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

2023-05-30李庆英

参花(上) 2023年5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间群众

在社会日益发展进步的形势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开始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越来越高的追求。所以,要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积极传承和创新的同时,做到与时俱进,进而推动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能够在国际舞台熠熠生辉,散发独特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久地传承和弘扬下去。

一、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的关系

(一)在群众文化中融入民间民俗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在群众文化中渗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能够使让人们对该地区文化有大致的了解,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地方特色,从而给人们留下更加直观的印象。在某种程度上,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人们在生活中直接或是间接地与群众文化发生接触,不仅可以使群众彼此之间增进交流互动,还可以使民间民俗文化得到一定的传承和发展,以推动经济和文化实现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由此可以看出,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具有一致性,主要目的在于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是促使人们对文化形成认同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民间民俗文化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民间民俗文化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凝聚了群众的智慧,是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参与,而将民间民俗文化融入群众文化活动中,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一)重视力度不够

当前,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存在着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且交通不便、不能及时获取外界信息等情况,这也就使一些人在思想上对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缺少正确的认识,对文化不够重视。个别地方政府没有对文化发展给予大力的支持,也未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对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的认识片面地停留在获取经济效益上,导致文化发展的群众基础非常薄弱。只有将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予以准确地定位和明确其作用,并对其足够重视,才会使群众文化建设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缺少品牌创建意识

我国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而其中有许多文化资源都有着不容忽视的独特之处,有着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但是从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应用较为单一,特别是对文化品牌的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等方面都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没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这也就难以获得当下年轻群体的认同和喜爱。

(三)文化专业人才不足

我国具有许多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并且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几乎每个民族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历史文化。而要想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将各地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就必须有充足的专业文化人才作为有力的支撑,只有这样各项工作才能够顺利推进,而这正是当前很多地方所欠缺的。

首先,基层文化馆(站)的文化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岗位没有过高的门槛,使得人员文化素养参差不齐,还有些工作人员并没有编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在推进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综合能力强的管理人才或是技术人才较为缺乏,特别是能够在策划、组织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着卓越表现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再次,对人才缺少有效的保障机制,当前我国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消失边缘,这主要是由于传承人的严重缺失,大部分年轻人因为薪资低、学艺辛苦以及发展前景不明朗等因素的影响,不愿意加入手工艺品传承这项事业中。另外,针对文化领域的特殊人才,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缺少有效的保护,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这也就使得群众文化工作者缺少热情,而文化单位缺少创造动力。最后,对人才未能进行全面培养。当前我国的高校没有针对文化传承和发展设置专门的专业,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发展需求,并且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多流向大城市就业,那些相对偏远的地方则在人才引进上处于明显的劣势。

(四)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文化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与资金的保障是分不开的,但是从当前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情况来看,投入的资金远远满足不了发展所需,不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差强人意。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提出了加大资金方面支持力度的措施,并对扶持工作的具体实施要求做出了明确。但各地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些许问题,制约着文化传承和发展。尤其是我国在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创新性不足,对于年轻群体来说毫无吸引力,再加上民俗文化和群众文化在发展上难以长期维持多元化,这样也就难以获得群众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发展进程,而资金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三、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的策略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全面推進各项扶持政策的过程中,应针对当前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完善,以此能够做到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将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列入各级政府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之中,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依据,予以针对性地改进。另一方面,对于重大工程或是项目,应划分清楚权责,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对规划的具体开展情况予以动态化监测,跟踪分析其各项数据信息,确保规划中的各项工作目标能够落实到位。另外,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大力扶持优秀的文化企业,以此让民俗文化和群众文化能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而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二)积极打造文化创意品牌

