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治通鉴》中的“如厕”“更衣”

2023-05-30曹瑞涛

书屋 2023年1期
关键词:王敦陶侃刘裕

曹瑞涛

俗话说“人有三急”,到底何为“三急”,解释不一,但大都少不了直奔厕所而去的内急。内急与食色之欲同属人类正常生理反应,但五谷轮回的强度绝非作为“性也”的食色可比。人不吃不喝,总能坚持一两天,若配上点水,估计还能再撑个四五天。至于性,里比多的能量虽强大,文明世界里的人们借着礼教规矩之助,忍一辈子也算不上奇迹。内急则不然,无论文质彬彬的君子,还是刚猛威武的壮士,憋上半个时辰,全得颜面扭曲、音容变质。

进而,对于张开大嘴进行的吃喝,古人虽觉不雅,旧时戏剧里常用大袖子遮一遮,可吃喝的食材、场地却是大明大放,以致美食之妙首先不在其“味”,而在其“色”。而隐于内室的性,亦不乏几分美感,远不像道学圈里的先生小姐们有意无意窥见后,又捂眼,又作呕吐状。与之相比,解决内急从靠便盆到茅房,再到现代的卫生间,无论场景如何进化,原始不变的那一整套生理流程则一如既往地公开不得。

鉴于内急既让人难于忍耐,又不雅到了令人不堪的境地,它便有了在人们相聚时足以造成当事者不得不暂时离场的效能,否则,聚在一起的其他人都得遭殃。在《资治通鉴》所载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中,因内急,或假装内急而导致的如厕行为不时介入剧烈的权力斗争中,一些情况下真还能起到决定胜败的功用。

内急乃不可忍之事,因它引发的如厕行为不免破坏事情的正常节奏,任其自然往往给如厕者带来麻烦,秦末时的陈馀就中了招。陈馀与张耳曾共立赵国后裔赵歇为赵王,陈馀拜将拥兵在外,张耳则守在赵歇身边。秦将王离围巨鹿城时,困在城中的张耳数次派人到陈馀处求救,陈馀自知不是秦军对手,逡巡不前,与其他各路诸侯仅作壁上观,幸亏项羽率领的楚军破釜沉舟,大破秦军,巨鹿之围才算解除。事后张耳与陈馀相见,自然好一通埋怨,甚至怀疑之前因营救不力而战死沙场的张黡、陈泽是被陈馀所害。

陈馀与张耳本是刎劲之交,受到这般猜疑,盛怒之下把将印甩在张耳面前,一副“老子不干了”的架势。张耳没料到陈馀反应如此剧烈,一时不知所措。双方僵持之际,陈馀来了内急,便依着性子如厕去也,可就在他离场的不长时间里,张耳的门客趁机劝说道:“臣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今陈将军与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张耳闻听,马上佩其印,收其麾下。倒霉的陈馀一趟茅房回来兵权已丢,只得领着亲信流落江湖间,靠渔猎为生了。

在权力相争的关键点上离场,陈馀无疑被一时内急坑苦了。不过,对于政坛老手来说,不仅不会犯这一介莽夫的低级错误,而且内急,或更准确地说“如厕”,造成的暂时性离场效应非但不会坏事,反倒能够成为一件上佳兵器。相较于评书中刘玄德的眼泪攻势,如厕的借口还省下了飙泪的演技,实为上手容易,立见奇效。

《资治通鉴》中,以如厕为武器最著名的案例大概首推刘邦在鸿门宴中的那段表演了,刘邦借如厕脱身后,独骑一马,“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趣霸上”。走之前刘邦对张良说:“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全副武装的四卫士要追得上马,就算全程跑得和博尔特一般快,二十里重装越野怎么也得二十分钟,看来沛公出大帐前一定向亚父范增解释说要上个“大号”。

刘邦利用的正是内急不可耐又极不雅的特性,料定英雄项羽、书生范增不会让他憋到当场释放的地步,也不会派人跟到茅房守着,才借如厕脱身逃跑。这一招谈不上有多少技术含量,却格外管用,成为政治聚会时脱身逃跑的首选战术,以至到了五代十国时还有人在用。如南吴时徐温的养子徐知诰(即后来的南唐烈祖李昪)为徐温的长子徐知训所忌,徐知训设宴伏甲欲杀之,徐知诰察觉后,也是“阳起如厕,遁去”。

想逃跑,奔厕所,可逃不出去又当如何?西晋八王之乱时名士王戎以身作则,证明遇此困境,还是往厕所里跑最靠谱。晋惠帝太安元年(302),河间王司马顒给傀儡皇帝司馬衷上表,罗列出占据京畿、一手遮天的齐王司马冏的罪状,等于是发了篇讨齐王檄文,而后举大兵直趋洛阳。司马冏大惧,会百官商议,尚书令王戎冒失地建议:“若以王就第,委权崇让,庶可求安。”话音未落,司马冏帐下从事中郎葛旟骂道:“汉、魏以来,王侯就第,宁有得保妻子者邪!议者可斩!”一时“百官震悚失色,戎伪药发墮厕,得免”。

