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爱玛的性格特征

2023-05-30房淑琳

文学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爱玛奥斯汀

房淑琳

内容摘要: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爱玛》标志着其艺术成就的巅峰,该作品充满了对女性主义意识描述,强调了女性在家庭以及两性等私人领域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本文从激进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了爱玛性格中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爱玛的积极性格特征体现在她善待身边人,执着追求婚姻独立和自由,积极争取政治平等。爱玛的消极性格特征体现她一直保持强烈的阶级优越感,且喜欢支配别人的生活。本研究的意义体现在如下三点:首先,爱玛追求婚姻自由和独立,这有利于敦促现代女性追求事业,充分发挥个人才能,而非整天囿于家务活动。其次,爱玛坚持政治平等,这有利于激励现代女性追求政治权利。第三,就性格塑造而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爱玛的积极性格特征中学习到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要避免其性格中的消极方面。

关键词:简·奥斯汀 《爱玛》 激进女权主义 爱玛的性格

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他为人类创作了大量有价值的优秀文学作品(Copeland & Macmast,2010),如《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和《爱玛》(1815)。《爱玛》标志着她的艺术成就的巅峰,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她最好和成功的作品。

奥斯汀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教区的家庭。当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从没有上过任何正规学校,但她从父亲那里接受了广泛的小学教育,以及她自己的辛勤努力,这为她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18和19世纪,女性的地位非常低,只依靠婚姻。在这种情况下,奥斯汀挑战了当时社会的权威,并开始写关于女性意识的小说,尤其是《爱玛》(Khan,2006)。正如英国文学评论家Kettle(2003)曾经评论过的那样,《爱玛》是奥斯汀最伟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女权主义是指一种范围广泛的社会理论和政治运动,主要基于妇女结束性别歧视、性剥削、性压迫和促进性别阶级平等的经验和动机(Robbins,2000)。女权主义可分为四大主要流派:自由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社会女权主义和精神分析女权主义(Morris,1993)。激进的女权主义属于西方现代女权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至60年代。

本文将在激进的女性主义理论的框架下,分析爱玛的性格,使讀者对爱玛的性格和行为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

许多学者都评论了奥斯汀的文学价值,例如,杨利美(2011)认为,尽管爱玛不是一个完美的形象,但爱玛对婚姻自由平等的追求和生活的积极态度,在那个时代是宝贵的。李晓红和刘晓华(2014)从爱玛对婚姻的看法研究了奥斯汀讽刺的写作风格。黄军利(2015)和代博君(2016)都从叙事学的角度考虑了《爱玛》中的讽刺语言。

富尔克(2003)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基于19世纪英国的历史背景和性别歧视的学校教育,分析了《爱玛》一书中女权主义的形成和内容。从英国文学发展的背景出发,哈巴斯(2011)探讨了爱玛作品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萌发,并指出了她独立平等的人生观。庄园(2012)认为《爱玛》是一部典型的女权主义小说,它最深刻地反映了简·奥斯汀的女权主义意识,其女权主义的观点反映在爱玛的自由意识和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反抗上。崔丽与张瑜珊(2014)通过对18至19世纪英国女性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研究,指出了简·奥斯汀关于平等独立的婚姻和爱情的女权主义思想。更重要的是,邵静(2017)将爱玛与另一个愿意被父权制长者安排的传统角色进行了比较,从而突出了她的乐观和坚定,以及她挑战落后的父权制的勇气。

以往关于《爱玛》女权主义的研究大多只是关于爱玛的女权意识,但很少有研究将女权主义与爱玛的性格刻画结合起来的。因此,本研究将从激进的女权主义的角度来探讨爱玛积极与消极性格特征以及各自成因。

首先,本文可以为研究爱玛这一角色提供一个具体的例子。其次,对现代女性追求生活的平等与和谐具有同等的意义。本文中通过爱玛对爱情的坚定和追求婚姻平等的研究,反映了她进步的女性主义思想,可以鼓励现代女性在婚姻中坚持为自己的幸福和相互尊重而奋斗。最后,从激进的女权主义的角度对爱玛的角色进行分析,可以拓展《爱玛》的研究视角。

综上所述,通过以女性主义的方式研究爱玛的性格,希望读者能够尊重女性,维护男女平等的正确价值观。此外,本研究还将启发学者们从更多的角度探索《爱玛》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一.激进女权主义理论

激进的女权主义强调女性在私人领域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如在家庭和性别方面的独立和自由。激进女权主义的意识形态模式主要体现在凯特·米勒的《性政治》(1970)中。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中产阶级女性,她们强烈而明显地反对父权制社会。这些女权主义者认为,家庭或经济中的个人问题不是个人原因,而是整个社会中性别不公正的体现。此外,激进的女权主义强调男女在婚姻和性方面的平等和自由。

