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视域下电影与城市精神的互构

2023-05-17李国聪

电影新作 2023年2期
关键词:品格精神文化

李国聪

综观跃动在中外电影发展史中的经典之作,电影与城市的合奏共鸣,通常将其带有独特情感记忆和人文情怀的灵韵,绵延在城市历史的形象书写与文化烙印中,这两者在历史沿革中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记录了中国城镇化推进的时代进程,显影了社会结构转型与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意象。城市光影流转于镜像间凝练为雕琢时光的印记,作为想象力生产的电影也在喧嚣都市间寻得生命赓续的机缘。恰如芭芭拉·门奈尔在《城市和电影》以空间之维进入电影史,“电影中的城市” 与 “城市中的电影” 以相互成全、相互嵌入的姿态,为城市文化提供精神品格赓续的话语空间与记忆系统。换言之,城市之于电影而言,在指向其意义生产与价值表达的同时,亦为其注入情感内核与文化资源。电影之于城市,在彰显视觉呈现与媒介传播优势之外,也氤氲着草木之气与人间烟火的温度,以及润泽民心与延续文脉的厚度,以镜鉴之力为公众留存更多的生命体验与人文景观。可以说,伴随文化产业融媒共振之势,电影影像与城市精神的互构,在地域文化的视域内达成以现代性经验为底色的耦合图景,这是都市电影社会性功能的一种现代转化,也是城市名片借力影像传播的产业尝试。

一、镜城书写:城市精神的电影理性与经验

城市精神作为一座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内核,既是强调城市地缘特色、传播城市地域文化、秉持城市精神品格的核心意旨,也是彰显城市温度、历史沉淀与人文涵养的力量泉源,理应成为城市软实力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的前沿命题。从本源出发,精神品格的建构朝向涵养城市内在气质、彰显城市多重性格的期许:一方面它能够唤醒历史记忆,发挥区域特色,激活文化基因,对接时代诉求,铸造基于地缘文化的独特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城市精神可以凝聚润泽民心,沁润民众精神气质,潜移默化文明举止,提升大众道德素养。“一个文化真的要靠一种活生生的生命、集体性的生命,把底蕴慢慢地挖掘出来。”1其中,电影作为城市精神的文化载体与媒介平台,既受益于城市精神底蕴的滋养和熏染,也在价值传导中内化为城市人文素养的柔性表达,成为有温度的城市话语和镜像代言。

事实上,电影的造梦机制与城市精神塔基在释放想象力层面的趋同性,使之能够在现代性经验积淀中彰显独特文化底蕴的精神自觉。毕竟,每座城市在朝向历史底蕴与文化积淀的褶皱上都隐藏着一部厚重的电影发展史,亦流动着精神品格的光芒。在时代洪流中跃动的镜像言说,不仅记录都市精神与赋能城市品格,深切凝望镌刻地域经验的琐碎日常,也在创造象征意义与重塑城邦想象中致敬城市。“作为艺术、工业、媒介的电影是都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都市文化的风貌与进程,也是人们认识、理解居住的城市以及形成文化和身份认同的众多语言之一。”2如若回溯世界电影,在《魂断蓝桥》《罗马假日》《蒂凡尼的早餐》《午夜巴黎》《东京物语》《海街日记》《布拉格之恋》《爱乐之城》《西雅图夜未眠》等经典影片中,伦敦、罗马、纽约、巴黎、东京、镰仓、布拉格、西雅图不仅被赋予独特的银幕魅力和都市想象,优雅古典与现代时尚并存,浪漫风情与自由韵味,翡翠之城与黄金之都,巴洛克与哥特式交映……它们作为特定都市现代性的文化地标,也在现实建筑与虚拟镜像的交汇中凝练为某种特定的精神品格。

