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黄河电影纪录片中的风景探颐

2023-05-17韩玉洁

电影新作 2023年2期
关键词:纪录片黄河风景

韩玉洁

黄河被称为百川之首,四渎之宗。她横跨中国的北部,绵延5464公里,特有的 “几” 字催生了中华大地的沃土,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流经青海、甘肃等九省,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民族有汉族、藏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整个流域有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黄河的自然景色包括源头的草原、中游的戈壁滩和下游的平原,代表性的景观有昆仑山、贺兰山、阴山、秦岭、黄土高原等,河流支脉有洛水、渭水、无定河,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黄河不仅是一条自然的河流,更是一条人文的河流。正如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中国文化发生,精密言之,并不赖籍黄河本身,它所依凭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每一支流之两岸和其流进黄河时相交的那一个角里,却是古代中国文化之摇篮地。”1中华民族普遍认同黄河的根生力量,黄河的风景影像也经常出现在纪录片中,成为文化和自然交融的代表符号,具有丰富的隐喻意义。新世纪以来,黄河文化内涵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逐渐转变为充满科技感和见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河流,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后,黄河变成 “幸福河” 成为广泛的共识。

黄河的风景隐喻像一条河流一样,有主流根源,也有微观多元,从风景、风俗、人情等多个侧面展现了黄河的整体面貌,丰富的黄河文化和风景隐喻为电影的创作提供多样性的表达空间,形成了数量繁多,风格多样的黄河电影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为观众认识黄河、了解黄河提供了样本,并表达出超越风景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话语既不能真正触及可见之物,另一方面又绝对的超越它”。2黄河纪录片的拍摄和传播为黄河风景的建构和传播提供了实践路径,并为黄河文化的建构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文本,增殖了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本文梳理新世纪以来近30部跟黄河有关的纪录片,从三个层面建构黄河纪录片的风景。

一、风景叙事:黄河纪录片的微观层面

从叙事策略来看,新世纪的黄河纪录片聚焦自然风景——生活风景——内心风景的内在生命秩序,更加注重借助宏大背景下的特色风景和小人物,倾向于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从微观层面表现黄河风景标识和人物故事。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华夏儿女在治理黄河、保护黄河、开发黄河的不断探索中生成的各种生存痕迹。这些痕迹包括人们与黄河相处直接或间接生成物质生产、政治伦理、制度规则、行为心理、民俗风情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由于黄河地理、自然和历史的特殊性,黄河文化在不断的历史变革中逐渐丰富。“文化总是既作为人类在人本身的自然及外部自然的基础上、在社会活动中创造并保存的内容总和而存在,又总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创造活动而演化。”3在演化中,黄河文化逐渐内生了一种生命秩序,成为黄河文化乃至华夏文化的内在根基,并产生广泛影响。新世纪以来,黄河纪录片的宏大叙事逐渐减少,自然风景审美特质突出。“风景既是身体的内部又是身体的外部,既是我们的一部分又是一种分离的东西。在物质和社会关系的网络中,人和风景纠缠在一起,并在特定的物质和文化背景下提供了诸多可能性和约束力。”4黄河题材纪录片通过“见微知著” 的叙事策略,将镜头聚焦在个人经历和故事上,使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展现黄河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黄河人家》从黄河相关的十个家庭出发,深入采访他们的脱贫故事,反映了当代中国扶贫工作的进展和成就,同时也揭示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种叙事风格不仅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主题内容,也加深了人们对黄河地区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纪录片对细节的把控非常精细,对人物、场景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拍摄和呈现,不断切换角度和视角,使得观众能够深入感受黄河的壮美和治理黄河的复杂性与卓越性。纪录片采访了黄河流域的当地居民,引导他们分享其与黄河之间的联系和互动。《黄河人家》详细介绍了身处黄河流域的农民、商人、渔民和水利工作者等不同背景的人物,展现了他们与黄河的关系和互动经历,融入了大量的人文元素,从而让观众以贴近实际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治理黄河的难度。通过航拍、慢镜头和特写等多种镜头技法,电影呈现了具有代表性的黄河自然风光,如黄河壶口瀑布、河道折湾、河滩草原等,传达出黄河本身的魅力和灵魂,并以音乐和语言来呼应。纪录片将黄河风景与人物故事相结合,展现了自然与人文互动的画面。通过风景的表达,观众可以更好地将这些景观与人的经验和感受联系起来,从而在精神上实现对黄河之患、黄河治理、黄河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共情和认同。