激进的女权主义起源于60年代,主要理论基础是父权制理论,米勒是在《性政治》(1970)第二章中第一个引入这一概念的人,这成为女权主义理论广泛使用的起点。20世纪70年代末,女权主义开始改变其观点,并挑战了传统权利和政治观念。萨特(1976)曾说过,这是一场所有女人与所有男人的斗争,每一个参加这场运动的女人都能从中受益。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许多后现代主义问题和新思想,取代了现代女权主义的激进主义。巴特勒(1980)主张在哲学和规则的约束下探索男女之间的关系,因此,激进的女权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逐渐消失。

二.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爱玛的性格特征

简·奥斯汀的《爱玛》在对女主人公的刻画中体现了一些女性主义思想。本章将研究爱玛性格的积极和消极方面。

(一)爱玛性格特征的积极方面

爱玛的角色中有很多积极的方面。一方面,她对周围的人表现出的善良,婚姻独立。另一方面,爱玛对自己很自信,并坚持追求政治平等。

1.对人友好并且乐于助人

爱玛对身边的人都很善良且乐于助人。女权主义主张,除了争取平等权利,女性还应该互相帮助以获得幸福(罗宾斯,2000),激进的女权主义强调,女性不仅应该为男女之间的自由而战,还应该对其他女性表现出尊重和友好(Millet,1970)。首先,爱玛对贝茨小姐很好,尽管他们的社会状态差异很大,但爱玛还是经常给她一些食物,并邀请她的家人来参加聚会。其次,爱玛在对待简·费尔法克斯时,显然很善良,每当拜访简,爱玛总是以委婉和耐心的方式与她交流,试图保持她脆弱的自尊。第三,爱玛热情地帮助哈丽特小姐,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女孩,阅读、写作,并学习如何穿着和行为优雅。当哈丽特小姐感冒时,她也是第一个来看她的人,并给她带来了好而昂贵的药。

2.对婚姻坚持独立

爱玛的独立性格可以反映在她对婚姻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上。根据杰曼·格里尔(1970)和凯特·米勒特(1970)的说法,女性应该追求爱情和幸福。一方面,爱玛追求婚姻中的自由,并坚持如果她的伴侣在私人生活中不尊重她的选择,她宁愿不结婚。婚前,爱玛经常和她的朋友哈里特小姐一起读和写,她还经常参加朋友们的各种聚会。在接受了奈特利先生的求婚后,爱玛也向他明确表示,她仍然需要保持这种自由的社交生活。另一方面,爱玛试图保持她在婚姻中保持平等独立的意识。正如塔兰特(2006)所声称的那样,激进的女权主义者提倡在生理和社会上的平等分工,女性不应该在家庭和社会事务中受到男性的压迫。爱玛不允许自己完全专注于做家务;相反,她的准丈夫奈特利先生也应该去做饭和打扫卫生。

3.为人自信并且坚持不懈

一方面,爱玛的自信反映在与他人的相处上。莫里斯(1993)主张女权主义者大多是具有一定教育背景的进步女性;当他们被别人攻击时,他们会冷静而巧妙地处理事情。当傲慢富有的埃尔顿的妻子向爱玛炫耀她的家庭财富,并嘲笑她是一个短视的乡村女孩时,爱玛并没有和她激烈争吵,而是自信地微笑着离开,并且,在后来的舞会上和弗兰克表演了一段美妙的舞蹈,反击了这个自命不凡的女人,让她感到羞辱和羞愧。另一方面,爱玛坚持追求政治平等。波伏娃(1949)指出,性政治是指男性对女性政治地位的歧视,这意味着女性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妇女被迫在父权社会中履行结婚和做家务的义务。然而,爱玛不愿意屈服于这种无聊、苛刻的生活。在知识渊博且温柔的泰勒小姐的教育下,爱玛获得了丰富的政治知识,并充分认识到在政治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独立的个体,性别歧视不应该成为政治权利不平等的原因。此外,她也同样重视政治事务的变化。例如,国家政治会议的参与者应该变得平等。基于这些政治关切,爱玛坚持维护她的政治权利,即妇女应该和男人一样,拥有同样的了解和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

综上所述,爱玛的积极性格体现在三个方面:她对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善良、乐于助人;她在婚姻中追求自由和独立;她表现出与他人相处的自信,坚持追求政治平等。

