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村落文化基因传承困境及路径研究

2023-05-30刘媛韦带莲

炎黄地理 2023年3期
关键词:天宝古村古村落

刘媛 韦带莲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乡村型社会逐渐向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变,古村落文化消失问题日趋严重,如何保护及传承地域文化成为古村落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天宝古村为研究对象,基于文化基因视角,总结天宝古村文化基因传承困境,并提出天宝古村文化基因保护与传承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智慧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力量。古村落作为人类长期以来的聚居地,保存并记载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建筑特征及文化信仰,是地域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天宝古村位于距离江西宜丰县23千米的天宝乡,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曾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独具特色名村”“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文化魅力名村”“国家级生态乡镇”等荣誉称号。天宝古村原有三街六市、六座城门、四十八条巷、四十八口井、四周設有内外八景,曾有“小南京”之称,为赣西现存规模最大、年代最久的古村落。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冲击及旅游开发等因素,天宝古村的建筑形态、街巷布局、居民情况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古村文化传承受到挑战,如何解决发展与传承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的突出问题。以天宝古村为研究对象,基于文化基因视角,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等途径,总结天宝古村文化基因传承困境,提出天宝古村文化基因保护与传承路径。

文化基因概述

“基因”是生物学中的概念,指DNA上的功能片段,为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功能单位,具有遗传和变异双重特性。“文化基因”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提出,他认为文化基因与生物遗传基因相似,是承载文化的最小单元,也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1]。文化基因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遗传密码,通过物质载体得以表现,具有可复制性、唯一性、变异性等特点。古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遗传基因,是历史文化变化发展的产物,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编码,探寻古村落文化基因传承困境及对策,对古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天宝古村文化基因传承困境

古村文化基因基质变异

文化基因遗传与生物基因遗传相似,文化基因基质为其复制、转录、翻译提供适宜的环境,基质的变异对文化基因传承具有重要影响。基质为文化基因生成的环境,除了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乡结构发生巨大改变,城市的不断扩张使传统村落空间不断被压缩,建设用地侵占生态空间,传统建筑遭到破坏,街巷风貌逐渐消退,古村居民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古村老龄化现象严重,传统文化面临着失去原生态环境的风险。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村民对古建筑的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缺乏保护意识,导致天宝古村部分古建筑被摧毁。据了解,当地部分古建筑年代久远,墙体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天宝古村在鼎盛期曾拥有近五百栋大屋,现存仅一百七十栋,曾拥有牌坊十七座,包括文魁坊、秋台坊等,因各种原因部分已被摧毁。古村旅游开发打破了居民原有的生活生产方式,部分居民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农耕文化开始削弱,商业氛围逐渐浓厚,社会环境发生改变。

古村文化基因同化现象严重

随着科技进步,交通和通讯方式的不断发展,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使外来文化及城市文化不断冲击着古村文化基因,加上天宝古村缺乏持续有效的保护机制,导致其传统文化基因被同化,出现了外来文化和古村文化相互博弈的情况。例如,古村出现现代化民居,方言逐渐被普通话所代替,传统农耕文化逐渐被挤压,饮食文化被同化,民俗活动弱化等。

古村文化基因传承断代

文化基因不同于生物基因的遗传,它是依赖于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天宝古村的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生产文化、制度文化、耕读文化等均依靠本土居民传承,而传统手工技艺多是以家族内部传承为主,例如古村经典的烧卖、鸡蛋糕、天宝罗酒、橙片橙花等工艺主要依靠家族内部传承。由于传统工艺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加上新生代年轻人纷纷融入城市生活,导致民间工艺传承主体老龄化严重,后继无人,手工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古村传统民俗活动逐渐减少,古村民间传说逐渐消亡,文化基因面临传承断代的危险。

古村语言基因符号逐渐消失

语言作为文化基因典型的代表符号,是地域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形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流动加速,为了降低沟通成本,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方言赖以生存的环境被大大削弱,天宝古村语言基因符号正在逐渐消失。方言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个地方民众思维方式的体现。天宝古村流传着不少民俗活动,如关公出访、上梁彩等,均需用当地方言喝彩,如果被普通话代替,将失去它的原真性,缺少乡土味。

