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帝王泰山祭祀与用乐

2023-05-30逯凤华

炎黄地理 2023年3期
关键词:东岳庙封禅帝王

逯凤华

对山川进行祭祀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汉代时便有五岳制度,其对山川之祭的五岳祭祀有明确规定。泰山因其有万物之始的观念,历代帝王尊奉为五岳之首,为帝王封禅之地。明清时期,帝王们在岱庙内举行泰山祭祀,这是整个东岳庙祭祀中特殊时期、特殊场合下的大祭祀,作为泰山岱廟的祭祀所用乐悬领衔的雅乐者,也仅限于皇帝亲祭时使用。泰山岱庙地方官府日常的祭祀,以及全国意义的东岳庙祭祀则不具备这样的高规格,岱庙、东岳庙祭祀体现出多层级性。

山川之祭早已有之,泰山是古代山川之祭的延续。汉代有了五岳制度,泰山作为五岳之一,由于其位置特殊,成为山岳代表,受历代帝王的尊崇,后因帝王的封禅、祭祀使得泰山的地位不断提高,被列为五岳之尊。周公制礼作乐,使得礼与乐有了类分的意义。“礼乐相须”乐与仪式相须以表达虔诚与敬畏。泰山作为帝王封禅祭祀的重要场所,帝王的泰山封禅以及岱庙的亲祭都是国家大祀之祭,无论是从礼制类型还是与礼制类型相对应的乐制类型都是同等规格。

明清帝王泰山祭祀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改革封禅制,将帝王封禅改为遗官致祭。洪武三年(1370)又去泰山神封号,仅以神称之。在岱庙立碑正名,诏告天下:

因神有历代封号,余起寒微,详之再三,畏不敢效。盖神与穹壤同始,灵镇东方,必受命于上天后土,为人君者,何敢予焉!惧不敢加号,特以东岳泰山名其神,依时祭神。

洪武十年(1377)朱元璋遣使祭泰山神,并在岱庙立御制碑:

特遣开国忠臣李文忠,道士吴永舆、邓子方,以代予行奉牺牲、玉帛于祠下,以报效灵。自今以后,岁以仲秋诣祠致祭,唯神鉴之。

明代一改过去帝王封禅泰山的制度,使得遣使祭祀泰山成为定制,明代祭祀泰山,主要有常祀和专祀两种形式。如《青溪漫稿》载:

东岳泰山之神,谨按图志东岳者鲁之泰山,在今山东济南府泰安州山下有庙,自黄帝以来封禅者七十二君,唐宋元皆加神以封号曰王曰帝若祀人鬼。国朝洪武三年,诏去封号称为东岳泰山之神,有司春秋致祭,有事则遣廷臣祭告。

有司春秋致祭应该东岳岁时之常祀,常祀“岁春秋二,仲月泰安州祀礼,先丁祭一日”。作为国家列在祀典内的岱庙常祀,乃“有司”所为,此处的有司,应该是指官方管理人员,指地方官府的意义,是由地方官府来执行的。

专祀是指皇帝派官员专门祭祀,据《岱史望典记》记载,明代的祭岳文,多为新帝登基、兴兵平叛、储宫未立、黄河泛滥、水灾异常、祈雨抗旱、泰山地震等事宜。这些都是事关国家安危、百姓福祉的大事,故而遣官员、道士、太监代替皇帝专祭。同时大事遣官祭告,所指的应该是朝廷有大事发生时,会进行东岳专祀。如“宣德十年岁次,皇帝谨遣泰安州知州胡宗敏祭告于东岳泰山之神”。

