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汉字的演变及发展的研究分析

2023-05-30张润羽

炎黄地理 2023年3期
关键词:小篆造字草书

张润羽

汉字,又称“中国字”,是汉语的书写应用文字。通过追溯汉字字体的演变历史,发现不同时期汉字的特点及变化。从汉字演变历史和汉字造字法等角度总结汉字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得出汉字发展演变的原因。探索汉字对国家发展、民族统一、文化传承以及社会文化素养的重要影响。

汉字,是现存的拥有最古老历史的文字之一。它具有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汉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清晰地了解汉字的演变发展过程,分析其演变发展的特点及原因,更好地感悟汉字延续并发展至今天的重要意义。

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几个阶段。回顾并了解汉字在过去四千年来的发展,有助于直观地理解其变化,也为后续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

甲骨文,产生于古代商朝后期。它的产生最初是为了服务于商朝王室,用于占卜、祭祀、祝祷等活动,通过将内容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来进行记录。

目前,甲骨文单字已有4000多个,但在当代无法全部解析,学者的探索工作正在持续进行中。目前来看,甲骨文涵盖了政治、文化、天文等多种内容,基本满足了当时记录、表达的需要。并且,甲骨文在文字形体上通常具有多样性,形体表达丰富,但是存在笔画不固定等情况[1]。同时,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其含义的表达更直观,但书写复杂,笔画繁多,增加了记录和传播的难度。

金文

金文的出现要追溯到青铜时代的商周时期。在当时,通过铸模、刻字的方法将文字留在青铜器上,后称为金文。金文多用于记录当时的重要活动或事件,以及赞颂先人和王室贵胄的功绩。

甲骨文与金文相比,甲骨文的笔迹偏细,笔画方直繁复,多数字体偏长方形,呈块状,象形特征明显。金文的笔迹明显粗于甲骨文,书写时也开始尝试加大笔画弯曲的力度。字体的象形程度开始降低,这也减轻了文字的书写难度。金字字体偏向于团块状,但也保留了方形的内核。

小篆

小篆,经由大篆发展而来。大篆,笼统地讲,是指小篆之前的全部字体。但狭义上,大篆又指籀文。籀文,是到目前为止被证明的、出现最早的石刻文字。它是周朝晚期使用的文字,由钟鼎文的文字演变而来,且有繁化趋势。

秦建立前,各类字体混杂使用,不利于统一。所以,小篆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秦朝一统天下的需要。因此,小篆具有独特的承上启下的联结作用。它既依托于前朝文字,又要为后世文字开启先河。小篆的字体能更生动地体现出其特点。与前朝文字相比,小篆的书写更加简单直接,难度进一步降低。特别是针对原先曲折繁复的字,小篆对其进行了优化,视觉上也更加清晰明了。正因如此,小篆不可避免地减少了象形的程度。此外,小篆的笔画更加匀称流畅,字体舒展灵活。相比先前的文字,小篆加入了美观性的考量。

隶书

隶书,产生时间与小篆相差不远。小篆虽然在秦朝被指定为官方文字,但它的书写还是过于烦琐,使用时会降低效率。因此,人们十分看重隶书可以进一步满足实际发展需要的特点。到了汉朝,隶书又进一步变化,被称为“汉隶”,与之前的“秦隶”相区分。

在字体结构上,隶书也与小篆有著明显差别。首先,小篆的字形整体呈长条状。隶书则是压缩上下长度,延伸左右长度,也就是比小篆更像方块字。同时,在笔法上,两者截然不同。隶书中讲究起笔逆锋入纸,形似“蚕头”;收笔时回锋,形似“雁尾”。但在小篆中,却并未有如此鲜明的运笔规则。其次,小篆中的“圆、弧”型笔画,在隶书中被演变成“方、直”型笔画。并且,小篆中几乎不用点。但隶书不仅丰富了“点”这一用笔,还将“点”进行了分类,用以丰富汉字的数量。除此之外,隶书更加注重笔画轨迹的显露和美观度的提升。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隶书以上的种种变化,自此以后的字体彻底脱离了象形文字的范围,朝着符号化的方向更进了一步。

楷书

楷书,是随着汉隶的字体演变而来。其演变的核心是人们更加重视法度、约束的文化反映。直至唐朝,楷体的规整制约性已经达到顶点。自宋朝起,楷书开始调转侧重点,从制约中挣脱出来,开始尝试灵活洒脱的风格。

