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亚” 实践:当下华语 “完美犯罪”片的跨国“翻拍” 与跨区域传播

2023-05-17黄望莉廖纯清

电影新作 2023年2期
关键词:泛亚探案唐人街

黄望莉 廖纯清

新世纪以来,随着合拍片的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的合拍片形态多样,成果显著。例如,中韩合拍片《飞天舞》是历史上第一部以中国为背景且在中国境内拍摄的韩国电影。1主创团队集中国、韩国等国,最终发行到亚洲、欧洲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还有中国和印度的合拍片《功夫瑜伽》,兼顾中印两国电影市场,累计票房高达17.53亿元。随着合作的深入,近些年来中国电影的合作拍摄又呈现出新的态势,即亚洲 “文本” 在东南亚区域的 “翻拍” 且以 “烧脑” 为美学趣味,以号称 “完美犯罪” 的侦探片进入亚洲电影主流市场。其代表作品如 “唐探” 系列和 “误杀” 系列,以及《全民目击》和《嫌疑人X的献身》。2022年10月5日,导演陈可辛创立了泛亚洲制片公司Changin' Pictures,计划推出20部不同类型的剧集,其中就包括由陈可辛执导、国际影星章子怡主演的悬疑犯罪剧集The Murderer。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一书根据 “从谁的视点来看这一犯罪” 为标准区分犯罪片的次类型,麦基认为,观众若是从罪犯的视角看待影片中的犯罪,那么这部影片是罪行片,若是从警察的视点,则是侦探片。2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深化,一批以 “烧脑” 为美学趣味的探案片进入华语电影的主流市场.该类影片叙事情节跌宕起伏,主要角色多具有常人不及的缜密思维和极致的情感个性,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戏剧性迭起,全片弥漫着浓重的神秘悬疑气氛,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这些作品中有以民间侦探/正面人物为主视角的 “唐探” 系列,亦有以犯罪人/反面角色为主人公的《全民目击》《嫌疑人X的献身》(以下简称《嫌疑人》)和 “误杀” 系列。虽然作品数量不多,但总能引起热议,无论是业内学者的点评,还是国内外参考价值较高的影视评论平台如豆瓣电影、猫眼电影、IMDB上的评分,都体现了观众对这类影片的极高关注度。值得一提的是,“唐探” 系列男主人公秦风的一句台词—“我想完成一次完美的犯罪”—竟成为网络“热梗” 在新兴媒体中广泛传播,进而使以 “完美犯罪” 为主题或线索的悬疑探案片正式走入跨区域生产和跨国传播的华语电影实践中。这些电影虽由国内电影公司出品,却不约而同地与跨国生产、跨文化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取材自日韩的文学/影视作品,或作为优秀故事蓝本被其他国家 “翻拍”,抑或是前往海外拍摄,采用跨国家、跨地区的导演、演员等团队策略,最终在海内外收获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这是 “泛亚” 背景下跨区域电影合作的新成就,为中国电影“走出去” 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一、翻拍与被翻拍:“完美犯罪” 作为“超文化文本”

“ 完美犯罪 ” ( Perfectcrime)源自日本口语词汇かんぜんはんざい。日语辞典《大辞泉》将其定义为 “完全没有留下任何犯罪证据的犯罪行为。”3该释义与和制汉语词汇 “完全犯罪” 的联系更为紧密,一些中译日系文学作品中也常直接使用 “完全犯罪” 一词。韦氏在线词典中对 “完美犯罪” 的定义同样围绕着 “证据的缺乏”4,Ox Living Dict和朗文当代英语在线词典的释义则指出实现 “完美犯罪” 的其他途径:使犯罪手段无法被破解5,以及使犯罪不为人知晓。6事实上,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出发,构成 “完美犯罪” 的情形有多种,具体包括犯罪没有为社会所知、无法找到被害者、无法判定或无法抓捕加害者、无法找到证据、无法解开诡计、法律无法制裁等,故而在司法判定上尤为困难,大大增加了案件的破解难度。可恰恰由于 “完美犯罪” 的特殊性,使得这些被埋藏在法律阴影下的犯罪事实更显神秘,人们渴望窥探其中的秘辛,艺术家也不例外。作为推理小说与悬疑电影的常见题材,“完美犯罪” 曾多次出现在知名文学与影视创作中,是悬疑探案类作品中犯罪设计的极致追求,如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东方快车谋杀案》、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圣女的救济》《嫌疑人X的献身》,以及悬念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的《夺魂索》《电话谋杀案》《火车怪客》等。

