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小学语文课堂“美读”策略探析

2023-05-30甘逸芳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王维桂花语言文字

【摘要】本文基于朗读的重要性,建议教师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将文章读出节奏美、情感美、意境美和画面美,品出语言的意味、情味和美味,继而受到人文熏陶。

【关键词】小学语文 美读 复沓 情感 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7-0103-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语文课标》)强调:重视朗读,借助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传递汉语声韵之美,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诵读很重要,因此高效率、深理解的美读甚是关键。“美读”需要朗读者跟着语言文字的脚步,踏着它的节奏,还原语言文字指向的形象,并将这些形象进行叠加,形成特定的反映作者心境的文本意境,最后朗读者循着这个意境与自身生活经历产生共鸣,感同身受般体会、理解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或情怀。通俗地说,“美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的节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想象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画面或意境,探索文字背后的奥秘,自然而然地感受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2022年版语文课标》对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对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对第三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语文教学必须以语文课标要求为依据,在朗读上下功夫认真钻研、仔细品味语言文字背后的故事,通过朗读实现对语言文字“咬文嚼字”的美读。然而,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对学生朗读指导较为生硬,无法使学生做到“有感情朗读”。笔者认为,教师可从节奏、情感、意境、画面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通过美读,更真切地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优美意境,领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男子汉志气,体悟孔子仁者爱人的儒家精髓、庄子的道家智慧。

一、深入文字,读出节奏美

节奏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中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突变。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即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语言有长短之别、快慢之分,长短、快慢都会传递不同的信息,反映作者不同的内心情感。从语言的节奏入手,品味、体会、理解作者的情感,更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节奏变化为事物发展本源、艺术美之灵魂。

就语文教学而言,从第一层面看,对节奏的理解通常而言是在音乐或文字中出现的有规律性的或强弱或长短的现象。例如,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第二自然段都是四个字一句,十分押韵,读起来气势如虹,充满朝气,令人振奋,教学时抓住这个特点开展教师引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接力读、分小组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有助于学生通过节奏、音韵感受文字中的强烈情感。

从第二层面看,抓表达节奏就是要深入文字,对文本进行细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做足准备,包括:(1)要一个个词语细细地咀嚼,一个个词语反复推敲,对某些关键词语进行替换,对比体会,或者省略、增加词语,对比品味,甚至是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觉察词语后面蕴涵的情感、意义;(2)要从整体着眼,把握语言文字总的表达方向;(3)要深入研究文字在字里行间的层级关系、逻辑布局,还有前后照应关系。

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绵长柔美而又细腻的文字描述了作者童年时代与桂花有关的事情,借桂花抒发作者对母亲和家乡的思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读出作者摇桂花的那种欣喜呢?教师在备课时应细读、深挖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缠着”这个词语能否直接去掉,或者能否换成“围着”,为什么。然后,让学生通過“总是”“缠着”两个词想象“我”会在什么时候缠着母亲问、怎么问、会用什么样的语气问、问的时候“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由此知道“我”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从而在朗读时用稍快的语速读出作者迫不及待的心情。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作者借“摇花乐”这件事,抒发自己对母亲、家乡的思念,对童年生活的无限怀念之情。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细细咀嚼“缠着”这个词语,品味作者的急切心情。首先,让学生针对这个词语进行同桌之间的角色扮演,从一次次地追着母亲问,缠着母亲问,一次次地深入理解“我”对摇桂花的迫不及待。接着,再让个别组的学生上台进行角色扮演,使全班学生再次领悟作者心中的那份焦急与期盼。最后,师生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对作者的这份着急进行升华,同时也把作者美好的童年回忆镌刻在学生心中。

二、感同身受,读出情感美

《2022年版语文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感性的,语文教学只有与学生个人独特的情感融为一体,才能让学生的感情更接近作者的感情,甚至能通过学生自身情感去想象和弥补作者散落、漂浮在文字之外的情感。感同身受的有声朗读,正是促进学生独特的情感与文本语言相结合的“黏合剂”。通过有感情朗读,学生还原生活中的体验,感同身受地理解和体会作者笔下所表达出来的情感,甚至升华情感。

仍以《桂花雨》为例。对作者琦君而言,桂花在她的心里就是故乡的印记,摇桂花就是对故乡童年美好生活的记忆,是浓浓的思乡情感。课文通过描写作者摇桂花的欢乐场景来表现作者童年时的快乐和喜悦,表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作者摇花时的欢喜与激动,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呢?笔者认为,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喊”等关键词体会作者日盼夜盼摇桂花的迫不及待和激动的心情。接着,让学生想象纷纷扬扬的桂花轻轻地落在自己的头发上、脸颊上、脖子里、手心里,全身都是金黄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的桂花,自己会有什么感受;如果自己就在现场,会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这种感受,借此鼓励学生用这样的切身体会读出作者摇桂花时的欢喜与激动。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当纷纷扬扬的桂花落在了自己的头发里、肩膀上、脸上、手上,把自己紧紧包围住时会是什么感受?然后,通过朗读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像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其融入文本的朗读和感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使浓浓的思乡之情透过沁人心脾的桂花香飘进学生的生命中。