明代以后的泰山祭祀,不仅祭祀方式发生了改变,而且祭祀地点也与前代不同。明代以前帝王封禅泰山,都是借用泰山来祭祀天地,祭祀对象是天地,泰山在此只是充当了祭祀的媒介,而明代以后的泰山祭祀,无论是遣官还是帝王亲祭,都是在岱庙举行祭祀仪式。明洪武十年(1377)遣使祭泰山神,并明确规定,每年春秋两季在岱庙进行祭祀。这一点被列于岱庙的御制碑文中。碑文曰:“特遣开国忠臣李文忠,道士无永舆、邓子方,以代于行奉牺牲、玉帛于祠下,以报效灵。至今以后岁以仲秋诣祠至祭,为神鉴之。”由此可见明代的泰山祭祀,实际上是在岱庙内举行的祭祀泰山神的仪式,无论是帝王亲自祭祀还是派遣官员祭祀,都会在山下的岱庙里举行祭祀仪式。自明代开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活动连绵不断,英宗、代宗、宪宗、教宗、神宗“嗣承大统”即位改元,均遣员来祭祀泰山。明代帝王从洪武三年(1370)至万历元年(1573)一共有二十多次泰山祭祀,不仅亲自奉祀泰山神,而且数次遣太常寺官员代祀泰山神。

清代沿袭明代做法不仅派遣官员祭祀东岳泰山神,康熙、乾隆等多位皇帝还多次到岱庙祭祀。如康熙二十三年(1684)南巡时登泰山谒东岳庙,祀泰山神。乾隆十三年(1748)、二十七年(1762)、四十一年(1776)、四十九年(1784)、五十五年(1790)等多次谒岱庙,并在岱庙行礼祀泰山神。即便是康熙、乾隆等皇帝,几次登临泰山,也仅是泰山巡视,其祭祀活动都是在泰山下面的岱庙里进行。

康熙二十三年(1648),南巡登泰山祀东岳神,《清史稿·圣祖本纪》载:

冬十月壬寅,上次泰安,登泰山,祀东岳。又清实录中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上谒东岳庙,躬祀泰山之神。是日,驻哗泰安州崔家庄。

乾隆前后共十次巡幸泰安,六次登临岱顶,题诗一百七十余首,并多次亲至岱庙礼神。泰山岱庙作为东岳泰山神的主庙,全国东岳庙之祖庭,从秦汉至明清,帝王封禅泰山,作为主供奉泰山神的岱庙,是一定要祭拜的地方。通常帝王封禅于前一日在岱庙祭祀泰山神,这一环节也被称为告神,翌日再行封禅之礼。因此不论是帝王封禅时在岱庙谒拜泰山神,还是帝王亲祭泰山时对岱庙的祭祀,都不乏帝王的谒庙亲祭,因为泰山的存在,才有了岱庙的建立。因为有泰山祭祀,才有了对岱庙的祭祀,岱庙乃泰山之代表。作为皇帝亲自祭祀东岳庙,同时又是列在祀典的国家正祀之祭,岱庙、东岳庙祭祀体现出其多层级性。

明清帝王泰山祭祀之东岳庙祭祀仪式及用乐

帝王泰山封禅、祭祀之谒岱庙,祀不用乐

秦始皇开启了泰山封禅的先河,之后汉、唐、宋等先后有多位皇帝泰山封禅,封禅制度废除后,泰山祭祀成为后世历代帝王的沿袭之制。与封禅不同的是,历代帝王的泰山祭祀均是在泰山岱庙内举行的祭祀泰山神的仪式。作为帝王亲自参与的祭祀都应是国家祭祀的最高层级。明清以前的史书中,并未查到有关帝王封禅泰山,岱庙内祭祀泰山神的具体仪式以及用乐记载,相关文献仅记录他们曾经到岱庙内谒拜泰山神。明清以后,帝王泰山祭祀于前一日在岱庙内谒泰山神的记载更多,那么作为帝王封禅泰山,以及泰山祭祀时的岱庙谒拜具体是什么样子的,从乾隆皇帝东巡泰山,岱庙内祀泰山神记载中我们或许能管窥一二。乾隆泰山祭祀前一日谒岱庙仪:

二十四年,东巡祀泰岳,祝版不书御名。先一日致斋。太常赍祝版、香、帛、爵,有司备祭品牲荐。届日衣龙衮,出行宫。乐备不作。至庙内降舆。入中门,俟幄次,出幄毕,诣殿中拜位,二跪六拜。奠、献如常仪。不饮福、受胙。明年,复改祀北岳、混同江。逾二年,始望祭。