2017年,赵晓林执导的《丝绸之路上的黄河古渡》以黄河古渡为切入点来展开对丝绸之路文化以及黄河文化的多维阐释,展现出了一系列充满神秘色彩的黄河历史场景、人物形象和自然风光,介绍了黄河流域内的古代渡口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这部纪录片蕴含了多重文化象征和社会意义,主要展现了黄河古渡和丝绸之路的风景。纪录片通过对黄河流域内几处重要的古渡口的访问和考察,全面还原了古代渡口的建构和黄河治理的艰难历程。在影片中,可以看到数百年前的渡口断壁残垣、荒山野林、奔涌急流,听到了各地居民分享的传说故事和古老民俗。这些风景表达了黄河的磅礴与渺小,渡口的作用与困境,以及人类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纪录片重点介绍了古代丝绸之路贸易行程和黄河古道的作用,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商旅、文人和官员,以及他们在世界文化交流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纪录片还探讨了不同的文明体系之间的交融和影响,介绍了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一脉相承的版块,以及这些交流对于世界文明演化的意义。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民俗画卷,以追忆黄河古道上的传奇经历和英雄事迹为主线,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其历史的热爱和倾慕,表达出一种拼搏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视觉上,电影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画面和特效,反而采用了平实的镜头和朴素的语言,通过深入浅出的叙述和节制的情感表现,使得文化与自然有机融合,真情实感的影像所传达的民族情怀更加贴切、感人。

图1.纪录片《丝绸之路上的黄河古渡》剧照

图2.纪录片《黄河人家》剧照截图

2018年,张彦锋导演的央视纪录片《黄河远上白云山》以陕西佳县白云山为切入点,建构了两条主线,一条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与当地村民汇聚在黄河边一起体会陕北特有的民俗文化;一条是解密生活在窑洞里的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坚守。电影通过讲述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习俗来展示黄河和黄土高原的特色,从宏观到微观逐层递进地展现了佳县历史悠久的古城街道、建筑,以及当地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整个纪录片运用了交叉叙事的手法,生动地呈现了攀登白云山、饮用黄河水、捕捞鱼虾等场景,给观众带来了多样的视觉体验和强烈的文化感染力。通过这部纪录片,观众可以了解到黄河文化的真正内涵以及生活在黄河边上的炎黄子孙守望相助、相互感恩的价值观念,更体会到他们身为华夏子孙对于大陕北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

2020年,徐欢导演的《如果国宝会说话》的 “黄河铁牛篇” 讲述了黄河沿岸的壮美风景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黄河铁牛处于蒲津渡地区,它是一处具有丰富遗存的大型遗址。也是我国第一次发掘的大型渡口遗址,纪录片探究了古代对于黄河治理、冶铸技术的高超技艺,以及我国古代桥梁交通的成就。首先,黄河铁牛是重要的实用风景符号,可以稳固浦津浮桥,维系交通。其次,在表现黄河文化方面,黄河铁牛雕塑的设计采用了酋龙形象,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也寓意着黄河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作为一件文化艺术品,黄河铁牛造型别致、线条流畅,雕琢精细,形象生动,能够为观者呈现出黄河文明悠久厚重的历史底蕴。

2021年,黄河纪录片呈现爆发式增长,多部有关黄河的纪录片公开放映,如《黄河寻源》《黄河三部曲》《黄河畔》等。这些纪录片通过不同的视角全面展示了黄河流域的文化底蕴、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以及现代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表明了人们对于黄河这条伟大河流的关注和热爱,以及对于黄河文化传承的重视。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上城》《黄河石城》和《黄河人家》。

