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三主”课堂,涵养核心素养

2023-05-30王光佑

中国教师 2023年5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课堂

王光佑

【摘 要】构建以问题支架为主要驱动、以探究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全体学生为课堂主角的“三主”语文课堂,是一种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途径。在“三主”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追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三主”课堂 核心素养 语文

所谓“三主”,即课堂以问题为主要驱动,以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学生为主要角色。教师设计契合学生实际和教材重难点的问题支架,课堂上以此为驱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有了良好的问题支架,语文课堂就具备了成功的大前提。语文课堂,尤其是中学语文课堂,还应当贯彻“以活动为主”的原则,即整个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学生活动展开,将传统课堂中“教师如何教”这个重心转移到引导“学生如何学”上来。整个课堂都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载体,通过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并使他们渐入佳境。课堂上的主角不再只是传统课堂上“教”的这一方,而变为主动探究的学生。

为了更好地阐明“三主”课堂的语文教学观,本文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曹操的《短歌行》为例,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一、以问题支架为主要驱动,为学生课内外探究导航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渠道并不比教师少。从某种意义上说,倘若教师在课堂上仅仅醉心于既有知识的单向传输,那么,很快就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学生随便打开一个搜索引擎或者App,即可便捷地获取各种现成的知识。因此,在“三新”(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始终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到首位,而不应仅满足于知识的传输。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呢?以问题支架为主要驱动,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为语文实践活动导航,即可有效避免学生语文学习的盲目和高耗低效。

在《短歌行》教学实践的“前置学习”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几组问题支架,为学生的课前预习精准导航。

问题支架1:查找资料,弄清楚“短歌”和“行”的文体常识,并说说曹操是在什么情况下吟诵《短歌行》的。

问题支架2:参看注释,疏通诗意(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或制作问题卡片,以待上课之需),说说曹操为什么要吟唱《短歌行》。

问题支架3:“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引用、化用或改用前人的诗文、故事来委婉含蓄地表情达意。请找出《短歌行》中引用、化用或改用前人诗文或故事的诗句,探究诗人用典的巧妙匠心,并完成表1。

“前置学习”环节的问题支架1虽说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但它能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教辅资料和网络,主动积累《短歌行》的文体常识,并探究本诗的写作背景,为“知人论世”奠定坚实的基础。问题支架2旨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自主疏通诗意,通过推测诗歌主旨培养学生整体悟读的能力。其中,“制作问题卡片”目的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而不是两眼一抹黑,什么准备也没有,只等着老师在课堂上讲。问题支架3旨在通过填表的方式突破本诗表达技巧上的一大难点,让学生对古诗文“用典”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为课堂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在“课堂教学”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了以下几组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1:(1)猜猜他是谁。(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许劭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说此人“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唐太宗说他“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鲁迅称赞他“至少是一个英雄”……)(2)说说曹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作《短歌行》的。

问题支架2:《三国演义》电视剧曹操的扮演者鲍国安吟唱的《短歌行》和徐卫东教授吟诵的《短歌行》,哪个更符合曹操当时的心境和“短歌行”的曲调特点?

问题支架3:找诗眼,悟内涵。(1)“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请找出《短歌行》的“诗眼”,并说明为什么。(2)《短歌行》中,曹操到底在“忧”些什么?(3)诗人是怎样巧妙表達自己的“忧愁”的?试从用典、比喻和抑扬这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问题支架4:试结合全诗内容,概括曹操的形象特征。

问题支架5:对比阅读。同样是求贤,李商隐的《贾生》、刘邦的《大风歌》与曹操的《短歌行》有什么不同?

“课堂教学”环节设置的5组问题支架由浅入深,难度呈螺旋式上升,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有力驱动课堂探究活动。问题支架1的两个小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拓宽其视野,检验其“前置学习”环节的预习效果。用这组问题支架来为课堂预热,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问题支架2实际上是将文体常识融合在学生对微视频的品鉴体味中,这和新高考所倡导的情境化探究与思辨不谋而合。问题支架3用环环相扣的3个小问题组成“连环套”,巧妙引导学生从抓“诗眼”入手,体悟诗情,学习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与“前置学习”环节的第3个问题支架遥相呼应,学生在这个问题支架的强力驱动下,探究活动开展得兴趣盎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问题支架中,“试从用典、比喻和抑扬这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给学生指明了探究方向,能有效避免学生探究的盲目性,对提高语文课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很有帮助。问题支架4和问题支架5由课内到课外,既培养了学生品鉴诗歌形象的能力,又通过适度的拓展,涵养了学生求同较异的鉴别能力,不仅能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而且能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在“课后强化”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了两组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1:发挥联想和想象,将曹操的《短歌行》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