古村制度文化基因趋于瓦解

宗族文化是宗族长期演变之后形成的同姓亲属集团,拥有同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宗族是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承载者。天宝古村是墨庄刘氏家族聚居的古村落,其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祠堂、族谱、族规等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宗族制度文化基因逐渐消逝,但遗留下来的宗祠、寺庙等传统建筑依然影响着古村落的建筑格局。同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人口流动的增加,古村不少年轻人通过读书、外出务工等方式陆续离开古村,长期居住在外地,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宗族观念逐渐弱化。

天宝古村文化基因传承路径研究

主体基因保护

加强对古建群包括祠堂、屋场、门楼、古井、牌匾、古巷、古树等的保护。目前天宝古村有明清古建筑170栋,被重点保护的有22栋,因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相关保护制度不完善,加上古村居民缺乏保护意识,导致一些古建筑内的结构遭到破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祠堂及民宅因各种原因被损坏,例如建于明宏治七年(1494)的原刘氏宗祠,曾被六次毁兴,现仅剩门楼;再如2016年一栋民宅突然着火,火警虽及时赶到将火扑灭,但古建筑内部基本被烧毁,仅剩内墙。古村内一些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等被人损坏或者丢失,例如“莅堂公祠”内东西横厅中的“金叶花窗”及“元宝花窗”已经不够完整,部分已被损坏。对于古建筑保护,政府一方面要出台有效的方案加强保护;另一方面,对于已损坏的古建筑要有序进行修缮,尽可能还原其原貌。

文化基因隔离

生物学中的遗传隔离是指为防止不同物种的个体间相互杂交所创设的环境障碍,从而达到阻止不同物种间基因交换的目的,包括地理隔离及生物隔离。地理隔离是通过设置地理障碍阻止种群间进行交流,从而保持物种的稳定性。文化基因隔离与地理隔离相类似,通过划分隔离带的方式进行文化基因的地理隔离,从而实现对文化基因载体的空间保护。

对古村的保护,传统方式是通过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的三区方式进行保护。天宝古村根据古村现存状况划分文化基因隔离区,并将古村自然地形、街巷、农田作为界定要素,分为一级隔离区、二级隔离区、三级隔离区。一级隔离区为核心保护区,将目前为止保存较好,标志性建筑较集中的地方划为重点保护区,例如横街、天宝中路及关公楼、培根学校一带,有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最能反映天宝古村形态特征、历史文化的区域应设立核心保护区。为解决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天宝古村核心保护区内的居民正进行整体搬迁;二级隔离区为建设控制区,即以核心保护区周边相关用地及各类建筑为保护对象而设立的隔离区,就天宝古村而言,核心保护区外,东至东门桥、西至西门桥、南至南门桥、北至中心小学区段;三级隔离区为风貌协调区,建设控制区外为保护天宝古村风貌协调性所控制的周边地带,在古村外围100—200米范围内,严格控制自然生态和景观的区域。

文化基因变异

基因变异指的是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主要体现在DNA分子上碱基对组成或碱基排列顺序的改变,会引起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大小、色泽、形状等)发生改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现代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古村落空间结构、设备设施等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文化基因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对于不符合现代特征的元素,可通过改造、拆除等方式进行变异。

天宝古村内对于损坏严重的建筑,经过综合论证没有任何修复价值的古建筑、牌坊、古桥、街巷等可通过拆除的方式进行基因变异;对于还具备修复价值的古建筑可通过改造的方式进行基因变异;对于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基础设施需通过改造的方式进行基因变异。调研发现,天宝古村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环卫设施、住宿环境等均较落后,导致整体环境较差,急需通过基因变异的方式进行改造。例如对古村内凹凸不平、开裂严重、影响出行的道路进行必要的维修,减少出行带来的安全隐患;随着旅游开发的逐步进行,为解决游客停车问题需建造停车场;改造杂乱无章的电路线路,更换老化的变压器,优化空间环境,降低火灾隐患;改善街乡内沟渠污水横流、古井水质下降的现状,增加排水管网设施,增加垃圾桶数量及修建垃圾池以改善卫生状况差的情况;古村周边建造配套餐饮、旅馆、酒店以满足远道而来游客的住宿需求。

