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言能力培养的小学英语教材编写研究

2023-05-30陈陆健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材编写语言能力小学英语

【摘要】本文探讨英语学科语言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内涵,重点分析其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构建策略和语言使用意识在英语教材编写中的体现,据此提出三点建议,为小学英语教材编写提供思路。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语言能力 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7-0021-03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已有多年,很多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为出发点,主动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目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思维品质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而探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研究较少。《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语言能力列在核心素养四个要素的首位,并明确指出: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就英语课程具有的工具性这一性质而言,英语课程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角度研究英语教材十分必要。本文从解读语言能力的内涵入手,选择语言能力中较为核心的两个组成部分语言构建策略和语言应用意识作为切入点,以外研版(三年级起点)小学英语教材(以下简称外研版英语教材)为例,审视小学英语教材在培养小学生语言能力方面的编写成效。

一、语言能力的内涵解读

解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对其进行理论溯源可以使教师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本文讨论的语言能力,诸多从事第二语言教学的语言学家都有过相关阐释,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Hymes提出的语言交际功能。在此基础上,对于语言交际功能,Bachman给出过较为详尽的解释。语言能力可以分为策略能力和语用能力,策略能力主要体现在语法和语篇两个方面,语用能力主要指向行事语力和社会语力。前者影响语言使用者内化语言和构建语言的基本步骤,比如如何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和文本属性要求,构建合乎规则的语句;后者主要影响使用者的外化表达,比如如何根据自己使用语言的目的和适当的社会语言规则进行语言输出。

核心素养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不仅包含了语言知识的教学,还应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语言构建策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意识,既授之以鱼(语音、词汇、语法等)又授之以漁。其中,语言构建策略可以看作是捕鱼工具,语言应用意识培养则是对捕鱼时机的掌控。

(一)语言构建策略

语言构建策略的核心是语法。近年来,英语教学有淡化语法的趋势。从Lewis提出词汇语法教学观到Bybee认为语法不是一种固定规则而是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组织,不少语言学家开始为淡化语法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在实践层面,我国的英语教育者已经将语言的交际功能放在首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法已经失去其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地位,语法对于外语学习者构建语言、内化思维、提高语言习得效率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学习语法知识和寻找语法规律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仍然十分必要。

从构建语言的角度审视语法,语法教学应当具有如下属性。一是语法规律描述的简洁性。英语教材在描述语法规律时应当体现正确的语法观,也就是说,在表现语法时,教学重心不是让初学者理解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语法,而是让初学者感悟如何使用这种语法。换言之,阐释语法规律形成原因的内容不需要在教材中体现出来,但典型案例以及简洁的言语说明仍然非常必要,为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语法规律的存在。二是语法材料选取的有序性。在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语法材料不是孤立于语言使用之外的,而是深植于语言生活中。Casenhiser和Goldberg的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多次接触到的语法类型更容易被他们所掌握。比如,规则的动词过去式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越高,越容易被学生所掌握。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英语教材的编写应当确保高频语法类型材料先于低频语法类型材料出现,方便第二语言学习者拾级而上,层次分明地看到语言结构的特性。

除此之外,英语教材的编写还应考虑语法教学形式的隐蔽性,理由如下:第一,我国英语教育的语言观已经从语法翻译法即所谓的“古典法”逐步发展到今日的语言交际功能观。在进行语法教学时,英语教材表现形式要把语法的便于记忆让步于语法的便于使用。第二,语言是流动的。语法规则是对现有使用规律的总结,随着语言的发展,语法也将随之发生改变。因此,英语教材的编写不需要刻意强调语法条例,而应将其融入实际运用场景,这也更符合语言本身的发展规律。

