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实基础、重点任务与实践要求

2023-05-30贺卫华吕培亮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贺卫华 吕培亮

〔摘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又要聚焦目标任务进行“重点”突破。对照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结合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把牢牢守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作为重点任务,并从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树立大食物观、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健全和完善乡村建设推进机制、补齐农村双层经营短板等方面推进实施。

〔关键词〕 新征程;乡村振兴;现实基础;重点任务;实践要求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3)01-0042-08

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将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标志着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始迈入新的发展阶段。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题,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和主要举措,随后又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法律法规,为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法治保障。党的二十大及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部署,则进一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要求和路径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围绕乡村振兴的理论渊源、动力机制、基本内容、短板困境、实现路径以及城乡融合、脱贫攻坚等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大批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以及乡村振兴由先行探索转向全面推进阶段,学者们随之将研究视角聚焦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题上来,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一是新发展格局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问题(向延平,2021;高强、曾恒源,2022);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政府作用和农民主体地位问题(石洪斌,2019;王进文,2021);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宋洪远,2022;唐丽霞,2022);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问题(马建堂,2021;陈胜文、李珊珊,2022)。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学界对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问题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等问题的研究尚不充分。笔者认为,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既要协同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全面”上下功夫,也要把握重点任务,力求“重点”突破。基于此,笔者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基础上,结合党的二十大及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建设农业强国”的部署,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重点任务以及实践要求”三个层面,对新征程上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展开探讨,希冀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理论上,提出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论斷、新举措;在实践上,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培育壮大乡村产业为基础,以脱贫攻坚为目标,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为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乡村产业实现了新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产业化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推进“三链同构”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实现新发展。一是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各地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制定专项行动方案等举措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从而使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涌现了一批全国知名特色优势产业。二是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体验式消费的快速增长,为“互联网+农业”“农业+”等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不仅拓展了农业的多元功能,还挖掘了农村的多元价值〔1〕。三是优质高端农产品供给显著增加。各地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实施优质农产品培育工程,推动优质高端农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显著增加,培育了许多具有地域特征、文化底蕴、竞争力强的优质高端农产品。

(二)乡村面貌实现了新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科学规划与布局,通过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合整治,稳步推进“厕所革命”,加强“两污”治理等举措,有效提升了乡村面貌。一是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推进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生态化,使农村化肥农药施用量多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污水处理、黑臭水体治理力度,推进“厕所革命”等,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28%〔2〕,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3〕,村容村貌显著提升。二是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近些年来,各地加快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补链补网,打通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国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0%以上,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明显加快。三是乡村文化展现出新风貌。近年来,各地把文化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通过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举办乡村文化活动等,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精神面貌。截至2021年底,全国县级以上文明村、文明乡镇占比分别超过65%、80%,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6%〔4〕,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了新突破

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出台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在政策红利的驱动下,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并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持续增多。近年来,中央农办和农业农村部先后组织开展了五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共有28个省份、89个地市、442个县整建制开展试点〔5〕。目前,各地集体经济组织快速发展,全国已建立乡村组三级集体经济组织近96万个,村集体经营收益超过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超过50%〔6〕。二是农村集体经济活力明显增强。近年来,各地加快推进物联网、5G、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村集体经济的融合,在丰富农村业态模式、拓展农村农业价值和功能的同时,也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农村集体经济模式日趋多元。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也日趋多元化。除江蘇华西村、河南刘庄村、浙江航民村、贵州塘约村、湖北马岭村、湖南十八洞村等“明星村”的典型模式外,各地又探索出许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如以股份合作制为核心特征的“新苏南模式”“南海模式”“上海模式”,以集体土地或其他集体资源资产入股形成的贵州“六盘水模式”、云南“山邑模式”、宁夏“五星模式”,以“两股一改”推动形成的四川“温江模式”等。

(四)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实现了新跨越

经济增长既取决于要素投入数量,又取决于要素利用效率〔7〕。而制度是决定要素投入数量与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8〕。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把建立健全城乡融合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第一个阶段的目标。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9〕。随后,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供给进入了“快车道”,我国先后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一系列制度,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政策和法治保障。当前,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奠定了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制度和政策基础。

二、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

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协同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的全面振兴。同时,还需明确重点任务,实现“重点”突破。对照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结合党的二十大及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把以下几方面作为重点任务。