楷书与隶书相比,更重视字间结构的转变。楷体结构更加严谨,灵活度下降。同时,与隶书相比注入了更多的主观情绪和意境表达。使观赏之人可以通过书法与笔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因此,楷体的美感也在增加,观赏度更高。

草书

草书主要分为早期草书、章草、今草三个类别,最初可追溯为隶书的变体。草书字体与以往的字体截然不同,区别鲜明。首先,最直观的区别就是草体笔画的省略。例如楷书中的部分偏旁会在草书中用“点”来代替。其次,楷体讲究笔画分明,彼此之间没有额外的连接。但草书为了提高书写效率,笔画之间、单字之间有明显勾连。最后,草书的产生更倾向于艺术发展的产物,它的灵活性给予了书写者更大的发挥空间。草书中所表达的个人情感,比楷书更加浓烈。欣喜、愤懑、失意等情绪都可以在草书作品中展现出来。因此,草书的性质也更加向艺术发展方向靠拢。

行书

行书,是楷书与草书的“结合体”,因此它的书写规则、字体外观都依托于楷书和草书。行书的书写既摆脱了楷体的森严约束,又避免了像草书一般狂放不羁。所以,行书的字体依旧以楷体为内核。但其用笔更加动态化,能让观看者感受到字体的流动性和鲜活性。同时,行书保留了草书简省笔画的特点。对于字形繁杂的部分,通常选用简笔带过。每个字体内部的笔画也有粘连,不及楷书笔画分明。

汉字演变的规律及特点

汉字演变的发展在几千年间看似繁杂,但将其提炼后,可以得出具有共性的规律和特点。

汉字的结构和数量不断丰富

汉字在甲骨文阶段属于象形文字,文字数量也有限。但到今天汉字的结构更加丰富,象形痕迹逐渐抹去,汉字数量也更加庞大。由此,便要提及汉字造字法。汉字造字法早在《周礼》中就有过记载,共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六种方法。但从狭义上看,转注和假借并非造字法,而应归为用字法。人们在最初造字时并没有依托造字法。而是随着所造之字逐渐增多,开始归纳总结方法。当造字法形成体系后,人们才开始通过此法继续创造新字。

1.指事字

由于前文讲述了甲骨文与象形字的关系,且象形字具有其自身局限,此处不加赘述。指事字,更多的是满足造字需要,弥补象形字的局限性。指事字是将不易于表达的、过于抽象的部分,用特定的符号加以代替。

2.会意字

由于象形字和指事字多代表静态、具象的含义,所以造字短板明显。会意字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意义,构成会意字的每个部分都对该字的意义有解释作用[2]。会意字被创造出来后,多代表动态、抽象的含义。例如:“从”(两个人组合),“品”(三个口组合)。

3.形声字

形声字是造字法中应用最多的方法,主要是用形旁和声旁复合形成新字。例如:“偏”“篇”“翩”,都是形旁加上声旁。由于声旁具有一致性,因此字异音同。但正因为形旁的改变,每个字的具体含义又有所改变,应用的场景也不同。这种高效、简便的方法为汉字的创造做出了贡献。

汉字演变从具象变为抽象

回顾汉字几千年的发展,结合上述造字法,汉字经历了“表型”——“表意”的过程。随着汉字的丰富和创新,汉字也有了“表音”的趨向,但目前仍公认为是表意文字。早期表形文字就把对客观事物外在形式的感受加以抽象带进表达符号,并反映在汉字的形体结构中[3]。从表形文字过渡到表意文字,最大的特征是从主观生动性的字体变为抽象符号化的字体。表意文字已经极大程度上刨除了“源头本体”的影子,人们也无法去直观地理解字体创造的缘由。

繁简交替,相辅相成

从单字来看,由于追求书写迅速快捷,导致汉字的发展走向是由繁至简[4]。汉字的书写笔画是逐渐减少的,书写过程是不断简化的。而从辨识度来看又不能过简,走向是由简趋繁[5]。特别是处于交流表达困境中时,过于简单的汉字无法充分传递信息要素。繁化和简化,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所做出的变动,汉字的演变是繁简变化交替共生的。

保留汉字精髓,凝结汉字核心

汉字发展至今,许多字的外观改动甚大。但汉字中蕴藏着的美好品质、民族气节、家国情怀等都被保留了下来。例如:“忠”,尽心正直;“勇”,力气相携,包含着无穷的生命力。这些汉字的核心内含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殆尽,更不会随着字体的变动而不复存在。

