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的影响分析

2023-05-30菹尕

炎黄地理 2023年3期
关键词:语言影响文化

菹尕

自然地理环境在语言及语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其主要发挥何种作用、产生哪些影响,现以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为切入点,分别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类型、自然资源四个方面入手,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产生的影响。

语言文化在文明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语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深刻且深远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指的是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会孕育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理念以及民族语言,所以无论是语言文化,还是民族文化,都呈现出明显的区域色彩。那么,自然地理环境在语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接下来将通过示例分析法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产生的影响。

相关概念的阐释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截止到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概念,不过根据百度百科提供的阐释,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是地球气相、固相和液相三种物质的交界面,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的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1]。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大气、土壤、水、地形等多种地理要素构成,它们借助水循环、生物循环等途径完成物质迁移或是能量交换,由此构成一个彼此制衡且相辅相成的整体。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无论是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方面,还是在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差异,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文明。比如,沿海区域形成了渔业文明,平原地区造就了农业文明,内陆地区构建了牧业文明等。与此同时,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孕育出具有不同特点的人群和民族。整体来讲,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发展、语言文化的形成发展息息相关[2]。

语言文化的概念解析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也是记录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民族的特色符号。语言文化由两个词语构成,分别是“语言”“文化”,粗略来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服务文化、历史文化、经济文化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唯有以语言的形式进行记录和交流,才能够增进人们对各类文化的理解,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

关于“语言文化”这一概念,可将其解读为与语言有关的“人类的创造物与感知物的总和”,既包括语言文化现象,也包括人们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语言文化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比如语言文字教育、语言结构系统等,进一步丰富了文化体系[4]。

自然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产生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区域特点,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体现在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自然资源等多个方面,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不同的文明,这在语言文化中可见一斑。接下来,将尝试分别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自然资源四个维度入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产生的影响。

地理位置对语言文化产生的影响

地理位置对语言文化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在我国语言文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众所周知,我国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各个民族不仅创造了专属的语言,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纵然是临近的省市甚至县域,也会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存在语言差异,如语言表达习惯、语音語调等都会存在不同。以沿海东部地区、内陆西北地区为例作进一步说明。

首先,沿海东部地区最突出的特点是临近海域,海洋渔业较为发达,临海民众多以捕鱼、售鱼为生,逐步形成了发达的渔业文明。在此区域,渔业、造船业、海运业都相对较为发达,当地语言体系中含有很多关于“鱼”“船”“海运”的词汇。比如浙江省舟山市,该地渔业尤为发达,当地基于对渔业生产生活的科学总结以及对渔民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创造了诸多渔业谚语和俗语,譬如“二、三月网,四、五月渔”“紧拉鱼,慢拉虾”“鱼吃跳,猪吃叫”“坐船坐船头,坐尾必后悔”等[5]。

其次,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比较发达,土资源、植物资源以及水资源是当地民众的生活之本,特别是甘肃、陕西等地,在黄河的滋养下、在黄土地的抚育下生存发展,人们与土地之间形成了非常亲密的关系,故将脚下的黄土称为“热土”,凡是出远门的人,都会手捧黄土、眼含热泪,因为土代表了他们朝思暮想的家乡。

与此同时,将奔腾不息的黄河称为“母亲河”,因为它不仅孕育了黄河流域一带的广大人民,更哺育了整个华夏民族,缔造了绚烂璀璨的中华文明。纵然是辛劳的牛、马、驴等牲畜,也深受当地民众的尊重和爱护,并且根据他们的习性、特点、脾气等创作了诸多语言词汇,比如“牛脾气”“驴肝肺”“犟驴”等,由此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语言文化[6]。

基于以上论述可知,生活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人们会因生产劳作形式的不同而衍生出相应的词汇、谚语等,继而对当地语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语言文化。

地形地貌对语言文化产生的影响

地形地貌的差异也会在无形之中对语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人们根据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创造出了很多经典词汇或者著名词句,比如,基于巍峨的泰山,文人墨客创造了“泰山北斗”“泰山压顶”等相关词汇,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区域语言文化的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接下来,拟以中英两国的地形地貌差异为切入点,探讨地形地貌对语言文化产生的影响。

首先,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地形地貌。整体来讲,我国地形具有西部高、东部低的特点,黄河、雅鲁藏布江等河流皆发源于西部地区,所以形成了河水由西向东流的特点,鉴于这一自然现象,我国文人墨客创作出了“滚滚长江东流去”的经典语句。同时,李白在其创作的《江上吟》中写了这样一句话,“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意思是说如果功名富贵能够持久,那么汉水恐怕就要向西北方向倒流了,以此来表示无论是功名还是富贵,都无法长久,否则江河就要逆流西北而上,由此中国地形地貌就在语言文化中得以体现,也从侧面证实了地形地貌会对语言文化产生较大影响。

其次,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岛国,四周被海洋环绕,地势整体为西北高、东南低,与中国地形地貌存在一定共同点。同时需要注意到,英国地形多为山地、湖泊和岛屿,主要由北部高地、中部低地以及南部山陵三大自然区构成。英国人民在交流时,习惯用“How the land lies?”这一语言表达形式询问事态情况,这与他们的岛屿地形密切相关。生活在高地上的英国民众一般会被称为“Highlanders”,他们穿的服饰也会被特别称作“highland dress”,纵然是高地上英国民众养的牛,也会被称作为“highland cattle”,由此可见,高地英国民众的语言文化透露着“highlands”的地形地貌特点[7]。