(一)牢牢守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进入新世纪,我国连续发布了24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而稳粮保供始终是“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角”。近年来,各地通过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等,推动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九连增”。但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及粮食生产的结构性矛盾,“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10〕。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纪疫情、俄乌冲突、大国博弈等重大变化与科技进步、文化发展等因素相互叠加,不仅使全球粮食供应链变得更加脆弱,也给粮食生产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进而加剧了全球粮食短缺。在此背景下,农业方面具有全球绝对领先优势和主导地位的一些国家,利用其粮食生产优势打击竞争对手的可能性明显上升。如美国,在历史上就曾多次把粮食当作打击竞争对手的战略武器。尼克松时期的农业部长厄尔·巴茨就曾经说过,“粮食是一种武器。现在粮食是我们在谈判时所用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其实,提供粮食不是真正的武器,拒绝提供粮食造成的饥荒才是真正的武器”〔1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2〕。但可以预见,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国家会对我们进行阻挠、遏制和打压,我们遇到的问题将更多更复杂,遭受的挑战也将更大。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13〕。因此,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重点任务,筑牢“三农”“压舱石”,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在世界变局和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

(二)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食物消费大国。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食、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一年下来的食物消费数量惊人〔14〕。近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呈明显升级趋势,在总体上符合班尼特定律(Bennetts Law)①。2021年我国人均GDP 1.25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这标志着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进入快速升级阶段。在此阶段,居民对高油、高脂、高糖食物的需求将不断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提高奶类、果蔬比例,减少畜肉食物比例,形成高蛋白低脂肪为主的多元化平衡饮食〔15〕。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12〕,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落实大食物观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的新要求。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把“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作为重点任务,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证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以适应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加速升级趋势,让居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

(三)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中国式现代化”是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它具有五个方面的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特征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根本超越,标志着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坐标。在共同富裕问题中,富裕是基础,因此可以将共同富裕的短板视为有人不富裕或有人 (相对)贫穷、有地方不富裕或有地方(相对)贫穷〔16〕。在我国,不富裕或(相对)贫穷的人和不富裕或(相对)贫穷的地方主要是指农民和农村。所以,推进共同富裕要重点瞄准农民、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地区。这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2〕的原因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17〕。因此,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以补齐“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板。

(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堅人民战争,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18〕。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部分脱贫地区的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一些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经营就业增收能力不强,返贫风险仍然较高〔19〕。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全国共有低收入人口6 200万左右,其中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约 4 600万,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人口约1 100万,还有易返贫致贫和其他困难人员500万左右〔20〕,而且从分布区域看,这些低收入群体基本上都在农村。因此,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点任务,通过健全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五)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我们党历来重视乡村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脱贫攻坚为引领,通过发展乡村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升级公共设施,建设善治乡村,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村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等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总体上看,目前农村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环境条件、公共服务等方面,还是在社会治理方面,都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12〕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把“建议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重点任务,通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公共服务便利度和人居环境舒适度,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关于我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进程,邓小平曾提出“两个飞跃”的战略思想:“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21〕。此战略思想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经营体制,即“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的理论基础。然而,长期以来一直只有分散经营层面而缺乏统一经营层面的客观实际〔22〕,导致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农村部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超过5万元的村占比仅为54.4%〔23〕。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充分,农村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缺少自有资金投入,就连政府财政投入建设的公共设施也因缺少资金维护损坏较快,直接影响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进而影响农村吸引外来资源。因此,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重点任务,尽快补齐双层经营短板,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三、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要求

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不同,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场持久战,既要全面发力、稳步推进,也要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建设农业强国目标重点发力,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宏观政策、体制机制、基础保障、科技装备等方面,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行了全方位部署。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按照党的二十大关于“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战略部署,牢牢守住我国粮食安全主动权。一是要强化粮食产能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生产根本在土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因此,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应持续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好耕地和科技两个关键。在耕地方面,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同时要通过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在科技方面,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解决种子“卡脖子”问题,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24〕;同时要加速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大力推广各类农机装备,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和装备支撑,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二是要强化粮食安全调控。要加快构建统一高效、协调有力的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调控体系,发挥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防止“谷贱伤农”和“米贵伤民”,真正做到“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24〕。一方面,要根据粮食供需状况布局粮食生产和储备,确定粮食进出口配额,稳定粮食价格和种粮收益,以保护国内生产者利益,推进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健全粮食需求管理和进口调节机制,对需求快速扩张的粮食实施需求管理和进口调节,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防止粮价过快上涨和“米贵伤民”。三是要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粮食供应链包括从粮食生产、加工、储备、进出口到消费的各环节,其整体韧性取决于每个环节的韧性〔25〕。因此,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一方面,要加快建设高效畅通、布局优化、便捷配套的粮食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和枢纽体系,全面推进粮食仓储、物流、加工、配送及市场设施现代化装备、智慧化升级〔26〕。另一方面,要提升统筹利用国际农业市场和资源的能力,科学合理把握农产品进口方式、规模和布局,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全球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树立大食物观,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12〕。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居民食物结构升级,让居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提出的新要求。所谓大食物观,就是“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27〕的一种观念。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树立大食物观,在确保主粮供给基础上,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一是要优化农业空间布局。要按照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原则,推进农业主体功能区布局和优势产业带建设;要在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给基础上,拓展绿色蔬菜、精品水果、特色杂粮等特色食物来源渠道,构建营养均衡的食物产品体系,以满足居民食品消费升级需求。二是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一方面,要健全设施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制定和完善设施农业发展补贴机制,因地制宜谋划设施农业发展项目,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引导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28〕。另一方面,要加强设施农业发展技术指导,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设施农业生产,构建当地农产品销售渠道,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及特色打造相应的农产品品牌〔29〕。三是要强化食品科技赋能。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业微生物产业,利用微生物生长快、易培养、空间占用小、蛋白含量高、技术发展快等特点,向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另一方面,要强化食品科技创新,推进食品技术成果转化,鼓励和引导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增加高质量食品供给,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食品的需求。