《天下黄河富宁夏》主要呈现了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自然美景和独特文化。影片展示了宁夏黄河流域的壮丽景色,如宁夏大沙漠、古城固原、悬崖峭壁等。同时,影片还通过介绍回族文化、花马文化、沙漠文化等多元文化,让观众感受到了宁夏的丰富文化底蕴。在风景方面,影片展现了人迹罕至的赛虎山玉龙峡、上千年的弧形壕沟、气势恢弘的贺兰山、澎湃奔涌的贺兰山水等,让观众对黄河和宁夏的奇妙景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文化方面,影片展示了回族庆祝节日、穆斯林宗教场所、固原马街头上的传统的花马文化等场景,这些生动情节逐渐勾勒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容貌。《黄河上城》是一部介绍兰州市人文历史风貌的纪录片,有古渡通衢、才聚天下、水生万物、有容乃大、朋自远方来等主题。影片展现了响应国家号召千里支援大西北的科学家、守护植被、传承非遗等不同领域的人物和事迹,弘扬了兰州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引发观众对于兰州的记忆和情感共鸣。影片通过这些真实而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描绘了兰州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独特面貌和文化内涵,表达了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和敬意。《黄河石城》主要介绍了位于陕西省吴堡县的吴堡石城遗址,探寻其历史与人文属性。通过现场考察、专家讲解等方式,纪录片向观众展示了吴堡石城遗址的壮美景观和丰富文化内涵,并挖掘掩埋在废墟中的秘密。该片讲述了吴堡石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与发展,探寻其中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人物命运以及文化演进。通过观影,观众可以充分感受到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和黄河文化厚重博大。《黄河人家》以描绘黄河流域乡村社区的日常生活为主,挖掘了黄河流域的非遗文化,表现了当地居民坚韧不拔、勤劳勇敢的精神风貌。该纪录片集中呈现了黄河流域多个村镇的风光美景,包括峡谷、湿地、荒漠、古建筑等。《黄河人家》介绍了黄河文明的渊源和传统农耕文化、宗教信仰、武术、音乐等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通过当地居民用劳动和智慧来适应环境、改善生活的故事,体现了黄河流域人民的谦虚、朴实和团结拼搏的精神风貌。

2022年,山东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承制的《大河之洲》记录了山东黄河流域绝美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影片呈现了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美和高质量发展,记录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保护成果,包括野生动植物的复苏和数量增加。影片中,碱蓬草等植物茂盛生长,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湿地栖息环境,吸引了东方白鹳和丹顶鹤等许多鸟类迁徙或繁衍生息,展现了山东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果。此外,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制作的《黄河在这里转弯》从一个个小故事反映黄河流域普通百姓的生活,让人们充分感受到黄河的治理迫在眉睫,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表达了国家建设黄河生态保护区的必要性。

在微观叙事层面表达中,黄河题材纪录片更加注重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强调了对民生福祉和社会责任的关注。这种叙事策略更加接地气、贴近底层民众,代表了媒体对社会基层群众的关心。此外,为加强对黄河形象的认知,黄河题材纪录片还探索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即以现实社会为基础,通过探寻当代发展与黄河关系的方式创造公共意义的空间,深化观众对黄河形象的认知和理解。

二、情感叙事:黄河纪录片的中观层面

黄河纪录片建构了展示风景、标识风景、共情风景的内在情感叙事层次。通过运用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和美丽的视觉画面,纪录片展示了风景与民俗、风景与生态、风景与色彩等多方面的内容,将黄河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唤起人们对黄河的深刻情感和审美体验。这种整合性的表现手法超越了纪录片本身的艺术形式,让观众在审美过程中不断体悟到文化象征与民族精神的厚重内涵,从而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思考。新时期的黄河题材纪录片的主题内容更加多样化,不仅关注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而且更加注重反映当代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深入挖掘黄河故事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揭示出黄河与中国故事、华夏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研究应该基于美学、文化两大维度,应涉及风景的民族性、批判性和奇观化等核心命题”5,从这个角度考虑,黄河风景纪录片不仅担负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的责任,同时也背负展现黄河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审美价值融入纪录片创作之中的使命,成为新世纪纪录片的一个新亮点。