气候类型对语言文化产生的影响

全球各地由于地理位置及气流影响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气候,有的地方是季风气候,有的地方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有的是海洋性气候,气候特征的不同直接决定了各地的天气特点、生产劳作形式、产业类型,继而造成各地民众的语言内容、语言表达形式以及语言文化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在语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气候水文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接下来,继续以中英两国的气候类型为切入点,探讨气候水文对语言文化产生的影响。

中国由于疆域广阔,横跨多个维度,纵跨多个经度,故气候多样,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粗略来讲,东半部地区主要以季风气候为主,其典型特点是冬季寒冷降水量少,夏季炎热降水量大;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加之纬度偏高,海洋季风难以抵达,由此形成了典型的内陆干旱气候,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干燥少雨;青藏高原地区则凭借着远超内陆地区的海拔形成了高寒气候,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昼夜温差大、气温低。

在中国北方地区,冬季多以“北风”为主,北风的来临通常伴随着降温、大风等天气,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劳作及日常温饱,所以,人们创造出了“喝西北风”一词,以此表达陷入困境,无经济来源,基本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我国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写出这样的诗词“昨日西风凋碧树”,描述了西风吹过叶凋零的景象[8]。

但是在英国语言文化中,“西风”则往往带着一丝丝“温暖、希望”的味道,究其原因,英国作为被海洋环绕的岛屿国家,在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下,英国主要以温暖的海洋性气候为主,盛行的西北风是温暖的,故在英国语言文化中,“西风”包含的意蕴与中国截然不同,受此影响,著名诗人雪莱发出了“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呼声。

由此能够了解到,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气候类型中,纵然是相同的词也会表达出不同的涵义,反映了气候类型的不同孕育了不同的语言文化,由此呈现出语言文化百花齐放的景象。

自然资源对语言文化产生的影响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类别、不同规模的自然资源。无论是在生产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自然资源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资源的类型直接决定了某一区域、某一国家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继而对当地语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熊猫的国家,因为熊猫的稀缺性和独一无二性,我国将熊猫确立为“国宝”。在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熊猫是上古战神蚩尤的坐骑,除此之外,在很多文章著作中也可以看到关于熊猫的描述,比如“竹林宝贝对绿竹,绒绒身体走百年”“熊猫横笛吹两岸,朝夕寻笋接竹竿”“太极初分判,浑浑天地游。缁章垂皓质,白雪发玄讴”等。但是在英国、美国等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中,由于不知道熊猫的存在,所以,其早期语言文化中并不存在“熊猫”这个词,这从侧面反映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性会对当地语言文化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再以食物类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在英国农作物体系中,洋葱、土豆占據着比较重要的地位,是英国民众经常吃的食物,随着时间的流逝,洋葱、土豆等食物深深地融入到当地的语言体系中,由此形成了一系列以洋葱、土豆等食物为对象的谚语或者词句。比如,在英语语言体系中,若是表示某个人擅长做某事,则会采用“know ones onion(洋葱)”的语言形式,若是表达一件事情比较难处理,抑或是非常讨厌某个人或者某件事,则通常表达为“a hot potato(土豆)”,如果想要表达“毫不起眼的人物”之意,通常会采用“a small potato(土豆)”的表达形式。

相对应地,我国也有很多以自然资源为描述对象的独特语言,比如,我国河流中生长着很多鲤鱼,它们在河流中畅游时,会出现跳跃的情况,于是有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创造出“鲤鱼打挺”等相关词汇;还有根据芝麻的生长特点,创造出“芝麻开花节节高”这一带有美好祝愿的俗语。

基于以上论述能够了解到,不同地域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自然资源也在无形之中对人们的思维理念、语言内容及表达方式产生了较大影响。

综上所述,地域环境对语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刻且深远的影响,不同地域拥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受地理位置、气候类型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域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特定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语言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语言文化的百花齐放夯实了基础。如今,随着各地域之间的交往不断加深,自然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产生的影响已经在不断减弱。相信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人际交流的加深,同一地区不同族群之间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下会相互碰撞、深度融合,衍生出新颖的、独特的语言,并逐步形成独树一帜的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楠楠,丁二宝.浅析地理环境在平顶山陶瓷文化发展中的作用[J].陶瓷,2022(12):48-51.

[2]梁涛.浅析民族文化、民学及地理环境对各地山歌的影响——以广东梅山客家山歌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32):1-4.

[3]夏振宇.音乐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探究——以鄂南地区民间音乐为例[J].科技资讯,2022,20(18):236-239.

[4]马义,蒋蓉蓉.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文化形成的影响——以蒙古族为例[J].西部皮革,2021,43(17):87-88.

[5]葛慧玲.地理环境与语言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评《日本地理》[J].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2):2140.

[6]孙国平,王永磊.从井头山遗址看宁波地理环境与海洋文化的关系[J].宁波通讯,2020(18):62-67.

[7]郭淼.地理环境对山西各区域饮食文化的影响[J].文化产业,2020(12):80-81.

[8]钟燕凤.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的文化差异在中英语言中的体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03):105-107.

猜你喜欢

语言影响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语言是刀
谁远谁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