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千字文》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2023-05-30刘克汉

今古文创 2023年1期
关键词:梁武帝骈文千字文

【摘要】《千字文》是在重视教育的思想下编撰而成的,它的编撰受到了当时流行文学风格的影响,贯穿的是在当时社会占据重要地位的儒家思想,这是其诞生后深受欢迎以及能够流传千年不衰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至今,《千字文》仍然有很多现实的价值值得开发和借鉴。

【关键词】梁武帝;骈文;儒学;识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1-0059-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1.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千字文〉类文书的收集、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9XJA870002)。

《千字文》是南北朝时期周兴嗣受梁武帝之命,为皇子们编写的识字读本。《千字文》全文由一千个汉字组成,它们被分成四字一组,合计二百五十组,因为编排用心,合辙押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千字文》自诞生至今已经1400年,流行不衰,此后还出现了很多注解《千字文》的文本,以及以《千字文》为榜样,对其增补、续写、重编、仿写而形成的很多《千字文》别本,是公认的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读本。它不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儿童启蒙教育、蒙学教材和识字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而且还传播到古代周边的民族和国家,例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地,成为文化交流的途径之一。《千字文》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文本所蕴含的积极因素,对当代教育有很多有益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千字文》是在重视教育的思想下编撰而成的

自古以来中国对教育尤其是启蒙教育特别重视,很早就提出了“养正于蒙”的教育思想,就是想养成良好的习惯要从小抓起。直到晚清,中国虽受西方影响但开设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仍然被命名为“蒙养院”。

中国在进入周代后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启蒙理论和实践。战国秦汉以来启蒙教育更加发达了起来,一个重要表现是蒙书的出现,具有代表性的有《仓颉篇》《急就章》等。

中国古代的蒙书即启蒙教材是与当时总体的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孔子将周代贵族教育归纳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数主要就是识字和数学,这与当代启蒙教育首先从语文(书)和数学(数)开始是异曲同工的。书、数二技也是战国尤其是秦汉时代培养、选拔官吏特别是担任具体事务的“吏”的重要标准,想成为帝国的高级官员,则必须深通经义,《汉书·夏侯胜传》记载大儒夏侯胜教育学生:“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犹俯拾地芥耳。” ①即能通晓儒家经典,则获得官位易如反掌。“读书识字”两千多年来深深嵌入中国人的观念中,而读书以识字为先,故而识字为重中之重,历来为人们重视,自《仓颉篇》《急就章》之后,《千字文》这部适应了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字书应运而生,并最终在唐代时彻底取代了《急就章》。

《千字文》是梁武帝命周兴嗣“次韵”编撰而成的,据《梁书周兴嗣传》记载:“自是《铜表铭》《栅塘碣》《北伐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并使兴嗣为文,每奏,高祖辄称善,加赐金帛。” ②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他佞佛,不仅赏赐寺庙大量财富,而且还几次“出家”,迫使大臣们出重金将其“赎回”。但这样一位佞佛的皇帝,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自己儿子们的教育十分重视,命周兴嗣给皇子们编撰识字课本《千字文》就是典型的例子。虽然编撰《千字文》的初衷是为皇子们服务,但其面世后却“飞入寻常百姓家”,遍地开花,成为当时南朝有能力接受文化教育的人群普遍接受、乐意使用的教材,证明《千字文》不仅是一部成功的识字教材,同时也说明重视教育尤其是启蒙性质的识字教育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十分流行。梁武帝因为佞佛耗费巨额钱财,却被禅宗初祖达摩评价为没有功德。但是梁武帝命周兴嗣编撰的这部《千字文》,却无意间惠及中国此后一千多年的识字教育,比起他为佛寺捐款,这才是真的功德。

梁武帝之子梁元帝少而好学,颇有才华,文章、书法、绘画为其三绝,而梁武帝的另一个儿子则是文学史上有名的昭明太子萧统,这都与其父梁武帝重视教育有很大关系,从培养子女成才这点来说,梁武帝是位合格的父亲。《颜氏家训勉学》中记载梁元帝自述少时好学之事,颜之推评价说:“帝子之尊,童稚之逸,尚能如此,况其庶士,冀以自达者哉” ③,即梁元帝身为皇子却能努力读书,其他人应以他为榜样。梁武帝父子重视教育的精神,以及一千多年来使用《千字文》的人们重视教育的精神,非常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和学习。