三、复沓吟咏,读出意境美

复沓,指重复朗读、诵读同一词句。关于朗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强调:“这个读,不是一遍一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每一次的读都有每次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复沓式朗读,要求学生把词句读熟,“使其言若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在读中进入文字描绘的意境,在读中一步一步走近意境背后作者想表达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读出意境美。虽然复沓式朗读效果不错,但不是所有文本都适用。这就要求教师寻找适用的文本,并找到复沓式引读的切入点。一般而言,感情基调深沉的、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句式,和作者情感联系紧密的关键词语或句子,高度凝练了课文中心的段落等,都适合作为复沓式朗读的内容。

以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复沓式朗读去体会作者远离家乡、亲人的孤独与寂寞之情。

师:同学们,一个简简单单的“独”字就是王维此时心境的写照,这个“独”字可谓意味深长啊,咱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在“独”字繁体字(獨)里,“犬”和“虫”不是同类,无法沟通,无法共鸣,就像长安城不是王维的家乡,长安人不是王维的亲人一样,远离故乡的王维倍感孤独——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師:这个“独”字里还有一双眼睛呢,多像王维遥望故乡、望眼欲穿的双眸啊——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对王维来说,繁华的长安城就是“异乡”,身在长安城的王维只是一名“异客”,这里没有家乡的美景,没有家人的陪伴,只有——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这里没有亲切的乡音,没有可口的家乡菜,只有——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短短一句诗里却连用了2个“异”字,更显王维的——

生:孤独。

教师抓住关键句“独在异乡为异客”引导学生反复吟咏,使学生的每一次吟咏都是对作者孤独寂寞之情的又一次感悟。如先抓住“独”字的简繁体不同写法、抓住“独”字反复吟咏,让学生理解王维的孤独从何而来;接着,紧扣长安这个地方没有亲人,没有乡音、家乡菜,让学生明白王维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十分孤单寂寞。一次次吟咏,一次次复沓式朗读,就是递进式情感感悟,学生通过这样的熏陶和训练,增强了语感。

四、调动经验,读出画面美

语文教学必须与个体的生命经历、体验融为一体,朗读教学也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相结合,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图景,把一段段文字还原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生活化图景。叶圣陶先生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感受空间,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将一个个生硬的方块字变为一幅幅生活化、“接地气”的画面,并通过朗读,展现画面的美。

仍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为例。在理解“独”字时,如果教师仅让学生查阅字典了解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字典里的解释是生硬的,是“死”的,而王维的这份孤独是时时刻刻萦绕在诗人心头的,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来理解,再引导学生用朗读表现出来。

师:同学们,这个“独”字中藏着很多画面,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孤独的王维常常一个人在做什么。

生1:孤独的王维常常一个人喝酒解闷。

师:举杯消愁愁更愁,酒也不能化解他的孤独。

生2:他常常一个人走在路上,看着别人和家人团聚,而自己却是一个人孤零零的。

师:这真是发自内心的孤独啊!

生3:他常常给远方的家人写信,表达自己的思念。

师:是呀,这孤独真是太令人心碎了!用你的朗读读出这份孤独吧!

生(全体):独在异乡为异客。

美读其实是一种无意识的、欣赏性的一遍接着一遍的复沓式朗读。它既不是朗读者为了早点记住而刻意去背,也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随心随意地跟着言语在交流,轻松自如地跟着语言文字和作者走到一起,最终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经过反复朗读,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增强,语文素养也随之提升。

美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让学生在诵读中细细咀嚼、慢慢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声音穿透文字,与作者情感进行交融,沉浸于语言文字美的意蕴中,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教师应通过美读引领学生拾级而上,使学生跟着教师走进语言内核,品出语言的意味、情味和美味,得到美的享受,继而受到人文熏陶。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周晓曦.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语感培养[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3]项飞.复沓出的语文意识:王崧舟《慈母情深》教学片段赏析[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2(Z1):40-41.

[4]曾晓洁.语文的诗意构建:美读、复沓和陌生化[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3(2):75-77.

[5]许秋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美读”[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7(2):89-91.

[6]林小英.读你千遍也不厌:谈复沓回环朗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4(3):63-64.

作者简介:甘逸芳(1992— ),广西梧州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王维桂花语言文字
桂花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做桂花糕
桂花蒸
打桂花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