(三)培育乡村特色产业,筑牢农民增收产业基础

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乡村特色产业,作为以地域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基础、植根于农业农村、具有乡村价值的乡土经济活动,以及以乡村元素作为融合发展条件的新产业、新业态〔30〕,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一是要发掘乡土特色产品。要加强地方自然禀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发展小宗类、特色化种养,保护传统工艺,因地制宜打造多样性乡土特色产品。二是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要以“粮头食尾”“農头工尾”为抓手,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为重点,依托本地区特定资源优势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从而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三是要培育乡村特色的新产业新业态。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以农村电商为代表的新产业,鼓励农户和涉农企业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平台销售和推广特色农产品,借助互联网平台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打造农民增收新业态。

(四)变“输血”为“造血”,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2020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如期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但由于部分脱贫人口内生动力不足,以及一些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公共服务可及性偏低、产业基础设施更新管护短板突出等问题〔31〕,导致部分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仍然存在返贫风险。因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前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征程上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必须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一是要提升脱贫群众内生发展能力。新征程上谋划帮扶资源投入和实施帮扶项目,应把提升脱贫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放在首位,探索内生型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一方面,要通过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教扶贫等,强化农村适用技术和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脱贫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以增强其就业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推动优质教育向农村延伸,以提高农村教学质量,从根本上切断贫困代际间传递。二是要破除治贫模式路径依赖。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摆脱脱贫攻坚阶段资源下拨、责任下移的治贫路径。政府应把工作重心聚焦到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资源统筹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减少对农村发展的微观干预,最大限度拓展群众经济活动参与空间,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三是要盘活乡村要素资源。要完善农村土地、金融和产权制度,健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认定与入市制度、土地出让收入制度与利益分配制度,促进土地收益分配向乡村居民倾斜,进而通过激活农村要素、盘活农村资源,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五)健全和完善乡村建设推进机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问题作出的时代答案。新征程上,要按照党的二十大关于“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决策部署,健全和完善和美乡村建设推进机制。一是要强化规划引领。要对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以前瞻的眼光,对乡村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人口规模和村庄布局进行合理判断,并以县域为单位,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科学规划,完善规划编制机制,按照“一村一方案”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升级版美丽乡村。二是要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机制。当前,农村在交通运输、饮水、物流、宽带网络,以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还存在较为突出的短板,要锚定到2035年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12〕,健全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增长机制,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体系,把应由政府承担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费用纳入政府预算,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和维护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三是要健全村庄分类机制。可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等,将村庄分为以维持为主的“保底类村庄”、以提升为主的“集聚类村庄”、以融入城市为主的“城郊融合类村庄”、以更新改造为主的“特色保护类村庄”、以搬迁为主的“条件恶劣类村庄”等,并对不同类别的村庄分类施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增加投入,也有所节制,从而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确保乡村建设始终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六)加快集体经济运作,补齐农村双层经营短板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在推进家庭承包制实践中,没能处理好“分”与“统”的辩证关系,导致“分”有余而“统”不足,“双层经营”短板突出。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关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12〕的决策部署,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定位,突出问题导向,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补齐双层经营短板。一是要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能力。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集体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要选好农村发展带头人,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头羊”引领作用。那么,如何选好农村发展带头人呢?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支部书记李连成认为,当好农村带头人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思路懂政策,会“接天线”;二是私心少,经得起全村人看;三是能干会干,还得不分白天黑夜地干〔32〕。其实,这三个条件就是思路宽、品德好、能力强。实践中,可以参考这三个条件,放宽村支部书记选聘视野,把那些有干劲、有能力、精力充沛、思路开阔的致富能手、外出经商人员、复员退伍军人等,纳入村支部书记选聘范围,并通过组织程序任命为村支部书记,使之成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同时,还可通过继续实施大学生党员进村服务计划和优秀党员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等,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领头羊”队伍注入新鲜血液〔33〕。 二是要强化基层干部群众集体意识。在家庭承包制运行过程中,因过于强调“分”导致部分基层干部和群众缺乏集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新征程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可通过典型示范、教育培训、外出考察等途径,提升基层干部群众的集体意识,凝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共识,减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人为阻力。三是要加快推进“三变”改革。“三变”改革的实质是通过整合农村资源要素,破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人、地、钱”难题。在“人”方面,应围绕农民主体地位,推进农村资源资产化,加快农村集体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从而把农村集体产权落实到具体的“人头上”,不能到人的,则确权到村集体,作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资产。在“地”方面,應全面调整土地规划,优化乡村建设用地布局,实施点状供地,推动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国有出让用地等不同性质土地实现功能互补,确保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在“钱”方面,应进一步深化包括宅基地在内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细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措施,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