(二)爱玛性格特征的消极方面

一切都可以有两面性,爱玛这一角色也不例外。当她表现出她的积极性格,如善良和乐于助人时,她仍然保持着一种强烈的阶级优越感,并且非常喜欢干涉和支配别人的生活。

1.强烈的优越感

激进的女权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封建主义是大多数西方国家的特征,下层农民和中产阶级绅士之间的等级制度是根深蒂固的。同样,爱玛虽有着初步的女权主义思想,但也有着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她对下层阶级仍有强烈的优越感。一个明显的证据是,爱玛在日常聚会上的谈话中无礼地嘲笑了说话冗长的贝茨小姐。她还对马丁,一个不知名的地位较低的农民,表现出一种轻蔑的态度。当爱玛和哈丽特小姐在路上第一次遇见马丁时,她对他一句话也没说。马丁离开后,她傲慢地批评哈里特小姐和马丁的关系,她鄙视马丁,认为他没有接受过教育,缺乏文学知识的粗俗的乡下人。

2.强烈的支配欲

爱玛操纵他人的强烈愿望主要表现在她对他人的非理性配对的偏爱上。在婚姻方面,激进的女权主义反对非自愿婚姻,在父权社会中,提倡女性选择自己的婚姻伴侣,即自主追求婚姻上的幸福。起初,爱玛武断地希望哈丽特小姐嫁给一个年轻的绅士埃尔顿先生,她经常敦促哈丽特小姐和他一起学画画。此外,爱玛故意说服哈丽特小姐拒绝马丁的求婚信。最后,爱玛痴迷于配对哈丽特小姐和弗兰克,一个优秀和英俊的年轻人。她带哈丽特小姐去弗蘭克的派对,在那里她积极地让他教哈丽特小姐跳舞,

综上所述,爱玛的消极性格主要体现在她对地位低下的人的阶级优越感,并强烈希望控制周围的人。

本文主要从激进女权主义的角度分析爱玛的积极和消极性格。爱玛性格的积极方面体现在三个方面:她对周围的人很友善;她在婚姻中追求独立;她对自己充满自信,坚持追求政治平等。爱玛这个角色的负面性格是她保持着强烈的阶级优越感,喜欢主宰别人的生活。

这篇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三点的。首先,爱玛对婚姻中自由和独立的渴望,可以激励现代女性坚持拥有自己的事业,而不是整天困于家务琐事。其次,爱玛对政治平等的坚持,可以激励现代女性积极追求平等的政治权利。第三,在塑造性格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爱玛的积极性格中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同时避免她性格中的消极方面。

参考文献

[1]Austen, J.(1981). Emma.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Beauvoir, S.(1949). The second sex. England: Penguin.

[3]Copeland, E., & Macmast, J. (2010).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ane Auste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Greer, G.(1970). The female Eunu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Firestone, S.(1970). The dialectic of sex.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Fulk, M.(2003). Feminist and queer values in the southern Christian classroom:The case of Jane Austens Emma, Feminist teacher,10,50-52.

[7]Harbus, A.(2011).Reading embodied consciousness in Emma, 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51, 765-782.

[8]Johnson, C. (1988). Jane Austen: Women, politics and the novel.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Khan, M.(2006).Life and works of Jane Austen.England: Raj Publishing House.

[10]Millet,K. (1970).Sexual poli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Morris,P.(1993).Literature and femin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Robbins, M.(2000). Literature feminism. 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3]Tarrant, S.(2006). When sex became gender. New York:Golden Press.

[14]步雅芸(2006),《爱玛》一部典型的女性成长.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5]崔丽、张瑜珊(2014),从《爱玛》解析简·奥斯汀的婚姻家庭观.《语文建设》,6:27-28。

[16]代博君(2016),奥斯汀小说《爱玛》的反讽特色.《语文建设》,14:63-64。

[17]黃军利(2015),从叙事学角度探析《爱玛》的反讽语言.《语文建设》,20:54-55。

[18]李晓红、刘晓华(2014),解读《爱玛》中的反讽艺术.《语文建设》,3:30-31。

[19]尚晓珺(2019),简·奥斯汀笔下的成长型女性,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邵静(2017),《爱玛》主人公与传统女性形象比较分析.《语文建设》,24:27-28。

[21]尚晓珺(2019),简·奥斯汀笔下的成长型女性,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2]杨利美(2011),《爱玛》女主角的性格分析(英文).《思想战线》,37:272-273。

[23]庄园(2012),《女性主义专题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猜你喜欢

爱玛奥斯汀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爱玛
2020电影版《爱玛》女性主义解读
简·奥斯汀:查顿小屋的慰藉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保险起见
两百年后,依然奥斯汀
简·奥斯汀,为什么两百年后我们依然爱她
简·奥斯汀小说的叙事手法分析
奥斯汀小说中的多角恋与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