王戎虽列名于竹林七贤之间,人品却着实不咋样,但当时名士该赶的时髦则一样不落下,其中就有服药。此药名曰“五石散”,是种毒品,按鲁迅先生的说法,“吃这药是非常麻烦的,穷人不能吃,假使吃了之后,一不小心,就会毒死。先吃下去的时候,倒不怎样的,后来药的效验既显,名曰‘散发’”。王戎说错了话又逃不出去,只能借内急去厕所暂避。他又有着魏晋名士的“洒脱”,假装药劲来了,往粪坑里一栽,骗得心烦意乱的齐王以为他小命休矣,再说拖个满身是屎、半死不活的家伙去砍头也够恶心和麻烦,一大意这只狐狸就逃脱了。

看来,政斗中欲逃之夭夭,如厕实为首选妙计,不过若以为其用不过如此,则是有些小看了它的潜能!在权力的舞台上,如厕除了利于逃跑,还有助于进攻。如三国时东吴武卫将军孙峻与吴王孙亮设计格杀权臣诸葛恪,先将诸葛恪骗入宫中,喝过几行酒,“吴主还内,峻起如厕,解长衣,著短服,出曰:‘有诏收诸葛恪。’恪惊起,拔剑未得,而峻刀交下……”孙峻欲离场做准备,最不易引起怀疑的理由就是内急来也。

当然,如厕还有更具技术含量的妙用,其中之一便是能够有效躲避开重重监视,为各种阴谋诡计加密保险,这方面经典案例当推东汉时桓帝刘志扳倒当权外戚梁冀的旧事。当时,梁太后临朝,其兄弟梁冀做大将军辅政,结果“梁冀一门,前后七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冀专擅威柄,凶恣日积,宫卫近侍,并树所亲,禁省起居,纤微必知”。

眼看桓帝快到而立之年,可在梁冀眼里他仍是个被看得死死的小外甥,为进一步扩大权势,梁冀变本加厉地干涉起桓帝的后宫之事。刘志忍无可忍,可在到处都是梁氏眼线的情况下谋划着收拾梁冀谈何容易?刘志环顾左右,还是厕所最安全,“因如厕,独呼小黄门史唐衡……”,主奴二人蹲在那块风水宝地中,神不知鬼不觉地搭起了一个反梁冀的心腹班子,估计梁冀怎么也没想到,导致梁氏崩塌的机关竟是在那种地方被庄严启动的。

如厕有利于保密工作进行,后来者自然纷纷效法。西晋末年,刘裕有了篡位之心后,这招又重现江湖。当时,在京口与刘裕匡复晋室的同道,如刘毅、何无忌、孟昶等人,只想着打倒桓玄,求个自家富贵,并无取而代之的野心。刘裕一天天坐大,刘毅等人殊觉不妥,便在“扬州刺史”这一关键位置上做起了文章,他们提出两个方案,哪个都没刘裕的份儿,并派出尚书右丞皮沈带着两个方案名为咨询意见,实为浑水摸鱼地骗刘裕一把,刘裕若一糊涂点了头,可能就没有后来“造宋”那一出了。

带着任务而来的皮沈先向与刘裕一条心的记室录事参军刘穆之通报此事,刘穆之一听就明晓其中勾当。眼看皮沈要进去忽悠还没搞清楚情况的刘裕,又没法公开阻止,于是刘穆之“伪起如厕,密疏白裕曰:‘皮沈之言不可从’”。当刘裕接见皮沈时,带着茅房余味的纸条也递到了,刘裕如梦方醒,差点夭折的造宋大业就这么被刘穆之在厕所里给挽救了回来。

除了有利于保密工作,如厕产生的离场效应若利用得当,对缓解权争紧张度、扭转被动局面亦有奇效。一般而言,权争到了白热化的境地,最忌陈馀那般由着生理反应、不管不顾地走开,这简直与开飞车又来个大撒把无异。然而,政坛高手们却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看似相同的行径,结果却完全不同。

西晋之末,北地渐陷,南方叛乱不休,忠于晋室的陶侃临危将兵,在武昌击败杜弢的进攻,从而被征讨都督王敦表请为荆州刺史,可随着陶侃一路奏凯,竟招来了杀身之祸。当时如钱凤之流嫉妒陶侃的功劳,不断在王敦面前诋毁他,陶侃亲自跑来解释却被王敦扣留,还给改调(实为降职)为广州刺史,陶侃的部下闻讯难免闹起事来。

王敦觉得这是陶侃私下指使,便“被甲持矛将杀侃,出而复还者数四。侃正色曰:‘使君雄断,当裁天下,何此不决乎!’因起如厕”。一个提着矛要杀不杀间犹豫,另一个昂首挺胸等着,二人一时僵持不下。像陶侃这样的乱世英豪,若遇到陈馀的情况,尿到裤子里也断不会动窝,但与王敦对峙的关键时刻,陶侃却“因起如厕”。这一招看似与陈馀离场相仿,实际上却是借自己的短暂离场给白热化的气氛降降温。果然,陶侃前脚刚走,王敦帐下的明白人赶快上前劝解王敦道:“周访与侃亲姻,如左右手,安有断人左手而右手不应者乎!”