与传统意义上的悬疑探案电影相一致,完美犯罪故事也遵循一定的类型程式,故事的核心在于案件侦破的过程,有时是从犯罪者的视角切入,有时也会把重心放在侦查与探案。在人物设置上,必须有正方人物(警察/侦探)和反方人物(罪犯);在场景的选取上,大多有黑夜或昏暗的场景,或者居于狭小密闭的空间,以此烘托紧张的气氛,如《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列车、《夺魂索》和《电话谋杀案》的公寓房间,以及 “唐探” 系列里经常出现的密室;在影像风格上,多有节奏感强烈的刺激性场面,尤其是正邪双方的激烈角逐,往往成为这类影片的主要看点。正如论者所述,“完美犯罪” 通常出现在西方/日本影视作品中,是重要题材之一,基本可以分为犯案时使用难解的诡计或者重视现实性即事后的掩盖两种。而这些系列影片的核心部分恰恰就是后者:对掩盖犯罪的破解与反破解。7

然而, 以“ 完美犯罪” 为线索的悬疑探案片之所以 “完美”,与其他同类型电影的最大不同,在于对犯罪过程推理的 “难度” 及人物的刻画。该类影片里的犯罪者往往在某一领域有着极强的才能和超乎常人的心理素质,实施犯罪时多采取鲜为人知察觉的手段或难以解开的诡计。作为案件的主脑,即使不直接参与犯罪现场的布置和犯罪行为的实施,也对整个犯罪过程了如指掌,所做的一切都天衣无缝,不留痕迹。在影片中,观众或从一开始就已知晓犯罪者的真实身份,跟随故事的进展目睹他一步步地实施计划,或直到最后也无法判断犯罪究竟是如何实行的。于是,观众的观影期待便由过去观看电影时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捕捉影片中的细枝末节,思考 “犯罪者是如何实施犯罪的?他会不会遇到阻碍?侦探能否抓住蛛丝马迹,寻到真凶?”8等问题,而这也正是该类影片的悬念设置重点。

近些年来,随着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小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培养了一批热爱 “烧脑” 推理故事的粉丝。同样,在全球化/国际化市场共融的大背景下,以东南亚、东北亚为主体的亚洲文化圈的跨区域/跨国 “翻拍” 已然成为中国电影的一种备受关注的创作路径。一方面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种 “跨国”翻拍是中国电影工作者向国外优质影片致敬和学习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它迅速填补了庞大的中国电影市场在优质剧本上的缺口,并且背靠原作的影响力及其故事创意和话题资源,既节省了宣传成本,又降低了投资风险。9这一 “翻拍” 策略在当下国产电影的生产放映中形成了诸多 “现象”:以悬疑探案题材为例,翻拍自日本同名小说的《嫌疑人X的献身》在国内斩获4亿元票房,张鲁一与王凯在影片中的高智商对决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误杀》取得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的合法版权翻拍,通过 “泰化” 的处理将一个发生在印度中产阶级家庭的故事内化为底层人民在异国他乡谋生的辛酸苦辣。然而,国产电影在产业化过程中,并非只有简单翻拍别国的作品,也通过自身的创意吸引了其他国家的目光。2013年国产悬疑片《全民目击》凭借扎实的原创剧本被韩国制片方看中,成为首度被海外翻拍的内地电影,也是成功地走向 “泛亚” 传播的先行者。总而言之,透过这些 “翻拍” 现象,也展现出当下华语电影的实践已经呈现为一种 “泛亚” 文化共融的态势,尤其是对 “完美犯罪” 这一可跨越国界呈现多种影像形态的 “超文本” 链接起中国与日韩,以及与泰国等东南亚周边国家为主体的 “泛亚” 文化圈,因其相似的文化共性深度合作的可能,而 “完美犯罪”则成为最易于实现的类型生产的“原型”/“超文本”。