(二)语言应用意识

语言应用意识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语言应用意识与语言使用者息息相关。使用语言的初衷是表达与沟通,使用者通过语言直接或间接地达到表达的目的,语言学上称之为行事语力和会话含义。简单来说,语言使用者首先要确定语言使用的目的,然后选择合适的语言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在使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对交际目的进行修饰、坚持、放弃等。从这个方面来看,英语教材应能够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这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意识的关键。而英语教材内容只有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才能让学生真正产生想使用、能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表达的意愿。另一方面,英语教材须赋予学生丰富的话语度,才能让学生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时做到游刃有余,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使用第二语言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言应用意识受语言使用者所处的环境影响。语言与社会制度、民族风俗、文明礼制等相互作用,这体现为英语核心素养的文化意识这一要素,强调语言使用者对语境的把握受其语用意识的支配。熟练辨别不同语境,进而使用不同的话语,这是语言能力得到提高的重要标志。英语教材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语言在不同语境的多样性,比如对待不同的社会角色时使用不同的语言。

二、外研版英语教材的编写视角

(一)培养语言构建策略

本文主要从核心语法角度审视外研版英语教材的编写,将语法教学看作语言构建策略的显性表征。

首先,外研版英语教材的编写遵循了语法规律描述简洁性原则。采用发现式语法教学方法是英语教材编写和当下课堂教学倡导的一种新思路,故而外研版英语教材在语法内容的编写上没有直接列出语言结构和语法知识,而是侧重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语篇中逐渐感悟、理解和发现语法。从语言习得来看,外研版英语教材的编写以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为主。以四年级上册第七模块中的“there be”这一语法知识为例。该模块两个单元的新授知识,大部分内容都是学生学习过的。教材没有介绍“there be”的语法知识,而是创设主人公Sam向朋友介绍照片的情景“there is a... in this photo.”。“there be”的句型在交际情景中多次出现,学生很容易注意到这个语言现象,从而习得语法规则。五年级、六年级的外研版英语教材中还将继续出现“There be”的语言结构,如“There are only nineteen crayons.”“There are lots of beautiful lakes in China.”。这样的编排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复现“there be”的语言现象,有利于学生逐渐掌握“there be”的语法规则。外研版英语教材在处理语法知识时,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构建语句时能够想到相关的情景,在语境中感悟和理解语言,逐渐形成使用相关语法知识的意识。

其次,外研版英语教材在语言构建策略方面做到了有序安排语言材料。以教学动词过去式的变化为例。四年级下册第七模块首次出现了规则动词的过去式这一语法知识。在第一单元中,“helped”这个单词反复出现,贯穿整个单元,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动词形式,学生很容易记住这个单词及其过去式形式。出现频率第二高的动词是“cooked”,它同样是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在课文中出现过一次,在听说和练习环节出现了两次。如此编排,起到了很好的孕伏作用,有利于学生逐渐熟悉规则动词的过去式。第二单元出现的高频词汇“cooked”,有利于学生形成强化规则动词过去式变化的意识。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有意提到了“phoned”这个动词。从划分角度看,这是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变化,不同的是,没有直接在动词后面加“ed”,这将引起学生的注意,即有可能存在不能直接加“ed”的变化形式。紧接着,第八模块出现了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形式。相较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变化,不规则动词属于低频语法现象,学生学习时需要逐步过渡,这一点在教材中已经有所体现。

最后,从通篇布局来看,外研版英语教材做到了语法教学的隐蔽性。外研版英语教材没有单独设立语法知识模块,没有要求学生专门背诵语法,而是将语法知识融入语言交际场景。从细节来看,三年级下册第九模块要求学生掌握“Ive got...”的用法,教材选择使用语块的方式进行语言呈现,而不是直接说明什么是现在完成时,体现了语言交际意义优先的原则。学生在场景话语交际中,逐渐掌握“have got”的用法。学习了整个模块内容,学生虽然掌握了现在完成时的用法,但是仍然不需要明白什么叫现在完成时,这体现了语法教学在教材编写中的隐蔽性。