在重视教育思想下诞生的《千字文》,一千多年来引导无数的文人学者开启迈入学术殿堂或朝廷大门的第一步,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由于客观原因,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文盲占了中国人口中的绝大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时至今日,不分阶层,几乎所有愿意接受基础教育的人都可以得到满足,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但是人们不应仅仅满足于此,因为如今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仍然会时不时得冒出“读书无用”的论调,这时候,古人重视教育的精神不但没有落伍,反而是对这些小富即安的短视行为的有力驳斥和矫正。

二、《千字文》的编撰形式和编撰精神与时代相符

《仓颉书》《急就章》都是早期的识字蒙书,使用年代也非常久远,《仓颉书》流行于战国时期,《急就章》则从汉代一直使用了数百年,到唐代才逐渐被《千字文》所取代。《急就章》取代《仓颉篇》,《千字文》又取代《急就章》,并且流传至今,原因在于它们各自适应了自己所属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就《千字文》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千字文》的文学风格是南北朝时期盛行的骈文

梁武帝以及《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生活的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大分裂时期,时间近一百七十年。南北方在文化上有巨大的差异,这在《颜氏家训》中论述颇多。但魏晋以来发达的玄学、名士风度、士族制度等被南朝继承颇多。于文学来说,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却少有人知《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所处的时代盛行的文学形式是“骈文”,这是一种颇重韵律、对仗的文体,北朝文学尚质朴,如斛律金“天苍苍,野茫茫,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之豪迈,南方文学则是对仗工整、讲究声律的骈文更为发达,四字一句、朗朗上口的《千字文》就是典型的骈文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文学特征。南朝的华丽骈文还被北朝所艳羡,大文豪庾信擅长写骈文,他也是梁武帝时的大臣,与周兴嗣为同时代人。“侯景之乱”时梁武帝被困身死,庾信颠沛流离至北朝,后来代梁而立的陈朝在南方建立,很多流寓北方的士人又返回南方,而庾信则因北朝皇帝爱其才华被扣不得南返,庾信难过之余写了一篇《哀江南赋》,这篇代表作的格式仍然是骈文。

骈文在南朝所受的重视甚至影响到了当时的外交文书,比如《宋书倭国传》中记载倭国(在今天的日本)给南朝宋顺帝上的表文,以“封国偏远,作藩于外” ④起首,全文也是骈文。这篇骈文写成的“表文”,无论是倭国文人受到中国文风的影响,还是其原文被南朝文人修改润色成骈文的样式,都足见骈文在南朝的盛行。

南朝的骈文之风不仅影响中外,而且持续影响到唐代,擅长写骈文的大文学家庾信去世不到五十年,唐太宗李世民君临天下,这位帝王也酷爱文学,但是因为南北统一,他再也不用像当年北朝扣押庾信那样来满足自己的文学欲了。骈文影响了唐诗,甚至连唐代朝廷的奏章也是骈文写成的,直到赵宋时代古文运动兴起,这种流行了几百年的文风才有所改变。

诞生于南朝的《千字文》,自然摆脱不了其所处时代文风的影响,事实上,骈文三个重要的特点即辞藻华丽、讲究韵律和对仗以及用典在《千字文》中都能看到。首先是辞藻华丽,《千字文》篇幅限于“千字”,故而词汇使用大受限制,但是周兴嗣却将这松散的一千字有机地组合起来,使之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每句都有一定的含义,体现出周兴嗣运用词汇的高明。其次是讲究韵律和对仗,既要将松散的一千字有机地组合成句,还要读起来有韵律、朗朗上口,这是编撰《千字文》最大的难点之一。但实际情况是,即使在经历了唐宋以來的音变,今天汉语普通话语音已经与古汉语差距甚大的情况下,《千字文》读起来仍然朗朗上口,体现出它的韵律美。最后是用典繁复,用典是指在文章中运用历史上的各种典故,《千字文》充分体现出这点特征,在四字一句组成的二百五十句话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典故,体现出周兴嗣对历史典故的熟练运用。

