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杜甫诗歌中探讨其艺术审美观

2023-05-31杜珍珍

今古文创 2023年3期
关键词:艺术鉴赏杜甫

杜珍珍

【摘要】 杜甫作为有唐一代伟大的诗人代表,其极高的诗歌成就受到后世的学习与借鉴。但杜甫除了是诗人的身份之外,也是一位卓越的艺术鉴赏家。他在书法、绘画方面的赏析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对艺术的感知力离不开家学渊源、环境熏陶以及在这些方面颇有成就的好友的带领,形成了瘦硬通神的审美理论,并且他的审美观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響。

【关键词】 杜甫;艺术鉴赏;瘦硬通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3-005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3.016

在杜甫传世的一千余首诗歌中,有一百多首诗歌是关于书法、绘画的赏析与评价的,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看出杜甫所推崇的审美风格,大致是与当时唐朝以“丰满”为主导的审美趋向大相径庭的,呈现出瘦硬的风格取向。杜甫的审美风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与其家族好友都有紧密关系。

一、艺术培养过程

对美的赏析,不是天生的,而是与周围的环境熏陶息息相关。杜甫对于美的感悟就是在成长中逐渐形成的。在杜甫的艺术培养过程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就是其祖父杜审言了。杜审言是初唐时期有名的诗人,是“文章四友”之一。杜审言其人十分狂妄,认为自己的诗歌才能无与伦比,在书法上,他也依然自信,在《旧唐书·杜审言传》中,他自称“吾之书,合得王羲之北面”[1],认为自己的书法能力已经超过了王羲之,不免有些夸大的意味,但也能印证出杜审言的书法才能应该不低。杜甫在其诗《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中夸赞自家祖父“学并卢王敏,书偕褚薛能”[2]。杜甫的父亲杜闲也颇善书,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其父闲所书《豆卢府君德政碑》,简远精劲,多出于薛稷、魏华,此盖自其家法言之。”[3]并且,杜甫的伯父杜并的墓志铭中说:“诵万言,尤精翰墨。”[4]家族中有那么多擅长书法的族人,杜甫的书法又岂会差到哪里去呢。杜甫自幼就学习书法,临摹字帖,在《赠虞十五司马》中说“远师虞秘监。”[2]虞秘监就是虞世南,书法造诣很高,刚柔并济,尤善风骨。诸如仇兆鳌等人,都认为杜甫的字写得非常好,可惜的是没有留下墨迹供后人瞻仰。在从小的文化熏陶中,杜甫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取向,尊崇书圣王羲之,推崇薛稷、李邕的字,主张“书贵瘦硬才通神”。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同时也带来了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除却书法的发展,绘画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化的发展方向。整个社会弥漫着自由创作的浪潮,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趣味。杜甫生于唐玄宗时期,正是艺术大爆发时期,晚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就收录了极负盛名的一些大画家,如吴道子、王维、周昉等,都是盛唐时期的画家。浓烈的绘画氛围也为杜甫艺术素养的形成提供了养料。

影响杜甫的还有他结交的好友,杜甫与当时许多知名的艺术人物有着亲密的接触。金启华说:“杜甫所交接的艺友,在他入蜀之前所常过丛交往的,有李邕、贺知章、张旭、郑虔、王维、顾戒奢等,入蜀以后,他所交往的,有韦偃、曹霸、王宰、李潮等。”[5]在这些友人中,大部分都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绘画家。在和这些友人的交往过程中,诚然杜甫不会绘画,但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他们的影响,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素养。

杜甫不仅经历过盛唐,还历经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早在安史之乱之前,杜甫就已看到隐藏在繁华背后的隐患,看到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在安史之乱来临的时候,仓皇奔走的杜甫见证了人世的浩劫。这些亲身的经历,不仅影响了杜甫的诗风走向现实主义,也影响了其对绘画的审美观。

当时的唐朝以丰腴为美的倾向,也发展到了绘画上,杜甫的审美则与之相反,人生经历了太多悲痛,他的审美趋向真实,崇尚骨力强劲的绘画。

二、书法审美观

杜甫在对书法的欣赏上,尤重“瘦硬”“通神”。“瘦硬”指书法的笔力强劲,特指外在形态,“通神”指要达到的最高审美境界,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2]中的“神”。在杜甫的评书法的诗中,都在强调自己的审美观。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2]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书法审美观。薛稷是初唐的大书法家,杜甫在《观薛稷少保书画壁》中说“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2],夸赞其字苍劲有力。在《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中说张彪的书法“先生艺绝伦”[2]。张彪在《书史会要》中的记载是:“如孤峰削成,藏筋露骨。”[6]也是以骨力见长。从这些诗歌中,不难得见杜甫瘦硬风骨的书法观。