图1.电影《白日焰火》剧照

在热内特看来,“超文本性”是指一个文本和一个较早的文本,或者称之为 “前文本” 之间的关系,超文本是前文本的转化、修改、阐述或者延伸。10“超文本性”特别适用于那些来自于先前既有文本的电影上,尤其是电影的改编和 “翻拍” 问题。跨国 “翻拍” 首先要面对的是寻找 “超” 文化文本,然后再完成 “在地化” 改编。对比2008年日版与2012年韩版《嫌疑人》等前两部 “珠玉”,以及东野圭吾原著小说所具有的 “超” 文化文本特质,中国版的同名影片无论是在叙事空间,还是情节设置、表演细节等方面在各种文本充满张力的 “文本间性” 中实现其 “在地化” 的改写。例如,在情节设计上,影片保留了石泓为暗恋对象陈婧费尽心力策划了一场 “完美犯罪” 案的深层主题,以石泓与唐川围绕案件的智力交锋为主要线索,穿插着石泓与唐川的友情、石泓与陈婧母女由互不相识到心心相惜的复杂情感。影片的叙事空间也特意置换到工业 “锈带” 的北方城市,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凛冽肃杀的城市氛围使之成为近年国产犯罪悬疑题材影视作品中重要的取景地,如影片《白日焰火》、网剧《无证之罪》等,让“寒气” 与 “温情”、“刚烈” 与“凶猛” 等多重气质交融在一起,将现实感与情感冲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地化” 的改写还需要细节的处理上 “绘形绘色”。例如,石泓每天上班路过的江边路上总有一群大妈在跳广场舞。作为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观众看到这里,很难不会心一笑,以及影片中对唐川介绍自己时强调“副的” 教授段落,无异于能够引起高校青年才俊的精神共鸣。关于石泓与陈婧母女的初见,原著中母女二人第一次上门拜访是送食物,而中国版则改成陈晓欣因学校布置了家庭作业需要借书,这一细节上的变化与石泓中学老师的身份相关联,也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本土经验。总之,长期在大陆拍片的中国台湾籍导演苏有朋编导的《嫌疑人X的献身》的问世是一次借用 “完美犯罪” 这一类型模式完成其跨文化“翻拍” 的勇敢尝试,在文本间性中强化中国式的智力较量,并赋予中国式的伦理价值评判、叙事空间典型化的尝试,获得了主流市场的认可。

二、“跨境叙事”:异域叙事空间下的“狂欢”

跨境叙事,亦称 “跨国叙事”或 “跨域叙事”,是指以本国主人公为叙事主体,将故事的主场景或拍摄地设置于国境之外的一种叙事/制作方式。11华语电影市场不乏跨国取景之作,从20世纪末冯小刚指导的爱情喜剧片《不见不散》,到近年来 “囧” 系列、“唐探” 系列、“战狼” 系列等影片开拓系列片跨国拍摄的新经验,不难看出,跨国叙事已然成为当下国产电影中的重要现象之一。尤其是以 “误杀” 与“唐探” 系列为例,这些电影以“完美犯罪” 为叙事核心,然而,在叙事调性上,并没有刻意强调其暗黑色彩,反而借用对特殊异域空间的选择和调用呈现出多样性色彩。

与《 嫌疑人》 刻意的“ 在地化” 处理相反,《误杀》巧妙地通过 “去在地化” 叙事收获了无数观众的好评,在原作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2013年原版故事《较量》(Drishyam)的第七次翻拍,在情节反转与悬念设置等方面,《误杀》已经很难达到原生故事的陌生化效果,因此,此次国产电影《误杀》在改写的过程中仅仅通过跨国叙事空间的选择、人物社会背景的调整、社会矛盾的突显等方面为这个已被多次诠释的故事带来全新的生机。国产电影进行跨文化翻拍,如何在 “超文本” 内核的中国化改写过程中,展现出既属于“中国” 的,又属于世界的价值评判,这在《误杀》中获得了平衡。相较于原版影片对印度社会中贫富差距与阶级对立的抨击,《误杀》所做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在惊险刺激的故事里注入了丰富细腻的中国情感,在抒发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之中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中国观众的情感认同。家庭伦理结构作为中国社会的核心文化精神,是激发中国观众情感共鸣的情感基础。影片《误杀》将叙事重心放在复杂人性的呈现和逆境中迸发出的情感力量,对底层视角的创造性开拓、对本土家庭伦理观念的重述,更能够满足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从而完成了跨文化电影作品的成功转译。作为2019年新冠疫情肆虐前的最后一部院线电影,《误杀》于2019年12月在中国上映,并获得了票房及口碑的双丰收。2020年7月20日,新冠疫情低风险地区的影院复工后,该片作为过去几年优秀影片的代表作品复映,并且连续三日蝉联票房冠军。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称这部影片 “无疑是华语电影的独特收获,也是华语类型电影现阶段快速走向成熟的标志”。12