闻听此言,王敦总算冷静了下来,时为豫章太守的周访居重镇、掌重兵,杀了他的亲家岂不自找个大麻烦。于是,当陶侃如厕回来时,解甲释矛的王敦已备好一桌酒菜,笑嘻嘻地给他赴广州上任饯行了。

在古文中,还有一个有“如厕”之意的词,即“更衣”。可这个“更衣”为多义词,其原始含义就是换衣服。比如董卓在参加要他老命的未央宫朝会前,《后汉书》中记述说:“卓朝服升车,既而马惊墮泥,还入更衣。”这一段《资治通鉴》未录,但“更衣”二字的本义却表达得明明白白。

“更衣”又指:换衣服休息的地方。这似乎是现代更衣室加休息室的组合,古典时期世族显贵家里招待客人都有这么个处所。至于为何以“更衣”为名,大概贵族明面上总要生活在仪式中,衣服穿得有如戏服,既不方便,也不舒服,前文中孙峻杀诸葛恪时须解长衣、著短服便是一证,正襟危坐在殿堂里久了,可以躲到这么个地方松松衣扣,放松一下。

从“更衣”第三重意思“如厕”上推测,这种休息之处应当还包括解决内急的地方,这样人在里面就愈加惬意自在了。同时,如厕与内急相关甚紧,大人先生好面子,不是杀人逃命的非常时刻不大会直言要去茅房,改说“更衣”,似有内急,又似无内急,显得很文雅。这样,“更衣”与“如厕”便有了含蓄的关联,同时也分有了“如厕”在政治上的正负作用。

从坏事的方面看,以更衣为名在权力舞台上暂时离场,往往会给钻空子的家伙留下可乘之机,东汉灵帝刘宏就犯过这样的错。光和元年(178)夏,有黑气落在温德殿东院,又有青虹垂于南宫玉堂后殿,刘宏召见大臣询问异象产生的原因和消解之法,议郎蔡邕洋洋洒洒地上书应对,指名道姓地斥责那些得志的小人祸乱朝纲,才使得天出异象以警示帝王。

当是时,两次党锢及对太学生大规模迫害使得朝野“清流”一片凋零,人情低迷。蔡邕借此机会一吐胸中块垒,可心里终是有些怕,奏章结尾处专门提醒皇帝:“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祸,原寝臣表,无使尽忠之吏受怨奸仇。”很不幸,生出来的皇帝总不如打出来的皇帝,刘宏虽“览而叹息”,奏章读累了,便将蔡邕之言忘在脑后,“因起更衣”,自顾自地舒服去了,谁承想得势宦官曹节“于后窃视之,悉宣语左右,事遂漏露,其为邕所裁黜者,皆侧目思报”。之后,蔡邕因此奏章险些丢了性命。

有饭桶,也有高手,西汉大将军霍光废帝之际,派大司农田延年去通报丞相杨敞,杨敞闻讯,“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徒唯唯而已”。此刻,换作他人,难免强其所难,非逼出个同意才放心,田延年却起身,“至更衣”,独自休息片刻。田延年清楚,相逼甚急,胆小鬼杨敞面上虽会答应,但他前脚一走,难说杨敞后脚不奔去报信,不如先将节奏放缓,让杨敞冷静下来仔细考虑考虑。再者丞相怯懦,丞相夫人却是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果然,田延年一离场,早就躲在东厢偷听的杨夫人忙不迭地奔出来,对着自己没出息的老公吼道:“此国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使九卿来报君侯,君侯不疾应,与大将军同心,犹与无决,先事诛矣!”田延年估摸着杨夫人已掌控了局面,才从更衣处回来,杨敞果然依在老婆大人后面一起许诺道:“请奉大将军教令!”

同样,赤壁大战前东吴的孙权也有与田延年类似的操作,当他与群臣讨论东吴命运时,大部分人惊慌失色,纷纷赞成长史张昭的投降主张,只有鲁肃默不做声。于是,“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趁着四面无人,鲁肃道出“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的忠告,从而更加坚定孙权抗击曹操的决心。孙权以“更衣”的方式一方面使自己从一片投降的意见压力中暂时摆脱出来,免得为群臣所逼,做出不明智的决策;另一方面,也给了鲁肃一个可以单独说话的机会,若是说“如厕”,恐怕鲁肃就不好追出来了。正是借着“更衣”之名,才有了宇下君臣的一番密谈,孙权心里不仅有了数,也有了底,毕竟群臣不是都想着投降,这不还有个鲁子敬在吗!

由上可见,“更衣”作为“如厕”的变体,其实與“如厕”具有相似的功用,这倒也提醒了我们,读史时若是遇到“如厕”“更衣”这样的词,下面多半就有好戏可看了。

猜你喜欢

王敦陶侃刘裕
陶侃惜谷
未来日记
节俭的陶侃
陶侃运砖头
放低姿态的智慧
Nonvolatile control of transport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in magnetoelectric heterostructures by electric field∗
人民交警之歌
《在诗意中行走》
明鉴勤政
——陶侃
摧枯拉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