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2016-12-14秦佳梅

教育界·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教材编写人文性教学方式

秦佳梅

【摘 要】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个较大的系统工程。文章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还大学语文人文性的学科性质;教材编写要以渗透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为指导思想;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尤其要充分利用现今的影视资源。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人文性 教材编写 教学方式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个难题,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更是难上加难。这种现象与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现有教材的不足以及教学方式的单一化有着绝对的关联。随着人们开始对高校人文教育长期缺失状况进行反思,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已经成为对大学生寄托人文关怀的载体。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却还在人文还是工具的学科性质间游移不定。作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笔者想从学科性质、教材编写和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谈一谈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看法。

一、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还大学语文人文性的学科性质

当前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强调人文性,有人强调工具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简单,“语文”二字对于中国人来讲,涵盖的内容太广了。强调人文性的人认为职业院校学生在人文素质的高低和知识面的宽窄方面与普通院校的学生有较大差别,因此,职业技术院校需要加强人文教育,需要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作为重要任务,这是语文的责任;强调工具性的人认为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要加强语文作为工具的实用性学习,强调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这也是语文的责任。这样一来,大学语文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我们承认有些学生不会写请假条、申请书一类的浅层次的应用文,但如果大学语文仅停留于对中学语文“欠账”的“补课”的话,一定会受到多数学生的抵制。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应是一门较高层次的语文课,应该体现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升华。当然,会写简历,不写错别字,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这是学语文最基本的要求。在高职院校开设实用写作类课程可以很好地体现语文作为工具的实用性特点。所以大学语文是人文性重要还是实用性重要不该成为争论的焦点。

其实,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完全可以通过两部分内容体现出来。篇章阅读赏析侧重人文性,同时注重实用性;而写作与表达则侧重语文的工具性,无须再争。撇开工具性的负累,还大学语文人文性的学科性质,大学语文才能够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传承文化,升华思想的重任。

二、教材编写要以渗透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为指导思想

教材编写应以文学史为线索,以渗透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为指导思想。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把人类优秀的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使之成为学生生命意识中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同时,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传统文化

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在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传统文化的内涵则包含在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它汇集着本民族文化中种种最基本的知识,诸如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哲学、历史等社会科学知识,乃至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其中有传统的道德文化、礼仪文化、审美文化、音乐文化等,有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更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

儒家传统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试想一个不爱自己的家,不爱自己家乡的人,如何能热爱自己的国家?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青年学生的民族感情变得更加淡漠,更谈不上拥有民族自豪感了。“韩流”的来袭引起了中韩传统文化之争,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不是拼命地使传统文化成为某种招牌,而应该使其深深地植根于国民的内心。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必须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二)培养学生向善向美的品德,弘扬人文精神

大学语文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应当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要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教育下,讲气节,讲节操,讲廉耻,讲有所不为,讲正气,讲不唯上不唯官,讲民本思想,讲平民意识……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文精神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儒家思想。“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受儒家仁爱思想影响,历代文学家写下了许多高尚的诗篇。而语文教育就要求学生做高尚的人。这样的思想教育,既与文学相联系,又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他们走进社会便很容易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人。

(三)培养学生正直豁达的人生态度,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正直、坚强,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好的语文教师也是学生人生的导师,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比多教一首诗、一首词更重要。

(四)培养学生高雅的品位,陶冶艺术审美情操

中国文学的美学体系,一般呈现“二水分流”的局面:一是儒家因入世而关心现实美;一是道家因遁世或自我超脱而醉心于自然美。要让学生在大学语文的学习中,多一点高雅,少几分庸俗,从而提高艺术品位,陶冶审美情操。

做到上述几点,大学语文就不再是空洞说教的脱离实际的学科;相反,它定能成为纵可回溯历史,横能立足当下的实用性较强的学科。

三、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充分利用影视资源

当今教育呈现出综合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发展趋势,而影视艺术无疑是当前最具魅力的综合艺术。影视作品具有画面动感和可剪辑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客观上适应了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

影视文学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都以人和人的灵魂、人的感情为研究对象和描写对象,具有叙事性。它既常借用文学手法来表现人物,反映生活,又采用文学的基本工具——语言艺术来刻画人物形象。所不同的是,影视文学的审美媒介是屏幕和银幕。

影视把绘画、戏剧、音乐、雕塑、建筑、舞蹈、风景、人物、视觉形象与有声语言联结成为统一的综合体,从高度综合的角度对生活做出反映,把一个充满艺术的真实世界呈现在欣赏者的面前。影视综合了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其所创造的银幕形象成为建立在时间与空间交叉点上的艺术形象。

利用影视资源并不是单纯地“看电影”。影视文学的剧本本身来源于文学,和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可以通过影视来认识文学,理解文学。但是由于现在的编剧、导演对文本的理解和作者的本意有差距,并且商业化气息浓郁,导致很多影视作品都脱离了作者的原意,从而给欣赏者理解文学原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然而正是由于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差异更好地去分析和把握原著,从而进行理性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影视文学鉴赏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了解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并积极运用到审美鉴赏活动中去。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个较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学科的重新定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的确立以及在实践中的检验,系列教材的编写和定期优化,教学手段的革新,全国范围该课程教学信息的搜集与分析,教学研究网站的建立,新的课程题库及考试系统的制作,并进而建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且行之有效的大学语文新的理论、教材与实践体系。当下高职院校已经重新认识到人文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纷纷把大学语文纳入课程设置中,并对其进行改革优化,使其真正承担起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路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审视和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1):57-58.

[2]罗梅.大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现状与思考[J].信息与教学,2009(11):166.

猜你喜欢

教材编写人文性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对初中化学用语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
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之浅见
浅析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高中数学教材的心理学探析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