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之“四环节”复习法的应用

2023-05-30唐美忠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四环节实践探究道德与法治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存在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缺乏方法等问题,提出运用“四环节”复习法的建议:绘制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梳理核心知识,突破学习难点;厘清易混易错知识,提高辨析能力;研磨解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四环节”复习法 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7-0116-03

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繁多,概念抽象,学生在复习时仅靠死记硬背,很难深刻理解课程内容,很难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中,教师常用的复习策略是让学生背诵、做题,通过重复记忆、反复练习达到“做题得高分”的目的。学生在反复的记忆和练习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难以实现知识的转化。因此,教师要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教学模式,提高复习课效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四环节”复习法,将其用于复习课教学,可有效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一、“四环节”复习法概述

(一)“四环节”复习法的内涵

“四环节”复习法是指教师按照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核心知识、辨析易混易错知识、研磨解题技巧四个环节,精准设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复习流程,实现高效复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绘制思维导图”环节要求学生自主探究,绘制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梳理核心知识”环节要求教师教给学生记忆知识的方法,让学生掌握重难点知识;“辨析易混易错知识”环节要求教师教给学生掌握辨析易混易错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研磨解题技巧”环节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四环节”复习法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深化理解、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中,教师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原则,精心设计复习课的内容和形式,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也称为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中,教师应当遵循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学会迁移与运用,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很多是以时政材料为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命制的试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课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

3.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理论用数字形式形象地揭示了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多少学习内容(学习的平均保持率)的规律。第一种学习方式是“听讲”,即教师讲、学生听,两周以后只能记住约5%的学习内容;第二种学习方式是“阅读”,可以保留约10%的学习内容;第三种学习方式是“视听”,可以记住约20%的学习内容;第四种学习方式是“示范”,可以记住约30%的学习内容;第五种学习方式是“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学习内容;第六种学习方式是“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记住约75%的学习内容;而处于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授给他人”(俗称“兵教兵”),可以记住约90%的学习内容。教师运用“四环节”复习法进行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学会概括和归纳,提高能力。

二、“四环节”复习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中的实施

“四环节”复习法的特点是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学案。学案是指教师为了让学生学好知识、以学习内容为依据而开发的一种助学方案或学习支架,包括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包含学习资源、学习建议)、作业与检测、学后反思等要素。它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载体,教师根据学案推进复习课教学,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复习任务。

(一)绘制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必考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比例较低,但考试范围涉及6册教材的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四大板块内容,知识点多,概念抽象。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效率,教师要教给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指导学生对零散、复杂、烦琐的知识进行整合,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

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是以图示(以层级结构为主)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对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结构化表征的过程,它能够帮助学生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思维导图将学科知识结构化、学科规律可视化,系统地梳理单元知识点,使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得更加直观,也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这个环节,学生根据学案的要求,自主探究,构建知识体系,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找出每个单元或每节课的关键词;第二,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思考问题;第三,一边画图一边记忆知识。以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复习课为例。学生首先要找出课题的关键词“维护宪法权威”,然后搜索课文中的关键词如共产党、人民、人民代表大会、人权、总章程等,最后根据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如图1)。

与直接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内容相比,思维导图呈現的内容会让学生眼前一亮,迅速聚焦“宪法”,以宪法为中心,厘清共产党、人民与国家的关系。思维导图可以将知识点全部集中于中央图形之中,实现对某一个知识板块的全覆盖,有利于学生了解宪法,增强法治意识。思维导图的分支用关键图形或线条上的关键词组合而成,一些相对次要的主题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依附于更高层次之中,有利于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初中生的思维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阶段,他们思维活跃、热衷探究、喜欢尝试,教师在复习课中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梳理核心知识,突破学习重难点

著名哲学家培根说:“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记忆力与学习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记忆力不好,就很难记住所学知识内容,无法完成积累、创造的过程。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记忆难度大。在复习的第一个环节,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明确复习方向,知道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但是如何识记和理解这些知识,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首先,抓住关键词进行记忆和理解。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维护宪法权威》中的“宪法是如何保障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是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五个关键词“国家性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公民基本权利”“国家武装力量”,根据关键词进行拓展记忆,化繁为简,降低记忆难度。其次,运用表格进行记忆。对涉及知识点比较多的内容,如“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六道防线是什么?”,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表格,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政府保护、网络保护和司法保护等“六道防线”一一罗列出来,要求学生从含义、地位两个角度进行解释和说明。设计表格时,教师要留空给学生填写,引导学生自主构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六道防线”知识体系。

对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习题演练,让学生掌握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课时间有限,教师应当选取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中考真题进行习题演练,以“兵教兵”的方式进行展演。展演者不仅要说出题目的答案,还要说明理由,最后归纳解题的技巧。一般来说,“兵教兵”主要有小老师式“兵教兵”、小组讨论式“兵教兵”、一对一式“兵教兵”等形式,教师应当根据教学需要采取适宜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互动交流、展示分享。

(三)厘清易混易错知识,提高辨析能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容易出现知识混淆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知识内容的不同,设置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比易混易错知识,把握其内涵与外延,提高辨析能力。

首先,分门别类,精准记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涉及的发展战略主要有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三步走”战略、中部崛起等,涉及的基本国策有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对外开放、依法治国等,与“核心”相关的知识有民族精神的核心、时代精神的核心、全面创新的核心等。这些都是课本中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必须用专业术语进行表述,要求学生精准记忆。对易混易错知识,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学习,整体把握知识,避免混淆。

其次,开展易混易错知识专项练习。学生完成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后,教师要开展易混易错知识专项训练。以辨析观点的正误为例。这类题目的题干展现的观点有一部分是正确的、有一部分是错误的,有可能前面是对的后面是错的,也有可能前面是错的后面是对的。在训练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答题技巧,如先断句分层,分析题目中包含几层观点,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哪些观点是错误的,再给出理由,最后总结得出答题技巧:分层次、辨正误、说理由、要总结。辨析观点的正误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辩证思维。围绕易混易错知识开展专项训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全面、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本质。

(四)研磨解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四环节”复习法中的“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核心知识”“辨析易混易错知识”三个环节解决的是学生“背得下”和“厘得清”的问题,最后一个环节“研磨解题技巧”要解决的是“用得上”的问题,也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磨解题技巧”要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基于核心素养,突出问题导向,以主观类题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解题技巧,提升理解力和判断力。初中道德与法治主观题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难度较大,学生在做题时容易出现回答角度单一、要点不全面、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等问题。因此,教师要重视研究主观题的答题技巧,指导学生细心审题、解读材料、规范答题,具体做法见表1。

初中道德与法治主观题形式多样,设问灵活,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答题示范,如一边阅读文字材料一边圈画关键词,撰写答案,再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例如,2021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考道德与法治第20题第(1)问:请你也在留言簿上留言,说说我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理论依据。教师可以结合题目展开如下变式练习:1.说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理论依据。2.请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角度,说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围绕同一个设问考查不同的知识点,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式训练结束,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发散学生的思维。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课的知识容量大,要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运用“四环节”复习法實施复习课教学,必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进行多次训练,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学会总结、反思,使学生在复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关键能力。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自筹经费重点课题(B类)“核心素养视城下中学政治课‘美式四环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2021B228)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唐美忠(1969— ),广西灌阳人,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政治教学。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四环节实践探究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四环节”例证研究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以分层考核法为基础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探究
“四环节”下的牛津英语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四环节”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