快乐成长。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荔林小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为新入学儿童提供相对独立的活动场地,提供与幼儿园相近的运动器材和设备,确保儿童充足的体育活动时间,让儿童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韶关市浈江区安排12万元,专门用于试点园校的环境创设工作。各小学主动到幼儿园参观学习,研究布置环创工作,如碧桂园外国语学校创设了户外活动区、班级休闲区,和平路小学开展了“童心画校园”主题墙画活动,黄金村中心小学设置了“绘本漂流书屋”。

对于教师而言,帮助新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小学一年级重要的教育任务,应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主动加强与幼儿园教育的衔接,积极探索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生活。深圳市南山区阳光小学编制《幼小科学衔接教师手册——入学适应》,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适应为目标,围绕儿童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设计相应的活动,帮助学生实现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

广东积极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结对幼儿园和小学建立幼小协同的合作机制,实行常态化联合教研制度,加强在课程、教学、教研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合作,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教师全员参加教研、培训,如今,幼小衔接工作已在全省全面铺开。

(本栏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本栏责任编辑    韦英哲

猜你喜欢

幼小教研幼儿园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