图1.电影《城南旧事》海报

而若徜徉中国电影史的发展流变脉络,从地缘意义生产维度的勾勒与爬梳便多了些许灵动空间与鲜活体验,地域性与民族性的双重论调为作者言说建构起参与社会基层治理的可能性。诸如在《你好,北京》《巴山夜雨》《城南旧事》《芙蓉镇》《重庆森林》《上海滩》《庐山恋》《台湾往事》《太行山上》《天水围的日与夜》《长津湖》等影片中,上海、北京、香港、重庆、武汉等城市坐标俨然沉淀为一种在时空跃迁中动态演进的精神符码和文化象征,城市与电影亦在相互嵌入中拓开了叙事空间与美学向度。可以说,电影将城市纳入想象能指与理想指涉,镌刻着某种历史情结与文化记忆,作为后来人感受这座城市历史温度的文化史料。而城市将电影作为其理念、节奏、气质、韵味与风情的综合演绎,捕捉那些即将或已然流逝于历史尘埃间的日常故事,充斥于其间的意象隐喻、时尚美学与艺术造型,使其跳脱出作为故事场地的纯粹角色,演绎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种影像留存。同时,城市瞬息万变的节奏使电影精神地图的绘就始终保持流动与更新的状态,蔓延其间的情绪与精神也凝练为城市形象传播的感性经验,建构起烙刻时代印记且具有地缘政治色彩的多维镜鉴。

通常来说,城市的文艺建设可以提升城市能级与人文魅力,赋能地域文化的竞合景观与流动图景。于是,城市电影在车水马龙与活色生香的日常化镜头里不断探馈城市角落深处的肌理,或是高屋建瓴的理性启蒙与正向引导,或是底层叙事的漂泊喟叹与创伤体验,或是市民生活的熙攘喧嚣与个性缩影……它们都在尝试勾勒和绘就城市鲜活的现代性风貌,并以不同的镜像风格与类型表达推崇和保留这座城市的独特价值与味道。而在城市生态与社会图景中提炼的精神品格,则为电影实践奠定了基于层叠历史与喧嚣现实之上的创作意旨。由此,对电影实践与城市精神之间关系的呈现,不仅是审视中国电影现代性进程的巧妙切入点,也是对民众精神状态审视的感性切口。

图2.电影《少年的你》剧照

从本质上讲, 城市精神是通过城市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共同精神状态3,这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魅力所在。精神品格植根厚重的都市文化与丰盈的现代光景,彰显城市人文与自然交迭的多元生态,以软性力量引领城市建设与规划的未来趋向,尤其是之于重点领域的开发亦不可或缺。优秀的城市精神,既要求政府做到 “爱民”与 “清廉”,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为民众打造宜居环境,独特的城市风情、人文环境与建筑风情,还要求市民的文明自律、公共意识与精神风貌,这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本源与价值所在。

审视一座城市精神的起源、演进及成长脉络或可依循多种路径,包裹其间的媒介演绎既是一种构建都市空间的拟人说法,也是一种带有文化立场的现代性审美判断。其中,电影所独有的银幕想象与镜像言说,给予城市精神以立体化的视听呈现,在故事打捞与传奇沉浮的叙事理路中,将情感记忆、人文情怀、地域风情与历史往昔融于纪实美学,或是在虚构叙事和类型互文中织构出故事情境,娓娓道来却不失音律节奏,癫狂呓语里不乏深邃哲思,浪漫物语中亦边走边唱。恰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城南旧事》之于北京,《马路天使》《美丽上海》之于上海,《英雄本色》《风再起时》之于香港,《疯狂的石头》《少年的你》之于重庆……如是,当电影品格与城市精神一拍即合,在多类型叙事空间中便碰撞出了关于城市的一种想象式的镜城书写,而游移于镜语叙事中的节奏与情绪,便成了回返城市历史现场的一种媒介依凭与时空密钥。

二、影城互构:城市精神的视觉传播与建构

基于新时代逻辑的顶层设计、战略导向与文化诉求,呼唤建构以文化自信与自觉为底色的城市精神品格。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历程,亟须与之相匹配的、协同并存的城市精神加以滋养和支撑。由此,伴随媒介融合生态的迭代与革新,对城市精神的视觉呈现与价值建构,在时代浪潮起伏的助推下显得格外迫切和必要。“电影的‘城市性’,发生于电影向城市而生的历史事实,表征于城市与电影互动的现象史。”4在影与城的互构空间里如何吁求以认同传播为旨归的年轻态表述系统,进而达成电影话语与城市精神的双向奔赴等命题,已然在电影社会学范畴内掀起诸多讨论。

