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糨糊在书画装裱与修复中的作用

2023-05-30聂晶淼

收藏与投资 2023年3期
关键词:糨糊修复传统工艺

摘要:书画装裱是一门流传近两千年的传统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糨糊的使用是装裱工艺兴起的重要条件之一。糨糊在文物装裱、修复材料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在书画的装裱、修复和保护中所起的作用却很大。在装裱和修复书画时如果不能合理地制作糨糊、调配糨糊、使用糨糊,就会给书画带来极大的危害,不利于书画的保存。本研究以书画装裱技法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阐述糨糊这种不同于其他物质的裱画材料在书画装裱、修复和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糨糊;装裱;修复;传统工艺

书画装裱是一门传统的技艺。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我国古代书画装裱师们为了保护和装饰书画,使之能够长久保存而发明了书画装裱的工艺。在众多裱画材料中,糨糊是直接接触画心的,它在书画装裱、修复和保护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就像人需要空气,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一样。在当下,外国文化大肆入侵,书画装裱作为中国的民族文化应得到重视。从根源上重视装裱中糨糊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修复中国书画,使书画恢复往日的光彩,传递民族精神。

一、装裱工艺的起源和发展

古老的装裱工艺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糨糊的使用则是它形成的重要前提。秦汉时期就已有装裱技艺。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就是书画款式立轴的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期,装裱技艺趋于成熟,唐代张彦远[1]在《历代名画记》中论述道:“自晋代以前,装褙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禙。”隋唐时期,我国结束了战乱状况,随着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文学、艺术逐漸兴盛起来,大大推动了书画装裱工艺的发展。两宋时期,由于帝王十分喜爱书画,广设画院,优秀的书画人才辈出,使书画事业有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宋朝丝织工业的发展,使装裱工艺进入成熟时期,“宣和裱”(又称“宋式裱”)就是这一时期创造的书画装裱款式。宋代以后,装裱款式多沿袭唐宋风格,没有太大的变化。清代后期,由于装裱业人才的缺乏,装裱技艺逐渐走向衰落,但在论述装裱理论方面成就显著。如明代周嘉胄撰写了我国第一部装裱书画的名著——《装潢志》,清代周二学撰写的《赏延素心录》。这两部著作对书画装裱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直到今天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糨糊的制作与运用

糨糊是直接接触画心的媒介,它的制作必须考究。明代周家胄[2]在《装潢志》一书中说道:“裱之于糊,犹墨之于胶。墨以胶成,裱以糊就。”糨糊的用料、制作工艺、保存方法及调配方法都影响着糨糊的质量,而糨糊的质量和使用方法,是决定装裱书画质量优劣的关键。

(一)选料

装裱书画的糨糊是用小麦面粉洗出面筋后的淀粉发酵制作而成。最好选用淀粉质量高的精粉。

(二)制作工艺

早在我国唐代,《历代名画记全译》[1]中就提到过“凡煮糊,必去筋。稀缓得所,搅之不停,自然调熟”。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制作糨糊,必须去除面筋。煮糨糊时,要调稀,并不停地搅动,使之自然调熟。有的地区制作的糨糊不提取面筋,直接用面粉制作糨糊。但不洗出面筋的粉子有几点不足:一是胶性过大;二是糨糊保存期限短,比洗出面筋的淀粉打的糨糊更容易发酵;三是用面粉糨糊裱的裱件一旦受潮,就容易出现霉点,这是面粉中的面筋发霉所致。

制作糨糊的步骤如下:首先,洗粉子。先将面粉和成团,放置几分钟醒好后,将面团放入水中抓洗,待洗出面筋后,将剩下的淀粉过罗后倒入缸中,并加些清水发酵。其次,制作糨糊。将发酵好的淀粉稍加水调稀,过罗,在锅中稍加水烧开,把淀粉水倒入锅中并用木棒不停地搅动,看到糨糊有小泡出现为止。将打好的糨糊泡入冷水中,自然凉透后即可使用。

(三)糨糊的运用

糨糊的使用方法和用量对书画的装裱、修复和保护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糨糊的用量以少和稀为佳,但也不可一概而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托画心、覆背纸等应用稍稀的糨糊,而且糨糊的用量要适中,多刷而非多用,如果使用的糨糊较稠或刷得过厚,则书画裱件会很厚硬,甚至出现像瓦片一样翘曲的现象。镶活的糨糊则需要稍稠一些,但勿用过量,用得太多会使浆口出现褶皱,不利于后面的装裱。

糨糊对水的调配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温度、纸的吸水性等问题。如果在夏天,调配的糨糊即使调得像水一样稀,但在托画时仍能感觉到糨糊有黏性;相反,如果是在冬天,糨糊调配过稀,那就会造成裱件“重皮”;如果纸的吸水性好,糨糊也可调配得相对稀一些。但托熟宣的糨糊必须要稠一些,因为熟宣经过矾处理,吸水性较差,在刷的时候要多刷几遍,待其完全涨开后再上命纸。托绫绢时的糨糊要比托熟宣的稠很多,先在瓷碗中把糨糊捣碎,然后在罗中刷挤,最后得到细腻而无小颗粒的糨糊,备用。

古人云:“用浆如用水。”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指糨糊越稀越好,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然后再进行调配。