黄河纪录片从中观层面阐释了黄河风景的组合隐喻和区域发展的走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自然风景组合隐喻。黄河纪录片通过展示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如黄河三峡、黄河壶口瀑布、黄河湾等地形地貌,向观众呈现出黄河独特的自然风貌,这些自然景观隐喻着中国大地的宏伟壮丽和生命的旺盛活力。第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黄河纪录片强调了对于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如黄河文化、夏商周文化、秦汉文化等的传承和保护,并介绍了相关地区近年来落实的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以及当地政府及居民的自发行动和自愿服务。第三、区域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黄河纪录片还涵盖了区域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包括新经济、新农业、新技术等在黄河流域推广的具体实践案例,以及保护黄河生态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与举措。新时期黄河纪录片深入阐释了黄河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呈现了当地政府和居民为落实区域经济发展、环保所作出的努力,反映了新时代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在这个层面,比较有影响的黄河纪录片有2005年彭山导演的《黄河入海流》,2007年高峰、周亚平和周亚非共同导演的《河之南》,2012年骆汉城导演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展现了中国中西部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呈现了黄河流域沿线壮美的自然景色,如大雁塔、黄河壶口瀑布、泰山等。这些自然风光同时也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底蕴和深远历史。它介绍了许多著名的文化遗产,如嵩山少林寺、云冈石窟、洛阳白马寺等,凸显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表现了这些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中的保护与传承。这部纪录片还展示了黄河流域沿线中西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鼓励创新、推进科技和环保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大地博大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河之南》通过对黄河历史、地理以及文化的讲解,展示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该片呈现了中原文化在古代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及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同时也通过介绍中原的书画、戏曲、科技、武术等方面的兴盛不衰,展示了中原文化的多元性和活力,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黄河入海流》分别以《大河息壤》《撵海为居》《河之上下》《大地之肾》《手牵黄龙》为专题,阐述黄河对整个世界大江、大河三角洲造地史上的影响。黄河创造的人类生存空间所带来的积极意义非常深远。黄河的洪泛灌溉能力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推动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农业社会的兴盛。黄河流域沿线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带,在现代工业化的背景下黄河拥有着不可估量的经济贡献和意义。

纪录片中的黄河风景影像标识多种多样的风景,包括自然标识、生活标识和历史标识等,这些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反映了黄河不同地区独特的文化、自然和历史特征。这个层面的黄河纪录片尤其注重表现共情风景,例如,展现黄河流域独有的宁静和恬静,令观众仿佛穿越了时空。此外,在呈现黄河形象的过程中,纪录片重点呈现了 “鼓” 这种乐器,她在《黄河》中,紧凑、悠长、激昂的鼓点音效传递着画面情感,凸显了厚重的历史感。鼓点沉闷、厚重的特质与黄河的历史感相得益彰,鼓点的适当运用填充了观众的遐想空间,形成了一种美学氛围。在新世纪的黄河电影纪录片中,这些影像标识真实记录并反映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变迁,成为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为黄河电影的定位和价值注入了强有力的证明,并让黄河电影在艺术、文化和历史层面上得到了高度关注和尊重。