综观当前研究, 围绕影视作品与城市品牌、文化创意、城市建设等维度展开的讨论已蔚为大观,它们将影视文化的审美视野从纯粹的文本分析中拓展开来,跃入产业分析、城市研究等跨学科理路中,电影创作被嵌入社会文化系统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双重建构。在这个层面,电影不止是对都市景观及现代性经验的呈现、打捞和加工,还将城市精神融入其生产机制与创作流程,显现出地缘意义上的审美范式与制作模式。比如有的研究着眼于都市现代性叙事及其意义呈现,关注其概念起源与辨析,将电影生产纳入社会学、传播学与公共关系等交叉学科范畴。有的研究着眼于方法论,立足城市媒介传播系统,破圈传统媒介桎梏,从宏观战略和微观举措上探讨电影对城市形象构建与传播路径。有的研究则着眼于历史积淀与政策导向,纵深挖掘都市电影工业及其经验,结合媒介特性横向拓展城市记忆、意象符号等细化研究。有的研究立足城市演进史(包括不同阶段城市规划),结合具象的电影文本,聚焦电影参与城市品格建构的历程,描绘城市人文愿景,探求城市精神的连续性与独特性。由此,一系列影与城的研究,使得作为感性传播媒介的电影与作为理性规划的城市,在同频共振的期许中碰撞出影城关系的多重书写与映照,亦在学科交叉与观念激荡中生发出较为系统的经验之塔。不过,从地域文化视野出发,探求电影与城市精神互构关系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足的研究,特别是对双重意识/观念的阐释仍泛化于 “形象建构” 与 “意象隐喻” 的传统认知中。

“ 城市电影不仅记录和反映着现代城市生活,同时也影响和塑造着以现代城市为标志的新的文化空间和社会关系。”5以北京为例,如若勾勒新时期以来关于北京城市影像的流动图景,从《茶馆》《二子开店》《夕照街》《十七岁的单车》《瞧这一家子》《爱情麻辣烫》《剃头匠》到《百花深处》,从《北京,你早》《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甲方乙方》《开往春天的地铁》《独自等待》《我们俩》,再到《北京爱情故事》……北京城市及其精神品格在流动的影像空间中凝练为基于在地性的想象符码与记忆景观。它们既是北京城市文化精髓变迁的一种时代见证与缩影,也是其市民精神内涵的一种视觉阐释与媒介呈现。“北京” 作为电影故事的重要空间,充盈与承载着国人特定的期许与想象。电影对北京影像的勾勒,在多重维度上亦串联起这座城市的现代化轨迹。

图3.电影《甲方乙方》剧照

迥异类型与杂糅风格 “再织”的北京电影地图里,“北京” 作为故事背景、文化氛围和精神空间,也指向对北京精神的践行、秉持与赓续。有的聚焦于地道且深厚的京味文化呈现,深入老北京人的生活态度、性格特点与民俗文化,尤其是蔓延其间的精气神便是被北京精神的生动诠释和注解。如影片《洗澡》将带有老北京人温情回忆的公共澡堂、胡同、四合院、平房等场所,倾注以人情味的表意空间,像泡澡、喝茶、拔火罐、搓背等传统生活习惯也被赋予精神延续与文化坚守的意味。其中 “水” 作为多重韵味的意象灵动地流淌在这种深情地凝视中:如果说 “清水池” 是化解情感危机、净化灵魂的空间留存,那高高挂起的 “上善若水” 牌匾便是对坚守中国道德/伦理传统、传递北京精神的内心期许。再如,关注北漂人生存状态的《您好,北京》《后来的我们》《北京爱情故事》《半个喜剧》等影片,在漂泊叙事里把新时代内涵融入京味文化,真切诠释 “新北京精神” 及其鲜明地域特色。特别是出现在电影里的景山公园、后海、鸦儿胡同、过街楼、北海公园、什刹海、南锣鼓巷等建筑物,见证了北京 “传统文脉” 与 “现代文明” 的交织和更迭之美。

当城市肌理以理性之姿映显出工业、金融与科技的现代化诉求,其感性之维便寄予主观演绎与多重想象的文化载体之间,生成了多棱视域间的地缘景观与人文风情,由之生发的 “精”“气”“神” 便凝聚为城市精神的一种时代表征和文化气质。之于电影亦作如是观,像宁瀛执导的 “北京三部曲”(《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它们以偏于纪实化的影像显现了社会转型期的北京城市变迁,讲述了在城市楼宇间的众数漂泊故事,蕴藉着离散聚合的生命体验,包纳着平凡小人物的生存哲学与处世学问。而绵延在影像间生生不息的城市精神作为一种带有省思格调的镜像话语与叙事驱动,借力自塑与他塑双重视野,成为后来者重构城市形象的文化凭据和集体记忆。可以说,在迥异的影像表达及其各异形式之中,贯穿其间的城市精神催生出一种共性联结与情感互通的话语,成为城市形象建构的软性力量。