在“ 唐探” 系列的创作中,作为《误杀》监制的陈思诚导演再次沿用了跨国创作策略,在 “完美犯罪” 的类型基础上,加上偏向于打闹喜剧的形态,强化其 “狂欢”美学以带动其商业价值。影片中,采用刘昊然和王宝强的 “帅丑”配,将故事置于泰国唐人街及其所辐射的泰国异域叙事空间。唐仁与秦风组成侦探小分队,对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案件展开了调查。不同于 “黑色电影” 的主人公在其所处的社会秩序的矛盾和冲突中与命运艰难抗争,或者传统侦探故事中对推理过程的细致刻画,《唐人街探案》(2015)杂糅了王宝强一贯的动作表情的夸张性表演和刘昊然青春聪慧的形象,对侦探过程的缜密推断以推动叙事情节上的不断反转,影片最后,少女思诺充满诡异的笑容延续了希区柯克《精神病患者》最后的趣味,暗示故事似乎并没有完结。有研究者将思诺理解为秦风的黑化版本,认为正是因为她满足了秦风 “想要完成一次完美犯罪” 的阴暗心理。陈思诚也曾在采访中明确表示,《唐人街探案》是向爱德华·诺顿的第一部电影《一级恐惧》的致敬之作。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陈思诚在选择 “完美犯罪” 的类型时援引了大量国外相关电影的美学和叙事趣味,成为其重要的文化资源并融入自身 “超文本” 影像体系中。

正如前文所述,《 唐人街探案》打破了一般意义上的犯罪悬疑类影片的桎梏,在情节的反转上强化了 “完美犯罪” 的叙事逻辑,辅之以 “喜剧+推理” 的结构化混搭,更巧妙地将拍摄地点放置在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和谐共生的泰国曼谷唐人街,使观众在一场嬉笑打闹、惊心动魄的异域探险之旅中实现对人性、对哲学的探讨。它毫无疑问开创了全新的电影生产模式,更为该系列电影的接续制作奠定了基础。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视角中可以清晰的理解,“唐探” 系列电影越来越放大 “狂欢化” 叙事。首先,通过亦庄亦谐的两个侦探被符号化,“唐仁” 身着泰国唐人街周边地区的服装,夸张的泰式中文,动作表情也夸张跳跃。而 “秦风” 代表着中国新一代少年,聪慧、沉默寡言、身着日韩式校服,并常常将头戴式耳机挂在脖子上等特点,融合了日本推理漫画中的少年侦探的特征。他们不再是异域的 “旅行者”,而是更具国际化交往能力,能够自如穿梭于世界各国,毫无障碍地参与到各个案件的侦破过程中,与世界展开沟通。随着系列电影的拓展,各国群像式的侦探也被符号化,如泰拳高手昆泰、美国刑警陈英、日本侦探野田昊等人都会说中文,成功做到了“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将影片行销世界。

其次,喜剧化/狂欢化呈现异域景观,与探案/解密的叙事快感复调般交织在一起。一方面,结构影片的主线是唐仁和秦风如何一步步地解密探案。另一方面,不断插入的异域日常文化和生活景观,混搭了中国不同时代的流行音乐,扩大了观众年代感。《往事只能回味》《甜蜜蜜》《粉红色的回忆》《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等经典老歌穿插在泰国黄金失主、美国肌肉壮汉与日本黑帮秘书出现的场合,碰撞出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在赋予喜剧色彩的同时带动影片整体节奏感,又能够唤起国内观众的美好记忆。尤其是到了《唐人街探案3》(2021)不再拘泥于泰国的故事空间,将日本的家庭伦理悲剧与中国的历史创伤联系在一起。其中秦风与唐仁为获取信息参与 “二次元” cosplay游行花车活动,在一众日式本土ACG13形象中别出心裁地选择了国产动画片《葫芦兄弟》的角色服装,与青年受众群体耳熟能详的主题曲《葫芦娃》互为呼应,消解了追凶和解救人质行动的紧张感。这种狂欢化的喜剧+探案模式成功地淡化了 “完美犯罪” 原初所带给观众的肃穆阴森的观影预期,是以复调的、多声的、亦庄亦谐的异域狂欢为观众带来欢声笑语,与此同时也有效地传播着中国当代文化新景观。