文化基因重組

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基因的重新组合。文化基因重组是指对构成传统建筑的部件之间进行重新组合的技术手段,通过替换部件的方式修复被损坏的建筑,或者根据传统建筑的各个部件特征,将所有构件重新组合以还原已损毁的古建筑,最终达到维修和重建文化基因载体,保护古村整体风貌的目的。

天宝古村建筑以白墙、灰瓦为主,外观和徽派建筑相似,架构为穿斗式或抬梁式,也有两者相结合的。屋顶有硬山顶和歇山顶,屋内为两三栋或三五栋一寝,栋与栋之间有天井。外墙多为青砖结构,墙顶绘有水墨画,内墙有砖墙木板花窗组合或全木板花窗。古村每个构件均为文化基因载体,就像生物学中的碱基片段,在不改变碱基的情况下,可通过替换相关损毁碱基、打乱碱基的排列顺序等方式对古建筑进行修复及重建。文化基因重组的过程中要遵循整体性及可识别性的原则,即在修复古建筑时,一方面新加入的部分要和原有建筑保持和谐一致,另一方面,又要能区分传统的元素和现代的元素以保持传统元素的历史可读性。在经过综合论证之后,对严重破损、没有修复价值的建筑载体的构件要通过图片或文字记载的方式加以保存,同时对建造方式、传统技艺等信息进行记录存档。

文化基因复制

基因复制源于生物遗传学概念,是指DNA双链分子通过半保留复制方式由一条链复制出两条相同DNA双链的过程。文化基因复制是指将消逝或损坏的文化基因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获得重现的过程,包括物质文化基因复制及非物质文化基因复制。天宝古村物质文化基因复制主要体现在对古建筑、巷道、牌坊、古庙等的重建,例如天宝古村原刘氏宗祠因大火已被烧毁,仅剩下门楼,可根据原貌进行修复及重建。对于损坏严重无法修复且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在经过充分论证后考虑拆除重建。天宝古村非物质文化基因复制主要体现在对宗族文化、政治文化、民俗文化、耕读文化、乡绅文化、隐士文化等的保护与传承,通过手工技艺传承、口头流传、文字记载等方式,将古村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基因复制的方式保存下来。

文化基因植入

生物学中的基因植入是通过人为手段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使其产生新的功能。文化基因植入是指将新的文化基因植入到原有基因上,从而使原有基因获得新的功能。天宝古村在新文化冲击过程中,必然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在保持原有历史文化的同时,植入现代基础设施功能以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古村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与延续。

天宝古村为“江西乡村旅游示范点”,是宜丰县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中心,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需要植入适应时代特征的商业化元素,如特色鲜明的文旅产品;发展特产种养、瓜果采摘等产业;挖掘特色民俗活动等。例如为加大天宝古村墨庄刘氏优良家风宣传力度,凸显天宝古村“家训文化”而修建的中华家训馆。

保护及培育文化基因传承主体

天宝古村原住居民是古村文化基因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承主体。近几十年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古村居民外流,古村出现老龄化及空巢化的趋势,同时,随着信息知识的快速传播致使古村的传统文化逐渐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文化基因的传承通过保留原始居民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来延续当地民俗文化,迫切需要发挥本土居民的主体作用。一是树立主体的保护意识。本村居民就是保护古村文化基因的责任主体,通过媒体宣传、讲座、展览等形式开展古村落文化遗产教育,增强居民对古村传统文化传承的认同感,自觉肩负起古村文化传承及发展责任;二是动员民间资本及社会力量投入古村保护。在古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基因传承主体的保护与培育。建立本地精英及本土人才回流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及文化名人回村就业,提高村民整体素质,为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古村文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将生物遗传学中基因的相关概念引入传统古村落文化传承中,从生物学的视角探索传统文化保护及传承路径,提出了可操作的举措,以期对古村落文化传承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波拉克.解读基因:来自DNA的信息[M].杨玉玲,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天宝古村古村落
大连天宝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古村小巷》
刘天宝 教授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天宝三载发生了什么?
古村——大芦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