问题支架2:阅读曹操的《求贤令》,联系当今社会生活(如“中美贸易战”“芯片之争”和“华为之困”等),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假如你是一个领导,你将如何对待人才”。

问题支架1为必做题,问题支架2为挑战题。教师如此设置“问题支架”,旨在打通文体的界限,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透视诗歌文本,进而个性化地与文本、诗人进行多维对话,在涵养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同时,拓宽眼界,提升格局,厚實底气。

二、以探究活动为主要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教学”一词与“教育”意义相当。在《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颜由,颜回父,字季路,孔子始教学于阙里,而受学。少孔子六岁”中,“教学”指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千百年来,国人在儒家这种“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大都习惯于把“教学”(jiào xué)看成是知识和技能的单向传输过程。而如果把“教学”(jiào xué)理解为“教学”(jiāo xué),其内涵则变成了“教学生学习功课”。我们从《现代汉语》“教学”这个词语的解释来看,它其实包含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在“三新”背景下,语文课堂不是看谁讲得欢腾,而是看谁的学生学得高兴。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一个个语文探究活动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前,我设计了“查找相关资料”“制作问题卡片”和“探究用典填表”三个自主探究活动。三个活动由易到难,既可操作,又有一定的挑战。有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前探究”作为强力支撑,课堂教学才能踩到学生的“痛点”上,课堂效益的最优化才有了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环节由环环相扣的五个活动组成。活动一以“猜猜他是谁”知人论世,活跃气氛;活动二以“看看谁更好”打开思维,在情境化体悟中将枯燥的文体常识转化为鲜活的关键能力;活动三“找诗眼·悟内涵·学技巧”,紧扣教材重难点,让学生循序渐进,一步步走进文本内核,与诗人展开多维对话;活动四“品诗句,悟形象”,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活动五“拓眼界,秀见识”,在比同较异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短歌行》的教学重心不是“教师如何教”,而是“学生如何学”。只有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语文课才有可能生机无限、活水不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有可能灵光乍现,时时给人以意外之喜。

三、以全体学生为课堂主角,充分发挥教师的驱动作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应以全体学生为课堂主角,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使之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各抒己见,各展其才”。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课堂教学只有不断变革创新,才能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会变得死板、教条和僵化。在学生思维滞涩之时,抑或是探究活动遭遇瓶颈、进入死胡同的时候,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相机点拨,就有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拨开重重迷雾,抵达柳暗花明般的豁然开朗之境。倘若忽视了教师的点化之功,课堂生成将如同水中月、镜中花,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育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

在《短歌行》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句诗不甚理解。我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天空的明月”有什么特点?学生脱口而出:“皎洁”“明亮”“光照寰宇”“辉映大地”……我趁机追问:“光照寰宇”的“明月”与曹操所渴求的“贤才”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学生思维打结。我顺势引导:“这天上的明月着实惹人喜爱,但对曹操而言,他有办法把这皎洁的月亮摘下来吗?”有学生瞬间顿悟,答道:“噢,我明白啦—对曹操来说,他所渴求的贤才也如同天上的月亮,可望而不可即,无法摘取……”有的学生对诗歌中“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的虚实表示不解。我启发学生思考:(1)如果这几句所描写的景象(贤才们都翻山越岭,竞相投奔曹操,久别重逢之时,彼此谈心宴饮,争着诉说往日的情谊)是真实的(实写),那么,曹操尽管稳坐钓鱼台,等着贤才们来归附就是了,他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2)如果这几句所描绘的景象是想象的(虚写),那么,诗人的头脑里为什么会出现这幅生动的画面呢?他这样写是否符合生活的逻辑?通过讨论,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1)虚写,这是诗人想象的画面。(2)因为诗人对贤才朝思暮想(“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又表明自己要礼贤下士、善待贤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所以,诗人不禁在脑海里浮现出贤才们明白自己的心意之后,不远万里,竞相投奔自己的生动画面。这和“口渴的人做梦也渴望饮水,饥饿的人做梦也渴望吃饭”是同样的道理。(3)诗人通过这个虚拟的景象,用“醒着做梦”的方式,委婉地表达出自己渴求贤才的急迫心情。

由此可见,构建“三主”课堂,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地位,它对教师相机点拨和灵活生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考验着教师教学功底的深厚与否,而且对其随机利用课堂上的问题资源进行追问和生成的教育机智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综上所述,构建以问题为主要驱动、以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学生为主要角色的“三主”语文课堂,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而且能使高中语文课堂走出盲目和低效的怪圈。在“三主”语文课堂上,教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机智点拨,巧妙生成;学生才能主动探究,积极分享,各显其能。

(作者系四川省古蔺县蔺阳中学语文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语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