〔注 释〕

①班尼特定律,由美国经济学家班尼特提出,是他对欧洲和美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到工业化后期的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进行研究后发现的规律,即随着收入增加,人们对米面等淀粉类主食消费逐步减少,而对营养丰富的肉类、蔬菜、水果的消费将大幅增加。

〔参 考 文 献〕

〔1〕李 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与短板〔J〕.北方经济,2021(07):7-9.

〔2〕生态环境部:到2025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要达40%〔EB/OL〕.(2022-04-25 ).https://www.mee.gov.cn/ywdt/spxw/202204/t20220425_975880.shtml.

〔3〕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EB/OL〕.(2022-06-28).http://www.gov.cn/xinwen/2022-06/28/content_5698070.htm.

〔4〕王丽红,赵一夫.夯实农村现代化根基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EB/OL〕.(2022-12-07). https://m.gmw.cn/baijia/2022-12/07/36214173.html.

〔5〕郁静娴.超七成村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N〕.人民日报, 2020-08-23(02 ).

〔6〕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EB/OL〕.(2022-02-25). http://www.zcggs.moa.gov.cn/gzdt/202202/t20220225_6389728.htm.

〔7〕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55.

〔8〕高 强,曾恒源,殷婧钰.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101-110.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1).

〔10〕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N〕.人民日报,2022-12-25(01).

〔11〕李素琴. 金融资本下美国粮食武器战略对全球农业控制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2016(08):83-87.

〔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

〔14〕李浩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N〕.人民日报,2022-03-15( 04 ).

〔15〕余慧容,杜鹏飞.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变迁对耕地资源的影响——基于1981—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数据〔J〕.中国土地科学,2022(08):98-107.

〔16〕叶敬忠.共同富裕研究的问题导向与短板视角〔J〕.社会科学辑刊,2022(06):94-100.

〔17〕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献研究院. 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46.

〔18〕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02).

〔19〕程国强,马晓琛,肖雪灵.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思考与政策选择〔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22(06):1-9.

〔20〕国新办举行困难群众帮扶有关工作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EB/OL〕.(2022-06-17). http://www.gov.cn/xinwen/2022-06/17/content_5696321.htm.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 1975—1997):下〔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10-1311.

〔22〕宋亚平.重在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的改革创新——论乡村振兴(之二)〔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02):19-33.

〔23〕李 鹏.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时期的共富之路 〔N〕.农民日报,2022-05-18(01).

〔24〕刘 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N〕.经济日报,2022-10-27(09).

〔25〕詹 琳.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N〕.经济日报,2022-07-23(06).

〔26〕程国强.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N〕.人民日报,2021-09-13(09).

〔2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98.

〔28〕乔金亮.向设施农业要食物〔N〕.经济日报,2022-11-11(06).

〔29〕张金子.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04):102-104.

〔30〕王 哲.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N〕.河北日报,2022-05-18(07).

〔31〕张 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2(06):8-11.

〔32〕全国人大代表李连成:当好乡村振兴带头人〔EB/OL〕.(2018-03-23).https://www.henan.gov.cn/jrhn/system/2018/03/23/010773929.shtml.

〔33〕吕培亮,牟成文.乡村振兴战略中村干部队伍建设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9(04):5-11.

责任编辑 徐 芳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