2011年11月,北京市将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作为其城市精神的表述,与之相呼应,近年来既有以启蒙与建构为主调的新主流表达,又有朝向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理念的正向引导和传播,以影像的温度与力度抵达人性的真善美,以明朗的基调传递某种希冀与温暖。北京博纳影业集团在建国七十周年、建党一百周年等重要历史节点上打造的 “中国骄傲三部曲”(《烈火英雄》《决胜时刻》《中国机长》)、“中国胜利三部曲”(《中国医生》《长津湖》《无名》)……这些具有民族性和人本性的新主流大片在赓续中国故事的主旋律审美经验的同时,也以强叙事的类型探索拓展了主流价值观的表述维度,传递基于爱国情怀的文化自信与自强。再如由中影集团推出的 “我和我的” 系列集锦拼盘式影片(《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呈现中国历史里程碑式的瞬间,描摹小康生活的美好图景,绘就乡村振兴新景观,致敬平凡人物和父辈的奋斗人生,赓续奉献精神与家国情怀,诠释数代人的光荣与梦想。这些聚居于北京的影视机构及其推出的新主流大片,以磅礴史诗质感达成人民性表述的审美经验,在新主流创作潮流中自觉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影视生产“北京模式”。

可以说, 一方面, 城市精神的厚度与深度影响着城市建设的高度,作为媒介意义生产的电影,理应在守正创新中讲好城市故事,在顺势而为中诠释城市的 “灵” 与“韵”。一方面,开拓、创新与包容的城市精神不仅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盈的创作素材与灵感,也为其视觉建构与理性选择奠定了价值导向与主调。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突显出人民性的价值取向,秉持 “人民至上” 的城市治理、改革与建设价值主线,以期达成党性、人民性与城市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也在电影中得到现代传化与具象传播的机缘:有温度、有品格、有人情味的城市,是人民精神与心灵的栖息地,以及由之提炼出的精神品格,都可以在电影镜像中得到生动阐释、演绎和传播。

三、城市精神涵养电影品格与意味

图4.电影《一步之遥》剧照

当前,新旧动能转换与改革红利赋能城市形象构建,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作为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动能,与城市规划制订同等重要。尽管由那些镜像语言建构的想象之城与真切的城市状态存有差异,“两座城市” 在互文与互动的版图上摇曳生姿。但在光影流转间勾勒的城市文化地图及其释放的别致体验,不仅能够引发观众的憧憬向往与情感认同,也使其将文化感召力兑现为对美好生活的理想期许。“城市见证了电影的历史,而电影则依托于城市这个‘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的空间,成就了自己作为艺术、商业与工业的多重身份。”6在多屏传播语境的驱动下,电影为城市精神的视觉呈现和建构提供了更富具人情味与个性化的媒介空间,城市精神则为影像建构提供了地域性文化滋养,促成了风格化的地理记忆的更多可能性。诸如近年来的少数民族电影(如 “新疆电影”“西藏电影”“内蒙古电影”等),它们并未囿于地域边界的限制,恰恰彰显出更妥洽的适应性与传播性。如若细致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散布于各地的制片厂及其推出的创作,便是一部生动的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地域电影文化地图。

以上海为例,从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城市精神的践行,到 “开放、创新、包容” 城市品格的提炼,映现出上海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动能。在上海电影发展流脉中,经典影片与海派影人交相辉映,承载着独特的十里洋场风韵,将繁华景观、小资情怀与市井气息汇入都市镜语,激活了上海精神的感性维度与隐性意志。“上海电影与海派文化共存共荣的关键品质包括小资气息、商业化、娱乐美学、文人传统等等,上海电影的复兴必须以海派文化为精神内核。”7从《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海上传奇》到《美丽新世界》,从《海上花》《阮玲玉》《股疯》到《一步之遥》,既充盈着老上海吴侬软语与当代魔都商业气息,也深入刻画沪上生活百态和烟火气。“正如上海的城市品格是开放、创新、包容,海派电影最显著的特点亦是艺术上的兼收并蓄、创作者的不断求索。”8数年来,像汤晓丹、谢晋、黄蜀芹、李歇浦、沈耀庭、吴贻弓、于本正等上海影人纷纷致力于海派文化的探索和书写,深耕上海精神的阐释层次与认同价值,使之在现代性经验的积淀中生发出基于艺术自觉和文化底气的上海想象。