总之,“ 唐探” 系列似乎是有了将 “狂欢” 进行到底的决心,大量的混搭当代媒介中的动漫、电视、广告等碎片拼贴、颠覆在各个段落的因果叙事结构中,消解了庄严、冷酷、灰暗的侦探类电影的崇高感。更有甚者,为了强化这种“狂欢” 的仪式感,“唐探” 系列在每一步影片结尾都以广场舞的形式主题曲或片尾曲:《萨瓦迪卡》(泰国)、《Happy扭腰》(纽约)、《酷你吉娃》(日本),从歌曲名称到旋律、歌词,趣味性十足,配合着MV里欢快的舞蹈,与每年放映的春节档的合家欢形成了呼应,将侦探故事作为一个叙事勾连,带给观众狂喜之外的一丝丝惊恐的快感。

三、跨国/跨区域合作:“泛亚” 影像与文化的生成

有学者曾经就“ 亚洲” 电影的跨区域合作的态势给予过一些期许,认为 “亚洲各国(地区)在电影方面的合作日益频繁,甚至有融合的趋势……建构一个新的‘亚洲标准’的经验提醒我们……广泛吸纳日本、印度、新加坡、泰国等多个亚洲新兴电影产业国家的资本与创意,重建多元主体共生的‘泛亚’电影产业竞合新格局的可行性”。14事实上,在近些年 “华语电影”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泛亚” 电影合作已然呈现新的现象。这一 “泛亚” 合作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交融,更多的是以一种产业发展策略而形成多元且复杂的合作态势。例如,陈思诚拍摄的 “唐探” 系列与监制的 “误杀” 系列等对类型的拓展,逐渐在观念上重视IP、完善系列影片的叙事逻辑,以带动国际传播的新路径。凭借对电影市场敏锐的洞察力,陈思诚决定扩大版图,扬言在“唐探” 系列电影的基础上,要建构属于中国的“漫威宇宙”。从《唐人街探案2》开始,电影以一场声势浩大的世界名侦探大赛开场,这场大赛将全球各地的民间侦探汇聚一堂。《唐人街探案3》作为陈思诚执导的最后一部 “唐探” 系列电影15,不仅为后续衍生作品的创作设置了许多悬念,更深刻探讨了 “完美犯罪” 中多重人性的另一种存在方式:社会结构性暴力16所导致的犯罪。

回溯2015年《唐人街探案》热映,陈思诚开始一鼓作气为构建“唐探宇宙”,在台湾地区为《唐人街探案》网剧寻找导演,最后与有着类型片、商业片拍摄经验的柯汶利一拍即合。该网剧自2018年开始拍摄,由陈思诚担任监制、总编剧,柯汶利、戴墨、姚文逸、来牧宽共同指导,沿用了《唐人街探案》的取景地泰国,摄制组辗转于曼谷、高雄、东京三地拍摄,由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邱泽和张钧甯担任男女主角。这一次合作经历凸显了陈思诚与柯汶利的共同选择:多区域文化背景的创作团队带动 “华语电影” 国际化发展。柯汶利是一位久居台湾地区的华裔马来西亚籍导演,曾经谈到:“我们从小就知道这个现实:华人想在这片土地生存,一定要比别人更拼。”17初中后背井离乡、在外打拼的经历使得柯汶利在国际团队中具备天然的适应能力。据采访透露,在拍摄现场,他会与不同的人员采用不同的语言沟通,中文、英文切换自如,以更贴切地沟通人物角色、文化内涵等。除此以外,剪辑师转型导演的身份进一步巩固了他对电影技术的要求与艺术审美的理解。这些先天的条件融合了陈思诚长期跨大陆与台湾的创作实践以及广泛的优质演员资源,如来自中国内地的肖央、谭卓、边天扬,来自中国香港的姜皓文、秦沛,来自中国台湾的施明帅、陈志朋,与美籍华裔女演员陈冲及其小女儿许文姗等。在此次跨域、跨文化创作中,语言与文化差异在柯汶利眼中显然是 “不成问题的问题”,甚至非常圆润地融入影片的故事与人物设置上。《误杀》将故事放置在泰国曼谷这一颇具东南亚杂交文化的地域空间,陈冲所饰演的拉韫的亚洲面孔并无违和感,“华人” 的形象并没有刻意指认究竟是哪一个地域的身份,而都是 “生活在泰国的华人”,非常具有通用和辨识性。