三、色彩叙事:黄河纪录片的宏观层面

从风景色彩的选取来看, 黄河纪录片紧扣灾难黄河——生态黄河——幸福黄河的黄河风景内在发展秩序。“出于故事性的需要,电影对于风景的呈现,从来都是有选择性的。”6新世纪的黄河纪录片表现了黄河之患、黄河治理、黄河生态保护、黄河风景、黄河生命共同体、幸福黄河之间的内在生成逻辑。宏观层面的黄河题材纪录片采取大开大合的叙事策略,在刻画黄河视觉形象时,常常通过其特有的画面感染力来展示黄河独特的天然地貌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并呈现出充满东方审美风格的刚劲、雄浑、苍凉、悲壮、兴盛之感。拍摄时大量使用长镜头来展现黄河肃穆、历史悠久的地理风貌,进而传达出厚重和沧桑之感的历史形象。这种呈现方式让观众可以深切感受到大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获得一种轻松、安宁的美感,进一步加深了黄河作为视觉意象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深度。随着媒介技术的提升,特别是航拍和VR技术的发展,黄河纪录片强化了黄河风景的真实。航拍技术作为一种新视角,能够以独特的优势呈现黄河的原始形象,帮助观众获得全新的观感体验。空中拍摄让观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全新的视觉感受。通过媒介技术的应用,黄河风景影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最优化的叙事视角呈现,扩展更广阔、新颖的观影层面,构建出真实而又新颖的黄河风景影像世界,推动整体视觉观念的形成,产生一种艺术风貌和美学经验。

新世纪黄河纪录片中风景内容的选取,色彩变化比较明显。在传统的黄河印象中,黄河水是浑浊的,相关纪录片呈现出来的风景主要是浑浊翻滚的黄河水和伴随的黄土高原。进入新世纪后,随着黄河生态的变化,加上创作观念不断发展和充实,黄河风景从原有的相对单一的黄色转变为黄、蓝、绿、红等各种色彩组合而成的一个多彩世界。在黄河纪录片中,颜色除了作为视觉元素外,还起到了创造气氛、深化内涵等重要作用。导演们通过精心挑选和调配不同颜色的效果,展示出黄河不同阶段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特别是在现代黄河题材纪录片中,随着拍摄技术和视觉呈现手法的不断更新,颜色运用更加凸显大师水平和意识表达力度。黄河的形象也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升华和提升。导演们通过运用不同颜色来展现黄河的变化和转型,并借助艺术表现力让观众感受黄河形象的演变。新世纪的黄河纪录片特别运用绿色和蓝色的元素, 传递了黄河自然环境、社会变迁和文化内涵等多方面信息,给观众带来深刻的视觉和情感冲击。这种细致入微的色彩表现手法不仅提升了纪录片的艺术魅力,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古老文明的厚重魅力。

图3.纪录片《黄河安澜》海报

2012年,由程晔导演的央视纪录片《黄河启示录》从整体上表现了黄河风景与中华文明的关系。通过对华夏文明从旧石器到新石器的转变过程的展示,它揭示了黄河孕育出的文明的独特性。2014年,堤真一导演的《前往星辰诞生之海:中国黄河源之旅》以黄河风景的星宿海作为引子,用 “你知不知道星宿海” 的追问,从银川溯河而上,一路去追寻黄河的源头,草原、高原、沼泽、湖泊、石林、黄河九曲等多彩地形、风景、色彩美不胜收。土族、藏族、撒拉族等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民情引人入胜。2015年,蔡国英策划的系列纪录片《黄河》用饱含深情的黄河风景群体影像,展现了黄河作为母亲河的博大。纪录片表现了黄河风景的厚重辽阔,隐喻了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2018年,金铁木和戴修扬共同导演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全面展现了黄河自然风景,探索现代人与黄河的相处之道。纪录片展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和祁连山脉的壮美自然风光,包括高原湖泊、草甸草原、纯净河流等。这些景观向人们展示了黄河源头自然环境的独特魅力。纪录片充分强调了黄河文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向人们展示了黄河文明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影响。2020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联合出品了《探寻黄河之美》,在八个不同篇章中全力展示了黄河流域的壮美雄浑的自然风光。“安澜”“守护” 篇表现了中国人治水护水的智慧,“共富”“安居” 篇表现了黄河流域突飞猛进的发展成就,“科创”“传承”“赓续”“奋斗” 篇表现了黄河自然风景、历史传奇和当代的发展成就的同频共振。2021年,新华社推出的《生命共同体—黄河》,讲述了黄河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以及人民保护河流、治理河塞等方面的情况,强调了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重要性。纪录片表现了 “沙退水清” 的生态保护成效,林草丰美的黄河湿地,提出生态保护的重要难题。2022年,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策划、水利部指导中国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的纪录片《黄河安澜》,通过一系列的黄河故事,把黄河治理和国家治理交织在一起,把国家命运和黄河命运联系在一起。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黄河不仅有温柔的一面,当她发起怒来也是让人招架不住。《黄河安澜》介绍了现代治理黄河所采取的措施和技术,对于灌溉、抽水、引水等技术进行了解说和展示,强调了黄河的重要性和保护治理的必要性。影片的拍摄手法生动而真实,拍出了独特的黄河和多彩的黄河。