作为文化单位、文化创意企业应具有品牌意识,这样我国的民俗文化和群众文化才能够发展得更长久,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维护自身的知识产权,以此为依托打造文化创意品牌,并不断增加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就是说,在相关单位的积极扶持下,培育出优秀的文化品牌,并对品牌授权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以此使品牌产品进一步扩大生产销售。与此同时,在保护文化创意品牌的过程中,应将我国历史古迹的独特魅力充分展现出来,并在复原和扩建现有历史文化古迹的过程中,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尘封已久的记忆,打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人文景观或是自然景观,从而为文化品牌的创建和保护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国群众文化发展依托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并通过将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予以进一步明确,将发展优势产业作为重点来抓,以此带动相关产业。例如,以民俗文化和群众文化为核心,采取相应的发展措施,各地区创建起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积极开拓特色文化示范区,以此将民俗文化和群众文化的独特魅力带给更多人。

(三)创建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

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前必须对文化人才进行充分的挖掘和积极的培养,以此确保民俗文化的传承能够有效开展。那么,在培育乡土文化人才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合理的人才队伍培养计划,同时,积极引导基层干部等加入乡村文化建设队伍中献计献策,共谋发展。例如,各地应积极鼓励优秀大学生回乡发展,通过优越的薪资待遇、更为完善的晋升模式以及良好的发展环境等条件引进大批的优质人才。另外,还可以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采取人才聘用机制,积极鼓励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考察,发现文化产业发展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以此将周边的文化产业带动起来,实现协同发展。除此之外,还要与文化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借助大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兴盛发展贡献力量。对于文化产业经营来说,较强的创意能力、专业素养以及对文化市场运营和管理极为熟悉的人才是当前亟须的。因此,应借助高校的师资、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并鼓励高校与社会团队、民间资本等进行合作,创建起文化产业研究机构,以此为民俗文化和群众文化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只有基础性、配套化的设施较为完善,才能使到本地观光旅游的游客获得良好的体验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道路、水电设施以及网络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才能为群众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集群化建设提供必要条件。而要想有较为完善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就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持,所以上级部门应针对农村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予以大力的资金扶持。

同时,基层文化组织应积极发挥群众文化的独特魅力,加强宣传强度,以此吸引社会力量、相关企业等投资,以便于推动民族文化和群众文化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例如,某地文化古城以历史文化作为宣传点,推动了乡村一二三产业协同进步和融合发展,并且推出旅游产业和群众文化相结合的新模式,從而实现城乡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可以有效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群众文化的发展。

(五)积极拓展新的文化传播渠道

群众文化可以在广大群众中实现广泛地传播,这是由于其群众基础非常牢固,而由于群众在职业、喜好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的不同,也使得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需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内容、形式上的多样化,则正好可以使不同个体对文化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人们通过短视频这种形式接触文化的过程中,更加容易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借助短视频来宣传推广群众文化,有着显著的普及性和流行性特点,这也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这样不仅群众文化扩大了传播范围,也得到了形式上创新的机会。当然,无论是何种形式和内容,都必须建立在丰富的文化内涵基础之上。这不仅是当前群众文化发展所需的,也是符合群众要求的。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有更多的短视频平台涌现出来,为民间民俗文化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提供了便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通过短视频来传播群众文化的过程中,相应作品创作者应对自身有精准的定位,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充分承担起自身的引导职责,并在传播过程中对形式和内容予以不断地优化调整,从而将民间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并通过平台与群众之间建立起实时的互动交流,收集群众的反馈信息,以此使民俗文化艺术和群众文化能够实现更好地传播。

四、结语

我国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将其融入群众文化中能够使群众文化的发展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因此,新时期应加大力度推进民间民俗文化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的步伐,以此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谢锋标.群众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分析[J].文化产业,2022(35):151-153.

[2]陈小隐.民俗文化在乡村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2(21):59-61.

[3]郑雪峰.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和群众文化发展探析[J].理论观察,2022(05):137-139.

[4]万小艳.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基层群众文化融合发展[J].长江丛刊,2021(02):162-163.

[5]田玉辉.民间民俗美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与发展[J].流行色,2020(07):142-143.

[6]郑梅林.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J].中国民族博览,2019(12):61-62.

[7]黄健发.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的几点启示[J].北方文学,2019(18):182.

[8]李丽莎.和谐社会背景下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民族博览,2017(07):13-14.

(作者简介:李庆英,女,本科,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间群众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