(二)培养语言应用意识

首先,外研版英语教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应用意识的培养。编写者在编写外研版英语教材时设计了与小学生年龄相仿的主线人物,这些主线人物贯穿整套教材,同时选取了诸多与小学生学习、生活相近的场景如教室、生日场景、家庭生活等,让学生有话可说。可见,这套教材体现了对学生进行语言应用意识培养的立足点。在语言应用意识的培养中,合适且豐富的语句,是使用者达成语言交际目的的关键因素,在这一点上,外研版英语教材中部分话题的编写略显不足。外研版英语教材关于校园文化生活的内容在低年级和高年级均有出现,但内容相对单薄,词、句、篇等语言素材不够丰富,缺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学生与他人交流校园活动时只能停留于课本呈现的情境,难以用英语描述自己的校园生活,不利于其语言应用意识的形成。

其次,外研版英语教材对社会语境下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不够充分。教材面向英语初学者,讨论社会语境有利于学生明晰目标语句。三年级上册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见面问候、打招呼和自我介绍,问候语主要是“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并没有出现“Nice to meet you.”。实际上,人们在第一次见面时,更倾向于使用“Nice to meet you.”这样较为正式的交际用语。可见,外研版英语教材对社会语境的渗透稍有欠缺,适当增加这方面内容,可以让学生感知人际关系的远近与所使用语言之间的联系。比如,同伴之间的讨论比较随意,学生与教师或长辈在对话时的用词会更加正式。语篇的真实性能够激发语言学习者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语言的渴望,有利于学习者不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三、基于语言能力培养的英语教材编写建议

(一)隐蔽语法规则,有序铺陈材料

在编写外研版英语教材时,首先,编写者应继续保持语法的隐性渗透,将语法知识融入真实的交际场景,而不是单独开辟一个语法板块让学生背诵语法知识。英语初学者并不需要理解过去时或被动语态等具体语法概念或定义,而更需要学会根据场景的变化灵活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以具体的语言表达形式取代抽象的语言法则公式。如果学生不需要背诵公式就能够正确流利地进行语言表达,这种语言构建策略就是成功的。其次,在渗透语言知识、语法规律时,编写者应当树立教材整体设计观念,在单元整体上做到有序铺陈语言材料。完整的语言现象应该从高频现象逐渐趋于低频现象,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学生反复演绎高频语言,自然会对该语言现象有着深刻的理解,进而接纳低频的“特殊”语言现象。

(二)贴近真实生活,关注开口梯度

外研版英语教材的编写需要进一步加大和学生生活的融合程度。目前,我国的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是要让学生完成从“我能说”到“我要说”的意识转变。这种语言应用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教材中提供的丰富、真实的语料。利用现有的英语教材,学生的语言能力在理解英美国家的生活表达上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但是缺乏开口表达的欲望,原因之一是学生认为自己是在谈论他人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的事情。小学英语课程不能只是依靠书本情境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应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提高语用能力。因此,小学英语教材可以多层次多维度地融入中国元素,提供符合小学生生活学习场景的语料素材,培养小学生使用英语的意识,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语言内功,强化语言应用

编写小学英语教材需要遵守一个原则,即语言构建的内功不能放,语言应用意识的实践不能丢。二者互为表里,没有语言构建的基本策略如语法规律,学生就难以正确而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语言应用意识的培养,学生掌握了语言知识也难以成功地进行语言交际。这不仅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引导,还需要将其纳入英语教材,让学生在语境中感悟其重要性。语法和语篇意识等作为构建语言内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成为隐性支柱,不能从教材中淡出。语言使用是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功能,英语教材编写的一切元素都应指向让学生更加自如地使用语言。二者一内一外,支撑第二语言的学习,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应兼顾二者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韩宝成.Lyle F. Bachma的语言测试理论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55-60.

[2]Bybee,J. Usage-based Grammar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Peter,Robinson,Ellis,Nick.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ondon:Routledge,2008:216.

[3]程晓堂,孙晓慧.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4]鲁子问,陈则航.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陈陆健(1974— ),广西陆川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教材编写语言能力小学英语
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之浅见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落实“两个关注”,促使课堂评价走向有效
浅析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趣学理念点亮英语教学课堂探微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英语语篇教学的策略探讨
培养幼儿语言艺术的方法研究
寻求英语课堂对话真实性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