新世纪的黄河纪录片从宏观层面展现了黄河的多个方面,体现了黄河风景隐喻和黄河文化的独特情感。纪录片揭示了黄河之患,并通过真实的场景、数据、故事等手段生动呈现了黄河泛滥、农民遭淹、城市淹没的情景,让人们深刻认识到黄河的重要性和治理的必要性。纪录片还探讨了黄河生态保护和恢复的目标,并以黄河中游为例,介绍了采取的措施,如水土保持、退耕还林等,以及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的经验。黄河纪录片展现了黄河优美的自然风光,包括河道、河滩、湖泊、悬崖等景观,生动地描述了黄河的壮丽和美丽。强调了黄河与人类之间的生命共同体关系。在许多场景中,呼吁公众保护黄河、遵循自然规律,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态度。同时,纪录片还提出了 “幸福黄河” 的概念,通过探讨黄河全流域综合治理规划,阐述了实现幸福黄河的路径和目标,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范。

在新世纪的纪录片中, 黄河风景影像已经呈现出了新的变化和转型,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巨大、神秘和历史悠久的形象。相反,纪录片通过描绘黄河治理、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进步,展现了一个绿色、生机盎然的黄河形象,同时还强调了黄河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表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这种改变既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也反映了导演们对黄河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全新认识和审视。这样的创新和突破不仅推动了中国纪录片事业的发展,也为国家形象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作出了贡献。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黄河纪录片的风景影像表达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建构一个黄河风景文化共同体,同时表现了黄河流域所形塑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价值取向,使黄河地缘文化具备可指认的特质。新世纪以来,随着黄河流域风景的变化,黄河纪录片不断地在重塑秩序的过程中挖掘出了新时代黄河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美学特征。通过纪录片所呈现出的黄河景观和文化隐喻,人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黄河文明的独特魅力和其深刻历史背景,同时也更好地理解了黄河地区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黄河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记录、传递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黄河文化的内在脉络是流动性的,它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无论是在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政治方面,黄河文化都在不断创新、交流和传承。在新世纪黄河纪录片的表达中,黄河风景的隐喻世界呈现出主流意识形态表述和个体化体验融合的趋势。

新世纪的黄河纪录片中将黄河自然景观与社会经济现实联系起来,传达出更加深刻的意义。通过呈现黄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并将其转化为具有象征意义的隐喻符号,黄河纪录片不仅展现了黄河的独特魅力,也启示了观众对黄河的多维度理解,为人们重新认识和拓展古老文明的内涵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这种风景隐喻不仅反映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也呼唤人们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此外,在紧密结合现实社会经济背景的同时,黄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得以重新塑造。例如,黄河沿岸的老故事、传说和民间艺术都成为新世纪黄河纪录片中的重要隐喻,在传达黄河诗意与文化内涵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新世纪的黄河题材纪录片不仅关注黄河的本身特点与文化内涵,同时也将黄河形象与国家形象之间进行了融合。通过制作和传播这些纪录片,中国向国际观众展示黄河的发展与变化,并通过此类作品表现国家形象与文化自信。“中华风景影像……的传播现象越来越值得关注,对于国族情感认同的建构作用更加重要。”7通过真实、丰富和有价值的影像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增强了国家形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打破了西方世界对该区域的陈旧印象和误解,从而加深了人们对中国的理解和认知。

猜你喜欢

纪录片黄河风景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