谈到杜甫的书法审美艺术,无疑是要分析《李潮八分小篆歌》,杜甫在诗中明确提出“书贵瘦硬方通神”的书法审美观。这首诗在前一部分简单介绍了八分、小篆的历史,在后面的部分,用李斯、蔡邕、张旭这样的书法名人来做李潮的陪衬,提高李潮的地位。李蔡二人都是瘦硬书法派,杜甫指出李潮继承了李蔡的书法艺术,并认为张旭略显丰腴的书法比不上李潮继承先古的瘦硬书法。李潮是肯定比不过张旭的,杜甫这里只是用反讽的手法来突出自己的书法观点。瘦硬是骨力的体现,杜甫不仅将其作为人的内在精神,也将其运用在书法审美领域,形成“书贵瘦硬”的审美观,杜甫也以其在诗歌领域的崇高地位和对艺术发展的把控推测,将自己的书法审美观传承给后人,影响了几代人的审美取向。

唐代进入开元时代以后,强盛的国力使人民生活富足,优裕的生活和开放的国家关系,使大众的审美由唐初的清瘦转向丰腴,这也影响到了书法领域,以张旭、颜真卿等为代表。而杜甫则流露出与大众审美取向不同的审美观,并对“肥”“肉”这些字眼感到厌恶,比如我们熟知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还有“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醉时歌》),“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俗马空多肉”(《李鄠县丈人胡马行》) [2]等,都可以看出杜甫对“肥”和“肉”的厌恶。

在书法观中,杜甫还表现出追求“通神”的书法境界。“神”是众多艺术领域追求的至高理想,也是众多艺术的最高境界。杜甫不仅在书法艺术中追求“书贵瘦硬方通神”,在他的诗中也经常提到“神”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草书何太苦,诗兴不无神”(《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遂令大奴字天育,别养骥子怜神俊”(《天育骠骑图歌》)[2]等,从杜甫诗中频繁地提及“神”,可以想见其对“神”概念的推崇。他所推崇的“神”的概念是指藝术境界的至高和作品所富含的韵味。

杜甫将“神”的内涵作用到书法的领域中,就形成了“通神”的审美取向,将“瘦硬”作为“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更容易为人所理解。杜甫不是单纯地形成“瘦硬通神”的书法审美观,而是在优秀的书法艺术熏陶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点。

三、绘画审美观

杜甫不善作画,但他在点评绘画时,却很有自己的一套绘画理论主张,不攀附于当时的流行审美,将自己对艺术的审美取向贯穿在绘画中,独具特色。他用诗歌点评绘画,分析优劣,诗歌也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色。

杜甫在赏析绘画时,也坚持以瘦硬为美。在评价两种画风不同的画家时,不同的态度凸显出杜甫对绘画的审美观。在写给画家曹霸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说:“先帝御马五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2]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说:“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7]可以看出,“经营位置”是画家在作画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杜甫的“意匠惨淡经营中”也正是对此理论的继承与发扬,他也更重视“经营”的重要性。杜甫在这里用其他画家对御马描摹得不传神,来以此衬托曹霸画工的精湛,“九重真龙”也显示出御马的气势,突出曹霸传神的技巧画工。在下半部分说:“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将军画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韩干是曹霸的弟子,也很会画马,但杜甫提到韩干画的马只有外表,没有内在的骨气精神,画出来的只是迎合当时审美的“肉马”,不能凸显马的骨气精神,不符合杜甫的审美观。杜甫称赞曹霸绘画中蕴含的“神”,正是曹霸不止追求外形的相似,更重要的在于内在精神的把握,这也正是韩干为凡品,曹霸为上品的缘由所在。

杜甫对绘画的审美取向不只是瘦硬和传神,更重要的是真实。只有真实的画面才能做出传神的画,真实经历才能做出饱含情感的诗歌。沈德潜评价杜甫的题画诗说道:“其法全不在黏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开出议论。”[8]这一论断说出了杜甫题画诗的精髓。杜甫在赏析画作时,不仅用诗歌描绘其画工的精湛,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真实感触延伸其画作,使人们能透过杜甫的题画诗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画作。杜甫的很多诗歌都讲求以真为美,如“沱水流中座,岷山到此堂”(《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一匹吃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题壁上韦偃画马歌》)、“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画鹘行》)[2]等,都是将自己的真实体验倾注在画作里,使诗歌充满情感韵味。并且杜甫追求的真实不是单纯外表的相像,正如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的“干惟画肉不画骨”所批评的那样,他追求的是形神结合的统一,这样才能传达出作品真正的神韵。