汉字发展演变的原因分析

使汉字不断发生变化的因素诸多,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有可能引发汉字的演变。此处只列举较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政治变革

在中国发展的几千年间,朝代更迭可以引起汉字演变。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提出“车同轨,书同文”。汉字在外界的剧烈干预下进行了字体的演变。到了清朝末期,维新运动后,社会上出现了应用简化字的思维。近代政治动荡,引发的新文化运动更是宣扬使用白话文、简化字。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多次提及简化字的推广和应用。经过以上种种变动,汉字才从繁体字变为简化字。

社会发展

每个时代的社会发展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单字的应用频率也有所不同。商朝时期,由于生产生活普遍与占卜、天气、收成有关,因此其创造的字更贴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又例如“氢、氦”等字在古代并不存在。与古代相比,中国的近代社会在客观上得到了发展,所以在吸收了更多新型科学知识后,又产生了大量新字。

满足实际需要

从汉字字体演变的角度看,有很多变化都是为了加快书写速度,提高书写效率,更有效地完成信息传递,达到交流目的。从造字法的角度理解,目前有八成左右的汉字都属于形声字。汉字之所以得到此种发展,也是为了减少歧义,降低表达难度,满足交流需要。

技术进步

中国古代造纸术的产生和改进,为汉字的书写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为了降低书写的难度,汉字的字体要迎合书写载体。原先只能将汉字刻在青铜器上,或者将汉字写在龟甲、竹简、丝绸上。但纸的出现,减少了以往书写的弊端,局限性缩小。汉字字体的灵活度增强,字体也会随之演变。

汉字发展演变的意义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带来影响。就汉字而言,其演变带来的更多是积极影响和深远意义。

促进国家发展,帮助民族统一

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是多民族共存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和文字。汉字的使用,可以让各族人民拥有一个共通的渠道。共用汉字不仅可以打破各民族间的交流壁垒,降低交流难度,还可以将各民族用相同的语言和文字联系起来。民族更加团结,联系更加紧密,可以为国家的稳固发展打好基础。

有利于文化传承发展

汉字是中华文明不断延续的纽带,是中华文明的延伸载体[6]。汉字的音意统一、形声构字等特点,为汉字系统提供了无限的造字能力与传播能力。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未曾中断过的文字,且包括甲骨文等类型的文字都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7]。由汉字所产生的文章、诗词很多都得以保留并流传至今。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底蕴,都依赖于汉字的保留和延续。只要汉字仍在使用,文化传承就不会断裂,反而会随汉字走过一代又一代。

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与根本之一就是“老而不朽”的汉字[8]。汉字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印记,历史的厚重感全然体现在汉字的演变发展之中。使用表音文字的国家,无法从字体本身去探索挖掘本国文化。但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无不彰显着国家格局、民族气节以及中国人心中坚定的文化信念。

提高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

文字是学习者接触各类优秀文化的媒介,是学习者与知识之间的桥梁。针对中文学习者,人文素养通过人文教育而提升,而人文教育的基础就包括汉字的学习[9]。通过学习汉字,能够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能够吸收更多的知识文化,使文化素养得以不断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推动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整体由表形文字发展为表意文字,但表达内核有所保留。汉字笔画逐渐缩减,字体逐渐趋向于“方正”,书写难度逐渐降低。政治变革、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实际需要都推动着汉字的不断变化。汉字的发展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彰显了民族自信,还起到了传承延续的关键作用。这也为社会文化素养的提升打下了重要基础。汉字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应当得到重视、保护和更广泛的宣传应用,使汉字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晓锐.汉字形体的演变与发展探究[J].汉字文化,2022(11):1-3.

[2]李凤.基于汉字形态学的汉字任意性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34):143-146+150.

[3]吴慧,郭文慧.汉字构形演变的历史文化动因及内在机制[J].殷都学刊,2022,43(02):107-112.

[4][5]徐忠凯.汉字演变及发展规律简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4):83-86.

[6]阚文华,范晓雯,杨可瀚.基于汉字演变史与对社会影响的弘扬中华汉字文化的教育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6):164-165.

[7]陈军伟.社会变迁对汉字结构的影响[J].汉字文化,2022(12):1-3.

[8][9]蔡昊能.汉字字形的文化意蕴研究[J].作家天地,2022(21):119-121.

猜你喜欢

小篆造字草书
宋伯军小篆作品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小篆的结构练习(一)
小篆的四个特点
《阳泉 草书赋》
隋文帝造字
小篆的笔顺特点
书法欣赏(草书)
草书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