乾隆几次谒岱庙的仪式大致相同,前一日齋戒,谒岱庙三上香,行跪拜礼,但均无用乐记载。康熙皇帝也曾到岱庙内谒拜泰山神,史书中也未看到有关用乐的记载,这说明清代皇帝巡幸泰山,岱庙内的谒拜或是泰山祭祀前几日于岱庙内的谒拜,均不用乐。虽然泰山祭祀与谒岱庙同是在岱庙内举行,然而由于祭祀性质的不同,在礼制仪式及仪式用乐上也存在很大差别。

帝王的泰山封禅仪式,其用乐各朝代皆具有一致性,都与帝王祭祀天地等大祀一样,因此可以推断历代帝王泰山封禅时,于封禅或者祭祀的前一日在岱庙内举行的谒泰山神的仪式也是相同的,一样没有用音乐。当然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鼓吹导迎是必备的,此时的用乐只是鼓吹乐领衔之用乐,不属于岱庙谒拜时用乐。作为谒拜岱庙无论是封禅前的皇帝岱庙谒拜,还是明清时期帝王泰山祭祀时前一日的岱庙谒拜,仅是在岱庙内上香,行跪拜之礼,乐备不作。这一点通过下面这则材料或许可以证实。《明集礼》载:

汉唐祭岳镇海渎及遣使遍祀,皆无用乐之文。宋仁宗时祠南海神庙有乐曲,礼官谓南海据令为中祠,宜如岳渎诸祠不用乐,遂罢之。

从上述记载可知,宋代以前岳镇海渎作为本身祠庙之祭祀及遣官遍祀是不用乐的。宋仁宗祀南海神,本意要用乐,然礼官言南海神庙为中祀,应和岳渎诸祠一样祭不用乐。由此可知,岳渎祠之祀至少在宋仁宗以前是祭不用乐的,即便是皇帝亲祭也不用乐。由此岱庙作为帝王封禅前的祭祀,在宋以前是不演奏音乐的。即便是帝王封禅前日对岱庙的亲自谒拜也是不用乐的,史料中也未查到宋代以前帝王封禅泰山祭祀岱庙时的用乐。因此帝王封禅泰山或者泰山祭祀时谒拜岱庙,只是去岱庙行祭拜之礼,无用乐之行为。

明清帝王岱庙内祭泰山仪式及用乐

1.明代

明代改泰山封禅为泰山祭祀。明代以后的泰山祭祀与前代之泰山封禅最大的不同,不再是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仪式,实为在岱庙内举行的祭祀泰山神的仪式。作为皇帝亲历的泰山祭祀是国家重祀,其规制自然是国之大祀的最高规格,仪式及用乐也都应该为最顶端的配置。

关于明代帝王泰山祭祀,并没有直接的文献记载。但是从相关文献中,能够探知明代帝王泰山祭祀的大概。《明集礼》曰:“国朝望祀用雅乐,诸王祭本国山川则用大乐,遣使代祀不用乐。”明代国家对于岳渎的望祀之祭属于国之大祀,是有用乐行为,且是乐悬领衔下的雅乐形态。泰山祭祀同为国之大祀,且是有帝王参与的国家大祀中的重要祭祀。因此帝王在泰山岱庙内举行的祭祀泰山的仪式,从礼制仪式到仪式用乐都应是国家祭祀的最高层级。《明史》中有明确记载,作为明代皇帝参与的祭祀,有统一固定的规定。主要仪式包括: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望瘗。且各个环节均有配乐,奉神环节为三献礼,三献三奏,配以乐舞。具体各环节的配乐如下:

历代帝王迎神,奏《雍和》。奠帛、初献,奏《保和》《武功舞》。亚献,奏《中和》,终献,奏《肃和》,俱《文德舞》。彻豆,奏《凝和》。送神,奏《寿和》。望瘗,奏《豫和》。

既然是明代皇帝参与祭祀的统一规制,那么泰山祭祀也是皇帝参与的重大祭祀,因此其仪式及用乐应与上述规定相同,或者说仪式的主要部分是相同的。

2.清代

清代帝王沿袭明代的做法。清代泰山祭祀,也是在岱庙内举行,也就是说明清两代在岱庙举行的泰山祭祀的性质是相同的。乾隆泰山祭祀史书中记载比较详细,从仪式到用乐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明清两代泰山祭祀,同是在岱庙内举行的,同属于国家大祀之祭祀。因此通过对乾隆十三年(1748)岱庙泰山祭祀的梳理,我们也能从中管窥明清两代帝王岱庙泰山祭祀的情形。《文献通考》曰:

乾隆十二年,议准銮舆廵幸山东泰山,灵岳近在鲁邦,宜崇报飨,古者囙名山以升中原有燔柴之礼,圣祖仁皇帝因仪文度数书阙有间,后世议封禅者尤多傅会不经,特允廷议照祀五岳礼致祭,今车驾东廵致祭泰山应,遵康熙二十三年之例举行。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乾隆皇帝的泰山祭祀,是按国家祭祀五岳的礼制制定的,并且清代乾隆皇帝的泰山祭祀是按照康熙二十三年(1758)泰山祭祀的规制实施的。也就是说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泰山祭祀的礼制仪式相同。皇帝亲祭岳庙仪式及用乐,乃乐悬领衔下的国家大祀之属。

其次可以明确的是乾隆泰山祭祀所用之乐乃乐悬领衔的国家大祀之乐。秦汉时期吉礼所用乐悬仅限于宫廷,唐宋以后部分中祀(祭孔)也有用乐悬者。泰山岱庙在明清时期隶属于泰安府,作为地方府一级的行政机构,是允许配备乐悬的。然而乾隆在岱庙祭祀泰山,乃帝王参与的国之大祀,必须是由乐悬领衔的大祀之乐,乐生、乐器、礼器等都是从宫廷带过去的。文献中并没有交代祭祀所用的乐器包不包括乐悬。《清会典》中的记载正好弥补了这一缺失。《清会典》曰:

十三年,驾幸山左,躬祭岱岳,乐章六奏,用丰字与祭地祇同,乐人用太常寺乐生,自京随往,乐器于阙里文庙移用。

帝王泰山祭祀,乃国家大祀之祭,是国家大祀之重祀,礼乐配备应该更加庞大,然泰山府一级所配备的乐悬无论从数量还是规制上,都不能满足乾隆在岱庙举行的祭祀仪式的使用,因此就需要从别处调用。泰山离曲阜距离较近,孔庙内祭孔是由乐悬配备的,从阙里文庙移用最为方便。因此我们说乾隆在岱庙内举行的泰山祭祀,其用乐乃乐悬领衔的《中和韶乐》。清代大祀、中祀之祭所用之《中和韶乐》乃乐悬领衔之雅乐类型,根据祭祀对象的不同,乐章有所增减,乐调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乐章歌辞也依不同的祭祀对象而填写不同的唱词。

明清两代的帝王泰山祭祀,乃帝王于岱庙内举行的祭祀泰山神的仪式。帝王的泰山封禅以及岱庙的亲祭都是帝王参与的国家大祀之祭,无论从礼制类型还是与礼制类型相对应的乐制类型上来看,都为国家祭祀之最高层级乐悬领衔之雅乐。

明清帝王泰山祭祀于岱庙内举行,乃整个东岳庙祭祀中特殊时期、特殊场合下的大祭祀,作为泰山岱庙的祭祀所用乐悬领衔的雅乐者,也只限皇帝亲祭时所用。泰山岱庙地方官府日常的祭祀,以及全国意义的东岳庙祭祀则不具备这样的规格。岱庙帝王亲祭,乃东岳庙祭祀系统中特殊时期的特别祭祀,此祭祀的礼制类型与乐制类型仅限于岱庙帝王亲祭,对于全国性的东岳庙祭祀而言则不具有普遍性。

参考文献

[1][5]张廷玉.皇朝文献通考[M].北京:商务印书局,1925.

[2]伊桑阿.钦定大清会典则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徐一夔,梁寅,刘于,等.明集礼[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4]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范恩君.泰山岱庙藏明万历圣旨及《道藏》考[J].中国道教,2003(01):41-42.

猜你喜欢

东岳庙封禅帝王
走,去抓帝王蟹
汉武帝封禅
泰山封禅
十五贯(下)
她与帝王为邻
帝王蝶的疯狂迁徙
东岳庙里看民俗
《文心雕龙》与《文选》“封禅”文体的比较
东岳庙建筑规制与东岳信仰——以蒲县东岳庙为例
《文心雕龙·封禅》篇立体缘由及其论文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