三、糨糊制作用药对书画装裱、修复和保护的作用

(一)古代传统糨糊及现代糨糊制作用药

1.古代传统糨糊制作用药

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记载用花椒熬水,再放入少许白矾末和乳香调制出的糨糊用于装裱,可起到使幅面平展熨帖、不会卷翘的效果。《历代名画记全译》[1]中云:“凡煮糊,必去筋,稀缓得所,搅之不停,自然调熟。余往往入少细研薰陆香末,出自拙意,永去蠹而牢固,古人未之思也。”这句话指的是在制作糨糊时加入少量细细研碎的薰陆香粉末,可以永久防止蛀蚀,使画作裱褙得更加牢固。笔者经师传授,用熬好的白芨水打糨糊,能起到防虫的效果,同时还可使糨糊黏度增强,而且可对书画产生一定程度的做旧效果。

2.现代糨糊制作用药

如今在制作装裱糨糊时会加入一些化学用品,如食用防腐剂苯甲酸类来对糨糊进行防腐;有的还加入一些石炭酸、甲醛等,但这些都属于有毒有害的化学制剂,应慎用。

(二)古代传统制作用药与现代制作用药对书画装裱、修复和保护的利弊

糨糊是书画装裱和修复中必需的材料,在糨糊中恰当地用药可对书画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传统的制糊用药经过了长期实践应用,一般多为中药,不但防虫防蛀,还能使装裱和修复过的书画平展熨帖,延长书画寿命,而且对人的健康无副作用。现代制作用药多为化学制剂,虽然对书画起到了一定的防虫防蛀作用,但有一定的毒性和腐蚀性,对人的健康和环境危害极大,应谨慎用之。

四、糨糊与书画装裱、修复和保护的关系

裱画所用的糨糊,是裱画材料中必需的材料。糨糊的使用,同书画裱件质量的优劣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裱成的书画卷轴,如有发霉、虫蛀、卷翘、重皮等问题,都与糨糊有关。重皮,又称“壳了”,意指在托过的书画裱件中,各层纸之间、托纸与绫绢之间出现的分离现象。出现“重皮”现象有如下几种原因:一是在对书画进行装裱、修复时,所调配的糨糊过稀,忽视了糨糊必要的黏度,使书画出现了局部或大面积分离。二是打糨糊的温度过低或过高,打的糨糊未“熟”或“熟过了”,都会影响糨糊的黏性。三是在装裱和修复过程中,操作者未能把调好的糨糊刷均匀,裱件有的地方没刷到糨糊,从而导致了裱件出现了“重皮”。裱件出现霉点是面粉中面筋未洗净,面筋发酵所致。冯增木[3]在《中国书画装裱》一书中指出:“不论在托心、托各类镶料、镶活、覆背和上杆的各道工序中,都应尽量控制糨糊的用量。特别是新冲制的糨糊,其胶性大,更容易增加书画裱件的收缩幅度和卷翘程度。”在《中国书画装裱技法》中《赏延素心录》[4]也有记载:“临用入磁瓿,千杵烂熟,以前水匀薄,大忌浓厚。”由此可见,过量使用糨糊,可导致裱件像瓦片一样向上卷翘。这些现象都会损害画心,缩短画心的寿命,不利于书画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五、糨糊对书画装裱、修复和保护的重要性

装裱这门传统古老的工艺一直延续到今天,为我国的名人书画、历史文献等文物的保存、修复和保护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门古老的传统工艺是伴随着糨糊的使用而诞生的。书画的加工采用了糨糊,才算得上是装裱。从古到今,装裱和修复一直以糨糊为媒介接触着画心,说明用面粉制成的传统糨糊黏性好、溶于水、酸碱度适中、绿色环保、无毒副作用,更利于对画心的保存。这近两千年的裱画历史也足以证明糨糊的重要性,其远远好于其他媒介物质。经托裱后的作品即使是在若干年后,也可对其多次进行揭裱修复,然后重新装裱,也可重现作品的“精氣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装裱行业出现了机裱方法。机裱,顾名思义就是用机器裱画,这种裱法所用的“糨糊”是一种高分子热熔胶,这种胶经加热后就可黏住画心,但这种胶是不溶于水的,所以在书画重裱的时候揭裱很难进行,对画心的损伤较大,会使作品失去原有面貌。由此可见,糨糊的质量是书画作品得以千古流传的重要条件。

六、结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装裱工艺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当今社会出现了大量的机器装裱,夹杂着现代人的发明创造,传统工艺逐渐被人们淡忘,濒临失传。试想,百年以后我国大量书画作品、文献资料等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文物若失去原貌,将会令人惋惜。经机器装裱后的裱件无法揭裱修复、无法重新装裱,若长期使用该方法,再过若干年中国的文化将殆尽。所以从现在起,人们应该重视传统工艺,思考为什么糨糊装裱的传统工艺能一直沿用至今,书画作品仍能流传至今。答案是糨糊在其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作者简介

聂晶淼,辽宁本溪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术。

参考文献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全译[M].承载,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159.

[2]周嘉胄.装潢志标点注译[M].杨正旗,译.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7:40.

[3]冯增木.中国书画装裱[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92.

[4]冯鹏生.中国书画装裱技法[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107.

猜你喜欢

糨糊修复传统工艺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除旧迎新 贴“桃符”
除旧迎新贴“桃符”
现代道桥工程出现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探析及修复对策分析
自体骨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及快速修复技术
刍议现代工业设计对传统工艺的发展性继承
砖与竹
——印度传统工艺成就的家具系列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