1994年,由中国香港导演李国立执导的方言轻喜剧《股疯》聚焦1990年代商品经济浪潮下的 “炒股热”,真实反映了受股市起伏影响的市民百态众生相,折射了彼时上海市民经济理念、精神状态的变迁。无论是挤公交车、公共厨房、西藏路椭圆形天桥的时代标识,还是有着强劲表现力的上海话和里弄场景,都在展示着民众充满梦想、焕发活力拼搏的精神风貌,以及在奋斗希望之路上愈挫愈勇的、富具生命力的群像缩影。时隔多年,由邵艺辉执导的沪语电影《爱情神话》,剖开都市浮华表象,深入被遮掩的当代都市人情感本相和生命原态,探馈在深层冲突中真实的城市肌理。“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爱情神话》承担上海城市精神文明进步的转型升级,通过城市形象叙事的再定位,重构城市男女的社会与情感关系。”9这部同样充盈磅礴生命力的电影,诠释着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和国际性。即便那种游荡在以往市民电影中的孤独、冷清、坚硬依然不时在敲打观众心门,但也在安笃、精致、柔和、温暖、理想的城市格调中,成为一种和谐的存在。

不妨说,开放、包容的精神自觉铸就了上海城市的品格与温度,以自信自强的集体之姿搭建城市与民众命运共同体的通途。身处其间的海派电影包揽起宏阔与细微的双重情愫,关乎诗意与浪漫的格调,关乎创伤与坚韧的记忆,关于冷漠与热情的交迭,烘托出了上海电影行进的独特姿态。从 “城市精神”到 “城市品格” 的深化,为海派电影的人民性表达和建构提供了新的审美范式。正如《上海城市品格读本》一书融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多重阐释视角与维度,在史料中绘就了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的主导向度,梳理并聚焦于上海社会转型与改革的现代化进程。但对于这一进程的视觉呈现与艺术反映,“上海精神” 并未在民众精神状态层面上得到充分挖掘和展呈,甚至显现出某种滞后乃至缺席的状态,这是值得再深入聚焦的城市课题。

一座城市的力量并非只来自于恢弘壮阔的史诗格局,也附着于平凡琐碎与日常生活中。1984年,岭南都市电影《雅马哈鱼档》取材待业青年自谋出路、开展个体经济的现实题材故事,影片热气腾腾地呈现立于改革开放潮头和前沿的广州,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时髦前卫新潮的生活方式,扑面而来的南国风情,奔腾浓郁的市井气息。这部被称为 “当代广州清明上河图”的生活流电影很快引发年轻群体关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 “羊城热”。如果说,带有地域色彩的创作物料与视听元素是这些电影的“面子”,那么 “里子” 则是城市精神、品格与意味。恰如《黄飞鸿》里的字花、钵仔糕和探早茶,《东北虎》用东北口音朗诵诗歌的幽默与敏感,《人生大事》里烟火气十足的 “武汉小旺角”,《雄狮少年》里的醒狮、岭南祠堂、木棉花以及《穿过寒冬拥抱你》带有人情味的豆皮和藕……有些场景和段落,弥漫的是独属一座城市的特殊味道,与之共鸣者方能读解其中味,那需细细咀嚼的意味便是浸润其间的城市精神。

近年来, 一些新型形态都市电影的兴起便是鲜明例证,它们在城乡迁移的平淡叙事中演绎新时代的 “中国影像”,凝聚不同地域元素,以倾向年轻态的跨文化传播,生成社会议题的电影舆论场域。都市文化的区域差异虽然使影片 “内部文化生产的驱动力与生产特点也大相径庭”10,但其蕴藉的价值导向及理性选择突显出对精神品格的强烈诉求。当前,媒介融合的话语生态,再次将电影与城市精神的关系推向历史前台,即便存有概念边界和思维方式的争议,都无法消弭这两者的胶着关联。丰富独特的地域文化持续为电影创作注入迥异气质,也正是受益于地域文化的濡染,电影创作也正在不断显现出镌刻地域风情的类型品相。

猜你喜欢

品格精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谁远谁近?