总之,周兴嗣的《千字文》符合骈文的三大特点,是典型的骈文,体现出当时的主流文学风格。《千字文》的骈文风格,除了时代文风所致,当然也与其作者周兴嗣本人具备极高的文化素养是分不开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士族社会,众多世代相传的家族影响着整个社会及国家,与周兴嗣同时代的颜之推、庾信都是文化世家出身,《梁书周兴嗣传》记载:“周兴嗣字思纂,陈郡项人,汉太子太傅堪后也。高祖凝,晋征西府参军、宜都太守。兴嗣世居姑孰。年十三,游学京师,积十余载,遂博通记传,善属文。”⑤可见周兴嗣也是出身于文化世家,而且其个人才华横溢。今天在编撰类似教材时候,也应该选择符合时代风格的文体、文风,尤其重要的是要选择有才能、有担当的人才来负责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千字文》贯穿的主题思想是儒学

《千字文》体现了周兴嗣所处的南北朝时期的儒家思想观念,这和他之前的时代如秦汉以及他之后的时代如宋、元、明、清相比,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也有其独特的时代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动荡时期,却也是思想文化极其发达的时期,尤其是佛、道二教,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时期南方道教有葛洪、陶弘景,北朝更有地位可比国师的道士寇谦之;佛教在这一时期的繁荣丝毫不逊于道教,北朝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南朝的“四百八十寺”都在这一时期兴建,命周兴嗣编撰《千字文》的梁武帝就是个崇信佛教的皇帝,他不仅捐巨资给寺庙,甚至本人还数次出家,最后都被大臣们以巨资“赎回”。佛、道二教的影响力自然会影响到汉武帝以来儒学独尊的地位,而且这一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风度也一直影响到南朝的士族社会,“七贤”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嵇康即以“非汤武而薄周孔”为标榜,即反对当时以“名教”标榜的儒家。在这样一个四面包围的思想环境中,儒学并没有势微,统治阶级中的很多官吏以及很多文士仍然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而且这种思想与时俱进、有所加强,例如在魏晋以来兴起的“名教”,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力就非常大,做出有伤“名教”的事情可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比如嵇康之死就是因为卷入了吕氏兄弟的“不孝”案,而“孝”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再如《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北齐书颜之推传》记载:“颜之推,字介,琅琊临沂人也。九世祖含,从晋元东渡,官至侍中、右光禄、西平侯。父勰,梁湘东王绎镇西府咨议参军。世善《周官》《左氏》,之推早传家业。年十二,值绎自讲《庄》《老》,便预门徒。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博览群书,莫不该洽。” ⑥颜之推家族不仅是士族,而且是儒学世家,颜之推少年时曾学老庄道家,后来因为不喜欢便又回归家传的儒业。颜氏家风历数代而不坠,唐朝“安史之乱”时出现了英勇抗击叛军的颜真卿、颜杲卿兄弟,这不是偶然现象,二人的“忠”体现的正是颜氏家族崇信的儒家精神,故古人云“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千字文》中体现出的主体思想也是儒家思想,有学者从《千字文》为什么会取代《急就章》的角度做了多方面研究,其中一点就认为“《千字文》中灌注了浓厚的儒伦理观念,充满了儒家道德训诫的内容” ⑦。

综上所述,即使在魏晋南北朝这样一个佛、道、玄等各种思想活跃的年代,儒学仍然保持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千字文》诞生后广受欢迎也能看出它具有的强大社会群众基础,反映了儒学思想在当时的顽强发展。周兴嗣本着自己的儒学立场编撰的这部《千字文》能流传一千四百多年不衰,是与其深深扣住了时代精神即儒学思想密不可分的。这也为今天的人们做出了启示,即无论做启蒙教材还是其他教材,都要符合所处时代主体思想、反映时代价值观念。

三、《千字文》及其相关文本有现实利用的价值

《千字文》虽是一部古老的教材,但它却仍然具有很多现实的价值可以开发利用。

(一)《千字文》和书法、文学有不解之缘

《梁书》记载是梁武帝命周兴嗣将王羲之千字“次韵”成书,但记载简略,《太平广记》记载:“梁武帝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王羲之)书中搨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赏赐甚厚。” ⑧即《千字文》的一千字首先是由殷铁石挑选并“搨”出的,“搨”与拓不同,简单说就是用纸蒙在字迹上摹写,这一工作是由擅长书法的人来完成的,可见殷铁石是位书法家。但是梁武帝觉得这一千字没有次序太散乱,所以让“有才思”的周兴嗣来将他们连缀起来,周兴嗣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就把这一千字连缀成了四字一句、韵律优美的一篇骈文。可见,《千字文》的初级版本是由书法家殷铁石和文学家周兴嗣共同完成的。