杜甫的题画诗不仅是他对这些画家的赞叹,他有意识地选取自己所欣赏的画作进行点评,运用绘画理论知识和理论技巧,将画作最精湛的部分通过诗歌呈现给读者。阅读杜甫的题画诗,感受杜甫流露出的美学思想,我们能感受到杜甫是一位有着高超的审美观,并且不流于世俗审美的独立审美艺术家。

四、杜甫的审美观对后世的影响

(一)书法审美观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敢于在当时以肥为美的时代,提出“瘦硬”为美,对于当时尚肥之风过剩的情况下,勇于发声,坚定自己的审美观,属于反对过度畸形审美,选择正确导向的审美发展观。在《广艺舟双楫注》中,康有为谈到中晚唐的风格:“元和后沈传师、柳公权出矫肥厚之病,专尚清劲。”[9]说明到了中晚唐时,书法审美已经转向“清劲”之美,这也印证了杜甫审美观的远见。杜甫这种具有远见性的书法观,不仅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的文人、书法家的创作都具有启迪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杜甫论书诗另一重要贡献是,对书法家生平事迹的记述以及对他们作品的描写,补充甚至填补了这些书法家在历史上的空白页,这些诗歌都是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宝贵材料。后代众多文人才子对杜甫论书诗的研究与分析,也进一步说明了杜甫的审美观对后世的影响。并且自宋以后,出现了许多以杜诗为主要内容的书法创作,也更体现出杜甫诗圣的超高影响力。我们不仅要学习杜甫高超的书法审美观,更要学习他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我们要顺应大时代潮流发展趋势,把握艺术的历史发展特点,才能形成真正绝妙的审美取向。

(二)绘画审美观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在题画诗中所传达的审美观以“通神”和真实为主,他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所提倡的绘画境界如“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咫尺应须论万里”[2],成为后世评判绘画水平的最高境界。

杜甫对后世影响最深的要数山水画,他打破了唐代惯有的山水画传统,形成了自己的抒写技巧。唐代传统的山水画主要是描绘山水画的样貌,并不抒发感情,杜甫却将自己对山水画的情感也表达出来,使诗歌韵味卓然不同。如在《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中“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2]杜甫在开篇描绘这幅画的逼真,写出这幅山水画的内容,在中间部分重点描写画者作画时的心理,穿插对山水画的描绘,最后写出自己在面对这幅画时的感想,仿佛身临其境,更让读者感受到这幅看不见的画面。最后这一部分也正是杜甫题画诗超越他人所在,使绘画跳脱出绢帛,进入人的内心。杜甫不仅用自我情感描写使绘画通神,也在诗中寄托自己的感情,深化诗意。杜甫这种在山水画中寄托自己情感的手法,在宋代影响极大,成为宋代山水画诗的普遍手法。如黄庭坚的“欲唤扁舟归去”(《题郑防画夹五首》)和“年来频作江湖梦,对此身疑在故山”(《题宗室大年画二首》)[10]。同样继承这种手法的还有苏轼,如“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明年兼与士龙去,万顷苍波没两鸥”(《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二首》)[11]等。从这些诗歌中皆可看出是在借描绘画来寄托自己的情思,显得诗歌隽永绵长,正是对杜甫题山水画的借鉴所在。更重要的是“杜甫画论重‘神、重‘骨,苏黄等人将他的神骨论发展为‘意‘韵论,而所谓‘神‘意‘韵正是文人画出现的基础”[12]。杜甫形成的“瘦硬通神”的艺术审美观得到他人的继承与发展,影响了众多文人与画家。

五、结语

杜甫出生在文人气息浓厚的大家族中,长大后结交的人士有许多同时代著名的文人、书法家、画家,在如此浓郁的艺术氛围的熏陶下,他逐渐形成了自己有关艺术的审美理论,在书法和绘画领域以“瘦硬”为外在表现形式,最终达到“通神”的最高境界。他的审美取向遵循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不附和当时“以肥为美”的审美,最终通过了历史的检验,成为影响后人的审美理论。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唐)杜甫著,(清)钱谦益笺注.钱注杜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3](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郝本性.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河南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5]金启华.杜甫诗论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79.

[6](明)陶宗仪.书史会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

[7](南齐)谢赫,(陈)姚最,王伯敏标点注译.古画品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8](清)沈德潜.说诗晬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9](清)康有为著,崔尔平注.广艺舟双楫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

[10](宋)黄庭坚著,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1](宋)苏轼,(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王秀春.论杜甫的题画诗对后代题画诗及文人画的影响[J].杜甫研究学刊,2002,(12).

猜你喜欢

艺术鉴赏杜甫
杜甫的一生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论纲
美术课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
杜甫的维稳观
学生设计课程作业中审美取向探究
提升学生艺术鉴赏力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