图2.电影《误杀》剧照

正如前文所论,“完美犯罪”作为可超越文化个体经验的 “超文本”,非常适合将其人物和故事进行多元身份和 “亚洲化” 策略,一方面规避了对某一单一区域的指涉,另一方面将 “犯罪”“阶层” 等问题的探讨更具有普适性。“误杀” 系列和 “唐探” 系列影片在 “泛亚” 创作团队结构中。也是从《唐人街探案2》开始,陈思诚明确了这一IP的创作路径,在演员(明星)、拍摄地、叙事、音乐等电影内部的各个文本要素更加强调跨文化表述。演员王宝强、刘昊然、肖央、尚语贤与日本演员妻夫木聪、长泽雅美、三浦友和、染谷将太,以及美国演员迈克尔·皮特、泰国演员托尼·贾等人的加盟使 “唐探” 系列具有浓郁的国际化氛围。影片常常充盈着中文、泰语、英语、日语,甚至还包括地方方言(如第二部中范湉湉饰演的唐人街职介所老板偶尔会说上海方言),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创造了这个兼具现实与奇幻色彩的影像世界,隐藏在其中的是创作者的巧思与制作团队的通力合作。在发行方面,“唐探” 系列不仅将目光放在泰国、新加坡、文莱、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而且在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南非、肯尼亚、蒙古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据猫眼专业版、Box Ofiice Mojo统计,截至2022年7月13日,该系列的三部作品全球累计票房达到13.5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1.12亿元),其中《唐人街探案3》创下全球单地区单日票房纪录,在2021年度全球票房榜上位列第六。此外,主创团队前往海外参加宣传活动、做海外商品代言,以及借助有权威的影评人发布宣传信息或观后感,都是吸引国外受众的重要方式,如《唐人街探案3》上映前,几位日本主演在东京出席宣传活动,妻夫木聪同时在海外社交账号与新浪微博上发布与其他演员的日常合影,为电影宣传造势。福克斯著名影评人Scott Mendelson评价该片为 “像怪兽一样的电影”,并在文章中指出 “《唐人街探案3》是最新一部中国国产超级大片,再次证明中国的电影院线已经不再依赖好莱坞进口片”。18

结语

近年来,国产电影市场出现了一批 “完美犯罪” 为主题或线索的悬疑探案片,这类电影以其烧脑、悬疑的剧情、对人物内心的细致刻画,以及出人意料的反转设计,区别于以往银幕上的同类型影片,深受观众的喜爱与追捧。研究国产悬疑探案片,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是其“跨文化”“跨区域” 创作的突出 “现象”。有关这一现象的研究发现对“完美犯罪” 这一“超文化文本” 的借用,极为便利地采用跨文化翻拍、跨境叙事,甚至是主创团队的跨国合作等,最终有效地促进发行公司对影片的海外宣传与发行,都积极实践了华语电影中对悬疑探案片的趣味性表达和跨文化杂糅。

诚然,目前我国的悬疑探案片还存在许多不完美之处,在剧作层面仍有需要打磨的地方。但从长远眼光来看,该类型影片可供开拓的维度非常多。 “互联网+流媒体”的迅猛发展加速了 “泛亚” 电影文化的合作甚至融合,不断拓宽国产电影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维度。以陈可辛、陈思诚为代表的电影创作者,基于文本的核心类型叙事策略,采用跨区域、跨文化合作方式,为有效地推动中国人讲述中国与世界的故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泛亚探案唐人街
泛亚玩具實業有限公司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光影
深海探案
博物馆之探案游历
热闹的唐人街
2016中国昆明泛亚石博览会
张子枫,她才是《唐人街探案》的最大赢家
上海泛亚航运有限公司船期表
福尔摩斯探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