《千字文》诞生后,立即产生巨大影响,不仅内容广为流传,而且千百年来成为书法家们挥毫泼墨的经典素材,也留下了很多经典书法作品。《千字文》所选取一千字的字体本来就取材于东晋王羲之,后来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写的《真草千字文》,更是抄写八百本,江南诸寺各施一部,如今也成为书家们临写的经典。再从文学价值来看,《千字文》为一千多年前编撰的骈文,时至今日,汉语语音虽然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以普通话读起来仍然能感受到其朗朗上口的韵律美,而且用保留相当多古汉语语音的方言如粤语来读时,其韵律之美更加明显,所以《千字文》和同样表现韵律美的《诗经》、汉赋、唐诗等一样,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遗产。

在今天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以《千字文》为题材创作的书法作品及其文学价值在推广艺术、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千字文》具有较高的思想借鉴价值

抱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千字文》仍有一些思想可以与今天的现实结合,发挥其借鉴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在《千字文》中也能找到很多可资借鉴的强调重视家庭伦理、家庭和睦的内容。除此之外,尚有很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部分可供今天的人们借鉴和运用。

(三)作为一部识字蒙书,《千字文》具有现实的识字教育价值

古今教育制度和识字教学方法不同,但是通过研究比较可以发现,现代教材大多通过理解式记忆在阅读中分散识字,并不符合儿童成长时期的记忆特征,效果并不显著。反而是古老的《千字文》具有快速高效、识字量大、易于记忆的优势。《千字文》具有押韵、用典的特点,所蕴含历史文化信息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不枯燥,更重要的是蕴含了如此丰富的知识却仅仅用了一千字,而且几乎不相重复,它的识字效率是远远高于今天的识字教育方法的。如果这一千字以现代教材课文形式分散学习和掌握,需要学习的文字量将高达50万字以上,约折合小学教育2个多学年的识字教学时间。可见《千字文》这部古老字书在识字教学上的高效率,这为人们今天的识字教育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视角。

四、结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涌现出各种文献数不胜数,但有数不清的典籍、文章没有流传下来。究其原因,除了天灾人祸,人为淘汰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谓人为淘汰,就是在同类的文献典籍中,更有生命力的被选择流传下来,而没有生命力的则少有人传,最终导致失传。比如续写司马迁《史记》的著作很多,然而最后流传下来的只有班固父子续写的部分,再就是与《史记》同列于“前四史”的《汉书》;以《后汉书》为例,本来有“十八家”之多,但是范晔的《后汉书》一出,被公认为最好的一部,其他“十八家”遂逐渐销声匿迹,独范晔的《后汉书》列入二十四史,被奉为经典,流传至今。《千字文》同样如此,从诞生之日起,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的考验,顽强得流传了下来,并与《三字经》和《百家姓》合称为“三百千”,成为中国古代代表性的启蒙读物和识字课本。它不仅在中国古代启蒙教育史上意义重大,而且在所谓的“儒家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内的国家如朝鲜、韩国、越南以及日本的古代识字教育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甚至直到今天他们当中仍然有在汉字教育领域使用和开发《千字文》文本。

《千字文》是当今人们吸取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除了本文所论述的,还具有为各学科提供重要的文献资料、丰富字书和词典的编纂、为识字教育提供新视角以及研究汉语传播史和对外汉语文字教学等多方面的参考价值,需要长期的研究和开发。

注释:

①(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59页。

②(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98页。

③(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訓》,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94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95页。

⑤(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97页。

⑥(唐)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17页。

⑦姚宏杰:《识字与训诫:从〈急就章〉到〈千字文〉》,《中国德育》2006年第11期。

⑧周兴嗣撰,吴蒙标点:《千字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页。

作者简介:

刘克汉,男,梧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教育。

猜你喜欢

梁武帝骈文千字文
北魏新贵族的形成与骈文的新变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真草千字文》
论明清之际骈文的经典化
汉语四声
梁武帝:就要逼你造反
启事一则
何诗铭?《千字文》等
千字文
梁武帝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